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症状的塘尿病以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为特征,这些症状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医古籍中已有记载,归于消渴病的范畴。消渴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为“阴虚燥热”,主要涉及肺、脾(胃)、肾三脏。
1、禀赋不足,五脏柔弱
中医理论十分重视机体内在因素的作用,若先天机体阴虚,再受燥热所伤,阴愈虚而燥热愈炽,则愈耗伤阴液,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发展为消渴。
2、情志不调,郁久化火
历代医家对消渴的发病十分注重精神因素。认为七情所伤,肝气郁结,久郁化火伤阴,上耗肺津,中伤胃液,下损肾水为消渴的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之一。
3、饮食不节,蕴热伤津
饮食不节,长期患食肥甘,纵酒厚味,喜食辛辣,或饥饱无度,食积停滞,损伤脾胃,尤其在先天不足、机体阴虚时,损伤脾胃津液,可致胃火亢盛,胃热则消谷善饥,胃火上耗肺津而口渴多饮,下损肾阴致津不化气而多尿,因而在肾虚的内因和饮食不节的外因共同作用下,导致消渴的病理过程。
4、外感六淫,化热伤阴
机体正气不足,易受六淫之邪侵袭。外邪伤人,首先犯肺。六淫之邪犯肺化热生燥,耗伤肺阴,由肺燥胃热肾虚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出现消渴症状。
5、劳逸失度,房劳伤肾
过度劳累,以妄为常,则易耗脾气,健运失司,水谷精微无以濡养脏腑,生化无源,气血虚亏。津血同源,血虚津亏,五脏阴液不足,脾不为胃行其津液。胃津虚乏,则胃火亢盛,火灼津伤,而出现胃热、肺燥、消渴之症。思虑过度,劳伤心脾,阴血暗耗,心神失养致消渴。
总之,消渴病之所以发生,不外乎先天不足、饮食不节、劳逸失度、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因素,耗伤肺胃肾之阴,导致阴虚燥热而发为消渴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351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春天为什么容易情绪低落
下一篇: 减肥的四个重要要点必须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