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听说过穴位保健法了,因为我们人体的穴位是非常多的,但是按揉不同的穴位又有着非常不同的效果哦,那么大家对于天柱穴了解多少呢?大家知道天柱穴在我们人体的哪个部位吗?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吧。
简易找穴法
人体以头为天,颈项犹擎天之柱。该穴在斜方肌起始部,天柱骨之两旁,故名天柱。
正坐低头或俯卧位,于项部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点按天柱穴,缓解落枕疼
很多人夜里睡觉的时候还好好的,可是到第二天醒来时,却发现脖子僵硬疼痛,头也不能转动了,甚至连带着整个后脑勺和侧头部都是疼痛的,这便是发生落枕了。
一旦发生了这种情况,有没有什么穴位可以缓解呢?在颈部后面的天柱穴善于治疗落枕。只需帮助患者点按天柱穴,就可以明显缓解落枕带来的症状。此外,本穴还常用于治疗肩背痛、足不任身等。
疏风散邪,缓解疼痛
本穴归于足太阳膀胱经,太阳主表,故有疏风散邪、解表止痛、开鼻窍、疏散风热、明目利咽之功,当然了,经常按揉天柱穴是有着很不错的保健作用的,对于预防和治疗治头痛、项强、目赤肿痛、咽痛等这些病症都是非常有效的哦。
现代医学新用法
现代医学常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衰弱、失眠;五官科疾病,如咽喉炎、慢性鼻炎、鼻衄,并且随着医学不断的发展,我们通过天柱穴这个穴位也是可以治疗许多的运动系统疾病的哦。
功效指压
端坐,举起双臂,双手分别置于两侧后头部,以拇指指尖分别点揉两侧天柱穴。点揉时指尖紧贴头皮,避免与头皮或头发形成摩擦,点揉该穴时力度要均匀、柔和、渗透,以有酸胀感为佳。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3~5分钟,双侧天柱穴同时点揉。
上面我们已经详细的了解了寻找天柱穴这个穴位的好方法了,其实天柱穴也是比较好找的哦,并且我们经常按揉天柱穴这个穴位是有非常好的保健作用的,对于帮助我们缓解落枕疼痛以及疏风散邪都是有着非常不错的效果哦。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人体部位名·天柱5经穴名·天柱 5.1出处5.2穴名解5.3所属部位5.4天柱穴的定位5.5天柱穴的取法5.6天柱穴穴位解剖 5.6.1层次解剖5.6.2穴区神经、血管 5.7天柱穴的功效与作用5.8天柱穴主治病症5.9刺灸法 5.9.1刺法5.9.2灸法 5.10天柱穴的配伍5.11特效 *** 5.12文献摘要5.13天柱穴研究进展 5.13.1升高肌电幅度5.13.2治疗内分泌性突眼病6经外奇穴名·天柱7推拿穴位名·天柱8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天柱 1拼音 tiān zhù
2英文参考 Tiānzhù BL10 [中国针灸学词典]
tiānzhù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1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1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天柱:1.人体部位名;2.经穴名;3.经外奇穴名;4.推拿穴位名。
4人体部位名·天柱 天柱为人体部位名,指鼻梁[1]。鼻柱骨之别名[2]。即鼻中膈。
鼻为五官之一,又名明堂。隆起于面部中央。上端连于额部,名为頞,又名山根、下极、王宫。前面下端尖部高处,名为鼻准,又名准头、面王、鼻尖。鼻准两旁圆形隆起部分,名为鼻翼。鼻之下部有两孔,名为鼻孔。頞以下至鼻准,有鼻柱骨突起,又名鼻梁、天柱。鼻孔内有鼻毛。鼻孔深处称为鼻隧。鼻为呼吸出入之门户,为肺之窍。《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鼻病多与肺脏有关,或与脾胆等脏有关。《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论》:“脾热病者鼻先赤。”《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病多与肺脏有关,也与脾、胆等脏器有涉。经脉中,手阳明经,“上挟鼻孔”;足阳明经,“起于鼻,交頞中,下循鼻外”;手太阳经,支者“抵鼻”。足阳明之筋,“下结于鼻”;足太阳之筋,“结于鼻”。[3][4]
5经穴名·天柱
穴位 天柱 汉语拼音 Tianzhu 罗马拼音 Tienchu 美国英译名 Celestial Pillar 各
国
代
号 中国 BL10 日本 10 法
国 莫兰特氏 V10 富耶氏 德国 B10 英国 B10 美国 BI10
天柱为经穴名,出《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1]。属足太阳膀胱经[1]。天即天空,柱即支柱,古称颈椎为“天柱骨”,此穴在其旁,故名天柱[1]。天柱穴主治头目,颈项等疾患,如头痛,项强,眩晕,目赤肿痛,肩背痛,鼻塞,目视不明,视物不明,迎风流泪,咽肿,癫狂,惊痫,颈项强痛,角弓反张,咽喉肿痛,目赤痛,小儿惊癫,现代又多用天柱穴治疗枕大神经痛,咽喉炎,癔病,神经衰弱,后头痛,失眠,慢性鼻炎,鼻出血,颈椎病,腰扭伤,感冒等。
天指头部,柱指颈项。意为穴处乃头部之支柱。盖人之头位高而有天象,颈项似柱,以楹柱于头。此穴在项后大筋外廉(斜方肌起始部),是处犹如擎天之柱,穴在柱骨上端,支持头颅,故名天柱。[5]
天柱穴因项肌隆起如柱而得名[6]。
天柱穴位于颈后区,横平第二颈椎棘突上际,斜方肌外缘凹陷中。正坐或俯伏取之。[1]
天柱穴的位置(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天柱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天柱穴在项部的位置
天柱穴在项部的位置
天柱穴的位置(肌肉)
天柱穴的位置(骨骼、血管)
天柱穴位于颈后区,横平第二颈椎棘突上际,斜方肌外缘凹陷中。正坐或俯伏取之。[1]
正坐,头稍前倾,后发际上0.5寸,再旁开1.3寸的斜方肌外侧凹陷中取穴[9]。
快速取穴:后发际正中旁开2横指处即是天柱穴[10]。
5.6.1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头夹肌的内侧→头半棘肌[1]。
5.6.2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3颈神经后支和枕动脉的分支分布;深层有枕大神经和枕动脉本干经过[11]。
布有枕大神经干和枕动、静脉干[2]。
天柱穴有祛风解表,舒筋活络的作用[1]。
天柱穴有清头散风之功[5]。
天柱穴主治头痛、项强、眩晕、目赤肿痛、肩背痛、鼻塞[11]。
天柱穴主治? 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目视不明,鼻塞;项强,肩背痛[9]。
天柱穴主治头目、颈项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视物不明、迎风流泪、鼻塞、咽肿、癫狂、惊痫、颈项强痛、角弓反张、肩背痛等[1]。
天柱穴主治头痛,鼻塞,咽喉肿痛,项强,肩背痛。《金针梅花诗钞》天柱条:“天柱将颓眩晕生,头疼项强脊难伸。”擎天有柱,则诸症自除。凡病颈项痛痿,不能支持头脑者,谓为天柱骨折,绝症也。小儿有患之者,刺本穴或能得救。《针灸大成》云:“治头风、目眩、鼻塞、项强诸病”。
天柱穴主治头痛,项强,目赤痛,咽喉肿痛,鼻塞,肩背痛,小儿惊癫等[2]。
现代又多用天柱穴治疗枕大神经痛,咽喉炎,癔病,神经衰弱等[1]。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后头痛,癔病,神经衰弱,失眠;
2. 五官科系统疾病:慢性鼻炎,鼻出血,咽喉炎;
3. 运动系统疾病:颈椎病,腰扭伤;
4. 其它:感冒等。
一般直刺0.5~1.0寸[2][1],不宜向内上方深刺[1]。
直刺0.5~1寸[2]。
深层有延髓[9],不可向内上方深刺[11],以防造成延髓损伤。
5.9.2灸法 可灸[1][11][9]。
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2]。
天柱配合谷、太阳,有清热明目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
天柱配大杼、风池,治项背痛[9]。
天柱配太冲、风池,治高血压[9]。
天柱配后溪、悬钟,治落枕[9]。
天柱配百会、风池、太阳、合谷,治头痛、颈项强痛[9]。
《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暴挛痫眩,足不任身,取天柱。
《针灸甲乙经》:眩、头痛重、目如脱、项似拔、狂见鬼、目上反、项直不可以顾、暴挛、足不任身、痛欲折,天柱主之。癫疾互引,天柱主之。咽肿难言,天柱主之。
《针灸甲乙经》:热病汗不出,天柱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足不任身体。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头旋脑痛。
《针灸大成》:主项强不可回顾。
《针灸大成》:五脏气乱,在于头,取之天柱、大杼,不补不泻,以导气而已。
《备急千金要方》:天柱,主不知香臭。
5.13.2治疗内分泌性突眼病 对天柱进行腧穴注射治疗内分泌性突眼病,有效率为83.7%[9]。
6经外奇穴名·天柱 天柱为经外奇穴名[1]。出《针灸真髓》。位于后头部,入后发际2寸,直对项部肌肉隆起外缘的凹陷处[1]。左右计2穴[1]。主治口?[1]。一般灸5~10壮,灸对侧[1]。
7推拿穴位名·天柱
没有休息好,或是经常用脑,就会出现头痛的症状,这样的情况休息一下就能缓解,但是,有时候突发的头痛是需要引起重视的,因为可能是脑部出现某些疾病引起的头痛。那么,左侧后脑勺一阵阵疼是怎么回事?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颈部神经刺激
后脑勺疼痛,阵阵出现,考虑可能是颈部神经刺激导致的,有时候长时间低头或者颈部受凉,颈部神经支配后脑勺的神经,颈部肌肉收缩刺激神经,引起后脑勺部的皮肤疼痛的。
2、血管神经性头痛
如果后脑勺疼并且一阵阵的,多数是血管神经性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表现特点是:遇劳累或情绪刺激而诱发或加重,发作时一侧或双侧头部搏动性跳痛、胀痛或刺痛,伴有恶心、呕吐、失眠、烦躁等症状,其头痛具有间歇性反复发作史。
3、脑血管痉挛
后脑勺一阵阵疼痛,可能是脑血管痉挛引起的,主要是由长期情绪紧张焦虑,压力大,脑力劳动过度,思虑过度,睡眠不好,风寒刺激等原因刺激血管引起的,病人反复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情绪失调,睡眠障碍,焦虑烦躁或出现抑郁症状。
4、脑供血不足
后脑勺一阵阵痛通常与脑供血不足有关的,脑供血不足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通常与高血脂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引起的动脉硬化有关的,动脉内的粥样斑块形成可以导致动脉狭窄,从而影响到大脑的血供,引起一些神经系统的症状。
5、肌收缩性头痛
也称紧张性头痛,常由工作紧张、疲劳、书写、阅读、长期从事电脑工作,姿势不正等因素,引起头面部或颈部肌肉持续收缩,而产生头痛,头枕部一阵阵疼痛也是颈后部肌肉痉挛的结果。
6、枕神经痛
后脑勺一阵阵疼痛可能是枕神经痛引起的,枕神经痛可由感染、局部刺激或局部肌肉紧张牵拉所致。头痛主要位于枕部及颈部,枕后风池穴可有局部压痛。枕神经痛可继发于颈椎疾病或肿瘤等。
建议:做一下脑部与颈椎的有关检查,如颈椎片、CT等,以除外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头痛(一起过)。
7、按摩穴位缓解
1、头维穴
位置:位于头侧部发际里,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功效:该穴具有疏风止痛,清头明目的功效,可治疗头痛、头晕、头重、多泪、目眩、脸部痉挛等症。
做法:深呼吸后,吐尽空气,然后用双手的大拇指按揉穴位,每次5分钟。
2、飞扬穴
位置:位于小腿后外侧,外踝后,昆仑直上7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处。
功效:该穴具有清热安神、舒经活络的功效,适用于头痛、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疼痛、眩晕等症。
做法:用食指指腹按揉穴位1~3分钟。
3、少海穴
位置:位于手臂肘部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取穴时需要屈肘。
功效:该穴具有益心安神、理气通络等功效,适用于头痛、精神分裂症、眩晕、臂痛等症。
做法:用拇指指腹适当用力下按并揉动穴位2~3分钟。
4、天柱穴
位置:位于后头骨正下方凹处,后颈部斜方肌外缘,后发际正中旁开约2厘米左右。
功效:该穴是静脉通往头部和肢体的重要通道,具有提神醒脑、防治脑血管病变的功能;适用于头痛、眩晕、肩背痛、落枕、鼻塞等症。
做法:正坐、双手大拇指指腹按压穴位1~3分钟。
5、风府穴
位置:位于后颈部,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功效:该穴具有散风、散热吸湿、通关开窍、改善大脑血液循环等功效,适用于头痛(特别是后脑勺头痛)、眩晕、咽喉肿痛、项强、癫痫等症。
做法:找准位置后,可稍低头,用大拇指指腹按揉1~3分钟,可有效缓解头痛。此穴位禁止艾灸。
通过穴位按压能缓解头痛的症状,但是引起头痛的因素复杂,如果经常反复头痛,且疼痛剧烈,建议及时找专业医师检查身体。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310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