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译文:
圣人不治已发生的疾病,而是治疗未萌生的疾病。
解析:
圣人治己病治未病,这就好比治理国家,要在动乱还没有发生时预先加以防范,使群众安居乐业而内无乱民,国家富强而外患不起,即“不治已乱治未乱”。至于“已病”则须对症下药,“已乱”则要拨乱反正,这当然是必要的,但终究不如治未病、治未乱为上。
养生智慧:
“治未病”的三级预防策略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三方面内容,如果我们能够做好这三级预防,那么我们就能让自己的身体不生病。
第一级预防:中医认为,要想保持身体健康,不得疾病,必须先增强体质,防患于未然。另外,还要注意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等,这样才能达到有效防病的效果。
第二级预防:除了预防疾病的产生之外,未病先防的另外一层意思是如果已经得了疾病还要预防发生恶化。治疗疾病越早越好,在疾病发生的早期进行治疗可以使病情得到很好的控制,也就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治愈。
第三级预防:对于不能彻底治愈的慢性病(如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病等),要尽量使其长期保持稳定状态,保持生活能力、工作能力,勿使发展到残疾和不可控制。
温馨提示:
有病不可怕,如果我们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任何疾病都可以消灭于尚未露头之前。
治未病是《黄帝内经》提出的理论。
“治”,为治理管理的意思。“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其在中医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这是对治未病的最为经典的论断,明确提出了治未病养生“未病先防”的思想内核。
“治未病” 一词首见成书于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它的意思是,高明的医生,不仅要知晓治已病之术,而且要通晓治未病之法,如同治国不仅要治既成动乱,更要在未乱的时候加强治理。如果已经病了而后用药,已经动乱了才来治理,就好比口渴时才想到挖井取水,打仗时才想到制造武器,不是已经晚了吗?
“治未病”的意义
1、逐渐形成维护健康的意识和观念
无论是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或欲病施治、防微杜渐,还是已病早治,防止传变及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其核心是无病早防,欲病早治。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逐渐形成维护健康的意识和观念。
2、敦促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随着医学的发展而逐渐深入。当前“疾病医学”逐渐向“健康医学”转变,医学注意的对象也将从“已病人群”逐渐向“未病人群”扩展,对待疾病的策略从“有病求医”向着“预防为主”转变,医学干预的切入点逐渐前移。
而环境污染、生活快节奏、不良生活习惯使心脑血管、恶性肿瘤、呼吸系统、代谢紊乱等现代病种已成为健康的最大杀手,这类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
以自我保健为中心的养生法则告诉我们:防病于未然,治病于初始阶段,是治未病理论的精髓。可以说“治未病”对于全民健康素质的提高,发挥着主导性作用。
3、降低医疗费用,节约医疗资源
国民健康对社会的意义,不仅是提供发展基础、健康问题的解决,也能促进经济增长。对于单个患者,可以通过提高健康水平,增加一个个体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时限与数量,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还可以为国家节省大量的治疗花费,节省大量的医疗资源。
C
试题分析: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不同状态,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都重要,①说法错误;“未病”是量变,“已病”是质变,二者存在严格界限,④说法错误;中医强调“治未病”,要注意矛盾说法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应该创造或改变条件避免转化,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对疾病的预见性,②③说法正确。该题选C。
它强调的是对于疾病应该预防为先,想想“治未病”三个字未病是将病未病嘛,就是快病的时候祛除病根,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未病就是心脑血管疾病,需要很科学的生活才能够预防的,建议通过心晓的建议来行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373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带馅主食方便而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