辨明食物五味
在中国古代医学中,食物除“四性”之外,还有“五味”之说,即酸、辛、甘、苦、咸,它是食物性能的又一表达。
酸味食物有敛汗、止汗、止泻、涩精、收缩小便等作用,比如乌梅、山楂、石榴等。但凡事讲究“过犹不及”,“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即食酸性食物过多,就会引起皮肉坚硬、皱褶,失去弹性,嘴唇也会变厚并且经常起皮。
辛味食物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如葱、姜、蒜、辣椒、胡椒等。但“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即吃多了辛辣的食物,就会引起筋拘急而不柔和,使爪甲干枯而不坚韧。如果筋的弹性变差,意味着肝出现了问题,所以肝病患者应少吃辛辣食物。
甘味食物有补益、和缓、解痉挛等作用,如红糖、桂圆、蜂蜜等。但“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甘类的食物,其实是缓、散的,而肾主收敛。以头发为例,头发是否滋润,跟气血有关;头发黑不黑,长的好不好跟肾有关。吃太多甜食,就会致使头发脱落,因为甜食导致肾的收敛作用减弱了。
苦味食物有清热、泻火、燥湿、降气、解毒等作用,如橘皮、苦瓜、杏仁、百合等。但“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肺主皮毛,如果吃太多苦味的食物,就会影响肺气的生发;如果肺气调不上来,皮肤得不到滋润,就会出现干枯萎缩状况。
咸味食物有泻下、软坚、散结、补益阴血的作用,如盐、海带、海蜇等。但“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意思就是吃太多咸的食物,就会影响血的生发,使得血脉慢慢凝聚,久而久之就会面色变黑。
五味调和保健康
中医认为,酸涩味指代的功能是收敛坚阴,苦味指代开泄燥湿,甘能补益调和,辛能发散、通气血,咸能软坚泻下。“五味”不同,对人体的作用也不同,因此我们都应该了解食物的“五味”分别对人体有怎样的作用,才好“对症下药”,吃出健康。
酸走筋:筋病禁多食酸,因为酸本肝之味,肝主筋、气条达,酸味主收,太过则伤条达之气,肝伤则筋失养,因此筋病忌多食酸。比如经常抽筋的人就不宜吃山楂之类的酸性食物。
辛走气:辛主散,气病多食辛则耗散太过,气愈加受伤,故气病禁多食辛。比如哮喘病人不宜吃辛辣的食物。
甘走肉:甘味有滋养肌肉的作用。甘属土味,与脾相配,肉病过食甘味,甘味太过则滞塞脾气,脾运不行,肉无从生,故骨肉病禁过食甘味。比如尿毒症患者不宜过多食用富含高蛋白的食物。
苦走血:苦本火之味,苦味太过则凝涩而耗,故血病多食则血被耗损,凝涩不行,所以血病禁食苦味。比如糖尿病病人、心血管病病人禁食过苦的食物。
咸走骨:咸类食物是走骨的,走骨就是走肾,如果病在骨上,就要少吃咸,这样才能把骨养好,把肾养好。《黄帝内经》上说咸入肾”,是说咸味的食品有滋补肾阳的作用。肾主骨,过咸则伤肾,肾伤则骨无所生,骨病禁多食咸味。比如肾病患者不宜过多食用咸味食物。
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必须从每天摄入的食物中获取,那么究竟该吃什么,该怎么吃,这里就有一个食物之间合理配比的问题,即在人体生理需要和膳食营养供给之间建立一个平衡关系,以形成平衡膳食。
1、酸碱平衡
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膳食纤维的瓜果、蔬菜、豆类等素食是碱性食物,富含蛋白质的鸡、鸭、鱼、肉、海产品、贝类、蛋类等属于酸性食物。多食酸性食物会使人的血液呈偏酸性,轻则引起倦怠无力,重则导致记忆力减退。可见荤素搭配的重要性。
2、冷热平衡
古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指出:“热食伤骨,冷食伤肺,热无灼唇,冷无冰齿。”饮食宜暖,不宜过冷,过冷易伤脾胃,夏季尤其应注意;亦不可过热,过热易烫伤胃脘、咽喉,诱发食道癌。
3、精与杂平衡
精是指现代人在膳食安排和烹饪上需精益求精,杂则指同时兼顾食品来源的多样化和加工方式的多样化,科学合理的饮食应做到精而杂。
4、四性平衡
吃寒性食物时需搭配热性食物,如吃螃蟹时佐醋和姜末。体质偏寒时,忌食寒凉食物;体质偏热时,忌吃热性食物。气候炎热时,宜吃寒凉食物;气候较冷时,宜吃温热食物。
5、五味平衡
食物有辛、甘、酸、苦、咸五味,传统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五味调和,能使骨骼正直,筋脉柔和,气血流通,毛孔固秘,这样才能保证人体健康,体格强壮。
中医一根鼎养生,男性食疗与食物的五味
吃是一门学问,不了解食物的性味、成分、功用、禁忌,就谈不上正确饮食,只有充分认识食物的五性、五味才能确保膳食的科学与饮食的健康。
中医一根鼎视点.男性食疗与食物的五味
《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可见,酸、辛、苦、咸、甘五味与五脏有特定的联系,对五脏的功能与健康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黄帝内经》中通过五行学说将五味与人体的脏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甜入脾
食甜可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疲劳,调胃解毒。但糖尿病、肥胖病、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忌食或限食。
2.酸生肝
食用过量的“酸”食物,会引起肝气旺盛,不利于肝部的保养,同时根据五行与人体的关系,肝气过旺会克伐脾胃。所以,对于男性来说“酸”食物应该适量食用。以酸味为主的西红柿、山楂、橙子,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动脉硬化,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
3.苦生心
味过于苦,反而能伤心,根据五行与人体的关系,食用过多苦味食物会导致心肺功能障碍。苦味具有除湿和利尿的作用。
4.辛入肺
辛辣食物有发汗、理气之功效。但味过于辣,反而能伤肺,出现筋脉迟缓不利(金克木,肝属木,肝主筋),又因为肺主气,伤气可引起伤神而发生的精神衰弱。人们常吃的葱、蒜、姜、辣椒、胡椒,均是以辣为主的食物,这些食物既能保护血管、又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经常食用,还可预防风寒感冒。
5.咸入肾
咸为五味之冠,百吃不厌,它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呕吐、腹泻、大汗之后宜喝适量淡盐水,以保持正常代谢。但食用过多会加重脏器负担,使脾胃与肾脏受到损伤。
中医一根鼎解码.食物的五味与作用
食物的不同的味,是它不同的营养功能的体现。只有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对其进行合理的搭配和利用。
1.辛味
辛味即辣味,具有升阳、发散、活血等功效,对感冒、寒凝疼痛病症有一定疗效,但食用过多易伤津液,故应适量食用。
常见的辛味食物包括:姜、葱、大蒜、香菜、洋葱、辣椒、花椒、茴香、豆豉、韭菜、芥菜、萝卜、酒等。
2.甘味
甘味即甜味,有和中益气的功效,对一些虚证有明显的滋养功效。
常见的甘性食物包括:粳米、籼米、糯米、小麦、玉米、粟米、黄豆、扁豆、胡萝卜、马铃薯、西瓜、甜瓜、梨、香蕉、菠萝、落花生、甘蔗、羊肉、牛肉、鲤鱼、鸡蛋、虾等。
3.酸味
酸味食物有收敛固涩养阴的作用,对泄泻、尿频、咳嗽等病症均有显著的疗效。
常见的酸味食物包括:醋、番茄、马齿苋、赤豆、橘子、橄榄、杏、李子、枇杷、桃子、山楂、石榴、乌梅、荔枝、葡萄、龟肉等。
4.苦味
苦味食物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泻火的作用,对一些热证与湿证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脾胃虚者不宜多食。
常见的苦味食物包括:苦瓜、茶叶、杏仁、百合、白果、桃仁、莴笋等。
5.咸味
咸味食物具有补益阴血、散结润下的作用,对便秘、痰核、阴血亏虚等症均有一定的疗效。
常见的咸味食物包括:海带、紫菜、猪肉、蟹、海参、蚌肉、淡菜、海蜇、鸽肉、鸭肉、狗肉等。
中医VS现代医学
现代医学通过营养分析认为,辛味类食物多含挥发油、苷类、生物碱等物质,不仅可使病人清醒,还有扩张冠脉、抗心肌缺血、抗心绞痛的作用,同时还具有理气、祛风湿的功效;甘味食物由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等营养成分构成,可以为人体补充足够的营养,不仅能强壮身体,还能增强免疫力,提高身体素质;酸味食物中常含有鞣质,当这种物质与溃疡面、出血部位和烧伤表面接触以后,可以迅速与组织蛋白生成不溶于水的鞣酸蛋白,凝固在伤口表面,有很好的固涩、止血作用。
现代医学的这些营养分析,与中医的“辛味具有健胃、化湿、开窍、行气之功效、甘味可补益人体气血,调和阴阳、酸味可收敛固涩。”等理论基本吻合。可见,中医学关于食物“五味”的理论,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南京同仁堂一根鼎
民以食为天,美味太诱人了。吃什么才好,怎么才能吃出 健康 ,这是每个人所关心和关注的。
饮食受个人喜好、家庭、地域环境和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同的饮食习惯,这些习惯伴随着人们的一生。人们有这样两种不同的观点:吃出了 健康 ,病是吃出来的,饮食既能养人也能伤人。所以,食饮有节做到“四要”:一要“和五味”,即食不可偏,要还要合理搭配,全面营养。二要“有节制”,即不可过饱,也不可过饥,食量适中。三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四要因时因人因地而宜。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16)》从五个层次非常清楚的告诉我们一日三餐吃什么,吃多少,也将上述“四要”解释的非常清楚。谷类食物位居底层每人每天应该吃250-400克;谷类是面粉、大米、玉米粉、小麦、高粱等等的总和。蔬菜和水果占据第二层,每天应吃300-500克和200-400克;蔬菜和水果经常放在一起,因为它们有许多共性。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位于第三层,每天应该吃125-225克(鱼虾类50-100克,畜、禽肉50-75克,蛋类25-50克)。奶类和豆类食物占第四层每天应吃奶类及奶制品300克和豆类及豆制品50克。每天烹调油不超过25克或30克,食盐不超过6克。建议在温和气候条件下生活的轻体力活动的成年人每日至少饮水1200ml(约6 杯)。建议成年人每天进行累计相当于步行6000步以上的身体活动,如果身体条件允许,最好进行30min中等强度的运动。
早在2400年前的《黄帝内经》就强调饮食必须丰富多样,以摄取各种营养物质。《素问·脏气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则服之,以补精益气”。所以说吃什么,怎么吃,我们的祖先早就给我们总结出来了。只不过是,现在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现代生活的冲击,对于老古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以至于在各种观点的冲击下怎么吃、吃什么无所适从。
谨和五味。五味,是指饮食物的五种滋味,即酸、苦、甘、辛、咸。五味是食物真实味道的反映,可以补益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中医理论讲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本草备要》记载,“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此五味之用也。”概括的说,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口味偏嗜根据五行生克会伤害相关脏器。《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指出:“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对有疾病的人来说,口味的禁忌就显得十分重要。《素问?宣明五气》曰:“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可见,饮食五味必须和调。
《黄帝内经素·生气通天论》说:“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意思是说,把五味调和的适当,使得骨骼正直,筋脉柔和,气血流通,肌肉有弹性皮肤紧致。这样,骨气健强,要是够严格认真的遵循这样的法则,就可以享尽天年之寿。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384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睡眠时间
下一篇: 这些食物最忌空腹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