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推拿艾灸 >> 健康综合

便秘患者如何使用中成药二母清肺丸

祝由网 2023-07-09 12:59:23

药物组成:川贝母160克,知母(炒)40克,大黄(酒炙)160克,黄芩(酒炙)80克,前胡40克,天花粉80克,桔梗80克,杏仁40克,桑白皮(炙)40克。

制剂与规格:丸剂,每丸重9克。

功效与用途:清热化痰,润肺止咳。适用于肺热咳嗽,痰涎壅盛,口鼻生疮,咽喉肿痛,大便秘结,小便赤黄。

用法与用量:口服,1次1丸,1日2次。

特别提醒:密闭贮藏,防潮。风寒咳嗽、脾胃虚寒者忌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本品适用于痰热咳嗽,其表现为咳嗽痰多,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或稠黄,略吐不爽,或有热腥味,面赤,或有身热,口干欲饮。舌荅薄、黄、腻,质红,脉滑数。风寒咳嗽、脾胃虚寒者忌服。支气管扩张、肺脓瘍、肺心病、肺结核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服用1周病症无改善,应停止服用,去医院就诊。本品不宜长期服用。服药期间,若患者出现高热,体温超过38.5°C,或是出现喘促气急者,或是咳嗽加重,痰量明显增多,或是痰中出现脓血者应到医院就诊。儿童、老人、孕妇、体质虚弱及脾胃虚寒者慎用。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8种祛痰止咳中成药及注意事项,讲得很清楚,对照吃,准没错!

有声无痰谓之咳;

有痰无声谓之嗽;

有痰有声谓之咳嗽。

咳嗽的病位在肺,病因则可在肺外。

咳嗽是中医以证候命名的病名,最早见于25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

其实,咳嗽是人体自身的一种防御反射,是在清除呼吸道里的分泌物和有害物。而咳嗽表现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除了有声无声、有痰无痰,还可以分为热咳寒咳、干咳湿咳或五脏咳。《黄帝内经》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所以有五脏咳之说,即肺咳、肝咳、心咳、脾咳、肾咳。到了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咳嗽候》则认为有十咳,除五脏咳之外,还有风咳、寒咳、支咳、胆咳、厥阴咳。在明代朱棣时期的《普济方·咳嗽门·诸咳嗽》还将嗽分为热嗽、冷嗽、肺气嗽和饮气嗽四种。

可见,自古以来,咳嗽的分类就有N多种,而最简单的分法当属明代中医大家张景岳的二分法,即将咳嗽分为外感咳嗽、内伤咳嗽两大类,这与现代的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分类非常相似。现代医学根据咳嗽持续时间的长短,将咳嗽分为急性咳嗽、亚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3类:急性咳嗽时间在3周以内,亚急性咳嗽为3~8周,慢性咳嗽超过8周。

外感咳嗽,顾名思义是感受外邪而出现的咳嗽,多为受寒或受热而引发。最常见的外感咳嗽主要有三类,即风寒咳嗽、风热咳嗽、风燥咳嗽;

1、通宣理肺丸:由紫苏叶、前胡、桔梗、苦杏仁、麻黄、甘草、陈皮、半夏(制)、茯苓、枳壳(炒)、黄芩组成。解表散寒,宣肺止嗽。用于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所致的感冒咳嗽,症见发热、恶寒、咳嗽、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肢体酸痛。


2、参苏宣肺丸:由人参、紫苏叶、陈皮、法半夏、茯苓、甘草、葛根、木香、枳壳(麸炒)、前胡、桔梗组成。解表散寒,宣肺化痰。用于肺经痰湿,感冒风寒引起的头痛鼻塞,周身不适,咳嗽痰多,胸膈满闷,气逆恶心。


风热感冒引起咳嗽: 主要症状为恶风,咳痰,鼻涕黏稠而黄,常伴有发热、头痛、头晕、舌红苔薄黄、脉浮或浮数。治宜清肺润燥,清热化痰,中成药可选用二母宁嗽丸、川贝枇杷膏、蛇胆川贝液、牛黄蛇胆川贝液、羚羊清肺丸、急支糖浆、复方鲜竹沥液、小儿咳喘灵口服液、小儿清肺止咳片等。

3、急支糖浆:由鱼腥草、金荞麦、四季青、麻黄、紫苑、前胡、枳壳、甘草组成。清热化痰,宣肺止咳。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咳嗽,症见发热、恶寒、胸膈满闷、咳嗽咽痛;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见上述证候者。


4、小儿咳喘灵口服液:由麻黄、金银花、苦杏仁、板蓝根、石膏、甘草、瓜蒌组成。宣肺、清热,止咳、祛痰。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

风燥咳嗽: 主要症状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带血丝,咳引胸痛,恶风发热,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治疗宜疏风清肺、润燥止咳。选用秋梨润肺膏、润肺膏、川贝清肺糖浆、川贝雪梨膏等。

5、秋梨润肺膏:由梨、百合、麦冬、川贝母、款冬花组成。润肺止咳,生津利咽。用于久咳,痰少质粘,口燥咽干。


痰湿咳嗽: 主要症状为咳嗽多痰、痰白而黏、痰出即咳止、胸脘胀闷、神疲乏力、身重困倦、饮食减少、恶心呕吐、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等。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止咳,选用二陈丸、半夏露冲剂等。

6、二陈丸:由陈皮、半夏(制)、茯苓、甘草组成。燥湿化痰,理气和胃。用于痰湿停滞导致的咳嗽痰多,胸脘胀闷,恶心呕吐。


阴虚咳嗽: 主要症状为久咳不止、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声音嘶哑、潮热盗汗、胸部隐痛、舌质红少苔、脉细数等。治疗宜养阴润肺、化痰止咳,选用养阴清肺丸、百合固金丸、蛤蚧养肺丸等。

7、百合固金丸:由百合、地黄、熟地黄、麦冬、玄参、川贝母、当归、白芍、桔梗、甘草组成。养阴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肾阴虚,燥咳少痰,咽干喉痛。


肺热咳嗽 :主要症状为咳嗽、痰稠量多不易咳出、口渴面红、烦躁、大便秘结、小便短少。治疗宜清肺化痰,选用肺力咳合剂、橘红痰咳液、橘红丸、川贝止咳露、止嗽定喘口服液、清气化痰丸等。

8、肺力咳合剂:由黄芩、前胡、百部、红花龙胆、梧桐根、白花蛇舌草、红管药组成。清热解毒、镇咳祛痰、用于痰热犯肺所引起的咳嗽痰黄.支气管哮喘,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9、橘红丸:由化橘红、陈皮、半夏(制)、茯苓、甘草、桔梗、苦杏仁、炒紫苏子、紫菀、款冬花、瓜萎皮、浙贝母、地黄、麦冬、石青组成。清肺,化痰,止咳。用于痰热咳嗽,痰多,色黄黏稠,胸闷口干。


气虚咳嗽: 主要症状为咳喘无力、痰稀色白易咳、气短胸闷。治疗宜补肺化痰止咳,选用人参保肺丸、利肺片、桂灵片、玉屏风散等。

10、人参保肺丸:由人参、罂粟壳、五味子、川贝母、陈皮、砂仁、枳实、麻黄、 苦杏仁、石膏、甘草、玄参组成。益气补肺,止嗽定喘。用于肺气虚弱,津液亏损引起的虚劳久嗽,气短喘促等症。


具有清肺、止咳、化痰作用。用于痰热阻肺引起的咳嗽痰多,胸满气短,咽干喉痒。

由化橘红、陈皮、法半夏、茯苓、款冬花、甘草、瓜萎皮、紫菀、麦冬、知母、桔梗、地黄、石膏、苦杏仁(去皮炒)、紫苏子(炒)组成。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毫升,一日2~3次;儿童用量遵医嘱。

用药期间需特别注意以下8点!

1.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中药;

3.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肺心病、肺结核患者出现咳嗽时应去医院就诊;

4.糖尿病患者及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服药期间,若患者发热体温高达38.5℃,或出现喘促气急者,或咳嗽加重、痰量明显增多者应去医院就诊;

7.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8.本品如有少量沉淀,可摇匀后服用。

具有顺气化痰,祛风健胃作用。用于痰浊阻肺,胃失和降,咳嗽,呕逆。

由蛇胆汁,陈皮(蒸)组成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2-1袋(0.3克-0.6克),一日2-3次。

用药期间需特别注意以下7点!

1.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

3.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肺心病、肺结核患者出现咳嗽时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龄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服药期间,若患者出现高热,体温超过38℃,或出现喘促气急者,或咳嗽加重,痰量明显增多者应到医院就诊。

7.服药7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具有清肺,止咳,除痰作用。用于肺热咳嗽,痰多。

由蛇胆汁、川贝母组成。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2~1袋(0.3~0.6克),一日2~3次。

用药期间需特别注意以下7点!

1.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

3.支气管扩张、肺痨病、肺心病、肺结核患者出现咳嗽时应去医院就诊。

4.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服药期间,若患者发热体温超过38.5℃,或出现喘促气急者,或咳嗽加重、痰量明显增多者应去医院就诊。

7.服药7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具有清热宣肺,化痰止咳作用。用于风热犯肺、痰热内阻所致的咳嗽痰黄或咯痰不爽、咽喉肿痛、胸闷胀痛;感冒、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由川贝母流浸膏、桔梗、枇杷叶、薄荷脑组成。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毫升,一日3次。

用药期间需特别注意以下8点!

1.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中药。

3.风寒感冒者不适用。

4.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肺心病、肺结核患者出现咳嗽时应去医院就诊。

5.糖尿病患者及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7.服药期间,若患者发热体温超过38.5℃,或出现喘促气急者,或咳嗽加重、痰量明显增多者应去医院就诊。

8.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胃作用。用于咳嗽痰多,胸脘胀闷,恶心呕吐。

由陈皮、半夏(制)、茯苓、甘草、生姜组成。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2-16丸,一日3次。

用药期间需特别注意以下6点!

1.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2.本品适用于痰湿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或带灰色。

3.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肺心病、肺结核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服用一周病症无改善,应停止服用,去医院就诊。

5.服药期间,若患者出现高热,体温超过38℃,或出现喘促气急者,或咳嗽加重,痰量明显增多者应到医院就诊。

6.长期服用,应向医师或药师咨询。



具有止咳化痰、降气平喘作用。用于外感风寒、痰湿阻肺引起的咳嗽、气喘、痰涎壅盛;急慢性支气管炎见上述症候者。

由桂枝、龙骨、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牡蛎、黄连、法半夏、瓜萎皮、炒苦杏仁组成。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粒,一日3次。

用药期间需特别注意以下7点!

1.服药期间忌烟、酒、猪肉及生冷食物。

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

3.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肺心病、肺结核患者出现咳嗽时应去医院就诊。

4.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服药期间,若患者发热体温超过38.5℃,或出现喘促气急者,或咳嗽加重、痰量明显增多者应去医院就诊。

6.儿童、孕妇、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7.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具有滋阴清肺,祛痰平喘作用。用于虚劳咳喘,气短胸闷、自汗盗汗。

由蛤蚧、紫苏子(炒)、瓜蒌子、苦杏仁(炒)、麻黄、石膏、甘草、紫菀、鳖甲(醋制)、黄芩、麦冬、黄连、百合、石膏(煅)组成。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粒,一日2次,或遵医嘱。

用药期间需特别注意以下6点!

1.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2.本品适用于肺肾两虚,痰浊阻肺,症见:虚痨久咳,动则气短,胸满郁闷,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咽干口燥。

3.服用三天病证无改善,应停止服用,去医院就诊。

4.服药期间,若患者哮喘又急性发作;或是出现寒热表证,或是咳嗽喘息加重,痰量明显增多者均应停药,并到医院就诊。

5.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儿童、孕妇及脾胃虚寒者慎用。



具有降气化痰,温肾纳气作用。用于上盛下虚,气逆痰继所致的咳嗽喘息,胸膈痞塞。

由炒紫苏子、厚朴、前胡、甘草、姜半夏、陈皮、沉香、当归组成。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克(一 次1袋),一日1~2次。

用药期间需特别注意以下6点!

1.忌烟、酒及辛辣食物。

2.阴虚燥咳者忌服,其表现为干咳少痰、咽干咽痛、口干舌燥。

3.有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肺结核、肺心病的患者及孕妇,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服用三天,症状无改善,应去医院就诊。

5.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小儿、年老体虚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长期服用,应向医师咨询。

二母宁嗽丸简介

目录1拼音2概述3二母宁嗽丸药典标准 3.1品名3.2处方3.3制法3.4性状3.5鉴别3.6检查3.7含量测定 3.7.1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3.7.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3.7.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3.7.4测定法 3.8功能与主治3.9用法与用量3.10规格3.11贮藏3.12版本 4二母宁嗽丸中药部颁标准 4.1拼音名4.2标准编号4.3处方4.4制法4.5性状4.6鉴别4.7检查4.8功能与主治4.9用法与用量4.10规格4.11贮藏 5二母宁嗽丸说明书 5.1药品名称5.2药品汉语拼音5.3剂型5.4性状5.5二母宁嗽丸的主要成份5.6二母宁嗽丸的功能主治5.7二母宁嗽丸的用法用量5.8注意事项5.9二母宁嗽丸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5.10备注 6参考资料附:*二母宁嗽丸相关药品说明书其它版本 1拼音 èr mǔ níng sòu wán

2概述 二母宁嗽丸即《古今医鉴》卷四所载二母宁嗽汤作蜜丸。治证同。组成为知母(去毛)、贝母(去心)各一钱半,黄芩、栀子仁各一钱二分,生石膏二钱,桑白皮、茯苓、瓜萎仁、陈皮各一钱,枳实七分,五味子十粒,生甘草三分。为粗末,加生姜三片,水煎,临卧服。功能清泻肺胃,化痰止咳,治因伤酒食,胃火上炎,冲逼肺金,以致咳嗽吐痰,经旬不愈者。[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载有二母宁嗽丸药典标准。

3二母宁嗽丸药典标准

3.1品名

二母宁嗽丸

Ermu Ningsou Wan

3.2处方

川贝母225g、知母225g、石膏300g、炒栀子180g、黄芩180g、蜜桑白皮150g、茯苓150g、炒瓜蒌子150g、陈皮150g、麸炒枳实150g、炙甘草30g、五味子(蒸)30g

3.3制法

以上十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40~60g及适量水制成水蜜丸,干燥;或加炼蜜115~135g制成大蜜丸,即得。

3.4性状

本品为棕褐色的水蜜丸或大蜜丸;气微香,味甜,微苦。

3.5鉴别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淀粉粒广卵形或贝壳形,直径40~60μm,脐点短缝状、人字状或马蹄状,层纹可察见(川贝母)。草酸钙针晶成束或散在,长26~110μm(知母)。果皮含晶石细胞类圆形或多角形,直径17~31μm,壁厚,胞腔内含草酸钙方晶(栀子)。不规则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试液溶化;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直径4~6μm(茯苓)。韧皮纤维淡黄色,棱形,壁厚,孔沟细(黄芩)。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甘草)。

(2)取本品水蜜丸6g,粉碎;或取大蜜丸15g,剪碎,加硅藻土5g,研匀,加甲醇4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橙皮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饱和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3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醇—水(100:17:13)为展开剂,展至约3cm,取出,晾干,再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水(20:10:1: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展距约8cm,取出,晾干,喷以三氯化铝试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3)取本品水蜜丸5g,粉碎;或取大蜜丸10g,剪碎,加硅藻土5g,研匀,加甲醇4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20ml使溶解,用盐酸调pH值至1~2,用乙酸乙酯振摇提取2次,每次20ml,合并提取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芩对照药材1g,加甲醇20ml,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黄芩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0.5~1μl,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乙酸乙酯—丁酮—甲酸—水(5:3:1:1)为展开剂,预平衡30分钟,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三氯化铁乙醇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4)取本品水蜜丸2g,粉碎;或取大蜜丸2g,剪碎,加硅藻土1g,研匀,加乙酸乙酯30ml,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滤液蒸至近干,加少量中性氧化铝,拌匀,蒸干,加在中性氧化铝柱(100~200目,2g,内径为1~1.5cm)上,用乙醇40ml洗脱,收集洗脱液,蒸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栀子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3~6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丙酮—甲酸—水(5:5: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6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A)。

3.7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3.7.1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O.1%磷酸溶液(50:50)为流动相;柱温为40℃;检测波长为280nm。理论板数按黄芩苷峰计算应不低于2500。

3.7.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黄芩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6μg的溶液,即得。

3.7.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水蜜丸适量,研碎,取约0.6g,精密称定;或取重量差异项下的大蜜丸,剪碎,混匀,取约1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70%乙醇50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40kHz) 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70%乙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2ml,置1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3.7.4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含黄芩以黄芩苷(C21H18O11)计,水蜜丸每1g不得少于5.0mg;大蜜丸每丸不得少于30.0mg。

3.8功能与主治

清肺润燥,化痰止咳。用于燥热蕴肺所致的咳嗽、痰黄而黏不易咳出、胸闷气促、久咳不止、声哑喉痛。

3.9用法与用量

口服。大蜜丸一次1丸;水蜜丸一次6g,一日2次。

3.10规格

(1)大蜜丸? 每丸重9g(2)水蜜丸? 每100丸重10g

3.11贮藏

密封。

3.12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4二母宁嗽丸中药部颁标准

4.1拼音名

Ermu Ningsou Wan

4.2标准编号

WS3B000389

4.3处方

川贝母  225g 知母 225g 石膏 300g   桅子(炒) 180g 黄芩 180g 桑白皮(蜜炙) 150g 茯苓 150g 瓜蒌子(炒) 150g 陈皮 150g 枳实(麸炒) 150g 甘草(蜜炙) 30g 五味子(蒸) 30g

4.4制法

以上十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 100g粉末加炼蜜 115~ 135g 制成大蜜丸,即得。

4.5性状

本品为棕褐色的蜜丸;气微香,味甜、微苦。

4.6鉴别

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淀粉粒广卵形或贝壳形,直径40~60μm。 脐点短缝状、人字状或马蹄状,层纹可察见。草酸钙针晶成束或散在。长26~ 110μm 果皮含晶石细胞类圆形或多角形,直径17~31μm,壁厚,胞腔内含草酸钙方晶。不规 定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液溶化,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直径 4~ 6μm。纤维淡 黄色,棱形,壁厚,孔沟细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

4.7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 2页)。

4.8功能与主治

清肺润燥,化痰止咳。用于燥热蕴肺,痰黄而粘不易咳出,胸闷 气促,久咳不止,声哑喉痛。

4.9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1丸,一日 2次。

4.10规格

每丸重 9g。

4.11贮藏

密闭,防潮。

5二母宁嗽丸说明书

5.1药品名称

二母宁嗽丸

5.2药品汉语拼音

Ermu Ningsou Wan

5.3剂型

大蜜丸?:每丸重9g;水蜜丸?:每100丸重10g。

5.4性状

二母宁嗽丸为棕褐色的水蜜丸或大蜜丸;气微香,味甜,微苦。

5.5二母宁嗽丸的主要成份

川贝母、知母、石膏、栀子(炒)、黄芩、桑白皮(蜜炙)、茯苓、瓜蒌子(炒)、陈皮、枳实(麸炒)、甘草(蜜炙)、五味子(蒸)等。

5.6二母宁嗽丸的功能主治

清肺润燥,化痰止咳。用于燥热蕴肺所致的咳嗽、痰黄而黏不易咳出、胸闷气促、久咳不止、声哑喉痛。

5.7二母宁嗽丸的用法用量

口服。大蜜丸一次1丸;水蜜丸一次6g,一日2次。

5.8注意事项

1.忌烟、酒及辛辣食物。

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脾胃虚寒者慎服。

3.外感风寒,痰涎壅盛者禁用,其表现为咳嗽气急,痰多稀薄色白,易咳出,伴鼻塞,流清涕,头身疼痛,恶寒发热。

4.有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肺结核、肺心病的患者及孕妇,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服用三天,症状无改善,应停止服用,并去医院就诊。

6.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小儿、年老体虚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7.对二母宁嗽丸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8.二母宁嗽丸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9.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5.9药物相互作用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5.10备注

养阴清肺口服液丸怎么吃?

一说起养阴清肺口服液,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比较陌生,因为这个药物大家可能用的不多,虽然说是一种润肺养肺的调理性药物,大家的潜意识里觉得这个药物可能并没有自己使用的止咳药效果好,其实呢不是这样哦。养阴清肺丸的功效与作用就是在调理肺部的同时治疗咳嗽。
1、功效如何
养阴清肺口服液是由地黄、川贝母、麦冬、白芍、玄参、薄荷、牡丹皮、甘草等多味中药材精制而成的具有薄荷香气的棕红色澄清液体,是养阴润肺、清热利咽药物。通常用于治疗咽喉干燥、疼痛,干咳,少痰或无痰等症状。这个药物口味清甜,有清凉感,对于缓解咽喉不适也具有一定的疗效。从稳妥的角度考虑,还是建议大家在选用养阴清肺口服液时,按药品说明书或者在医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2、用药注意
虽然这个药物没有服用禁忌,但是应该在服药期间避免抽烟酗酒、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对于痰多粘稠甚至是稠厚成块的患者、严重咳嗽和流清鼻涕的风寒咳嗽患者不宜服用此药。患有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肺心病的患者以及孕妇应该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此药。年老体弱患者和婴幼儿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用药量和用法,长期服用此药需慎重咨询医生。虽然目前暂无养阴清肺口服液与其他药物间的不良反应,但是同服其他药物时,还应咨询医生。
另外,服用这个药物的同时可以吃一些具有辅助功效的食疗菜品,比如雪耳百合排骨汤、润肺银耳汤、火腿冬瓜汤、瘦肉生鱼汤、养阴清肺汤等等,同时还有一些水果,比如梨、葡萄、石榴等也能降噪润肺,化痰平喘。
3、用法用量
服用养阴清肺丸一般是选择口服的方法。患者服用的时候,可以通过每次一粒,每日两次的方法来服用。养阴清肺丸的药物成分包括地黄,麦冬,川贝母,白芍,牡丹皮,甘草等。对于阴虚肺燥、咽喉肿痛、咳嗽、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等症状是有很不错的效果的。
4、功能主治
养阴清肺丸中使用到生地黄、白芍、贝母、薄荷、甘草等中药材,主要作用是清热凉血,清热润肺,清热利咽。服用养阴清肺丸可以达到解毒利咽的功效,咳嗽会逐渐减少至完全消失。在中医学中,肺部是最娇气的一个器官,它最怕燥热,一旦有邪气侵体,最先受到影响的就是肺部,因此我们通常最常见的不适就是感冒、发热、咳嗽等。
养阴清肺丸是纯中药的制剂。它的主要成分是地黄、麦冬、玄参、牡丹皮、川贝母、薄荷等药。养阴清肺丸的组成成分中的各种药材有治疗口渴舌绛、烦躁、神识不清、清热凉血、养阴生津、虚痨咳嗽、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等症状的作用。
临床上,养阴清肺丸多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等引起的咳嗽症状,疗效准确,效果明显。非常适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咽喉炎、扁桃体炎、口腔溃疡等属肺肾阴虚内热者服用。但是,不是所有的咳嗽患者都适应于该药。养阴清肺丸性偏寒,对于气虚造成的咳嗽者来说,是不适用于服用养阴清肺丸来治疗。
另外,服用养阴清肺丸需注意,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性食物。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服药期间患者体温超过38.5℃,或出现喘促气急咳嗽加重时应及时就医;服用养阴清肺丸7天症状无缓解应及时就医;对养阴清肺丸构成成分过敏的患者和过敏体质的患者需要咨询专业医师之后在使用或者更换其他治疗的药品。还有在服用养阴清肺丸期间不宜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否则会降低养阴清肺丸的功效。
5、养阴清肺的常用药物
养阴清肺的常用药物有玄参、西洋参、麦冬、生地、百合、梨汁、莲藕汁。将这些中药材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便可形成养阴清肺的良药。常用的药品有养阴清肺丸、养阴清肺糖浆。在对治疗这方面的疾病上,中医与现代医学存在差异:现代医学并没有清肺等词,而是称之为滋润,中医则讲究清除肺热。
养阴清肺的方法有多种,借鉴一句古人的话语:养阴清肺是妙方,玄参草芍麦地黄,薄荷贝母丹皮入,时疫白喉急煎尝。这句话就明显的强调出了养阴清肺的重要作用。接下来,为大家介绍几种既可以调养阴虚又可以清除肺热的汤,供大家借鉴。第一种是雪耳百合排骨汤。顾名思义,是由雪耳、百合、排骨搭配而成,煮三个小时便可饮用。
第二种是润肺银耳汤,即将银耳以温水浸泡20分钟,等到它发透之后拣去其杂质然后将银耳撕碎,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煮沸,然后加入冰糖,煮一段时间便可食用。第三种汤是火腿冬瓜汤,先将冬瓜煮沸,再放上火腿,一起煮半个小时,就成了一道既美味又实用的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370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