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推拿艾灸 >> 健康综合

下关穴的位置,教你找到下关穴

祝由网 2023-07-01 00:06:09

在生活中,我们大家都是出现过牙痛耳鸣情况的了吧,这样的情况对于我们大家来说是不陌生的,这实际上是和下关穴离不开关系的了,那么对于下关穴这样的穴位来说,我们应该如何的找到呢,这是很多人都不清楚的了,一起看看下关穴的情况吧。

下关穴中的下是指下关穴穴位所调节的气血为阴,浑浊重,水汽湿,而关是关卡,下关穴是指穴位对胃部上的气血物质阴浊部位有关卡的作用效果。下关穴位于人体面部,在颧骨下方的中央,同时,和下颌切际的凹陷之中,我们是完全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帮助自己找到下关穴位置的,能够起到的好处也是比较多的了,大家不要错过哦。

下关穴具有开关通络和疏风调气的重要作用,在下关穴的浅层分布下,具有丰富的耳颞神经的分支以及面神经的颧支,还有面部横动脉和横静脉分布;在下关穴的深层分布下,有上颌动脉和上颌静脉、舌部神经、下牙槽神经以及脑膜中动脉等,这样的话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保健,所以对于下关穴来说,我们是应该经常的进行按摩的,好处是极大的哦,大家不要错过。

下关穴的取穴方法有两种,都需要闭口完成。方法一:紧闭口部,测出食指的第一指指关节宽度,然后从耳屏位置向正前方量此宽度的地方就是下关穴。方法二:同样闭口状态,从耳屏的正前方摸索,会发现有一高骨,在高骨的下方有凹陷地方,同时在张口时凹陷闭合,而闭口时凹陷凸起,则这个凹陷位置就是下关穴的位置,这是我们需要去注意的情况了,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按摩,好处极大。

上面我们给大家介绍的就是下关穴的情况了,可以发现下关穴是我们非常需要去注意的了,可以发现下关穴是我们比较容易找到的了,能够起到的好处是极大的,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进行保健,所以我们就要注意下关穴了哦。

气血不足,记住这10大穴位,气血是女人的根本



其中血海是养血补血的“明星”。属于脾经,中医认为脾统血,该穴位是血所汇集之处,统治各种与血相关的病症,没病的时候养血补血效果自不待言。

女人要记住十大补血穴位

一、血海穴

俗话说补血找血海,补气找气海。血海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是脾经所生之血聚集之处,有化血为气,运化脾血之功能。还有引血归经,治疗血症之功效,刺破血海穴,可祛除人体内的淤血,并促生新血。


拍打或按摩血海穴,对妇女痛经和经血过多或过少有效,配合按摩三阴交穴、太溪穴效果更佳。痛经伴有呕吐,按摩此穴同时按足三里穴可立刻缓解症状。

【按摩方法】每天上午9-11点拍打(每次10秒,连续3-5次)或按摩(轻揉每侧3分钟)血海穴,晚上21-23点再 艾灸 此穴,对妇女 月经不调 、痛经及因气血瘀滞引起的肥胖、关节痛等症有效。


二、天枢穴

常按天枢穴(足阳明胃经之穴),可使胃经和大肠经保持活络,促进胃经内气血循环,帮助气血由胃经输向大肠经。

胃经气血充盈,则消化功能增强,就给生血系统提供足够的精微物质,为补血提供最基础的动力;大肠经气血充盈,则可保证循、环排泄机能正常,即止泻又通便,保持肠道清洁,使人免受“毒素”的困扰。

双手拇指下压(力度适中)左右两边此养生穴位,由外向内打圈按摩,每天100-200下,又补血又排毒。


三、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是肝、脾、肾交汇的穴位,脾统血、肝藏血、肾生血,因此,三阴交有调和气血、补肾养肝的功用。

每天上午11点,按揉左右小腿内侧的此 养生 穴位各20分钟,可排体内湿气、浊气、毒素,对 湿疹 、 荨麻疹 、皮炎等有疗效。


常按三阴交穴,补血、活血,保持血压稳定,特别对血压偏低的人补血效果显著。


四、足三里穴

刺激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之穴),补益气血,培补元气,滋养脑髓。是保证肝血充足的首选。

对气血亏虚引起的头晕、 耳鸣 、 神经衰弱 及胃动力不足的人、胃气虚的人、因用眼过度或 失眠 熬夜而伤肝的人经常拍、按摩、艾灸此穴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按摩或艾灸足三里,温中散寒、健运脾阳、补中益气、宜通气机、导气下行、强壮全身。胃酸过多、空腹烧心的人不宜灸足三里,可选阳陵泉穴有良效。


五、关元穴

足三里、关元、气海是人体三大强壮要穴。古有“针必取三里,灸必加关元。”之说。关元穴是(任脉之穴,也是小肠的募穴)人体元阴和元阳的交汇处,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统治足三阴经及小肠、任脉 疾病 。


按摩关元穴,提高脾胃生化气血的功能。每一轮轻轻按压8次,每次8轮,补血、消除小楠肚。


六、隐白穴

隐白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统血、止血。

鼻子出血、月经量多可按摩或灸此穴。

“太阴根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按摩此穴可刺激脾经,促进气血源源不断的生化,是女性补血的大穴。


七、髀关穴

髀关穴(足阳明胃经之穴)是胃经中脾土微粒沉降之处,是小腹之阴与股前之阳交汇之处,是调节下肢胃经之总穴。

此穴用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而用针。


多按此穴,健脾除湿,固化脾土。理气和胃,治疗胃痛。另外多按此 养生 穴位,对风湿、关节炎、臀部和大腿肥胖者减肥有良效。

八、下关穴

下关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是胆经和胃经交会穴。

功效:通经利窍、舒经活血、促进新陈代谢。按摩此穴对肾虚缺血或胃火导致的牙痛有良效;同时改善肾血虚状况;促进阴阳平衡,祛除胃火。


肾虚缺血导致的牙痛:隐隐作痛、时痛时不痛、日久不愈,伴有牙龈萎缩、牙浮齿动、腰膝酸软。(按摩时配合颊车穴、肾腧。)

胃火导致的牙痛:牙痛剧烈、牙龈红肿、腮部肿起、口渴口臭、咀嚼困难。(按摩时配合颊车穴、支沟、胃腧。)


九、章门穴

章门穴(足厥阴肝经)是足厥阴、带脉会合之处。

功能:疏肝健脾;调节五脏气血,使五脏之间相互协调。

脾脏不好的人按摩此穴有疼痛感。艾灸章门及期门、足三里、内关,可协调五脏、调节肝脏和胃部的气血。


十、期门穴

期门穴(足厥阴肝经)是足太阴、厥阴、阴维诸经之会处。

功效:呵护肝脏,避免肝血虚,常按此穴,对肝血不足有良效。

下关穴的名称释义

下,指本穴调节的气血物质为属阴、属下的浊重水湿。关,关卡。该穴名意指本穴对胃经上输头部的气血物质中阴浊部分有关卡作用。本穴物质为颊车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上行至本穴后,水湿之气中的浊重部分冷降归地,本穴如有对上输头部的气血精微严格把关的作用,故名。

下砂简介

目录1拼音2概述3下砂的别名4出处5特异性6穴名解7所属部位8下关穴的定位9取法10穴位解剖 10.1层次解剖10.2穴区神经、血管 11下关穴的功效与作用12主治病症13刺灸法 13.1刺法13.2灸法 14配伍15文献摘要16研究进展 16.1颞颌关节炎16.2三叉神经痛16.3鼻炎16.4牙痛 17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下砂 1拼音 xià shā

2概述 下砂为经穴别名,即下关[1]。

穴位 下关 汉语拼音 Xiaguan 罗马拼音 Hsiakuan 美国英译名 Lower Pass 各


号 中国 ST7 日本 7 法
国 莫兰特氏 E5 富耶氏 E2 德国 M2 英国 S2 美国 St7

下关为经穴名(Xiàguān ST7)[2]。出经《黄帝内灵枢·本输》。属足阳明胃经[2]。下关为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3]。下即下方,关指机关(即下颌关节),此穴在下颌关节部之下方,故名下关[2]。主治牙关紧闭,牙关开合不利,下颌疼痛,颞颌关节功能紊乱,颞颌关节炎,下颌关节脱位,咬肌痉挛,齿神经痛,齿痛,下颌关节炎,面痛,耳鸣,耳聋,耳痛,牙车脱臼,口噤?肿,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腮腺炎,聤耳流脓,面瘫,口眼?斜,口噤,眩晕,足跟痛等。

3下砂的别名 下手、下臂、下砂[1]。

4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刺上关者,呿不能欠;刺下关者,欠不能呿。

5特异性 下关为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之交会穴。

6穴名解 下即下方,关指机关(即下颌关节),此穴在下颌关节部之下方,故名下关[2]。

7所属部位 面[4]

8下关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下关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5][6]。

下关位于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正坐或侧伏,闭口取之。[2]

下关位于面部,下颌骨髁状突之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凹陷处,闭口取穴[3]。

下关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下关穴的位置

下关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下关穴的位置(肌肉)

下关穴的位置(骨骼)

9取法 正坐或侧伏,在颧弓下缘凹陷处,下颌骨髁状突稍的前方,闭口取穴。

下关位于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正坐或侧伏,闭口取之[2]。

正坐或侧伏位,闭口,于耳屏前约1横指处,当颧骨弓下的凹陷处取穴[7]。注意:此处合口有孔,张口即闭[7]。

10穴位解剖 下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咬肌、颞下窝。皮肤由下颌神经的耳颞神经分布。在皮下组织内,有横行于腺体实质内的血管主要有上颌动静脉、面横动静脉、面神经及其神经丛。针经腮腺后,穿过颞肌腱入颞下窝。该窝内,深居有三叉神经运动纤维形成神经支配的翼内、外肌。围绕该二肌由面深部的静脉形成静脉丛,通过该丛的静脉或属支,沟通颅内和面部静脉的吻合。因此,面部有感染的患者,不易采用此穴。

10.1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咬肌与颞骨颧突之间→翼外肌[2]。

皮肤→皮下组织→咬肌→翼外肌[6]。

10.2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耳大神经和耳颞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颧支经过,并有下颌神经肌支和颞浅动脉分布;再深层卵圆孔处有下颌神经干经过[6]。

布有面神经颧支及耳颞神经分支。并有面横动、静脉通过,最深层为上颌动、静脉[3]。

11下关穴的功效与作用 下关有消肿止痛,聪耳通络的作用。

下关有疏散风邪,通窍利关的作用[2]。

下关有疏风活络、开窍益智之功。主治齿痛,面疼,耳聋,耳鸣,牙关开合不利,口眼?斜等证。[1]

足阳明经入上齿中,下关位于上齿部,故下关是治疗上牙痛的主穴[7]。

足阳明经脉、经筋布于面部,故下关穴可治面瘫、口?、面痛[7]。

足阳明经上行耳前,足少阳经入于耳中,出耳前,下关穴邻近耳部,又是足阳明、足少阳之会穴,故可治耳病[7]。

下关穴位于下颌关节处,乃下颌骨运动之机关,故亦可治口噤、牙关不利之症[7]。

12主治病症 下关穴主治牙关紧闭,牙关开合不利,下颌疼痛,颞颌关节功能紊乱,颞颌关节炎,下颌关节脱位,咬肌痉挛,齿神经痛,齿痛,下颌关节炎,面痛,耳鸣,耳聋,耳痛,牙车脱臼,口噤?肿,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腮腺炎,聤耳流脓,面瘫,口眼?斜,口噤,眩晕,足跟痛等。

下关穴主治牙关紧闭、下颌疼痛、口?、面痛、齿痛、耳鸣、耳聋[6]。

下关主要治疗面颊、口齿及颞部疾患:如口眼?斜、牙车脱臼、口噤?肿、耳鸣耳聋、聤耳以及三叉神经痛、颞颌关节炎、咬肌痉挛、齿神经痛等[2]。

下关主治牙痛,牙关紧闭,耳鸣,耳聋;以及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下颌关节炎,腮腺炎等[3]。

下关主治耳聋,耳鸣,聤耳流脓,耳痛,齿痛,面痛,面瘫,口噤,牙关开合不利[7]。本穴功同颊车,但治疗耳疾及颞颌关节疾病优于颊车穴[7]。

五官科系统疾病:牙痛,颞颌关节功能紊乱,下颌关节脱位,下颌关节炎,咬肌痉挛,耳聋,耳鸣;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

其它:眩晕,足跟痛。

13刺灸法

13.1刺法

直刺0.5~1.2寸[6]。

一般直刺0.5~0.8寸[2]。

刺0.5~1寸[3]。

向下直刺0.3~0.5寸,周围酸胀或麻电感放散至下颌。

略向下直刺0.5~1寸,周围有酸胀或触电感放射至下颌[7]。

向后斜刺1.0~1.5寸,有酸胀感扩散至耳区[7]。

沿下颌骨外向上、下齿平刺1~1.5寸,有酸胀感扩散至上、下齿[7]。

沿下颌骨向上、下齿平刺1.5~2.0寸,酸胀扩散至上下齿以治牙痛。

治疗颞颌关节不利用"齐刺"法。

注意:不能深刺,以免刺伤脑膜中动脉,引起出血[7]。

13.2灸法

可灸[6][7]。

温灸5~10分钟[2]。

艾条灸3~5分钟[3]。

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或药物天灸。

14配伍 下关常配听宫、翳风、合谷,有泻热通络镇痛的作用,治疗颞颌关节炎[2][7]。

下关配合谷、太阳、睛明治疗三叉神经痛[2]。

下关配颊车、合谷、外关,有通关活络的作用,治疗牙关紧闭[2]。

下关配颊车、合谷,治牙关紧闭[7]。

下关配合谷、下关,治上牙痛和三叉神经痛[7]。

下关配耳门、听宫、听会,治耳聋[7]。

下关配阳溪、关冲、液门、阳谷有清热泻火通窍的作用,主治耳鸣,耳聋。

15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足阳明、少阳之会。

《针灸甲乙经》:失欠,下齿龋,下牙痛,?肿,下关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牙齿龋痛,耳痛。

《备急千金要方》:下关、大迎、翳风主口失欠,下牙齿痛。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疗聤耳有脓汁出,偏风,口目?,牙车脱臼。

《类经图翼》:主治偏风,口眼?斜,耳鸣耳聋,痛痒出脓,失欠,牙关脱臼。

16研究进展

16.1颞颌关节炎

据报道,下关配合谷,针后加灸,每次灸30 min,每日1次,有较好疗效[7]。

下关配颊车、合谷,针刺加灸治疗颞颌关节炎;配合谷治疗颞颌关节炎;仅在该穴施灸治疗颞颌关节炎;配颊车注射氢化泼尼松龙治疗颞颌关节炎。上述多种方法治疗颞颌关节炎均取得满意效果。

16.2三叉神经痛

用地塞米松注射此穴,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用氢化泼尼松加普鲁卡因、维生素B12在该穴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针刺该穴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2例,均取得良好效果。

用30号2.5寸毫针针刺下关,进针后针尖以80°向后下方,朝对侧乳突方向深刺2寸左右,用紧提慢按手法,不捻转,使针感向下颌方向或四周扩散,留针30~60 min,每10~15 min用提插手法行针一次,出针前再用提插手法行针30s,每日1次,10次为—疗程,每疗程间隔1周[7]。

16.3鼻炎

注射利多卡因和地塞米松,治疗113例鼻炎,对常年性鼻炎有较好效果。

16.4牙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301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