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推拿艾灸 >> 健康综合

低温作业的种类及对人体的影响(低温环境下人群的营养)

祝由网 2023-07-10 20:51:44

地球南北半球的气温,因太阳辐射能量从低纬度向两极的递减而下降。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属于地球高纬度地区,气温很低,如黑龙江兴安岭一带,一年中气温在 10°C以下的冬季长达8个月之久。最低温度,咍尔滨接近零下40°C,满洲里接近零下 50°C。居于高纬度地区工作的人、极地探险考察者、冷库作业人员等,均属高寒条件 下的工作者。

长期以来,人们所关心的是如何保证寒区人员有高度的工作能力和良好的健康 水平。当然,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是改善保温措施,包括防寒服的使用、室内取暖和运输工具取暖等。与此同时,调整膳食中的营养素比例,也是提高人体耐寒能力的因素。所以,对低温环境下作业人员的饮食调养应高度重视。

人在低温环境作业时,其生理功能会出现一系列变化,主要有以下数种:

皮肤血管收缩

皮肤遇冷时血液由体表向体内各部位转移,内脏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和皮下组织温度下降,使皮肤散热减少,散热量可减少1/6〜1/3 ,这是人体自身的保护性反应。

心血管反应

心率略有增加,收缩压和舒张压轻度上升,呼吸略加快。

皮肤的竖毛反应

该反应俗称“鸡皮疙瘩”。

内分泌增加

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甲状腺增加甲状腺素,促进蛋白质和其他物质代谢。

寒颤

寒颤反应个体差异大,大多数人若着衣较少时,受冷刺激不久即发生寒颤。据报道,20分钟寒颤,机体产热约增加3〜4倍,体温上升0.6°C〜0.8°C。这时,肌肉中三磷酸腺苷(ATP )的使用量大增,食物营养成分氧化加速。也有少数人,因皮肤脂肪层较厚,即使穿衣较少,也不一定发生寒颤。

机体在寒冷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后,就能逐渐适应。此时,由寒颤产热转为非寒颤产热。适应期非寒颤产热时,正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机体对正肾上腺素的敏感性提高,能持续产热,使总代谢率增加。

低温环境下人群的营养

人类的低温环境主要是由常年居住地区的气候地理因素和特殊作业条件所形成。低温环境多指温度在10℃以下的环境,常见于寒带、海拔较高地区的冬季及职业性接触供低温如南极考察、冷库作业等。低温对人体的影响较为复杂,涉及低温的强弱程度、作用时间及方式等;低温也影响当地的食物供应、居民的日照时间;此外机体本身的生理状况和对低温的耐受能力也有较大差异。因而导致了机体对营养的物质需求。
1 低温条件下热能代谢特点及需要。
在低温环境下人体热能的消耗量增加。主要是由于寒冷使基础代谢增加10%~15%;低温下机体肌肉不自主地寒战以产生热量,造成能量消耗增加;笨重防寒服增加了身体的负担等亦使能量需要增加。因此,低温环境下人群热能摄入应较常温下增加10%~15%。在总热能的来源中,脂肪的供热比应提高至35%,碳水化合物的供热比有所降低,但仍是热能的主要来源,供热比不低于50%,蛋白质供热为总热能的13%~15%。由于含硫氨基酸(如蛋氨酸)能增强机体的耐寒能力,因而含蛋氨酸较多的动物性蛋白质应占总蛋白质的50%。
2 维生素和无机盐的代谢特点及需要
由于低温环境机体热能消耗增加,与热能代谢有关的维生素如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等的需要量也随之增加。专家建议,硫胺素的摄入量为2~3mg/d,核黄素为2.5~3.5mg/d,尼克酸辣15~25mg/d。由于维生素C可增强机体的耐寒能力且寒冷地区蔬菜、水果供应通常不足,因而维生素C应额外补充,日补充量为70~120mg。维生素A具有对暴寒机体的保护作用和缓解应激反应,日推荐摄入量应为1500μg。寒冷地区户外活动少,日照时间短,使体内维生素D合成受限,每日应补充10μg。近年来,人们对维生素E的耐寒能力极其机制研究很多,认为维生素E能改善由于低温而引起的线粒体功能降低,提高线粒体能量代谢功能;还能促进低温环境中机体脂肪等组织中环核苷酸的代谢,从而增强能量代谢,提高耐寒能力,因此膳食中应补充一定量的维生素E。
寒冷地区由于食物来源缺乏及机体维生素D合成不足,易导致钙缺乏,因而应多提供含钙丰富的食物。寒流带地区居民食盐摄入量高达26~30g/d,为温带居民的2倍,这种高食盐的摄入量是否引起高血压尚待定论。一般寒带地区居民钠盐的供给量可稍高于温带居民。研究发现,低温作业人员血清中微量元素如碘、锌、镁等比常温中降低,在膳食调配时要注意选择含上述营养素较多的食物供应,以维生素机体生理机能,增强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冬季低温作业职工可以享受哪些保护

冬季低温作业职工可以享受的保护有:防寒采暖设备。露天作业设防风棚、取暖棚。向劳动者提供防寒服、鞋、帽、手套等保暖用品。定期对劳动者进行体检,着重检查低温作业容易引起的疾病,做好健康监护工作。饮食方面,提供高热量的食物以增加劳动者耐寒能力。定期组织体育锻炼,增强劳动者身体素质。
【法律依据】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做好冬季防寒保暖工作的通知》第三条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针对高山、高原、高纬度等重点地区,野外作业、露天作业、水下作业等重点作业岗位,建筑工、巡线工、环卫工、快递员、外卖员、低温食品加工工人等重点人群,制作低温危害及其防护措施宣传材料,通过各类媒体平台普及防寒保暖和冻伤应急处置知识,提高劳动者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会同工会等有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爱劳动者的良好氛围,减少因低温作业或低温天气作业造成劳动者职业健康危害事件的发生。

低温对人体的有哪些影响呢?

容易疲劳,下降1℃,酶的活力便会降低50%,因此人容易疲倦。免疫力降低,体温每降低1℃,白血球的免疫力便会减少37%,因此低体温的人,在季节更替时刻比较容易感冒。自主神经功能及激素平衡受到影响,会影响自主神经功能,让荷尔蒙失去平衡,所以女性月经不调或有经前综合症,可能与此有关。基础代谢率下降,体温不易消耗热量,会让细胞的新陈代谢衰退、肌肤变差。体温每下降1℃,基础代谢量会减少12%,消耗吃进热量的能力就会变弱,所以就算吃相同的食物,低体温的人也容易发胖。血液循环变差,体温的人,手脚等末梢血管会紧缩,血液自然不易流通,更会因为心脏输送血液的力量减弱,使得全身的血液循环变差。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376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