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就曾说过:“要想长寿,就要少吃。”
加利福尼亚大学罗尔伍尔福德博士的实验证明:节制饮食可使体温下降2——3°C。体温对寿命有决定性的影响,而节制饮食是使体温自然下降的有效方法。此外,节制饮食的动物肿瘤发病率低,即便得了肿瘤,恶化程度也较迟缓。日本庆应大学医学部的研究证实:节制饮食的老年人对癌症和病毒的免疫功能十分旺盛。
现代医学的观点是,人体摄入的能量超过消耗的能量时,体内出现能量过剩,多余的能量就会转变为脂肪,堆积在人体腹壁、脏器和组织中,这是多食性肥胖的主要原因。有报道说,加拿大一位生物学家用猴子做对照实验,结果是随意饮食、吃饱喝足的一组猴子都胖了,患糖尿病的比例很高;而节制饮食的一组猴子,无一例患糖尿病,而且血甘油三酯的浓度要比肥胖组猴子低。他的结论是:“节制饮食,加上适当的运动,才能长寿。”
另外,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对美国、加拿大、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千余名90岁以上的寿星调查证实,瘦人占了100%。有趣的是,这千佘名寿星中,既无一例胖人,也无一例一向被健康学家奉作“健康样板”的体重适中者。对此,专家们解释说,这是由于瘦人体内的新陈代谢比较缓慢,因此延长了生命。但是专家们强调,他们的研究对象指的是“正常偏瘦的人”。
日本有学者劝告人们,饭不要吃饱,最好吃八成饱,如果每顿饭都吃十分饱,20年后,血液将会出现酸化,酸化的血液可诱发多种疾病,对人体十分不利。关于饱食的危害,我国历代的医家和养生家都有大量的论述。如《本草纲目》云:“饱食不节,杀人顷刻。”《黄帝内经》云:“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游为痔。”《养生论》云:“饱生百病。”《退庵随笔》云:“所食欲多,心愈塞,年愈损。”
现代医学认为,饱食的害处的确很多。
除增加肠胃负担引起消化系统疾病外,还可使营养过剩,体肥超重,自身免疫力下降,并能诱发多种疾病,引起早衰。如一个人经常饱食,多余的能量就会转变为脂肪堆积在腹部和血管壁上,使气血流通不畅,诱发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胆囊炎、胆结石、老年痴呆等。而对于已患有上述疾病的患者来讲,饱食导致的胃肠负担过重,心脏负荷突然增加,均可促发严重的后果。
笔者曾遇一例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病人,因某晚食用大量肉馅水饺,短时间内即出现上腹饱胀、心慌、胸闷,而后因心室纤维颤动抢救无效死亡。另外,由于饮食所致的急性胰腺炎、胆囊炎等临床上也是屡见不鲜。
世界各地有关长寿资料的调查证明,“麦卡效应”对人也不例外。如在厄瓜多尔安第斯山的一个小村落里,百岁以上的长寿者比比皆是,他们长寿的奥秘,关键就是每天摄入的热量只有4600千焦(1100千卡),此量少于美国人的一半。
节制饮食可有效地预防肠胃疾病,经常饱食者,胃壁会失去舒缩的弹性,进而引起胃扩张、胃下垂;经常饱食,可使胃肠处于超负荷状态,易发生消化不良、胃炎、肠炎、痔疮等疾病。如养成节制饮食的习惯,胃就会有规律地收缩与舒张,进行正常的“工作与休息”,就能有效地预防胃肠疾病的发生。
节制饮食可预防肥胖,从而可以达到防治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胆囊炎及各类结石病的目的。
日本国立循环系统疾病研究中心的川村实先生曾选择超过标准体重2倍以上的肥胖妇女17人,让她们逐渐减少食量而不专门减少食盐量,然后观察其血压的变化。结果发现,减少食量后,17名肥胖妇女的血压平均值在未使用任何降压药的情况下,下降了6毫米汞柱(mmHg)。同时,血中与血压下降有关的血管舒缓素含量增加了31%,前列腺素含量增加了34%。由此可见,节制饮食对高血压的防治确有一定作用。
节制饮食还可预防老年痴呆及骨质疏松等。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者报告,每日吃600克蛋白质的受试者,其钙的排出量高于他们吃无蛋白膳食的8倍,即饮食中蛋白质含量越高,尿钙排出量也越高,负钙平衡越严重,患骨质疏松症的机会也越多。因此,减少过量的蛋白质摄入,对于防治骨质疏松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中医对多食性肥胖有精辟的论述:“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元气胜谷气,其人瘦而寿”;“养生之术,常使谷气少,则病不生矣”;“不饱真为却病方”。
节制饮食增寿之说,古代不少养生学家就把节制饮食作为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并曾有过这方面的论述。早在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提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千金翼方》中有:“一人之忌者暮无饱食……夜饱损一日之寿。”《东谷赘言》中有:“多食之人有五患,一者大便数,二者小便数,三者扰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养,五者多患食不消化。”《寿世保元》强调指出:“食唯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管子》中说:“起居时,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晋代张华所著的《博物志》中说:“所食愈少,心开逾益;所食愈多,心逾淤塞,年逾损焉”。曾子说:“饮食有节,则身利而寿益;饮食无节,则形累而寿损。”我国民间很早就流传着这方面大量的谚语,如“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脾胃”;“若要身体好,吃饭不过饱”;“每餐八成饱,保你身体好”;“每餐留一口,活到九十九”。
一般来说,饥饿会造成营养不良,使气血津液化生无源;而过饱则能加重脏腑的负担,损伤其正常的功能。特别是过量食用高蛋白、高脂肪引起的过饱,容易造成食物积聚,对人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危害。首先使胃壁突然扩张而难以进行疋常蠕动,非但不能止常消化,而且难以运转下行,以致造成腹胀、嗳气、反酸;长时间作用将导致肥胖症、内分泌功能紊乱或降低。因此,养生学家均提出每餐吃七八成饱,对健康最为有益。自古我国就流传:“每餐只吃八分饱,无病无灾活到老。”
节制饮食并不是让人们“饿肚子”,节制饮食是相对于“暴食”、“饱食”、“贪食”而言。为保证人体功能正常发挥、有益身体健康而节制饮食,是科学饮食的一个方面。
中国古代对节制饮食有深刻的见解,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养生学的发展来说,仍有着现实意义。《黄帝内经》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吕氏春秋》说:“凡食之道,无饥无饱。”苏东坡说:“已饥方食,未饱先止。”《太上老君养生诀》说:“体欲常劳,食欲半饱。”
饮食失度是导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平衡饮食应当成为现代饮食科学的重要标准,为此,我们了解一下——我国古代养生家十分重视饮食适量,在节制饮食方面有许多精辟论述和具体方法。被后世称为“医书始祖”的《内经。素问》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饮食过度的危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又具体论道:“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则腆满闭塞(腹部胀满堵塞),下为飧泄(腹泻),久为肠澼(痢疾)”。此后,历代医学家和养生家在节制饮食方面,继续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不暴饮暴食
一次食量过大,使胃的负担骤然加重,于是引起胃痛、呕吐、腹胀、嗳气等症状,严重者导致急性胃炎、肠炎、胰腺炎、胃穿孔等。一日暴、十日寒,给健康和生命造成的危害是难以弥补的。为此,宋代张果在《医说》中告诫道:“食欲少而数,不欲顿而多”,也就是现代科学主张的“少量多餐制”。
大饥勿饱食,大渴勿过饮。人在大饥大渴之时,最易一次吃得过饱或饮水太多,从而使胃难以适应,造成不良后果。古人主张“先饥而食,先渴而饮”,这是防止饥不择食、渴不择饮的科学办法。唐代药王、长寿老人孙思邈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诫道。“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如果一旦出现饥渴难耐的情况,重温这些节食训诲或以此劝导孩子缓缓进食,渐渐饮水,就可避免身体受到伤害。
饮食不可勉强
出现厌食的原因,一是生理性的厌食;二是病理性厌食;种种心理因素也可引起厌食。不论哪种情况,只要没有食欲,就不应当“努力加餐饭”。积极的办法应当是:调整饮食制度,加强体力活动,参加娱乐活动,保持精神愉快,创造轻松的进食环境,烹制色香味形俱能诱人食欲的饭菜等等。关于勉强进食的危害,梁代陶弘景《养生延命录》曾指出:“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总之还是伤脾胃,而脾胃被中医视为人体健康长寿的“后天之本”。所以注意节食,保护脾胃,实在是健康长寿的关键环节。
进食要定时定量
孙思邈《千金要方》说:“饮食以时,饥饱得中”,“每食不重用”,讲的就是吃饭要定时定量,并且不要过量。这对维持胃肠正常功能,保持其工作的规律性是十分重要的。明代《修真秘要》更说得明确:“食欲少而不欲顿,常如饥中饱,饱中饥。”这种饮食适可而止、常处不饥不饱状态的节食理论,与现代科学所主张的观点非常一致。
胖人更应缩食
古代养生家有道:“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元气胜谷气,其人瘦而寿。养生之求,常使谷气少,则病不生矣。”(语出《太平御览》)。这句话中的科学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肥胖者必须通过削减主食(谷气)来加强元气(脏腑功能),这样才可避免由肥胖而带来的一系列胃肠道和心血管疾患,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节制饮食的问题,早已引起全世界的极大重视。意大利学者考纳娄,于1958年所著《延身健身的可靠秘法》中提出“节食延寿”说。他自己严格遵守节食原则,每天只吃固体食物360克,喝液体饮料400克,结果他活到100多岁,而在83岁高龄时,据说还能骑马、爬山和写作。美国科学家谢尔登,从1928年开办“健身学校”达40年之久,通过节食调节生活制度,使数万名各种病弱患者恢复健康。苏联皮茨赫拉乌里教授,在他1975年所著《高加索人的长寿》一书中,为百岁老人制定的饮食原则是:食量适度。
纵观古今中外养生家的经验,都十分强调节食对健康长寿的作用。所以在饮食养生方面,第一是要全面摄食,使营养平衡,第二是要饥饱得中,保持肠胃的正常功能。在这一前提之下,因人制宜地确定合理饮食制度。这便是古代养生家节食观给予我们的启示,也被现代科学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保健益寿良方。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就曾说过:“要想长寿,就要少吃。”
加利福尼亚大学罗尔伍尔福德博士的实验证明:节制饮食可使体温下降2——3°C。体温对寿命有决定性的影响,而节制饮食是使体温自然下降的有效方法。此外,节制饮食的动物肿瘤发病率低,即便得了肿瘤,恶化程度也较迟缓。日本庆应大学医学部的研究证实:节制饮食的老年人对癌症和病毒的免疫功能十分旺盛。
现代医学的观点是,人体摄入的能量超过消耗的能量时,体内出现能量过剩,多余的能量就会转变为脂肪,堆积在人体腹壁、脏器和组织中,这是多食性肥胖的主要原因。有报道说,加拿大一位生物学家用猴子做对照实验,结果是随意饮食、吃饱喝足的一组猴子都胖了,患糖尿病的比例很高;而节制饮食的一组猴子,无一例患糖尿病,而且血甘油三酯的浓度要比肥胖组猴子低。他的结论是:“节制饮食,加上适当的运动,才能长寿。”
另外,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对美国、加拿大、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千余名90岁以上的寿星调查证实,瘦人占了100%。有趣的是,这千佘名寿星中,既无一例胖人,也无一例一向被健康学家奉作“健康样板”的体重适中者。对此,们解释说,这是由于瘦人体内的新陈代谢比较缓慢,因此延长了生命。但是们强调,他们的研究对象指的是“正常偏瘦的人”。
日本有学者劝告人们,饭不要吃饱,最好吃八成饱,如果每顿饭都吃十分饱,20年后,血液将会出现酸化,酸化的血液可诱发多种疾病,对人体十分不利。关于饱食的危害,我国历代的医家和养生家都有大量的论述。如《本草纲目》云:“饱食不节,杀人顷刻。”《黄帝内经》云:“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游为痔。”《养生论》云:“饱生百病。”《退庵随笔》云:“所食欲多,心愈塞,年愈损。”
现代医学认为,饱食的害处的确很多 。
除增加肠胃负担引起消化系统疾病外,还可使营养过剩,体肥超重,自身免疫力下降,并能诱发多种疾病,引起早衰。如一个人经常饱食,多余的能量就会转变为脂肪堆积在腹部和血管壁上,使气血流通不畅,诱发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胆囊炎、胆结石、老年痴呆等。而对于已患有上述疾病的患者来讲,饱食导致的胃肠负担过重,心脏负荷突然增加,均可促发严重的后果。
笔者曾遇一例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病人,因某晚食用大量肉馅水饺,短时间内即出现上腹饱胀、心慌、胸闷,而后因心室纤维颤动抢救无效死亡。另外,由于饮食所致的急性胰腺炎、胆囊炎等临床上也是屡见不鲜。
世界各地有关长寿资料的调查证明,“麦卡效应”对人也不例外。如在厄瓜多尔安第斯山的一个小村落里,百岁以上的长寿者比比皆是,他们长寿的奥秘,关键就是每天摄入的热量只有4600千焦(1100千卡),此量少于美国人的一半。
节制饮食可有效地预防肠胃疾病,经常饱食者,胃壁会失去舒缩的弹性,进而引起胃扩张、胃下垂;经常饱食,可使胃肠处于超负荷状态,易发生消化不良、胃炎、肠炎、痔疮等疾病。如养成节制饮食的习惯,胃就会有规律地收缩与舒张,进行正常的“工作与休息”,就能有效地预防胃肠疾病的发生。
节制饮食可预防肥胖 ,从而可以达到防治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胆囊炎及各类结石病的目的。
日本国立循环系统疾病研究中心的川村实先生曾选择超过标准体重2倍以上的肥胖妇女17人,让她们逐渐减少食量而不专门减少食盐量,然后观察其血压的变化。结果发现,减少食量后,17名肥胖妇女的血压平均值在未使用任何降压药的情况下,下降了6毫米汞柱(mmHg)。同时,血中与血压下降有关的血管舒缓素含量增加了31%,前列腺素含量增加了34%。由此可见,节制饮食对高血压的防治确有一定作用。
节制饮食还可预防老年痴呆及骨质疏松等。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者报告,每日吃600克蛋白质的受试者,其钙的排出量高于他们吃无蛋白膳食的8倍,即饮食中蛋白质含量越高,尿钙排出量也越高,负钙平衡越严重,患骨质疏松症的机会也越多。因此,减少过量的蛋白质摄入,对于防治骨质疏松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384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分餐进食能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
下一篇: 节制饮食为何能抗早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