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记载“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又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之说,这两种说法均说明七情过渡偏激对人体的气血、脏腑有一定的影响。
喜伤心
喜本来是一件好事,能缓解不良情绪,令人心旷神怡、精神焕发,但暴喜过度则会导致气血涣散,心神失养,出现神志混乱或言语、举动失常。范进中举的故事,相信许多人都听说过:范进十年寒窗而不得志,一朝中举,高兴得举止失常,疯疯癫癫,这就是暴喜过度导致的。
怒伤肝
发怒有时可以疏泄情绪,避免心事压积在心里而产生情绪郁结。但如果怒发冲冠、大怒而不能自制,则会伤及肝气,促使气血大乱,表现为面色赤红、发冲冠、大怒而不能自制,则会伤及肝气,促使气血大乱,表现为面色赤红、吐血甚至昏厥。
思伤脾
勤思考本身是一种令人称赞的好习惯,在日常的待人接物、工作学习中均离不开思考。但是,苦思苦虑最伤脾气,脾气一伤,运化气血的功能减弱,则表现为身体瘦弱,易出现胸闷、不思饮食、腹胀腹泻等症状。
忧、悲伤肺
看过《红楼梦》的人大多对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印象颇深,自然界的气象变化、花开花落都会令林黛玉悲伤一把,最后因肺病缠身而香消玉殒。从医学角度来说,林黛玉是忧、悲过度导致的肺气郁结,进而气伤阴损,弄出病来。
恐、惊伤肾
恐和惊都是损伤肾气的根源。中医里讲,肾是先天之木,掌管着人的生老病死进程,一旦伤及肾气,百病即会不请自来。常见病症包括,腰膝酸软、尿频、脱发、阳瘘等症。
医家的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六欲:眼、耳、鼻、舌、身、意。佛说六识 眼、耳、鼻、舌、身、意产生六尘 色、声、香、味、触、法故有七情 喜、怒、哀、乐、爱、恶、欲佛学大词典》 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种感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据大智度论卷二记载,系指凡夫对异性所具有之六种欲望:色欲、形貌欲、威仪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或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欲。今所用‘七情六欲’一语,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泛指人之情绪、欲望等何谓七情?《礼记?6?1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吕氏春秋?6?1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现代人似乎更喜欢笼统地提“七情六欲”,而不把七情六欲作具体的区分。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七情六欲”,歌词记不太清楚了,但有几句印象很深,说什么“醉了吧反正清醒更断肠”,“陪你走过一段七情六欲全都品尝/爱你的苦不要你扛泪不要你挡/七情六欲打翻/笑着哭哭着笑去想你的模样 ……”具体哪七情六欲歌者虽然没有说清楚,但却把现代青年失恋后醉生梦死的心态和感觉唱得淋漓尽致、死去活来了。说到这里,情与欲似乎已经得到了统一。也就是说,情与欲是不能分开的,没有情哪来的欲?没有欲又哪来的情?没有情,没有欲,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儿女情长,没有悲欢离合,这样的人不是尼姑、和尚,就是神仙、鬼怪了。由此观之,七情六欲是人类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动态,是人性基础的基础,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间生活的最基本色调。但人与人并不一样,七情六欲的表现也就有五花八门,正所谓七情六欲人人有,千差万别各不同。正因为如此,如何表现人的七情六欲,就成了文学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和气象万千的话题。然而情毕竟不等于欲,在现代汉语概念里,情与欲还不完全是一回事。情主要是指人的情感表现,属于人的心理活动范畴;而欲主要是指人的生存和享受的需要,属于生理活动的范畴。有一句谚语说:情太切伤心,欲太烈伤身,说明情与欲分别属于“心”与“身”两个联系密切但又不同的领域。其次,情与欲互动互补,相辅相成,情可以生欲,欲也可以生情;欲的满足需要感情的投入,而情的愉悦也有赖于欲的满足。但如果非要对情与欲排个坐次,分个先后,不妨展开一场辩论,那么正方和反方恐怕都可以振振有辞,说得头头是道,讨论起来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热闹而有趣。不信你去问热恋中的青年男女,他们虽说身临其境,但肯定很难说清楚情与欲到底是怎么个关系。文学艺术作品如果无情无欲,恐怕就不成其文学艺术了,但如果你想从文学艺术作品中找答案,可能就更扑朔迷离,云遮雾障,稀里糊涂了。不过科学家已经有比较明确的说法。在我们生存的世界里,可以把一切分为矿物、植物、动物三大类。矿物是没有生命的;植物有生命但没有欲觉,只有接受而没有感受;动物有生命有欲望,而且知道“感受”。人是动物,当然具有求生存的基本欲望,所以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但人毕竟不是禽兽,而是高等动物,是“万物之灵”,比起禽兽的欲望当然要高级得多,也就是说,人类不仅能接受信息,感受信息,而且还能因授受信息而感动、激动、冲动,并理智地加以节制或处理,把动物的欲望发展到情感和理智的高度,而普通动物的欲望和感受只停留在本能的水平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艺术就是表现人的七情六欲的艺术。看一件文艺作品的精粗、雅俗与高下水平,有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作品表现人的七情六欲时,究竟达到了与时代相适应的情感和理智的何种程度或高度。==================================俗话说:花有五颜六色,人有七情六欲。何谓七情?《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现代人似乎更喜欢笼统地提“七情六欲”,而不把七情六欲作具体的区分。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七情六欲”,歌词记不太清楚了,但有几句印象很深,说什么“醉了吧反正清醒更断肠”,“陪你走过一段七情六欲全都品尝/爱你的苦不要你扛泪不要你挡/七情六欲打翻/笑着哭哭着笑去想你的模样;……”具体哪七情六欲歌者虽然没有说清楚,但却把现代青年失恋后醉生梦死的心态和感觉唱得淋漓尽致、死去活来了。说到这里,情与欲似乎已经得到了统一。也就是说,情与欲是不能分开的,没有情哪来的欲?没有欲又哪来的情?没有情,没有欲,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儿女情长,没有悲欢离合,这样的人不是尼姑、和尚,就是神仙、鬼怪了。由此观之,七情六欲是人类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动态,是人性基础的基础,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间生活的最基本色调。但人与人并不一样,七情六欲的表现也就有五花八门,正所谓七情六欲人人有,千差万别各不同。正因为如此,如何表现人的七情六欲,就成了文学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和气象万千的话题。然而情毕竟不等于欲,在现代汉语概念里,情与欲还不完全是一回事。情主要是指人的情感表现,属于人的心理活动范畴;而欲主要是指人的生存和享受的需要,属于生理活动的范畴。有一句谚语说:情太切伤心,欲太烈伤身,说明情与欲分别属于“心”与“身”两个联系密切但又不同的领域。其次,情与欲互动互补,相辅相成,情可以生欲,欲也可以生情;欲的满足需要感情的投入,而情的愉悦也有赖于欲的满足。但如果非要对情与欲排个坐次,分个先后,不妨展开一场辩论,那么正方和反方恐怕都可以振振有辞,说得头头是道,讨论起来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热闹而有趣。不信你去问热恋中的青年男女,他们虽说身临其境,但肯定很难说清楚情与欲到底是怎么个关系。文学艺术作品如果无情无欲,恐怕就不成其文学艺术了,但如果你想从文学艺术作品中找答案,可能就更扑朔迷离,云遮雾障,稀里糊涂了。不过科学家已经有比较明确的说法。在我们生存的世界里,可以把一切分为矿物、植物、动物三大类。矿物是没有生命的;植物有生命但没有欲觉,只有接受而没有感受;动物有生命有欲望,而且知道“感受”。人是动物,当然具有求生存的基本欲望,所以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但人毕竟不是禽兽,而是高等动物,是“万物之灵”,比起禽兽的欲望当然要高级得多,也就是说,人类不仅能接受信息,感受信息,而且还能因授受信息而感动、激动、冲动,并理智地加以节制或处理,把动物的欲望发展到情感和理智的高度,而普通动物的欲望和感受只停留在本能的水平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艺术就是表现人的七情六欲的艺术。看一件文艺作品的精粗、雅俗与高下水平,有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作品表现人的七情六欲时,究竟达到了与时代相适应的情感和理智的何种程度或高度。
所谓的七情,就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这是人体应对外界环境变化产生的生理反应,正常人很难避免七情所扰。通常情况下,七情不会致病,但自然界存在物极必反的法则,当情志活动过于剧烈,超出人体能够承受的限度,并持久得不到平息,势必会影响到脏腑气血功能。
平时,每每见到那些笑容满面的老熟人,经常会开玩笑地说:“哟,老张有什么喜事啊?笑得这么灿烂。”可见,喜即是心情愉快的代名词。
怒是每个人都会发生的生理反应,当遇到不介理的事情,或因某事未能随心愿,而出现的气愤不平、怒气勃发的现象。
现在许多年轻人经常把“郁闷”一词挂在嘴上,动不动就说:“真郁闷”,每次听到这一新名词,都觉得很不解,一天到晚有那么多值得郁闷的事情吗?实际上,现代人将郁闷一词的含义扩大化了,指一切不顺心的事。古人所讲的郁闷,实际上是忧的意思,是忧愁而沉郁。表现为忧心忡忡,愁眉不展,整日长吁短叹、垂头丧气。
悲是由哀伤、痛苦而产生的一种情态。表现为面色惨淡、神气不足、偶有所触及即泪如雨下,悲痛欲绝。
以上即为七情的简单解释,了解了这些内容,我们即可真正掌握七情与脏腑气血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了。
知识链接:
上面我们已经介绍了七情,六欲则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概括来说有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和意欲六种。
在大多数人看来情与欲似乎是无法分清界限的,也就是说,情与欲是不能分开的,没有情哪来的欲?没有欲又哪来的情?没有情,没有欲,所谓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儿女情长,没有悲欢离合,这样的人不是尼姑、和尚,就是神仙、鬼怪了。
虽然七情六欲不分家又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调味剂。但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
就拿见欲来说吧,也可以理解为求知欲,有的人求知欲极为强烈,恨不得将天下所有的知识全部装进大脑,只要有时间,就投入到书的海洋里;而有的人,就算逼着他去学习新知识,都懒得翻动书本,甚至看到字就头疼,这就是对求知欲(见欲)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
一、病因的概念
病因,又称致病因素、病邪、病原,是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二、中医病因的分类
外因:六淫,疫疠。
内因:七情,劳倦,饮食。
其他:外伤:金石,水火烫伤,虫兽
病理产物:淤血、痰饮。
第一部分 外感病因
六淫
一、六气与六淫
1.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2.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淫:太过之意。
二、六淫产生的因素
1、气候太过或不及
2、气候剧烈地转变,超越了机体抵抗力
3、非其时而有其气
4、个体抵抗力低下
三、六淫致病的一般规律
外感性:邪从外入
季节性: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
地域性:居住和环境特征
相兼性:六淫多相兼入侵
转化性:在一定条件下,病变性质可发生转化
【寒 邪】
寒邪为病的途径
1、 气温骤降,保暖不当
2、 汗出当风、淋雨冒雪
3、 饿冻露宿,过饮寒凉
伤寒:寒邪外袭,伤于肌表,郁遏卫阳。
中寒:寒邪直入脏腑,伤及阳气。
寒 邪 性 质 致 病 特 征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阴盛阳病 全身或局部有明显寒象,如形寒怕冷,四肢不温,脘腹冷痛等
寒性凝滞 寒胜则痛 气血凝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
寒性收引 收敛挛急 肌腠闭塞,毛窍收缩,筋脉挛急,如恶寒无汗,拘急作痛等
【暑 邪】
1、属外邪2、热之气所化3、明显的季节性
暑 邪 性 质 致 病 特 征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阳热亢盛 临床以高热,汗出,口渴,脉洪大等热盛为特征
暑性升散,易扰神耗气伤津 耗气伤津 烦乱、头昏目眩、汗多津伤,口渴喜饮,尿少短赤等。气随津泄,气短,倦怠或猝然昏倒,不省人事
暑多夹湿 湿热并存 除暑热表现外,又常见胸闷脘痞,四肢倦怠,便溏不爽等湿阻之候
【湿 邪】
湿邪为病的途径:
以水为事
久居湿地感受雾露之气
涉水淋雨
湿 邪 性 质 致 病 特 征
湿为阴邪 阻遏气机 气机运行阻滞,升降失常,表现为身体困重,胸闷脘痞,泄泻等
损伤阳气 易伤人体阳气,尤以损伤脾阳为著
湿性重浊 沉重重着 症状有沉重特性,如周身困重、头重如裹、四肢沉重等
秽浊垢腻 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
湿性粘滞 粘 腻 性 症状的粘滞性,如二便粘腻不爽、分泌物粘滞等
停 滞 性 病程的缠绵性,起病缓,传变慢,病程迁延,缠绵难愈
湿性趋下 就 下 性 易于伤人下部,腰膝症状为多
【燥 邪】
温燥:主要发于夏秋交替之际
凉燥:主要发于秋冬交替之际
燥邪性质 致 病 特 征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以口、鼻、咽、唇等官窍干燥,皮肤干涩,毛发不荣为特征
燥易伤肺,清肃失司 干咳痰少或无痰,或痰粘难咯等
【火 邪】
火邪性质 致 病 特 征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全身或局部热象异常显著,以高热、脉数等为特征
病变多表现于上部,如面红耳赤,口舌糜烂、齿龈肿痛等
易扰心神 火扰心神则心烦失眠,狂躁谵语等
耗气伤津 迫津外泄:汗出、渴饮、便结、尿少等;
气随津耗:少气懒言、肢倦乏力等
生风动血 生风:热极生风而现高热、神昏、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
动血:迫血妄行而现各种出血:吐血、月经过多
易致肿疡 腐蚀血肉,发为痈疽疮疡,以局部红肿热痛为特征
疠气
一、疠气的概念
指疫疠之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病邪。
二、疠气的成因
1、气候因素:气候的异常变化
2、环境和饮食
3、未及时做好预防隔离工作
4、社会因素
三、疠气的致病特点
1、发病急骤,病情危重
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3、特异性强,症状相似
&第二部分 内伤病因
一内伤七情
一、七情的概念
1.生理含义:七情:是怒、喜、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
2.病因含义:导致疾病发生的异常的七种情志变化,称 之为内伤七情。
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1、七情与脏腑的关系:
肝主怒
心主喜
脾主思
肺主悲忧
肾主惊恐
2、七情与气血的关系:
气血是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三、七情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从内而发--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 悲忧伤肺 惊恐伤肾
2影响脏腑气机
气机紊乱--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思则气结 忧则气聚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3影响病情变化
情志波动,病情恶化;情志和缓,病情好转
【七情致病简表】
情志 病机 临 床 表 现
喜为心志 喜伤心,喜则气缓 心悸不安,精神涣散,哭笑不休,神志异常等
怒为肝志 怒伤肝,怒则气上 飧泄腹痛,薄厥吐血,胸胁胀满,嗳气叹息等
忧为肺志 忧伤肺,忧则气聚 少气,音低,息微,咳嗽,胸满,气粗等
思为脾志 思伤脾,思则气结 食少倦怠,肌肉瘦削,胸腹痞满,腹胀便溏等
悲为肺志 悲伤肺,悲则气消 抽吸饮泣,意志消沉,精神错乱等
恐为肾志 恐伤肾,恐则气下 肢厥精遗,二便失禁,心烦失眠等
惊为心志 惊伤心,惊则气乱 心跳而乱,神情痴呆,表情惊慌,精神错乱等
二饮食失宜
一、饮食与健康
合理膳食——水谷精微——气血——脏腑——健康
二、饮食与疾病
饮 食 不 节
饮 食 不 洁
饮 食 偏 嗜
【饮食不节】
病因 致病特点 主要病证
饥饱失常
过饥 伤胃 嘈杂泛酸
化源不足,正气虚弱 气血亏虚,易感外邪
过饱 损伤脾胃 嗳腐吞酸,胃疼腹泻
痰湿内生 痰饮,疳积
饮食无时 进食无规律 损伤脾胃 变生诸病
【饮食不洁】
病因 致病特点 主要病证
食物污染
生冷不洁
腐败变质
有毒食物 损伤脾胃 脘腹疼痛,吐泻,下利
寄生虫病 腹痛,形瘦,嗜食异物
食物中毒 腹痛,吐泻,昏迷,死亡
【饮食偏嗜】
病 因 致病特点 主要病证
种类偏嗜 脏腑功能紊乱 水饮积聚,肿满泻利
寒热偏嗜 损伤脾胃阳气
胃肠积热 腹痛泄泻
腹痛便秘,消谷善饥
五味偏嗜 肥甘厚味
生痰生热 眩晕胸痹
肥胖,中风
三劳逸失度
病 因 致病特点 主要病证
过劳 劳力过度 劳则气耗 少气懒言,神疲乏力
劳神过度 损伤心脾 心悸失眠,纳呆便溏
房劳过度 耗伤肾精 遗精早泄,阳萎;月经不调,不孕
过逸 气滞血瘀,脾胃呆滞 体弱神疲,肥胖
&第三部分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一痰饮
一、痰饮的概念
广义之痰饮:指脏腑功能失调后,使体内水液不能及时输布而发生障碍,凝聚所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
狭义之痰饮:指饮停胃肠而致的痰饮。
二、痰饮的分类
有形之痰饮: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的痰饮(实质性)
无形之痰饮:视之不见,触之不及,闻之无声,只见其症不见其形的痰饮
痰:浓度大,质地稠厚
饮:浓度小,质地清稀
三、痰饮的形成
饮食不节 七情内伤 外感六淫 五脏亏虚---脏腑气化失司肺脾肾为要---肺不行水 脾失运化 肾不主水 三焦水道失司 膀胱气化失常---水湿停聚--痰饮
四、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碍经络气血——经络脏腑失常
2.症状复杂,变幻多端——表现各异
3.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湿邪
4.易于扰乱神明——蒙蔽清窍
5.多见滑腻舌苔
咳喘悸眩呕满肿痛
“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
五、痰饮的病证特点
1、痰
头—眩晕,昏不知人
咽喉—喉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梅核气)
肺—胸闷,咳喘,痰多
心—心悸,神昏,失眠,癫狂
肝—面青,眩晕,动风
脾—腹胀,身重,肢倦
肾—腰膝痹痛,足冷
胃—脘痞,呕恶
胸胁—胸胁胀满疼痛
四肢—麻木,疼痛
经脉筋骨—瘰疠、痰核、阴疽、流注、瘫痪等
2、饮
肌肤(溢饮)—肢体水肿,身重无汗
胸胁(悬饮)—咳嗽引胁疼痛,胸胁胀满
胸膈(支饮)—胸闷,咳喘不得平卧,其形如肿
肠胃(痰饮)—肠鸣,腹满,口干,食少
二瘀血
一、瘀血的概念
瘀血:血行障碍,血液凝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属继发性致病因素。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血滞于经脉及脏腑内。
血瘀:指血液运行迟缓或流通不畅,甚至血液停滞瘀阻的病理状态。
二、瘀血的形成
离脉之血
外伤——络伤血液
气虚——气不摄血
血热——迫血妄行
血液淤积
气虚——血行无力
气滞——血行受阻
血寒——寒凝血滞
血热——煎熬粘滞
津亏——津亏血涩
痰浊——因痰而瘀
三、瘀血致病的特点
一般特点
疼痛:不移、夜间明显、刺痛
肿块:
出血:紫暗,夹血块
望诊:青紫瘀斑
脉诊:脉涩——涩、迟、弦、结、代
瘀血内停的部位特点
瘀阻部位 主要表现
心 心悸、胸闷、胸痛,神识不清、发狂
肺 胸痛、咳血色暗或夹瘀块
肝脾 胁痛、痞块、疼痛拒按
子宫 小腹疼痛,月经不调,闭经,恶露不净
四肢 局部冷痛,青紫
皮内 皮下青紫、血肿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223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延缓衰老从饮食睡眠运动着手
下一篇: 哪些食物美容防老的效果比较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