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首见于《神农本草经》,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芪的根。具有补气固表,行水消肿,托疮生肌的作用。其味甘,性微温。主要产于内蒙古、张家口、山西等地。
黄芪含多糖及微量元素砸等,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对细胞有免疫抑制作用,能增强细胞的生命力和机体抵抗力,对血浆中的核糖核酸及脱氧核糖核酸比例有调节作用。动物试验有强心、利尿、扩张外周血管、降压及强壮作用。对肾炎蛋白尿有抑制作用,并有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元减少的作用。黄芪能增强抗癌药的效果,放化疗期间还能减轻毒副反应,保护正常细胞,防止骨髓抑制。
明代《本草纲目》载:唐•许胤宗在他初任新蔡王之外兵参军之职时,有柳太后病于中风,口噤不能讲话,脉沉。许胤宗精于医道,认为鼻吸入天之清气养人的阳气,口摄食五味养人之阴气。太后病于阳气虚,气血不能流通,可用黄芪、防风两味药煎出几斛热汤,置于床下,以蒸汽熏口鼻、皮肤。御医们如法使用,顿时,满室药味弥漫,一昼夜许,柳太后逐渐苏醒,能够言语,后来渐渐痊愈。
黄芪是中药材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是黄芪的功效与主治是什么,可能很多人都不一定都知道的。以下简单介绍关于中药黄芪的功效和主治。
黄芪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等功效,近年来对其药理作用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现综述如下。
1 增强免疫功能
黄芪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使血白细胞及多核白细胞数量显著增加,使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及吞噬指数显著上升,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促进作用。正常人服用后,血浆IgM,IgE显著增加,以全草效果最好。黄芪能促进血清溶血素形成,提高空斑形成细胞的溶血能力,具明显的碳粒廓清作用和增加脾重的作用。以上作用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存在,在免疫功能低下时同样有明显作用。黄芪对免疫功能低下不仅有增强作用,还有双向调节作用。黄芪的有效成分F3在体外试验中显示对癌症患者淋巴细胞功能有完全的恢复作用,在体内动物模型试验中显示出可全部逆转环磷酰胺造成的免疫抑制现象,提示黄芪成分在免疫治疗中可能是一种很有希望的生物反应调节剂。黄芪可以提高淋巴因子(白介素一2)激活的自然杀伤细胞(LAK)的活性。
2 对干扰素的作用
黄芪具有增强病毒诱生干扰素的能力。易感冒者在感冒流行季节服用黄芪,不仅可使感冒次数明显减少,而且可使感冒症状较轻,病程较短。
3 增强机体耐缺氧及应激能力
黄芪多糖有明显的抗疲劳作用,能显著延长氢化可的松耗竭小鼠的游泳时间和增加肾上腺素重量,对小鼠多种缺氧模型均具有显著的耐受能力,可明显减少全身性耗氧以及增加组织耐缺氧能力。黄芪多糖有明显的耐低温作用,能使正常以及虚损小鼠的抗生存时间明显延长。
4 促进机体代谢
黄芪可使细胞的生理代谢增强,这可能是通过细胞内cAMP, cGMP的调节作用来完成的。黄芪还能促进血清和肝脏的蛋白质更新,对蛋白质代谢有促进作用,这可能是黄芪扶正作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5 改善心功能
黄芪对正常心脏有加强收缩的作用,对因中毒或疲劳而衰竭的心脏,强心作用更显著,表现为可使心脏收缩振幅增大,排出血量增多。100%黄芪注射液可使离体心脏收缩加强、加快。黄芪能改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左心室功能,还有一定抗心律失常作用,可能是延长有效不应期所致。
6 降压作用
以黄芪煎剂、水浸剂、醇浸剂皮下或静脉注射于麻醉动物(犬、猫、兔),均可使血压下降,且作用迅速,持续时间短暂。降压作用是直接扩张外周血管的结果。将黄芪注射液注入实验犬的冠脉、椎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脑血管、肠血管等内脏血管,可使血管阻力指数下降,但注入肾动脉,肾血管阻力指数反而增高,提示黄芪对肾血管的作用与对其他部位血管不同。
7 保肝作用
黄芪能防止肝糖原减少,对小白鼠四氯化碳性肝炎有保护作用。黄芪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转阴也有一定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说明单用一味黄芪治疗慢性肝炎,显效率不理想。
8 调节血糖
黄芪多糖具有双向调节血糖的作用,可使葡萄糖负荷后小鼠的血糖水平显著下降,并能明显对抗肾上腺素引起的小鼠血糖水平升高,而对胰岛素低血糖无明显影响。
9 抗茵及抑制病毒作用
黄芪对痢疾杆菌、肺炎双球菌、溶血性链球菌A,B,c及金黄色、柠檬色、白色葡萄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黄芪对口腔病毒及流感仙台BB1病毒的致病作用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无直接灭活作用。
10 激素样作用
黄芪具有类似激素样作用,可延长小鼠的动情期,对小鼠的发育有良好的影响。
11 其他
黄芪能显著降低家兔血液流变学指标,其性质与强度和丹参注射液相同。100%黄芪注射液对大鼠离体子宫有兴奋、收缩作用。黄芪注射液在试管内对鸡胚股骨有促进生长作用。黄芪还有促进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红蛋白、血清蛋白与白蛋白升高的作用。
一是补气升阳。用于气虚引起的脱肛、子宫脱垂、崩漏、眩晕乏力等,并常与升麻、柴胡等同用。
二是固表敛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外感风寒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
三是托疮排脓。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用于疮疡溃破后,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且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
四是利尿消肿。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之。
综上所述,人参与黄芪之功效,有同有异,故不可一见气虚就混用之,否则,易弄巧成拙。
黄芪,性味甘,温;归肺、脾经;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
李东垣《脾胃论》中生发脾阳,必用黄芪;张锡纯认为黄芪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之大气下陷,又说黄芪之升补,尤善治流产崩带。黄芪轻用则升压,重用则降压。治疗低血压,可予以补中益气汤,汤中黄芪的用量不超过15克。治疗气虚痰浊型高血压,黄芪用量须30克以上。但对于脏器下垂者,又宜重用黄芪以升之,如子宫脱垂,治以补中益气汤加首乌,黄芪必须重用30克以上,治胃下垂之患者,可予四君子汤加黄芪30克,配枳壳3克作为反佐,一升一降,升多降少,腹痛则减。又可治气阴两虚胎死腹中,如王清任治产难之加味开骨散(当归30克、川芎15克、血余炭9克、龟板24克)加黄芪120克。说明黄芪重用又可以下死胎,可上可下皆在于气虚故也。补气利尿,为治气虚水肿之要药,常与健脾利水之品配伍。本品还可以补气以摄血,治脾虚不能统血之失血证。还用治脾不布津之消渴(糖尿病)(补气升阳,促进津液的输布而收止渴之效)。补益肺气(蜜炙),可用于咳喘日久(虚证)。本品益气固表以止汗,可用治气虚自汗。补气生血,可用治气不生血之证,还可托毒生肌,可用治痈疽气血亏虚、难溃难腐。本品还有益气行血之功,可用于痹证及中风不遂而有气虚血瘀证者。
黄芪以其根入药,药用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中把黄芪列为“上品”。《药性歌诀》云:“黄耆入药,为强壮剂,具有益正气,壮脾胃,排脓止痛,活血医危的功效。对表虚自汗、气虚内伤、精神萎靡、四肢无力、脾虚泄泻、体虚多汗、气虚脱肛、子官脱垂、浮肿及痈疽等疾病疗效显著”。《名医别录》、《本草纲目》等名著均认为它有益气补虚的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含有胆碱、豆香素、叶酸、氨基酸、甜菜碱、皂甙、糖类、蛋白质、核黄素、黄烷化合物、铁、钙、磷及硒、锌、铜、锰等多种微量元素,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兴奋呼吸,抗疲劳;促进造血功能,改善贫血;强心、利尿;升高低血糖,降低高血糖;降压;增强免疫力;使细胞生长和再生,延长寿命;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排脓;抗血栓形成;降血脂;抗氧化;抗缺氧;抗辐射;抗肿瘤;保肝;抗炎的作用。
当然,黄芪治病不限于以上所说,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凡符合黄芪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皆可选择使用,活血活用,不要太局限。(搜集资料、整理、修改加上自己的观点不易,如有不合理的地方请指正,一起探讨,一起学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3763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