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推拿艾灸 >> 健康综合

缺盆穴可以针灸吗,教你了解缺盆穴

祝由网 2023-07-02 22:48:04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人体身上是存在非常多的穴位了,而且每一个穴位都是不一样的了哦,不同的穴位是有不同功效的了,缺盆穴就是我们人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穴位了,我们可以通过按摩缺盆穴来保健,那么缺盆穴可以针灸吗,一起看看吧。

关于缺盆穴可以针灸吗这个问题,要因人而异。缺盆穴一直被认为是人体身上最危险的一个穴位,但是也是可以采用针灸的方法来发挥其功能的,但是需要格外针灸的力度和深度,稍有不注意都有可能造成危险,因此现在医生们都尽量避免针灸缺盆穴,另外,孕妇是绝对不能按摩或是针灸缺盆穴的,否则就会导致流产。

按摩或针灸缺盆穴的话,对人体有着很多的好处,如对缺盆穴进行针灸可以缓解治疗咳嗽、气喘、咽喉肿疼、胸闷气短、缺盆穴中痛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对人体而言有着比较好的作用,但同时,因为其是容易发生意外的穴位,在针灸时一定要格外注意,缺盆穴是我们人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穴位了,如果想要让我们的身体健康,那么对于缺盆穴就是不能错过的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按摩缺盆穴缺盆穴来保健了,但是缺盆穴也是非常需要我们去小心的了,如果我们随意的刺激缺盆穴,那么很可能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了,这是我们大家需要去注意的地方了哦。

缺盆穴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最危险的穴位,因此在针灸或按摩时都要注意方法。按摩缺盆穴可用食指按压穴位3秒钟之后再放松3秒钟,反复按摩20次左右,然后沿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揉动1分钟左右,力度要适中。在针灸时要注意不可针刺过深,否则会带来不好的后果,针刺深度大概在2寸左右的位置就是比较好的。

经过了我们上面的介绍之后,大家对于缺盆穴就有更多的了解了吧,可以发现缺盆穴是非常好的一个穴位了,我们是可以通过按摩缺盆穴来保健的了,不过缺盆穴也是存在不少需要我们注意的了,希望我们大家能够重视起来。

请教中医,右侧的气舍穴和缺盆穴之间有硬结,硬如骨头,大如杏核,推之不移,不痛,周围是凹陷可能是?

按照你的描述来说良性的可能性很大,还是去医院检查一下,做个整体的检查比较好,良恶性肿瘤主要从组织结构上进行判断,良性肿瘤分化程度高,恶性肿瘤分化程度非常低。良性肿瘤呈膨胀性生长,不侵入周围组织,有完整的包膜,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易活动,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可以从组织间隙、淋巴管和血管向周围组织侵入,形态极不规则,也没有完整的包膜。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恶性肿瘤生长迅速,良性肿瘤一般不发生转移,而恶性肿瘤常发生转移。良性肿瘤可以压迫周围组织器官,不会引起全身性消耗症状,恶性肿瘤可以出现全身性的消耗症状,会对人的生命造成影响。

大雁功简介

目录1拼音2概述3沈鹤年编创的一套动功法功·大雁功4昆仑派气功·大雁功 4.1功法操作 4.1.1起式4.1.2展翅4.1.3合翅4.1.4折窝4.1.5抖膀4.1.6折窝4.1.7抖膀4.1.8上举4.1.9合掌4.1.10翻掌4.1.11十一、下腰4.1.12十二、缠手4.1.13十三、回气4.1.14十四、左弹足4.1.15十五、推气4.1.16十六、捞气4.1.17十七、转身回气4.1.18十八、右弹足4.1.19十九、推气4.1.20二十、捞气4.1.21二十一、缠手4.1.22二十二、云手4.1.23二十三、涮腰4.1.24二十四、落膀回气4.1.25二十五、单展翅4.1.26二十六、上步伸膀4.1.27二十七、缠头过耳4.1.28二十八、下压4.1.29二十九、上托4.1.30三十、回气4.1.31三十一、捞月4.1.32三十二、转身4.1.33三十三、上步望掌4.1.34三十四、望月4.1.35三十五、压气4.1.36三十六、转身压气4.1.37三十七、泳动4.1.38三十八、瞰水4.1.39三十九、拍水飞翔4.1.40四十、饮水4.1.41四十一、望天4.1.42四十二、归气4.1.43四十三、抓气4.1.44四十四、翻掌搂气4.1.45四十五、抱球4.1.46四十六、揉球4.1.47四十七、转身揉球4.1.48四十八、抱气4.1.49四十九、贯气4.1.50五十、抬膀4.1.51五十一、翻翅4.1.52五十二、背翅4.1.53五十三、起扇上飞4.1.54五十四、转身4.1.55五十五、飞上4.1.56五十六、过水飞翔4.1.57五十七、转身4.1.58五十八、飞上4.1.59五十九、寻食4.1.60六十、转身4.1.61六十一、寻窝4.1.62六十二、转身泳动4.1.63六十三、安睡归气4.1.64六十四、收式 4.2主治病症4.3注意事项 5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大雁功 1拼音 dà yàn gōng

2概述 大雁功为气功功法:1.沈鹤年编创的一套动功法功;2.昆仑派气功。

3沈鹤年编创的一套动功法功·大雁功 大雁功为气功功法。模仿大雁动作姿态及生活习性而编练的一套动功功法,又称大雁六字功。由沈鹤年编创。共分七节,主功为大雁起落。“六字”的六节分别为:肝功,前后展翅;心功,抱颈颠顶;脾功,托天降地;肺功,大雁拍水;肾功,左顾右盼;三焦功,左右看足。具有舒胸调气,健脾和胃,壮腰补肾,宁神益智等功效。[1]

4昆仑派气功·大雁功 大雁功是在华佗“五禽戏”中鸟禽动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模仿大雁本能动作的一种功法。它属于昆仑派气功,源于四川。

4.1功法操作

本功共有六十四节。其中六节是重复动作外,余五十八节动作均为大雁功基本动作。

4.1.1一、起式 身体直立,两脚开立与肩等,头端平,目前视,含胸拔背,两手自然放松于身体两侧,掌心向内,口微闭,舌轻舔上腭。全身放松,排除杂念,静息片刻。

4.1.2二、展翅 两臂由体侧缓缓前举,手心相对,举至与肩同高。接着边上举边向两侧分展,同时两臂外旋至扩胸状。手心向上,身稍后仰,仰视上空,脚跟微提。

4.1.3三、合翅 两臂内旋弧形向前合抱,两手落至腹前,指尖相对,手心向内。在合抱的同时,身体恢复直立姿势。自然收腹,脚跟落地,眼视前下方。

4.1.4四、折窝 两手从腹前上提至胸前,然后两臂外旋,手心相对,意念用力前伸两臂,同时提起脚跟,然后两臂内旋,使手背相对,手心向外,接着两臂用力外展,向两侧后下方作弧形运动至两胯后外侧,手心向后。

4.1.5五、抖膀 两臂屈肘上提至两胁,手心向上,手指向后并拢成爪形。松肩、虚腋,脚跟提起,眼平视。接着,两臂外旋,两手从两胁旁迅速甩手于两胁前,两臂屈肘成90度,手指向前,手心向上微向里。同时,两上臂向内迅速夹击两胁。两脚跟迅速落地,眼平视。

4.1.6六、折窝 同动作四。

4.1.7七、抖膀 同动作五。

4.1.8八、上举 两手臂缓缓上举,手心向里,手指向上,两手上举过头顶,两臂弯曲成90度。肘向前,松肩,眼平视,足势不变。

4.1.9九、合掌 两臂内旋,两手向头顶上方合拢,十指交叉合掌,掌心向下对百会穴,两臂弯成弧形,肘向外侧,眼平视,足势不变。

4.1.10十、翻掌 接上式,两手交叉不分开,两臂同时内翻,手心向上,用力向上伸直推动,眼视前上方。两腿伸直,足势不变。

4.1.11十一、下腰 两腿伸直,弯腰前屈,合掌下按,掌心向下,先下按在两脚中间片刻。然后上体稍抬起向左偏转,两臂随之上提,接着合掌下按,手心向下,于左脚前片刻,再提起向右偏转,合掌下按于右脚前片刻。眼视两手,头朝前,足势不变。

4.1.12十二、缠手 两掌从右脚前略提起,身体归正,两掌回到两脚上方。接着,两手向左、右分开,手指相对,手心向下。左脚向左转90度,同时,上身略抬起,膝微屈,以腰为轴向左转身90度,并带动手臂旋转甩动。同时,右臂内旋,手心向外,随腰左转,由右经前甩向左方。接着两手臂外旋,手心向上,两小臂交叉于腹前,右臂在左臂上方,在手心外旋向上的同时,涮动腰胯,右胯及右腿迅速向右扭动,带动右手臂拖向右胯方向,右腿弯曲,左腿伸直,左脚着地,眼视右手。

4.1.13十三、回气 接上式,左手并拢成爪形,向左上提至左缺盆穴,松肩,虚腋,右手继续甩向右下方,待手臂伸直时,内旋向上,向左划大弧,落至左脚趾。同时,上身随右臂甩动,由右向左转动,向左前屈身。脚呈丁字步,重心落在右脚上。右腿弯曲,左腿伸直,左脚跟着地,脚尖上翘,眼视右手。

4.1.14十四、左弹足 右手捏住左脚趾。大拇指在脚趾上,其余四指在脚趾下,向左扳动3次,同时右臂微弯,肘向外,带动肩、腰、胯向左扭动3次,眼视右手,脚呈丁字步。

4.1.15十五、推气 松右手,放开五指,虎口成圆形,手心推向右后方,右臂微屈,意念用使右手由左前方慢慢向右后方推动。身体亦随右手推动而逐渐向右偏转,腰胯放松,眼视右手。足势同上。重心在右脚,左脚跟着地。

4.1.16十六、捞气 右臂推气至右胯后侧,外旋,使手心向左前,手指向下,右臂微屈,意念用力使右手由右后方向左前方捞气。同时身体亦随右手向左捞气而向左偏转。眼视右手,足势不变。

4.1.17十七、转身回气 右手捞气至胸前,五指并拢呈爪形向上置于右缺盆穴处。同时左脚内扣,以右脚跟为轴向右后转身180度,重心后移到左脚。屈左膝,同时左手从左缺盆穴放下,左臂内旋,从左向上,向前划大弧,落至右脚尖。眼视左手,右脚尖上翘,脚跟着地。

4.1.18十八、右弹足 同动作十四。

4.1.19十九、推气 同动作十五。

4.1.20二十、捞气 同动作十六,动作方向相反。

4.1.21二十一、缠手 左手捞气至腹前时,边捞边上抬。同时右手从缺盆穴撤下,五指松开,虎口圆,并从左手的内侧落向前下方,同时上身抬起,微前屈,向左转身,右脚左转90度,使双脚平行归正。然后右手臂由下经前向上、向里,再向下、向前围绕左手;左手同时也环绕右手,互相环绕一周半。同时腰、胯、肩随两臂的绕动相应地自然晃动,眼视手。

4.1.22二十二、云手 右云手:左手缠手后收置左侧腰部,手臂弯曲,掌心向上微向里。右手缠手后,向前方伸出,掌心向上,与腰同高,同时右脚上前半步,前脚掌外侧着地,重心在左脚,眼视右手心,接着右手臂由前向右后方划弧,上身亦随右手向右扭转,眼视右手。然后右臂内旋,屈肘,使右手合谷穴贴腰椎右肾俞穴处,手心向上,同时身体向左转正,重心前移右脚,左脚跟提起,眼平视前方。

左云手:动作方向相反。左右云手反复2遍。

4.1.23二十三、涮腰 右云手后,左脚上前半步,前脚掌着地,同时左手外旋向前伸出。接着由前向左后方划弧至左胯后方,上身随之向左扭转,带动右臂摆向左前方,屈肘,上臂与肩同高,左手自然下垂,手心向里,手指向下。身体向左前倾,重心在左脚,两脚跟提起,眼视左手。然后身体及右肩、右臂外旋迅速向右扭转,带动两臂顺势摆动,右臂向右摆回到右腰侧,屈肘约90度,手心向上,手指向前。左臂顺势由左下向前上方捞起,左手心对印堂穴左臂微屈肘,呈弧形,同时身体及腰胯转正,右脚跟迅速着地,重心在右脚,左脚跟提起,两膝微屈,眼视左手心。

4.1.24二十四、落膀回气 左臂内旋,手心向下,自上而下落至左后侧,手心向后,手指向下,重心前移至左脚,右脚跟提起。眼平视前方。

4.1.25二十五、单展翅 接上式,右脚上前半步,前脚掌着地。右手向前平伸,手心向上,五指分开,手与肩平,然后由前向右侧划弧,上身亦随之右扭,眼视右手心。当右手臂移到右后方时,手臂内旋,屈肘,向右下方划弧,使合谷穴贴右肾俞穴,手心向上,同时身体转正。眼平视前方,重心移至右脚。

4.1.26二十六、上步伸膀 重心移至右脚后,左脚上前半步,前脚掌外侧着地,同时左臂外旋,上提屈肘约90度,置左腰侧,手心向上微向里,手指向前,眼视左手心。

4.1.27二十七、缠头过耳 上身以腰为轴向左扭转,同时右手从肾俞穴下落,右臂外旋,手心向里,由右侧经腹前随身体的左转向左侧上提。右手经左肩、左耳、后颈,手心向里对着左耳及颈部,当右手绕至后颈时,上身及头随之转正。右手继续绕到右耳,手心对着右耳,松肩屈肘,肘向右前,眼平视。

4.1.28二十八、下压 右手绕到右耳时,右臂下落,意念用力向下按压至右胯侧,手心向下,撑腕,手指向前,五指分开。同时左手上提与肩平,臂微屈,手心向上,微向里,眼视左手。重心在左脚。

4.1.29二十九、上托 右臂外旋,使右手心翻转向上,并弧形向前、向上托起,与肩平,手心向上,微向里,臂微屈。左手同时向下,移回身体左侧,眼视右手心。重心前移至左脚,右脚跟提起。

4.1.30三十、回气 右手上托至肩平,右臂内旋,迅速屈肘,肘尖向右,右手五指并拢呈爪形,置右缺盆穴,同时左手从左侧自下而上迅速向上捞起,手心向里,手指向上,使左劳宫穴对着印堂穴,眼视左手心,同时重心迅速后移至右脚,右脚跟落地,腿微屈,左脚跟提起。

4.1.31三十一、捞月 右腿弯屈,重心在右脚,左腿自然伸直,左脚外侧着地。左手臂不动。右手从缺盆穴离开,五指松开,手心向外,上身亦随之右转,眼视右手,然后右臂下落,由右向左前方划弧,同时身体向左扭转,上身前屈。右手臂经下腹向左划弧至左臂前,两臂交叉,右臂在外,右手心向里,左臂在里,眼视右手。

4.1.32三十二、转身 以两脚跟为轴,向右后缓缓转身180度。左腿弯曲,重心移至左脚,右腿微屈,右脚跟虚。收臀,上身伸直,同时左手经胸、腹下落至左外侧,手心向后上,指尖向后下方,右手臂随身体转动缓缓向右上举,屈肘,手心向里,手指向上,使劳宫穴对着印堂穴,眼视右手心。

4.1.33三十三、上步望掌 重心前移到右脚,左脚上前一步,左膝微屈,前脚掌着地。同时左臂外旋,成弧形向前上举,屈肘,手心向里,指尖向上,使劳宫穴对着印堂穴,眼视左手心。右手同时稍向右移,手心对着右太阳穴处。

4.1.34三十四、望月 左脚掌外侧着地,右腿深屈,左手不动,右臂向右侧舒展开,上身亦随着向右扭转。然后右手臂外旋向下,向左划弧,同时上身向左前方深弯曲。右手划弧至左臂下,迅速向左上方甩手。手心向里微向上,手指向左上方,同时头向左扭转,眼视左上方天空。

4.1.35三十五、压气 两臂同时向里旋,使手心向下,手指分开,同时身体转正,上身伸直。两腿屈膝,左膝在前,右脚、右膝微向里扣,两脚跟提起,重心主要在右脚上。两手指相对下按,置于左膝两侧。注意身体下蹲时,意念用力,使两手心向下按压,并撑腕。然后略起身后,手随身体同时上提,手腕、手指自然放松。然后再下蹲,双手下压,如此反复按压3次。眼视两手。

4.1.36三十六、转身压气 以两脚掌为轴心,向右转身90度,换腿压气,动作同“三十五、”。

4.1.37三十七、泳动 上身起立,两腿伸直,重心在右脚,左腿跟提起,同时两臂自然伸直,手腕放松,两手及两臂上下颤动,边颤动边向前举,手心向下,接着两臂继续颤动不停地由前向上,手心向前,呈侧上举,眼前平视。同时重心后移,左脚跟下落,右脚跟提起。

4.1.38三十八、瞰水 重心前移右脚,左脚跟提起,同时两臂内旋,边颤动边向左、右分展,呈弧形落向后下方,至臀部两侧。手心相对,身体稍向前倾,两脚跟提起,眼视前方。接着两臂慢慢边颤动边内旋,由后向前上方举起,约与肩平,手心向下,手指向前,同时重心后移左脚,右脚跟稍提起,身体亦随之后仰,眼视前方。

4.1.39三十九、拍水飞翔 左拍水:重心在左脚,两臂边颤动边缓缓摆向左方,同时上身向左扭转,微前倾。左臂摆向左侧上方,左手高过头,手心向外,拇指向下,右臂摆向左侧,右手心向下,微向左,臂同脑高。两臂微弯曲,眼视左手。右拍水同左拍水,但方向相反。

4.1.40四十、饮水 接上式,重心前移右脚,左脚跟提起,两臂边颤动边向前平举,同时身体转正,眼视前方,拍水归正。然后左脚上前一步,前脚掌着地,同时两臂边颤动边向左、右两侧后分展,手心向下。接着右膝深屈,左腿自然伸直,上身前屈,同时两手从两侧后屈肘,收至腰部两侧。再继续向前沿左腿两侧前伸至左脚前上方,手心仍向下,手指向前,并抬头前探,眼视前下方,做一次饮水状动作。然后上身抬起,同时带动两手上提屈肘,回至腰部两侧。继续沿左腿两侧前伸,上身再次向下前屈,做二次饮水状动作。接着再做第三次饮水动作。

4.1.41四十一、望天 当两手臂沿左腿两侧前伸至左脚前上方时,上身缓缓抬起,重心前移左脚,身体起立,右脚跟提起,同时两臂随身体起立,自下而上边颤动边由前向上举。手心向前,手指向上,眼随两臂上举,仰视前上方。

4.1.42四十二、归气 两臂继续边颤动边向左、右两侧分展下落,同时右脚上前半步,与左脚平行,同肩宽。两手下落至腹部,左手五指分开捂贴在肚脐的左上侧;右手四指并拢捂贴在肚脐的右下侧。左、右手指相对,然后同时振颤3次,每次间隔3~5秒。眼平视前方。

4.1.43四十三、抓气 右手由腹部边提起边向前伸,与肩平,手心向下,然后用力抓握成空拳,屈肘拉至右胸前,沉肩,虚腋,使上拳眼对右气户穴,接着左手从腹部边提起边向前平伸,与肩平,然后用力抓握同左手动作。如此反复交替抓气5次。

4.1.44四十四、翻掌搂气 右臂外旋向前平伸,手心向上,然后用力抓握成空拳,屈肘拉回至右胸前,使下拳眼对右气户穴,沉肩,虚腋。再左手搂气,与右手同,如此反复交替搂气各5次。

4.1.45四十五、抱球 两肘向下,然后两臂上举,接着两臂内旋,伸掌向左、右两侧分展,弧形下落,同时上身向前弯屈约90度,两腿伸直,百会朝下或朝前。两手臂下垂于腿前,微屈腕,手心向上,两手指相对,呈抱球状。眼视两手。

4.1.46四十六、揉球 上身稍抬起并向左扭转,同时带动两手臂抱球至腹部左侧。接着右臂内旋,手心向下,使右手在左手上方,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眼看手,然后两手腕、臂、手指按水平方向顺时针揉动,拨转手中之“球”,同时上身带动两手臂从左经腹前向右转动,边转腰边揉球。约揉球10圈,移至腹部右侧。

4.1.47四十七、转身揉球 揉球至右侧时,两手臂同时旋转,使球翻转180度,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作揉球动作同“四十六、”。

4.1.48四十八、抱气 上身抬起,直立,同时两臂向上举,然后两臂内旋,两手向左、右两侧弧形下落,同时上身向前弯屈,两腿伸直,百会朝前,两手臂下垂于两腿侧前,屈腕外旋,使两手指相对,似抱一大重物状,然后膝微屈,意念慢慢用力向上捧抱到胸前,同时身体亦随之起立。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BMI指数计算及评价女性安全期计算器预产期计算器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五行八字成人血压评价体温水平评价糖尿病饮食建议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基础代谢率计算补钠计算器补铁计算器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4.1.49四十九、贯气 两手继续抱气到额前,两臂内旋,手心向里,弯臂呈弧形,手约与额平,手指相对,然后两手沿头、胸、腹慢慢下落至小腹前,略停几秒钟后,两手臂分别垂于身体两侧。

4.1.50五十、抬膀 两臂内旋向前平举,手腕放松,手心向下,然后两肘缓慢弯曲下沉,两手放松,屈腕,手高于肩,肘尖略比肩宽。接着,两手向上抬起,并迅速向前推掌撑腕,手指斜向上,约与额平,手心向前,拇指相对。

4.1.51五十一、翻翅 两手屈腕,手指合拢成爪形,手心向下,眼平视。

4.1.52五十二、背翅 两臂弧形向两侧下分开,经胯外侧,两肘弯曲,两手上提,使两手合谷穴分别贴于左、右肾俞穴处,松爪,手心向上,手指向后。

4.1.53五十三、起扇上飞 两手从肾俞下落,经体侧弧形向前举,约与肩平,手心向下,手指向前,两臂微屈。左上飞:屈右膝,重心移至右脚,左脚上前一步,左膝微屈,左脚掌外侧着地,脚跟虚。同时右手向下压按,停于小腹前,右臂弯屈,手心对小腹,四指自然伸直,手指向左,同时左臂向左上方提起,臂微屈,左手高于头,手心向下斜向里,松腕,五指自然放松下垂。上身微向左扭转,眼视左手心。右上飞,同左上飞,但方向相反。如此左右交替上飞7次。

4.1.54五十四、转身 左臂向下,右臂向上,手腕放松,两臂内旋前举于腹前方,同时两腿伸直,身体转正,接着两手臂开始振颤,同时以两脚跟为轴,向右后转体180度。

4.1.55五十五、飞上 在转身的同时,两手臂不停地颤动,由腹前慢慢向上举,手心向前,手指向上,这时右脚在前,脚跟提起,重心移在左脚,眼视前方,然后两臂边转动边向左、右两侧分展下落于体侧。

4.1.56五十六、过水飞翔 左过水:重心移至右脚,左脚向前一步,前脚掌着地,左膝微屈,同时两手臂边颤动边由体侧向前平举,然后屈右膝,上身前屈,向左扭转约45度,同时两手臂随之一起弧形向左颤摆,左手臂上摆至左前上方,手心向左,拇指斜向下,左手高于头,右手伸向左前方,约与胸同高,手心向下,两臂自然弯曲,眼视左手。右过水动作同左过水,但方向相反,如此左、右过水,交替做7次。

4.1.57五十七、转身 同“五十四、”。

4.1.58五十八、飞上 同“五十五、”。

4.1.59五十九、寻食 左寻食;重心移至右脚,左脚向前一步,左腿自然伸直,前脚掌着地,右膝深屈,上身向前弯曲,两臂分别由两侧同时经前向另一侧摆动,左手指向右,右手指向左,两臂在左膝前交叉,左臂在右臂之上,眼视下方。右寻食动作同左寻食,但方向相反。

4.1.60六十、转身 同“五十四、”。

4.1.61六十一、寻窝 左:重心移至右脚,左脚上前一步,前脚掌着地,上身稍向左扭转,同时两手臂摆向左腰侧,手指分开,两手指尖相对,相距寸许,手心向下,接着,两手意念用力撑腕,向下按压至左胯侧,右腿微屈,眼视两手。中:右腿伸直,脚跟提起,重心前移至左脚,同时两手腕放松,屈肘,两手上提至上腹部,同时上身转正,右脚上前一步,前脚掌着地。然后两手从上腹部下压至小腹前,左腿微屈,眼视两手。右:动作同左,但方向相反。再从右、中、左、中作寻窝动作。

4.1.62六十二、转身泳动 重心在右脚,以左脚跟为轴向左转90度,再作泳动动作,同“三十七、”。

4.1.63六十三、安睡归气 两臂从上向下边颤动边经面、胸下落至腹前,同时两腿屈膝全蹲,收臂,脚跟提起,五指并拢,置于肚脐左、右两侧,指尖相对,然后上身稍前屈,闭目,入静约半分钟,意想下丹田。

4.1.64六十四、收式 睁眼,慢慢抬起头,两腿伸直起立,脚跟着地,两手分别撤至左、右两侧,然后两臂缓缓呈弧形向前上举至额前,手心向里,接着缓缓向下经胸、腹、小腹自然下垂于体侧,气沉丹田,然后右脚向左脚靠拢,成立正姿势,眼视前方。

4.2主治病症

一、慢性肝炎

练大雁功治疗本病,一般1月即可见效,症状减轻,四五月后实验室血象检查接近或恢复正常指标。

二、甲状腺瘤

练大雁功半月后即可见效,能使甲状腺瘤缩小,甚至消失。

三、癫痫

练大雁功一般4~6个月起效,常可减少发病次数,减轻症状,有的甚至控制其发作。

四、踝关节疼痛

练大雁功后,腿肿渐消,疼痛减轻,关节逐渐灵活,行走轻快,完全可以离开轮椅而生活。

除上述病症外,大雁功尚可治疗冠心病、胆囊炎、胰腺炎、神经官能症、失眠、神经衰弱、骨质增生、大骨节病、风湿等病症。

4.3注意事项

1.练功要求正、实、准。正是指心正、意正、形正。所谓心正,就是排除邪念;意正就是要收心拢意,不左顾右盼;形正就是动作要端庄,即站如松,坐如钟。实是指老老实实、扎扎实实地练功。准是指动作、气路、意念要准确。

2.练功时一定要舌舔上腭、闭口。

传统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三、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在现存的最早的医学文献中,《灵枢经》是针灸理论的专著。书中记载了大量的解剖学知识。如《脉度篇》、《骨度篇》、《肠胃篇》、《平人绝谷篇》等。还记载了大量的脏腑、经脉及腧穴的生理和病理的知识,尤其是经脉与腧穴的生理和病理知识,更为丰富和广泛。如《九针十二原》、《本输篇》、《邪气脏腑病形篇》、《经脉篇》、《经别篇》、《经筋篇》、《经水篇》等。这些内容的记载,说明了经络学说远在春秋战国以前就已经形成了。否则的话,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灵枢经》,是不可能总结出这些较完整而且是比较成熟的针刺理论和经络学说理论的。那么经络学说是怎样形成的呢?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来源于古代的解剖学知识,其二是来源于长期的生活观察,其三是来源于医者的临床实践。下面分述这三个方面的来源。

在脏象学说的形成中,谈到了《灵枢·经水篇》和《灵枢·肠胃篇》所记载的有关古代对脏腑、组织、器官的解剖知识。除此之外,关于针刺的禁忌问题《素问·刺禁论篇》《素问·诊要经终论篇》等均有较详细的记载。如书中提出在针刺胸腹部位时,一定要注意避开五脏。假如针刺时中伤了心脏,一天就死;针刺时中伤了脾脏,五天就死;针刺时中伤了肾脏,七天就死;针刺时中伤了肺脏,五天就死;针刺时中伤了膈膜,不出一年也要死亡。针刺足面时,如果误伤了高骨间动脉,就会出血不止而死亡;针刺头部时,如果误伤脑户穴,很快就会死亡;针刺委中穴时,如果刺的太深,误伤大脉,会使人晕倒,面色变白。刺脊骨间隙,误伤脊髓会发生背曲的病变;刺缺盆穴太深,气外泄,会使人喘逆。诸如此类的内容,我们就不一一例举了。古人在提出针刺禁忌时指出,如果不知其部位,就不能避开要害之处,因此就很容易出现刺伤的问题。从这一点来看,足以说明古人已经掌握了比较丰富的解剖知识了。

关于脉度的问题《灵抠·脉度篇》说:“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文。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丈五尺。督脉、任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从手足三阴三阳经脉的长度和任脉、督脉、跷脉的长度计算,可以看出古人对经脉运行的隧道进行了研究。

关于铜人模型的问题,《唐书·艺文志》曾经记载当时已制造出可以用针剌其腹的铜人模型了。宋朝的王惟一所设计的铜人针灸模型,在周密著的《齐东野语》书中有较详细的记述:铜人的全身像是以精铜铸造的,内有五脏六脑,外有腧穴。穴名写在腧穴的旁边。腧穴内灌入汞,腧穴外面涂上黄腊。当针灸医生考试的时候,如果刺中了穴位,则针入汞出,如果没有刺中穴位,那汞就不会流出来。由此可以推知,如果当时不具备较高水平的有关脏腑。经络等方面的知识,就不可能制作出这样精细的针灸人的模型。

总之在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针灸文献—《灵枢经》中,通过对“经脉”、“经筋”、“骨度”、“肠胃”等内容的专章叙述,阐发了经络的理论,这在全世界同时代的医学作品中是首屈一指的。上述内容说明了解剖知识是经络理论形成的基础,古代的解剖学是经络学说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经络学说的形成,一方面是来源于解剖学的知识,另方面也来源于古代医者对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表现的长期观察的结果。比如《史记·扁鹊包公列传》就记载了上古的时候,有一位医生名叫俞跗,他在治疗疾病的时候,不用汤液、醴酒之类。对于脏腑的疾患,他采用开刀进行手术治疗,以祛除病灶。这是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通过对活着的人进行手术而对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进行观察,这对医者深刻认识有关经络的一些问题,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再如,远古的时候,人们并不知道人体上有什么穴位。可是在生活实践和生产斗争中,由于偶然触碰到体表的某些部位,或是因为砸伤体表的某些部位,或是因为抚摩到体表的某些部位,从而减轻了某些疾病给病人带来的痛苦。这使人们逐渐地认识到体表的某些点可以减轻病痛。这对于古人在治疗疾病时,由不定位的针砭或灸某处,发展到定位地进行针砭或灸某处,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推动。由于医者长期的观察,人体表上的某些特定部位对某些疾病的明显疗效,使经络学说中关于对穴位的定点及穴位的主治功能的认识更准确、更系统化了。

古代医者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地认识到每一个穴位都有它特定的主治功能。例如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六腑,上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这就是说五脏六腑都有原穴,肺的原穴是太渊,心的原穴是神门,肝的原穴是太冲,脾的原穴是太白,肾的原穴是太溪,心包的原穴是大陵,这些都是以输为原穴,因为输穴是三焦所行之气留止的地方。六腑中,胆的原穴是丘墟,胃的原穴是冲阳,大肠的原穴是合谷,小肠的原穴是腕骨,膀胱的原穴是京骨,三焦的原穴是阳池,所以五脏六腑有病,取十二原穴进行针刺治疗,就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再如风府穴,古代医者通过临床治疗疾病,发现风府穴是风邪易于侵袭的地方,所以它可以主治一切风证。又如下巨虚穴,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它不仅可以治疗胃痛,而且对治疗因小肠疾而造成的腹痛、腹泄等症状疗效也很好。这些都说明了穴位的主治性能是在医者长期的医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除此之外,古代医家对针刺“得气”的现象也进行了长期的临床观察。在观察中发现,针刺得气不仅是产生疗效的关键,而且在得气的同时针感还沿着定的路线进行传导。随着对针灸穴位针感传导的不断认识进而总结出经脉的循行途径,以及它们和脏腑的属、络关系。

总之,由于古代人们积累了丰富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知识,再经过医者的长期医疗实践,使他们认识到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是由许多犹如网络的经脉和络脉沟通的。所以体表的压痛点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经过漫长的实践也被认识到了。这使人们对腧穴的认识更加全面了。从点的概念发展到线的概念,从孤立的、局部的、单一的认识发展到整体的相互联系的、多层次的认识,对腧穴和经络之间的整体观念的认识更加全面了。因此经络学说的形成与人们对解剖、生理及对体表反应点和针刺感应的长期观察是分不开的同时,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等古针炙医籍看,气功对经络学说的形成也起了重要的作用。经络学说就是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人们的医疗经验不断地丰富,针灸的腧穴也由“以痛为腧”而逐步地定下来,在腧穴不断增多的基础上,古人则根据腧穴的主治作用,又结合了针刺的感应情况和古代的解剖学知识,把具有相同或类似作用的腧穴进行了归类。并且进一步的从理论上加以阐述,揭示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又一个方面的规律性,逐步的形成了经络学说。

《内经》十分重视经络学说,并对它做了精辟的论述。首先《内经》认为医者一定要通晓经脉。因为十二经脉是人之所以能够生存、疾病之所以产生、人体的功能之所以正常、疾病之所以能够痊愈的关键,所以通晓经脉的循行情况,起止情况对辨别疾病的虚实,洽疗各种疾病,延长人体的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故尔初学者一定要首先学好经络理论。《内经》不仅强调了经络学说的重要性,还阐述了经脉、奇经八脉的循行走向,属络的脏腑及其所主的疾病。论述了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五别绺的分布及作用。记载了全身腧穴的数字、名称与部位。阐明了人体内的营、卫、气、血在经络内外循行的情况及其作用。这些论述基本上奠定了经络学说的理论体系。其内容之丰富,是在于它总结并发展了战囯以前的有关经络的理论。比如,以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和《内经》中论述的经脉内容相比较,就可以发现《内经》不仅对经脉的循行走向描述的较《足臂十一脉灸经》等更清楚,而且把经脉由十一条发展到十二条。总之《内经》论述的经络学说已然比较完整。后世对经络学说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对腧穴和经络的某些同题的为详尽的论述,及对经穴的分布排列等方面。

在经络学说的发展穊况中,重点它谈一下《难经》《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锎人腧穴针灸图经》、《十四经发挥》、《针灸大成》等代表性著作对经络学说的发展。

《难经》是战国时以问答的方式解释疑难问题的著作共讨论了八十一个问题,所以又称《八十一难》,简称《难经》。

《难经》从六十二难起至八十一难止论述了针法及腧穴的问题。该书对经络学说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一《难经》认为“肾问动气”是经络脉气产生的根源。它在第八难中说:“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这说明十二经脉的脉气是命门的原气发挥的生理功能。其二,《难经》认为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故提出“独取寸口”的观点。它在第一难中说:“卜经皆有动脉……。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故独取寸口从候五脏六腑之气,这说明十二经脉之气都和寸口有密切的联系。这种观点是对经络学说在辨证论治和诊断方面的发展,也为后世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三,《难经》把散见于《内经》各篇的奇经八脉的内容,进行了归纳整理,提出了奇经八脉的概念。它在第二十七难中说:“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

《难经》指出了奇经八脉是区别于十二经脉的一个独立系统

《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是晋代的皇甫谧把《灵枢》、《素向》、《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综合起来,按类别编撰而成。全书共十二卷二百二十八篇。书中除叙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的变化外,还重点地介绍了腧穴总数、腧穴部位、针灸操作的方法及临床各科多种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和主治腧穴等内容。为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之一。该书收集、保存了晋代以前的针灸经络成就,特别应该指出的是,《甲乙经》首次提出了九十五个交会穴,这对于运用经络理论指导临床有一定的意义。另外书中对于腧穴的排列是以人体的部位进行排列。这对当时掌握腧穴的位置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对后世也有很大的影响。如唐朝甄权的《明堂图》、孙思邈的《明堂经图》、宋朝王惟一的《铜人经》等对腧穴的排列均宗其例。该书在针灸经络方面的成就,对我国和国外的针灸医学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备急千金要方》也叫《千金方》,是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他辑录了唐以前的有关针灸文献和处方。记载了大量的经外奇穴,提出了“阿是穴”的名称。并对孔穴的错误之处,做了认真的考订。他认为,旧明堂图距离唐代的时间太远了,在传抄的过程中有很多错误,因此不能起到指导医者学习针灸的作用,所以他又根据甄权新撰的《针经钞》为底本,绘制了彩色的明堂图。图中的十二经脉,分别以五种颜色涂之。奇经八脉以绿色涂之。这三幅图共有六百五十个孔穴。彩色明堂图的绘制,使后人在学习经络、腧穴的时候,能够按着图去寻找经络和腧穴的位置,对腧穴之间距离的远近情况也可以一目了然了。这些是《千金方》对经络学说的发展和贡献。这对推动当时的针灸教学和扩大针灸的治疗范围起了较大的作用。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及铜人模型是宋代的医学家王唯一著述和设计铸造的。它们对经络学说的发展表现在;(①《人腧穴针灸图经》整理和校正了宋以前关于经络、腧穴鄣位错乱和不统一的地方。书中载有腧穴六百五十七个(双侧),这与《甲乙经》相比,增加了青灵、厥阴俞、膏肓俞三个双穴和督脉的灵台、阳关两个单穴。腧穴的排列除按身体部位徘列外,对四肢是依十二经的次序排列的。这使后学的人不仅能够了解古代的经络系统,而且也便于临床治疗的需要。②铸造立体针灸铜人模型,根据《夏竦序》的记载:铜人铸于1027年,铜人体表刻有六百五十七个孔穴。考试医生时,人的体表用蜡封着,体内灌上水银,针刺时如果刺在孔穴上则水银就会流出来。如杲刺的不准则水银不出来。这较唐代的明堂图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是古代精密的医学模型。是针灸教学形象化的创举。为经络学说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十四经发挥》是元代滑寿撰著的。书中对经络学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①《十四经发挥》认为任脉的直行者在腹中线循行,督脉的直行者在背中线循行。任脉和督脉的经穴,都在本经循行的路线上,即任、督二脉都有专穴。而冲脉、阴阳维脉、阴阳跷脉、带脉的经穴却寄于各经脉的腧上,即冲、维、跷、带都没有专穴。因此任、督二脉应该与经脉相提并论而成为十四经。这是《十四经发挥》对经络学说的发展之一。②《十四经发挥》腧穴的排列是按经脉循行的线排列的。这种排列的方法为后世所邀循,这对系统认识和研究经络与腧穴的关系有很大的帮助。《十四经发挥》充实了经络学说的内容。

《针灸大成》是明代的杨继洲编撰的。书中辑录了大量的明代以前的针灸资料。是继《甲乙经》和《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以后对针灸学术的又一次总结。由于宋朝以后,医书遗失的现象严重,所以《针灸大成》辑录的有关经络、腧穴等针灸资料无疑是很宝贵的。书中对经络的循行、主病、腧穴的校正都叙述得很详细。并提出了头为诸阳之会,为百脉之宗的观点。这对经络学说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清代关于经络方而的论述,一般的都没有新发展。唯有《经脉图考》一书论述了从周身骨骼部位来考证穴位位置的内容,使腧穴的定位又增加了一个方面的标志。《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载述了历代医家关于经络的论述,对后学者可以参考。 总之从清朝到解放以前,反动统治者推残着祖国医学,致使经络学说不能有所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很重视中医工作。针灸事业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对经络学说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从而不断地加深了对经络实质及其对临床实践方面的认识。

经络是人体内部客观存在的物质结构,通过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不难看出中医学中的经络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根娲《灵枢》和《素问》中有关经络的形态、循行分布、生理功能及病理现象等方面的论述,经络几乎包括了现代医学中的脉管系统、神经系统、神经体液调节系统的部分形态及生理和病理。因此中医的脏象学说(即脏腑学说)是中医脏腑的概念,它不仅包括西医解剖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概括了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和病理学的内容。

近年来,我国的医务工作者和研究工作者,对经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通过对经络穴位的皮肤电阻与电位的观察测定,发现了腧穴与经络的功能和脏腑、器官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原穴的电位变化是依脏腑活动的存在和活动的情况及经络活动的情况而决定的。通过对经络、穴位的形态学的研究,发现了在人体全身三百多个穴位中,有一半的穴位下面有神经直接通过,另一半的穴位附近(0.5厘米内)有神经通过。在95%以上的穴位附近(05厘米内)有动、静脉干或有较大的脉管分支通过。这些都说明经络、穴位与神经和脉管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针麻原理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对针刺传导途径的探索与观察,发现经络与中枢神经有关系。比如内脏有病,针刺远隔穴位能发生作用,这可能是针刺六位时在中枢神经所产生的兴奋点与某些内脏调整中枢之间发生了一定的联系或是相互重迭的结果。同时也发现了针刺可能是通过神经与体液的综合活动前到达器官发生作用的。通过对经络感传现象的普也证实了经络实质的存在和循行路线的分布情况。

以上是近年来关于经络研究的概况。还有不少的见解,我们就不一一例举了。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我们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对经络作更进一步的深入的研究,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315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