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在生活中都非常重视的就是自己的身体健康了吧,因此大家在这时候就会选择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进行保健养生了,通过按摩穴位就很不错,而腹通谷穴就是很出色的一个穴位了,那么既然腹通谷穴很不错,我们应该怎么按摩呢,一起看看吧。
腹通谷穴归属足少阴肾经,有缓解治疗胃痛、腹胀肠鸣、呕吐、泄泻、便秘等作用,腹通谷穴的位置: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0.5。腹通谷穴在腹直肌内缘,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出《针灸甲乙经》。《针灸大全》名腹通谷。属足少阴肾经。冲脉、足少阴之会。别名:通骨穴。
腹通谷。腹,指本穴位于腹部。通,通道、通孔也。谷,两山间的凹陷处也。该穴名意指肾经冲脉气血在此散热冷降为经水后注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质为阴都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降而成为地部经水,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地之地部,故名。
通骨穴。通,通孔、通道也。骨,肾主之水也。通骨名意指肾经冲脉之气在此冷降为经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肾脏的水液聚集之地。理同腹通谷名解。
腹通谷穴主要解决心痛、心悸、腹胀腹痛、呕吐、心痛,心悸,胸痛,暴喑、消化不良等。腹通谷穴配申脉穴、照海穴治癫痫、惊悸;腹通谷穴配上脘穴、足三里穴治纳呆;腹通谷穴配内关穴、中脘穴治胃气逆。可以发现腹通谷穴是非常好的一个穴位了,我们通过按摩腹通谷穴,能够起到的好处是特别多的了,而且还能帮助我们幼小的起到保健的作用,那么既然腹通谷穴很不错了,我们应该怎么保护自己的腹通谷穴呢,一起看看吧。
寒则通之或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补之或水针。除了这样的方法之外,我们还可以找到腹通谷穴,直刺或斜刺0.5-0.8寸。找到腹通谷穴,艾条灸5-10分钟,腹通谷穴,艾炷灸3-7壮。这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来说是很有好处的。
上面给大家介绍的就是有关腹通谷穴的情况了,可以发现腹通谷穴是特别好的一个养生穴位了,我们在生活中是完全可以通过按摩腹通谷穴来进行保健的,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来说是很有好处的,所以大家在生活中就不能错过腹通谷穴哦。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出处5穴名解6特异性7所属部位8足通谷穴的定位9足通谷穴的取法10足通谷穴穴位解剖 10.1层次解剖10.2穴区神经、血管 11足通谷穴的功效与作用12足通谷穴主治病证13刺灸法 13.1刺法13.2灸法 14足通谷穴的配伍15特效 *** 16文献摘要17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足通谷 1拼音 zú tōng gǔ
2英文参考 Zútonggǔ BL66 [中国针灸学词典]
zútōnggǔ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6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6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穴位 足通谷 汉语拼音 Zutonggu 罗马拼音 Tungku 美国英译名 Communicating the Valleys 各
国
代
号 中国 BL66 日本 66 法
国 莫兰特氏 V66 富耶氏 德国 B66 英国 B66 美国 BI66
足通谷为经穴名(Zútonggǔ BL66)[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太阳膀胱经[1]。足通谷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荥穴,五行属水[1][2]。足即足部,通即通过,谷即山谷,此穴在足部本节前凹陷处,脉气由此通过,故名足通谷[1]。足通谷主治头项,下肢等疾患:如头痛,眩晕,鼻塞,鼻衄,舌肿,目赤,热病汗不出,颈项强痛,腰膝酸痛,癫狂,疝气,疟疾,头痛,项痛,目眩,目弦,项强,癫痫,现代又多用足通谷治疗精神分裂症,神经性头痛,哮喘,精神病,颈椎病,慢性胃炎,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4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溜于通骨。
5穴名解 足即足部,通即通过,谷即山谷,此穴在足部本节前凹陷处,脉气由此通过,故名足通谷[1]。
通,通畅,疏通,洞达也。谷,阴象也。本穴为足太阳膀胱经所流之荥穴,脉气通于足少阴肾经的然谷,本穴以下为“至阴”,张隐庵谓本穴“通于足少阴之然谷,故名通谷”。更以本经至此接近阴经,亦通谷为阴象之义。[3]
6特异性 足通谷为足太阳膀胱经五输穴之荥穴,五行属水[1][2]。
7所属部位 足部[4]
8足通谷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足通谷穴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前方,赤白肉际处[2]。
足通谷穴位于跖区,第五跖趾关节的远端,赤白肉际处。伸足取穴[1]。
足通谷穴位于足跗外侧,第五跖趾关节前下方凹陷处[5]。
足通谷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足通谷穴在足部的位置
足通谷穴在足部的位置
足通谷穴在足部的位置(肌肉)
足通谷穴在足部的位置(骨骼)
9足通谷穴的取法 正坐垂足着地或俯卧位,在第五跖趾关节前下方凹陷处,赤白肉际处取穴。
足通谷位于跖区,第五跖趾关节的远端,赤白肉际处。伸足取穴[1]。
垂足着地或仰卧位,第5跖趾关节前缘赤白肉际处取穴[6]。
快速取穴:沿小趾向上摸,摸到小趾与足掌相连接的关节,关节前方皮肤颜色交界处即是足通谷穴[7]。
10足通谷穴穴位解剖 足通谷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短、长屈肌腱、小趾近节趾骨骨膜。有趾底动、静脉。分布著趾底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皮肤为足背和足底皮肤移行部位,皮厚,由足背外侧皮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的浅支重叠分布。皮下筋膜内,足趾的浅静脉注入足背静脉网的外侧,并有纤维束连于皮肤和足筋膜。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足底深筋膜,在小趾近节趾骨下方,经趾骨和趾长、短肌(腱)之间,该肌由胫后神经及其分支足底外侧神经支配。
皮肤→皮下组织[8]。
布有趾底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并有趾底动、静脉通过[5]。
11足通谷穴的功效与作用 足通谷具有清热安神,清头明目的功效。
足通谷有泄热、安神、清头目等作用[1]。
足通谷功能除结积留饮、胸满食不化,为足部通胀消谷之穴,可与腹通谷互参[3]。
足通谷有疏风清热之功,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癫狂[3]。
12足通谷穴主治病证 足通谷主治头项,下肢等疾患:如头痛,眩晕,鼻塞,鼻衄,舌肿,目赤,热病汗不出,颈项强痛,腰膝酸痛,癫狂,疝气,疟疾,头痛,项痛,目眩,目弦,项强,癫痫,现代又多用足通谷治疗精神分裂症,神经性头痛,哮喘,精神病,颈椎病,慢性胃炎,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足通谷主治头项、下肢等疾患。如头痛、眩晕、鼻塞、鼻衄、舌肿、目赤、热病汗不出、颈项强痛、腰膝酸痛、癫狂、疝气。疟疾等[1]。
足通谷穴主治头痛、项痛、目眩、鼻衄、癫狂[8]。
足通谷主治头痛,目弦,项强,癫狂,鼻衄等[5]。
足通谷穴主治头痛,目眩,鼻衄;项强;癫痫[6]。
现代又多用足通谷治疗精神分裂症、神经性头痛等[1]。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哮喘,精神病,癫痫;
2. 其它:颈椎病,慢性胃炎,功能性子宫出血。
13刺灸法
一般直刺0. 3~0.5寸[1][5]。
注意:足通谷穴深部正当胫后动、静脉处,故针刺时应避开[6]。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5]。
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14足通谷穴的配伍 足通谷配上星、内庭,有清热凉血通窍的作用,主治鼻鼽衄。
足通谷配章门、丰隆,有健脾胃,祛痰湿,安神志的作用,主治癫痫,精神分裂症。
足通谷配大椎、天柱、列缺,治头项病[6]。
足通谷配太阳、攒竹、印堂、迎香,治急性鼻衄[6]。
足通谷配环跳、犊鼻、阳陵泉、足三里,治下肢半身不遂[6]。
15特效 ***常按足通谷穴,可治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症[7]。
16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身疼痛、善惊、互引鼻衄,通谷主之。狂、癫疾,阳谷及筑宾、通谷主之。食饮善呕、不能言,通谷主之。
《类经图翼》:主头痛目眩、项痛鼻衄、善惊、结积、留饮、食多不化,通谷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头痛寒热,汗出不恶寒。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头重目眩。
1 第一步:确认穴位冲脉代表两个运动方向的相冲,一种结果是冲击过头,造成分别向两个方向冲击运动,另外一种结果是相对冲击,也就是向空间的内部冲击,完整的五行空间相冲最终组成第三种五行空间,所以共同构成15个点位,所以冲脉经的穴位是15个,其具体名称为:会阴(任脉)、 气冲(足阳明)、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足少阴)、阴交(任脉)、盲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足少阴)、公孙(足太阴)。
2 第二步:找准穴位
3 第三步:按摩穴位
功效:可调经强肾、苏厥回阳、清利湿热,主治阴痒、阴痛、阴部汗湿、阴门肿痛、小便难、大便秘结、溺水窒息、产后昏迷不醒、癫狂之症。
功效:可润宗筋、理下元、散厥气,主治腹痛;阳痿、阴肿、疝气;月经不调、不孕之症。
功效:可清热除燥,主治少腹胀痛,疝气;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等泌尿生殖系疾患。
功效:可散热生气,主治阴部痛,子宫脱垂,遗精,带下,月经不调,痛经,不妊,泄泻,痢疾。阳痿、早泄、膀胱疾病等。
功效:可补益肾气、调理下焦,主治月经不调,带下;小便不利;泄泻。
功效:可除湿降浊,主治腹痛、疝气、便秘等胃肠病证;月经不调、带下等妇科病证;遗尿、遗精等生殖泌尿系疾患。
功效:可利湿健脾,主治月经不调,腰腹疼痛,大便燥结,泄泻,痢疾。
功效:可调经固带、利水消肿,主治腹痛,下引阴中,不得小便,泄泻,奔豚,绕脐冷痛,疝气,阴汗湿痒,血崩,恶露不止,鼻出血,肠炎,睾丸神经痛,子宫内膜炎。
功效:可积脂散热,主治腹痛、腹泻、便秘等肠胃病证。
功效:可运化水湿,清热降温,主治嗳气、反胃、腹胀、水肿等脾胃病证以及胸胁胀痛。
功效:可升清降浊,主治呕吐、腹痛、便秘等胃肠病证以及不孕。
功效:可降浊升清,主治腹胀,肠鸣,腹痛,便秘,妇人不孕,胸胁满,疟疾。
功效:有治疗头痛、目眩、鼻出血、项强等作用。
功效:有治疗腹痛,呕吐,善哕等作用。
功效:主治胃痛,呕吐,肠鸣,腹痛,泄泻,痢疾,腹胀,食不化,脚气等病症。
4 冲脉不通的身体表现冲脉可调节十二经气血以及月经,如冲脉不通的话,可有小腹疼痛、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闭经、不孕、产后缺乳、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等症状表现,可通过上述按摩方法助其通畅,能治疗:一气逆上冲,表现为心痛,心烦,胸腹急痛,满闷,呃逆,噎膈等症;二是生殖,泌尿系统病症,如月经不调,崩漏,男女不育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309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可以缓解腿部抽筋的食疗方
下一篇: 眼睛不适可以吃哪些水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