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推拿艾灸 >> 健康综合

怯病是养生的基础

祝由网 2023-07-08 06:46:31

提到养生,就回避不了生活中所存在的形形色色的疾病。养生相对治病而言,是一个较高层次的概念,但是要实现养生这一高极目标,首先要做的无疑就是袪除机体疾病。

有关机体正常生理活动和健康的标准,古人常用“正平”或“平”加以概括。《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气血正平,长有天命。”“正平”即平衡之意。气血平衡是人体生理功能正常的标志。气血的正常平衡也不是绝对和静止的,而是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中,因为人在生长、发育、盛壮、衰老的过程中,机体内一直在进行着一系列复杂的生理活动,不断地进行着新陈代谢,为此就需要气机一刻不停的升、降、出、入运动,血液周而复始的循环流动,从而完成人体所需物质的运输和代谢。气血在不断的运动中,必须保持相对平衡,这样才能各司其职,完成其生理功能,如果气血运行失常,就会影响到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四肢九窍等的协调平衡,出现各种病变。

下面,通过中医所讲的疾病最常见的六种病因,来说明气血给身体所带来的各种影响以及应对方法。

第一种是风,包括伤风、风寒、风湿、中风等

伤风多由风热犯肺,内郁化火,气血凝滞不通所致;而风寒一般是由于身体内的气血不足,寒气乘虚而入所致。以上这两种病症采用刮痧疗法比较有效,刮痧可以通经络、理气血、调阴阳,如再内服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中成药,就能迅速缓解症状。

对于伤风患者的具体做法是,弯曲右手食指和中指,蘸上水,在病人鼻梁上部、颈部、胸部、脊柱两侧处,自上而下地刮,先轻后重,直至皮肤出现紫上部、颈部、胸部、脊柱两侧处,自上而下地刮,先轻后重,直至皮肤出现紫红色出血斑点即可;对于风寒患者,可用食指和中指的指背蘸上水,在颈的前部分成三条竖线来揪,直至颈部出痧为止。

风湿多数是由气血不足,络脉空虚,经气不畅所引起。对于这种顽固易反复的病证,可以用“冬病夏治”的方法,如穴位敷灸、药浴等。

中风的病机主要是年老气血亏袞;劳倦过度,或情志过极等导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所致。建议患者每天要抽出30分钟或1小时进行锻炼,增强体质;戒烟戒洒,防止血液黏稠度过高,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环;合理饮食,少吃多餐;劳逸结合,保证睡眠等。

第二种是寒,根据症状分为外感寒邪和内生虚寒两种

不管是外寒还是内寒,都是由于人体受寒,使机体气血凝滞、运行不畅导致。对于这类患者,建议平时要加强体育锻炼,多做手足和腰部的活动,以加强血液循环,另外要多吃一些性属温热的食品,以提高机体耐寒力。

第三种是暑,分为伤暑、暑湿兼表症、中暑等

夏天气候炎热,对人体消耗较大,如果人体内的正气不足,湿热之邪便会乘虚而入,容易引起暑病。因此在夏季应该避免在烈日下过度暴晒,注意室内降温措施,使居室环境尽量做到通风凉爽,保证睡眠,注意饮食,家里备些防暑饮料和药物,如西瓜、酸梅汁、绿豆汤等。

第四种是湿,常见湿症有伤湿、寒湿、湿热以及内湿等

人们常说,气血亏,寒湿重,不是热,就是凉。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受到湿的侵袭,尤其是30〜50岁的人,属生命中“土”的年龄段,体内湿气更重。湿症患者不宜暴饮暴食、酗酒,要少吃肥腻食品及甜食,多吃一些有利湿作用的豆芽、冬瓜、木瓜、山药等。早起活动到出汗为止,以帮助排湿,也可以釆用全身艾熏法,能有效去寒湿,通气血。

第五种是燥,通常分为外燥(凉燥、温燥)以及内燥

温燥和凉燥都属于外燥而兼寒热,它们的发病时间有先后之别,温燥一般见于初秋,热气未尽之时,凉燥常发于深秋近冬之时。主要原因是津液不足,其次是血虚。除了一般的皮肤护理、多喝水外,“药食同补”也特别重要。因为人体津液不足无法靠喝水来改善,所以建议用沙参、黄芪、当归、麦冬、银耳、枸杞等药材,搭配阿胶、大枣、黑芝麻、枸杞等花生等食用,来补养气。

第六种是火,分为外火和内火

外火是由外感燥热之气,或由风、寒、暑、湿、燥等症转化而来。内火的产生主要是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致。外火和内火又相互影响,内生之火可招致外火。可及时补充水分和矿物质,补充水分最好是少量、多次,另外可食用含钾高的食物,如水果、蔬菜、豆类和豆制品、海带、蛋类等。并且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平和、乐观、愉快的心态,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减少“七情”化火。饮食宜清淡,少吃辛辣刺激、辛温燥热与油腻、煎炸、熏烤等食物。

不论疾病来自何方,它们都首先会干扰气血的正常功能,发生紊乱,以致阴阳失去平衡协调,经脉瘀阻不通,气血循行失常。这既是常见病的发病过程,也是疑难病证的发病规律。而气血通畅不仅反映了机体的精、气、血、津液的充盈健旺,也表明脏腑组织生理功能正常,气血冲和,百病不生,而一旦气滞血凝,脏腑经脉失去滋养,功能失常,便会因郁积而生疾病。因此,在诊治病证时,必须重视气血流畅这个重要环节。通过疏通调和气血就可调整脏腑功能活动,使其从病理状态转至正常生理状态,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并最终实现养生的目标。

知识链接

脸色苍白、黯淡。

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沉细。

说话有气无力或中气不足,常感疲累。

肢体麻木甚至疼痛,手足逆冷或发热。

胁肋刺痛、食欲不振、腹胀或有黄疸征象。

经常性心悸、胸闷,或阵发心胸疼痛,唇暗,舌发紫。

女性经前或行经时小腹胀痛,拒按,经量少或行而不畅,经色紫黯有血块,血块排出后则痛感减少或消失,伴有经前胸肋胀痛。

男性小腹、会阴、睾丸坠胀不适,或有血尿,血精;舌发紫或有疼点。

如出现上述症状三条以上,则可能属于气血不畅,要根据具体症状来进行调治。

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什么是养生?(养什么?怎么养?)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1. 什么是 养生


1 .1 养生

原指道家或通过各种方法颐 养生 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 养生 ”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1.2 养生 还是一个不断自我超越过程

人生是做人的过程, 养生 就是一个不断自我超越过程。 养生 只说不做是不行的,其关键在于生活中持之以恒地练习与实践。

养生 的内容丰富多彩,无论怎么讲, 谈 养生 就要回答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养什么?”(理论),二是“怎么养?”(方法)。


2. 养生 养什么?

中医认为生命有三个要素,那就是精、气、神。所以 养生 就要养精、养气、养神。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来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心理平衡、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是 健康 长寿的基础;而我们中国人的三大 养生 法宝——养精、养气、养神,是对长寿之路更高深的总结。在实行四大基石的基础上,大家还应当向三大法宝迈进.

2.1 养精

精是构成人体与营养人体的物质,是人体的三宝之一。贯穿人的生长、发育、壮盛衰老的全过程。精在人体内不断地消耗,又不断地得到补充和滋生,维持了人体的生命。一个人的 健康 程度怎样,就要看人体内的肾精是否充足,也就是说,肾精直接影响着人的 健康 和生命,所以,保精是 养生 的关键。

类经 ·卷一》中说:“善 养生 者,必定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从中可以看出,古人把精、气、神看作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就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因为精是气的根,而气又是精所化生的,如果精衰,必然气虚,人有气即生,无气即死。精又是神之源,人有精才能有神,神充足必然身强壮,如果神衰,自然是身体虚弱。精、气、神三者皆不能少,缺一不可,但最根本的是肾精,肾精是人体生命的主宰者。

2.2养气

大家知道,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是人体三宝之一,所以说“气”是生命之根。"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气主宰着生命。不论是体表可以见到的皮肤、毛发、五官和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还是内在的肌肉骨骼、五脏六腑,都是由"气"构成的。另外,每一个人只要活在世上都要呼吸。人活的就是一口气,不呼吸了,就是“断气”, 表示生命活动的结束。故 养生 必养气!

2.3养神,

人有精、气、神三宝,神由形体产生,精与气是其物质基础,但神一旦产生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尤其在 养生 之中,神是精气的综合表现,精气足则神旺,精气衰则神怯,神可以反应出生命的总貌。故有“ 养生 先养神”。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这是中医 养生 祛病的一句著名格言。“神去离形谓之死……神行则气行,神住则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往”(《胎养经》)。《淮南子》中说:“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性之末也。”也就是说,如果人们只注意加强营养,不懂得养神的话,也是难以 健康 长寿的。这些都说明养神是非常的重要。

养神有如下含义:(1)古人养神:是把心里的各种杂念清扫出去,使身体不受到人为意识影响,让身体回归自然的这个过程。(2)现代养神:使自己的身体与心理处于平静状态,排除杂念,静心守神不胡思乱想,以此来恢复精神和体力。

3.怎么养?

3.1 养生 原则

(1)顺应自然(顺时 养生 、因地 养生 );(《灵枢·本神》):“智者之 养生 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2)形神共养:形神合一,形神相因,是中医学的生命观。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以动静适宜为度。形神共养,动静互涵,才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强身防病。(3)保精护肾(养先天之本):保精护肾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调养肾精,使精气充足,体健神旺,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4)调养脾胃(养后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 寿天 的重要因素。通过饮食调节、药物调节、精神调节、针灸按摩、气功调节、起居劳逸等调摄,以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3.2怎么养精?

强肾保精的办法品种很多,如饮食、药物、针灸、气功等。依据不同状况选择相应办法保健,都可收到良好成果。下面引见几种简单易行,成果明显,不出偏向的功法,只要保持锤炼,坚持不懈,就能够到达强肾保精,祛病延年的目标。

( 1)寡欲养肾:寡欲养肾,意欲太过,虽不交合则精自走,这可称为暗耗阴精,照样伤肾,损生折寿。精神内守,养肾保精,贵在寡欲。(2)节劳养血: 养生 之道,还要节劳,劳逸适度,才是保精之法。(3)息怒养筋骨:人若时常发怒必伤肝,肝、肾二脏有相火,肝主疏泄,肾主闭藏,相火妄动肝脏疏泄太过,肾不得封藏,虽无房事也伤阴精,故养精必息怒。(4)节精补脑:可内守神志,固护精气,还能使耳目聪明,有益于 养生 。(5)其他:叩齿咽津翕周法;按摩下肢涌泉法;双掌摩腰法;畅通任督法。

3.3怎么养神?

3.3.1神志 养生 法:是指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心态平和,使之 健康 长寿的方法。(1)养神先养德(性);少私寡欲、知足常乐、心胸豁达、“多行善事”(2)养心与调神:养心、保护心脏

3.3.2情志 养生 法:(1)戒骄戒躁(2)善调情绪(3)避生三气(4)养肝与调畅情志

3.3.3睡眠与养神: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这充分说明了睡觉的重要性。

3.3.4以静养神: 养生 必须养神,因为神是生命的主宰,而养神又要以“静神”为首务,只有神志安静,才能“病安从来”。 养生 还要调神,以避免各种情志的过激刺激。此外,“以恬愉为务”也必须牢记,只有精神永远保持乐观、开朗,体内气血才能正常运行,否则“百病生于气”。这便是《黄帝内经》所说的神宜静,而不宜躁的意思。

3.4怎样养气?

3.4.1补养元气:元气是所有气的根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无求以培元气,人要有所追求,但不可有奢求。另外,女性 养生 也必须培补元气,补养元气就是要调补脏腑阴阳之气血,调畅情志使心情畅舒,调节饮食使脾胃健旺。《黄帝内经》便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其内容便是要顺应四季气候的变化而进行人体自身的调节,使自身的元气充足。

3.4.2固护精气: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精的盈亏,决定人的生长、发育、衰老及至死亡的全过程,为此养气必须节欲养精。特别在女性的性生活中,就要注意固护精气,不能纵欲过度。性生活要有规律,要顺其自然,而不能强行而为。身体虚弱时,更要注意固护精气,以免其外泄。这样才能保证先天肾精的充足。

3.4.3养脾胃之气: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各种气都需要脾胃的水谷精气来滋养。养气一定要养胃。“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暴饮暴食等不 健康 的饮食习惯会影响脾胃的功能,而最终影响到全身的 健康 。

3.4.4平心静气:心平以和气, 中医认为人的 健康 与精神情志关系密切。遇事不急躁、不赌气、不发脾气,始终保持心平气和,这样才能阴阳调和,气机通畅,益寿延年。

3.4.5运动养真气:中医认为,真气要运行通畅,人体才能不受疾病侵袭。促使真气运行的方法有:一是调息运行真气,即调整呼吸的方法;二是通过锻炼形体以促进真气运行,从而提高机体抗病的能力,达到 健康 长寿之目的。


中医里,养生之术分为哪几方面?哪个最容易被人忽略?

最早的养生词来自黄帝内经,"养生就是保持健康和生命"。是生命。养生就是维持、调养、照顾生命。要说正确的养生方法,最早应该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在那个时候,可以说对人们的饮食平衡作了精辟的探讨。它强调了 "养谷、助果、益畜、补蔬 "的原则。这个饮食指南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医学中最早的饮食指南。我们吃大米,面粉叫细粮。玉米(面)、小米、高粱、豆类和薯类等称为粗粮。粗粮中含有特别丰富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如玉来薯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

每周至少吃三次全谷物可以帮助,也可以使人的胃更健康,食欲更强。有了厚度,蛋白质加倍补充,营养加倍。睡眠调理。中国传统医学一直重视睡眠健康。能睡能吃的人可以长生不老。因为良好的睡眠是保持身材的关键,所以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是关键。人的一生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可见睡眠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中医拍手运动:健康自然站立,脚与肩平,双手有节奏地拍打。首先双手拍打36次,活动一会儿再拍打50次,这样就可以起到锻炼的作用。

手是阳气的大本营,脚是阴气的大本营。手上分布着许多穴位,拍手可以振动阳气,促进全身气机的运动,使全身气场得到调动,阳气上升,阴气下降,达到健身的目的。建议每天早上做拍手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

她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理论知识、丰富多彩的方法、丰硕的实践经验、鲜明的东方色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它以中国古代的天、地、养、文、史、哲为基础,以中医理论为依据,融各族人民的养生智慧为一体,融合了道、儒、佛及历代养生家和医学专家的养生经验和研究成果,形成了广泛而深刻的理论体系。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医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身体太差,天天生病。想学点养生的功夫,希望能有位师傅指点。

养生 最简单 也最有效的方法先从 呼吸开始。
采用 腹式呼吸法,长期坚持可以增强体质,祛病强身。
具体方法是:
腹式呼吸法指吸气时让腹部凸起,吐气时腹部凹入的呼吸法。有三种 姿势: 立位、坐位或平卧位。初学者以半卧位最适合。两膝半屈(或在膝下垫一个小枕头)使腹肌放松,两手分别放在前胸和上腹部,用鼻子缓慢吸气时,膈肌松弛,腹部的手有向上抬起的感觉,而胸部的手原位不动;呼气时,腹肌收缩,腹部的手有下降感。练习者可每天进行练习,每次做5—15分钟,每次训练以5—7次为宜,逐渐养成平稳而缓慢的腹式呼吸习惯。需要注意的是,呼吸要深长而缓慢,尽量用鼻而不用口。
祝你健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359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