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人们对于穴位的养生都是非常重视的了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通过按摩穴位的方法来养生了,合阳穴就是我们需要非常注意的了哦,经常按摩合阳穴是可以帮助我们保健养生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合阳穴的情况吧。
合阳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后面,当委中穴与承山穴的连线上,委中穴下2寸。通常取合阳穴时,都是俯卧或者正坐垂足位,在委中穴直下2寸,当委中穴与承山穴的连线上取穴。
合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腿三头肌、跖肌、腘肌。皮肤由股后皮神经分布。皮下筋膜内,小隐静脉经外踝后下方升至小腿后面,穿腘筋膜注入腘静 脉。小腿三头肌由腓肠肌的内、外侧头和比目鱼肌相结合形成。前肌内、外侧头起于股骨的内、外侧髁,两头在小腿中上部互相汇合,向下移行于腱膜,汇合处表面 凹陷,即为该穴取穴的标志。比目鱼肌位于腓肠肌的深面,起于胫、腓骨的后面,肌束向下移行于腱。庐肌腱与腓肠肌腱膜合成跟腱,止于跟骨后面的跟结节。小腿三头肌使足跖屈(上提足跟),对维持人体直立姿势起重要作用。
而且大家知道吗,我们完全是可以通过按摩合阳穴来帮助我们治疗背痛问题的了哦,对于很多人来说,在生活中比较容易出现的情况就是腰酸背痛了,这时候很多人都选择按摩的方法解决了,合阳穴就是很好的选择哦,我们要先找到膝盖背侧的腘窝,也就是平时俗称为"腿弯儿"的地方,在其横纹的中点处取委中,然后在委中直下约2-3指处,也就是小腿背侧正中线上,将拇指立起,与小腿纵线平行,用力点下,注意要极度用力,使局部出现明显的酸胀感,努力上下探查,直到小腿出现麻感为佳,点穴的同时,可以让患者做轻微的晃腰动作,使局部放松,可以迅速缓解腰腿痛。
通过了我们的介绍之后,大家对于合阳穴就能够有更多的了解了吧,可以放心合阳穴是非常不错的一个穴位了哦,是可以帮助我们治疗背痛问题的了,同时我们还给大家介绍了合阳穴的位置,我们是能够通过按摩合阳穴来保健的。
足太阳膀胱经人体一条最大的经络。
手太阳小肠经的走完听宫穴后,进入足太阳膀胱经的睛明穴。
足太阳膀胱经取于眼内角的睛明穴处,向上到达额部,左右交叉于头顶部百会穴处。
分支: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出分别下行到项部天柱穴的位置,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成左右沿肩胛骨的内侧,脊柱旁开1寸5分,一直下行到达腰部,肾俞穴的位置,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
另一条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委中穴处。
最后一条分支:从颈项分出下行,通过肩甲内侧,从附分穴下行至腰部,沿大腿后外侧至腘窝处与前一支脉汇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足外裸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治至阴穴处,进入足少阴肾经。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膀胱位于小腹中央,为储尿的器官,膀胱主要的功能就是储尿和排尿。
膀胱以肾直接相通,两者之间又有经脉,相互络属,因此,膀胱与肾为表里关系。
膀胱的水从两个方面能进入膀胱,第一是从三焦渗透入膀胱,第二是从肾脏通过输尿管之后进入膀胱。
做酒可以蒸馏两次,第一次呢是最好的酒,第二次呢是较差一点的酒,我们人体也会蒸溜两次水分,身体是不会浪费每一滴水的。
膀胱会储尿和排尿,全赖以肾的气化功能。
肾为什么能气化水呢?
是因为小肠的火在下面烧,因此当小肠的火不够时,膀胱的水就不能正常的气化会,变成冷水,此时的水呢停留在最底部,只要有一点的尿,就会感觉到胀,变成了尿频。
怎么办呢?
答:把小肠的温度加起来。
用灸法:关元穴+中极穴。
当膀胱出现问题的时候,主要的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或者是小便不利,甚至闭尿或者是遗尿还有小便失禁。
小肠有温度又跟心脏有关系,所以咱们的五脏六腑是紧密联系着的。
因此中医治病要治整个人,而不是只治疗一个病症。
一个正常的人,每次的气化,膀胱就会慢慢的膨胀,膀胱尿液储量达到400CC的时候,就会感到胀,此时就会去小便。
膀胱经的虚症:小便清水,后背胀痛寒冷,腰痛无力、肥胖。
面色不华,皮肤干燥,早衰皱纹。
膀胱经的实症:小便短赤、尿频,后背肌肉强直酸痛,脊椎部酸痛、下肢痉挛疼痛,头痛头晕。
面部皮肤油腻、易过敏,黄褐斑、痤疮。
膀胱经一共67个穴,气血循行时间下午三点到五点。
攒竹穴:除了治疗眼睛的问题外,还可以治疗打嗝,方法用力掐出痛感。
睛明+眉尾+瞳子髎+攒竹
这四个穴在一起可以用放血疗法,或者艾灸,治疗视力不好,青光眼白内障,角膜炎,眼睛红肿。
眉冲穴:神庭,上星一样治疗鼻子的问题。
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这些是头部的穴位。
我们大概知道它的位置就行了。
每天梳理头皮,我们就可以梳理了头上的全部穴位。早上起床用手指梳理头皮一百下,脱发也得到了改善,脱发少了头发也开始慢慢的长着。
天柱穴:取穴治疗后项强痛。
奇穴安眠穴:天柱穴外开一寸,晚上睡不好,睡不香,可以按压安眠穴,注意不要揉到天柱穴哦,因为膀胱经的气血会很旺。
大杼穴:骨会大杼,骨头有病,通通可以在大杼穴上治疗。
风门穴:我们的后脑有好几个带风的穴位,它们容易进风,同时也是人体的冷却系统。
风门还可治疗后背的痈,后背痈身为三种:
一,痈里面已经是红色,外面的头是白的,脓块就在里面。
二,白色的没有头。
三,凹陷进去的。
这三种痈可以用灸的方法,在痈上面灸完之后再在风门穴上灸。
肺俞穴:后面的背俞穴都可以用俞募治疗法,治疗内科病。
厥阴俞:第四椎旁开1.5寸又称心包,可以治疗心脏病。
注意:膀胱经在背部分两条一条是督脉外开1.5寸,另一条是督脉外开3寸。
现在分享十八个背输穴,治症大多是俞募治疗法。
都在督脉旁开1.5寸。
心俞:第五椎旁开,如果按压痛,一般就是心脏供血不足,有心脏病的人,这里会有压痛点。
如果痛点按之闷痛,就是心虚,虚症。
如果是刺痛就是堵到了。
督俞:第六椎穴旁开,督脉是诸阳之会,临床上有血癌时,会在这里找到压痛点。
膈俞穴:第七椎旁开,血会膈俞,膈俞穴的上面是心,下面是肝,心生血,肝藏血,所以膈俞穴统领全身的血。
血病有:贫血,瘀血大便出血或者小便血。
有人说我口很渴,可是不想喝水,表示身体里面有瘀血。
消渴穴:第八椎下旁开属于一个经外奇穴,消渴分为上消中消下消,诊断糖尿病。
肝俞:在肝脏的后方,如果有肝病可以在第九椎找到压痛点,肝病,肝痛都可在肝俞治疗。
胆俞:胆有问题在第十椎找到压痛点,尤其是胆结石的话会很痛。
四花灸治疗肺结核:双穴的膈俞胆俞
脾俞:第十一椎旁开,脾主四肢,四肢的问题,肌肉无力,关节痛,风湿痛都可以用上。
胃俞:第十二椎旁开胃病治此。
胃溃疡,胃出血,胃下垂,用胃俞+中脘。
胃疼用中脘穴跟梁丘穴(会郄治疗法)
三焦俞:第十三椎旁开,三焦是水道,
治疗如:下利,大便带水,排水,水肿,吃东西不消化,肚子胀满。
肾俞:第十四椎(命门)旁开,肾病在此治疗。
肾俞还治腰痛。
气海俞:第十五椎旁开,近取穴可以治疗腰痛,痔疮等。
大肠俞:第十六椎旁开,治疗大肠问题。近取穴治腰痛,可以治便秘及下利。
关元俞:第十七椎旁开治疗妇科的问题,男人腰痛的问题。
小肠俞:第十八椎旁开,治疗小肠问题,腰疼腹泻。
中膂俞:第二十椎旁开,治疗肾虚,消渴病,腰痛,大小便问题与妇科赤带白带问题。
白环俞:第二十一椎旁开,接近尾椎骨,治疗疝气,大小便,腰酸背痛,妇科白带。
会阳:在尾椎骨上,很少用。
膀胱经在此穴后往下走,等会讲腿上的穴。
现在再回到背部,开始另一条分支。这条经络的穴位大多数都是辅助督脉旁开1.5寸的穴来加强疗效的。
附分:足太阳膀胱经的会穴,与肩中俞,肩外俞,大杼一起治疗颈项肩背的问题。
魄户:肺藏魄,辅助肺俞穴治疗肺部问题。
膏肓穴:膏肓穴无所不疗,膏肓是起死回生的妙穴,症病患者可以灸膏肓灸足三里。
膏肓穴不太好找,它会躲在肩胛骨里,找的时候一定要把肩胛骨打开,手抱着枕头就能打开。
灸膏肓会感觉燥渴,嘴唇干裂这个时候去灸关元,气海中极,灸足三里把热气往下导,导到脚上。
神堂穴:心俞旁开1.5寸是,跟心俞治疗心脏问题。
肺藏魄心藏神所以神堂穴是心脏大穴。
譩譆穴:督俞外开1.5寸,辅助督俞穴。
膈关穴:膈俞外开1.5寸。
魂门穴:肝俞外开1.5寸,肝藏魂,加强肝俞的疗效。
阳纲穴:胆俞外开1.5寸。
意舍穴:脾俞外开1.5寸,脾藏意,人的意念是脾在管,同样的辅助穴。
胃仓穴:胃俞外开1.5寸。
肓门穴:三焦俞旁开,乳房属于三焦系统,所以乳疾可以用三焦俞肓门石门上灸。
志室穴:肾俞旁开,帮助肾俞治疗。
经外奇穴痞根穴:第十三椎外开三寸半。
痞块之根,中医认为肿瘤,硬块都有根,就像韭菜有根,韭菜割了,根还在,它还会继续长。
这个穴可以帮助诊断有没有肿瘤和治没治好,同时可以用此穴把根除掉。
胞肓穴:第十九椎外开三寸,也是膀胱俞外开1.5寸。近取穴治疗大小便。
秩边穴:第二十椎外开三寸。进取穴治疗痔疮,有消炎镇痛止血的效果。我们知道痔疮可以用孔最,承山,长强,秩边,温溜穴。
八髎穴:有八个点,分别是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它们是全身最小的穴位。
八髎是治疗妇科常用的穴位,可以用大金条盒灸,很舒服的。
膀胱经背部穴了解完了,开始腿上的。
承扶穴:治疗坐骨神经痛。
殷门穴:承山到委中的正中点处,很少用。
浮郄穴:很少用。
委阳穴:足太阳膀胱经的别络,比如像淋巴肿大可以用委阳。
委中穴:膀胱经的合穴,有名的大穴,腰背委中求,就是说委中可以治疗腰痛背痛,痛在腰背的两侧用委中穴,督脉痛用后溪穴。
委中穴还有另一个名称叫血郄。也就是血的郄穴,血里有毒可以在委中穴放血。比如各种皮肤病,麻风病还有倪师说的一种叫波西肉瘤的都可以放血。
没事也可以经常拍拍它,保健拍四窝就拍了。
合阳穴:辅助委中
承筋穴:抽筋可以治,脚不能动,痉挛霍乱抽筋都可以用。
治疗痔疮出血,用承山,孔最,长强,在天应上放血把脓血放掉。
委中和承山可以用于中风。
走路摔倒时伤到尾椎骨,新伤时在承山的位置可以看到青筋,可以放血。
飞扬穴:膀胱经的络穴,主治腿没有力,飞扬,承山都是让脚有力道的穴道。
腿没力气了就不能飞扬跋扈了[呲牙]
跗阳穴:阳跷脉的郄穴,也治疗脚无力。
昆仑穴:膀胱经经穴,专治项背痛。
仆参穴:治足跟痛或者脚后跟痛,脚后跟的问题是肾脏在管,下半身水肿是肾脏问题。
申脉:主管阳跷脉。阴跷脉跟阳跷脉管我们走路平衡。
癫痫发在白天灸申脉,晚上发作灸照海,白天晚上都发作就两个都灸。
金门穴:膀胱经的郄穴,主治身站不能久立,可以止痛,消炎,镇痛。
京骨:膀胱经原穴,膀胱经头痛就可以用京骨。虚实都可以用。
束骨穴:膀胱经俞穴专治足太阳经络上的病,膀胱经的实证就是痛了三五天,用束骨。
通谷穴:膀胱经的荣穴五脏气乱时用天柱,大杼,还不行就用通谷,束骨。
最后一个穴至阴:膀胱经的井穴,治症就是胎位不正,用灸法。
静脉曲张怎么治疗?
1、预防静脉曲张需要保持正常体重不能超重,因过重会使腿部静脉负担增加,继而加重静脉曲张。
2、养成每日穿弹性袜运动腿部一小时的习惯,如散步、快走、骑脚踏车、跑步或跑步机等,都是能够充分发挥下肢小腿肌肉泵的作用帮助下肢静脉血液循环。
3、避免长期站或坐,应常让脚做抬高,放下运动,或可能的话小走一番。
4、预防静脉曲张还要避免提超过约10公斤之重物,以免给下肢小腿静脉造成的静脉压过大,而加重静脉曲张。
5、每晚睡时,将腿垫高约6吋,并保持最舒适之姿势即可,千万不要因此而让腿部僵直,适得其反,此种方法是将血液通过物理倒流的形改善血液循环,防治夜间腿疼。
膀胱经下肢18个穴的位置和作用如下:
50、承扶穴
位置: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
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
51、殷门穴
位置:在大腿后面,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
52、浮郄穴
位置:在腘横纹外侧端,委阳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主治:腘窝部疼痛、麻木或挛急。
53、委阳穴
位置:在腘横纹外侧端,当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主治:腰脊强痛,小腹胀满,小便不利,腿足拘挛疼痛,痿厥。
54、委中穴
位置: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
主治:腰脊疼痛,腘筋挛急,半身不遂,下肢痿痹,丹毒,皮疹,周身搔痒,疔疮,发背,腹痛吐泻,遗尿,小便不利。
55、合阳穴
位置: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委中下2寸。
主治: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疝气,崩漏。
56、承筋穴
位置: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腓肠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
主治:痔疾,腰腿拘急疼痛。
57、承山穴
位置: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主治:痔疮,便秘,腰腿拘急疼痛,脚气。
58、飞扬穴
位置:在小腿后面,当外踝后,昆仑穴直上7寸,承山外下方1寸处。
主治:头痛,目眩,鼽衄,腰腿疼痛无力,痔疾。
59、跗阳穴
位置: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
主治:头痛,头重,腰骶疼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60、昆仑穴
位置: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急性腰痛,足跟肿痛,难产,头痛,项强,目眩,鼻衄,小儿惊风。
61、仆参穴
位置:在足外侧部,外踝后下方,昆仑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下肢痿痹,足跟痛,癫痫。
62、申脉穴
位置: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处。
主治:痫症,癫狂,失眠,足外翻,头痛,项强,腰腿痛,眼睑下垂。
63、金门穴
位置:在足外侧,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主治:癫狂,痛症,小儿惊风,头痛,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64、京骨穴
位置:在足外侧,第五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痛,项强,目翳,腰腿痛,癫痫。
65束骨穴
位置: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五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癫狂,头痛项强,腰腿痛,肛门痛。
66、足通谷穴
位置: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五跖趾关节)的前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癫狂。
67、至阴穴
位置: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主治:胎位不正,难产,头目痛,鼻塞,鼻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316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偏头痛影响健康,两款食谱能缓解
下一篇: 能够祛寒的两道羊肉佳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