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推拿艾灸 >> 健康综合

治病必求于本(中医标语)

苹果养生 2023-06-03 15:30:48

治病必求于本

“治病必求于本”,告诉我们不仅要充分掌握疾病的现象,更重要的是还要根据医学的规律。通过现象去认识其内在联系,认识疾病的本质,然后针对疾病的本质全力进行治疗。

水有源的,树是有根的,人生病是有原因的。我们要治好病就要先找到生病的原因。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治病必求于本”,就是告诉我们不仅要充分掌握疾病的现象,更重要的是还要根据医学的规律。通过现象去认识其内在联系,认识疾病的本质,然后针对疾病的本质全力进行治疗。

什么是“本”?这个“本”就是阴阳。“本于阴阳”,说明人体疾病的产生也离不开阴阳的道理,而疾病的辨症治疗也必须用阴阳学说来论症。首先必须辨别阴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就是说诊断治疗疾病,首先必须辨别阴阳、明确阴阳的道理,掌握阴阳的规律,方可探求疾病的本质,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法。

“必求于本”是治病必须遵循的原则。清代的张志聪说:“本者,本于阴阳也。人之脏腑、气血、表里、上下、皆本乎阴阳,而外淫之风寒暑湿,四时五行,亦总属阴阳气。至于治病之气味,用针之左右,诊别色脉,引越高下,皆不出乎阴阳之理。故曰:治病必求于本。”

因此,要治病先要平衡阴阳。比如说,如果是寒病(阴),就用可以发热的药(阳)来平衡;反之,热病用寒药来治;如果是阴阳某方面过多,就用有驱除作用的药,把多出来的部分“泻”掉;如果是阴阳某方面不足,就用有补益作用的药来补足……这些都是中医“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等治疗原则,这些原则也是根据阴阳关系而确定的。

 

养生小提示:

疾病的症候表现有多种多样,病变过程也有轻重缓急,如病人发高烧、大出血、严重虚脱、高度腹水,这些症状虽然是标,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危及生命。

这时便必须先治标,后治本,也就是说要在诊治疾病时必须仔细的调查研究,辩明病因、病位以及病之属性,从复杂多变的疾病症候现象中,抓住病的本质,给予恰当的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中医标语

1、千古中医,惠泽于世。

2、国医汇粹,健康天堂。

3、国医荟萃,心享健康。

4、中华智慧,医泽天下。

5、中医药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

6、汇国医精粹,圆健康梦想。

7、国医汇萃,造福友邦。

8、国医汇精粹,中药萃健康。

9、发展新农合,振兴中医药。

10、中医智道,臻于至善。

11、医学之路,精英汇集。

12、国医汇萃,合作共赢。

13、传承国粹,耀世中医。

14、国之瑰宝,医纳百川。

15、国医汇,让中医平步走向世界。

16、倡导中医保健,享受美好生活。

17、发展中医药,利国利民。

18、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19、无极本草,中华瑰宝。

20、仁德济四方,国医汇天下。

21、国医汇萃,健康世界。

22、国医哲学,传世惠康。

23、千年精妙,一世传承。

24、医汇天下,品誉中华。

25、仁德国粹,薪火相传。

26、国医汇萃,造福世界。

27、与世界一起解密中医。

28、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29、国医精粹,千年中医。

30、稚子牵牛耕熟地,将军打马过常山。

31、妙手回春,世界福音。

32、不断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努力开创中医药工作新局面。

33、健于民,信于心,扬于世。

34、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35、让健康成为生命的常态。

36、国粹越千年,医道汇百川。

37、修身,养心,健康中医道。

38、传承祖国医学,造福人类健康。

39、国医汇,汇享中医之大成。

40、中医是科学不是玄学,中药治身病还治心病。

41、五千年沉淀,助一生健康。

42、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43、国医汇精华,本草正宗范。

44、健康人生路,中医世界行。

45、传播优秀中医药文化,营造健康生活。

46、发展中医药,健康你我他。

47、健于身,医于心,立于世。

48、国医岐黄术,春秋永传承。

49、天地万物始终阴阳相随,中医治疗讲究天人合一。

50、辨舌质,可决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51、国粹传承,悬壶济世。

52、中医源远传,健康爱大家。

53、千年中医,无国界。

54、北京国医汇,国宾养生园。

55、海龙海马通四海,红花红藤映山红。

56、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57、千年中医药,精诚国际行。

58、北京国医汇,国际养生园。

59、荟萃精华,造福天下。

60、国医岐黄术,圣手医八方。

中医院标语
1、传承神农文化,振兴神农本草,呵护人类健康。

2、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3、以精诚制药,以本草济民。

4、弘扬中药文化,创造民族品牌。

5、弘扬中医药文化,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

6、辨舌质,可决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7、与时俱进发展中医事业,推陈出新推动跨越发展。

8、惟志惟勤,尚德尚药。

9、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10、厚道磐安人,地道磐五味。

11、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12、弘扬中华国粹,传承中医文化。

13、弘扬传统文化,服务大众健康。

14、服的,就是神农本草。

15、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16、推广中医养生,呵护百姓安康。

17、至善神农,至精本草。

18、磐五味,来自大盘山的问候。

19、望闻问切回春素手,热寒表内济世丹心。

20、倡导中医保健,享受美好生活。

21、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

22、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精。

23、神农本草,健康的味道。

24、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本要求。

25、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知识,促进群众健康。

26、发挥中医药资源优势,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

27、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

28、传播优秀中医药文化,营造健康生活。

29、不断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努力开创中医药工作新局面。

30、药到、情到、健康到神农本草。

31、传承歧黄薪火,弘扬国医精髓。

32、但愿病房无病人,不惜药橱空药箱。

33、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34、弘扬中医药文化,振兴国医国药事业。

35、发展中医中药,服务大众健康。

36、天然中药材,地道磐五味。

37、中医费用很低廉,治疗效果不一般。

38、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39、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40、健康领航,大爱中药。

41、神农本草,来自天然药库的问候。

42、态度决定高度,专业铸就伟业。

43、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44、发展中医药,健康你我他。

45、技术至精,药德至诚,服务至臻,销售至仁。

46、磐安五味,健康常备。

47、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48、磐五味,和六脉,康万家。

49、中医药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

50、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51、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52、中医药需要社会支持,社会需要中医药服务。

53、古有神农尝草治病,今有房陵本草养生。

54、中医中药进万家,绿色健康你我他。

55、中医中药,回归自然。

56、天赐好药材,地道磐五味。

57、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58、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59、传承祖国医学,造福人类健康。

60、吃神农本草药,治天下百姓病。

中医院的标语
1、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风先治血,血足风自熄。

2、弘扬中药文化,创造民族品牌。

3、神农本草,健康的味道。

4、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5、健康中国梦,神农本草情。

6、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7、厚道磐安人,地道磐五味。

8、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9、天然中药材,地道磐五味。

10、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11、发展中医中药,服务大众健康。

12、神农心,本草韵,中药情。

13、美丽大盘山,道地磐五味。

14、防病健身方法多,中医保健效果好。

15、养生用中医,身体最实惠。

16、服的,就是神农本草。

17、道地磐五味,健康千万家。

18、厚德磐安,济世五味。

19、发展中医,利国利民。

20、天赋中药材,御赐磐五味。

21、神农健康梦,本草养生情。

22、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23、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4、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25、人厚道,药地道神农本草。

26、看病少花钱,中医最方便。

27、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28、弘扬中华国粹,传承中医文化。

29、烦暑最宜淡竹叶,伤寒尤妙小柴胡。

30、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精。

31、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32、发展中医药,利国利民。

33、天上灵丹药,人间磐五味。

34、中医中药进万家,绿色健康你我他。

35、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

36、祖国医学是个宝,家家户户离不了。

37、济世中药材,经典磐五味。

38、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39、传承神农文化,振兴神农本草,呵护人类健康。

40、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41、神农本草筑梦中国,撒播大爱健康天下。

42、传承国粹,承担责任,光大国药,成人达己。

43、百年养生精华,千年中医中药。

44、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承国粹精神。

45、发展中医药事业,保障群众身体健康。

46、千年中医,五味磐安。

47、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48、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49、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50、崇德弘医,见高思齐。

51、稚子牵牛耕熟地,将军打马过常山。

52、辨舌质,可决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53、传承中医国粹,传播中医药文化,共享健康和谐。

54、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55、药承神农本草,商秉诚信至上。

56、天地万物始终阴阳相随,中医治疗讲究天人合一。

57、但愿病房无病人,不惜药橱空药箱。

58、深山瑰宝,磐五味药。

59、承神农文化,传本草精华,续中药神话。

60、磐安五味,健康常备。

中医院宣传标语
1、天地万物始终阴阳相随,中医治疗讲究天人合一。

2、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3、中医中药,回归自然。

4、中医是科学不是玄学,中药治身病还治心病。

5、传承国粹,承担责任,光大国药,成人达己。

6、厚道磐安人,地道磐五味。

7、天赋房县灵土,一品神农本草。

8、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本要求。

9、看病看中医,方便又实惠。

10、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

11、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12、海龙海马通四海,红花红藤映山红。

13、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14、古有神农尝草治病,今有房陵本草养生。

15、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16、登陆神农本草,下载健康长寿。

17、技术至精,药德至诚,服务至臻,销售至仁。

18、磐五味,来自大盘山的问候。

19、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20、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

21、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

22、神农本草,健康的味道。

23、千年中医药,百年健康人。

24、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

25、传承中医国粹,传播中医药文化,共享健康和谐。

26、承神农文化,传本草精华,续中药神话。

27、弘扬中华国粹,传承中医文化。

28、态度决定高度,专业铸就伟业。

29、天赋神农本草,御赐地道中药。

30、神农本草,来自天然药库的问候。

31、神农本草筑梦中国,撒播大爱健康天下。

32、稚子牵牛耕熟地,将军打马过常山。

33、磐安五味,健康常备。

34、药承神农本草,商秉诚信至上。

35、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36、天然中药材,地道磐五味。

37、山清水秀出好药,磐五味里品人生。

38、与时俱进发展中医事业,推陈出新推动跨越发展。

39、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40、中医费用很低廉,治疗效果不一般。

41、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

42、人厚道,药地道神农本草。

43、当品位员工,做品质中药,创品牌企业。

44、德广聚人心,大爱济天下。

45、诚于心,精于勤,创于品,健于民。

46、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分有守。

47、吃神农本草药,治天下百姓病。

48、厚德磐安,济世五味。

49、药到、情到、健康到神农本草。

50、道地药材,磐安五味。

51、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52、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53、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54、至善神农,至精本草。

55、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56、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57、实施中医药科技创新工程,做大做强中医药事业。

58、发展新农合,振兴中医药。

59、健康领航,大爱中药。

60、传承中医药精华,创新中医药发展。

《黄帝内经》读后篇

花了将近三个月时候,把《黄帝内经》通读了一遍。说实在的,看的有些一知半解,但至少建立了围绕生命这主题建立了一个大概的知识结构,为以后在生活实践中有出入性的参照和理解。最后再次综合性归纳一下《黄帝内径》的价值,也是一个不错的收获。

《黄帝内经》分《 灵枢 》、《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 医学 典籍。

《黄帝内经》在 黄老 道家理论上建立了 中医学 上的" 阴阳五行学说 "、" 脉象学说 "、" 藏象学说 "、"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其基本素材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一、《素问》:

《素问》之名最早见于东汉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自序》。自战国时代成书到齐梁间 全元起 作《素问训解》时,一直保持九卷的旧制,只是到全元起注《素问》时,《素问》的第七卷已经亡佚了。?

二、《灵枢》

《灵枢》最早称《针经》。第一篇《九针十二原》就有"先立《针经》"之语,相当于自我介绍。后来又称为《九卷》 ,晋皇甫谧复又称之为《针经》,再后又有《九虚》 、《九灵》 、《黄帝针经》 等名。

三、《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四、理论体系概述:

1、《黄帝内经》基本理论精神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①"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本身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同时人体结构和各个部分都是彼此联系的。

②"阴阳五行"是用来说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

③"藏象经络"是以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的。

④"病因病机"阐述了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疾病发生和变化的内在机理。

⑤"诊法治则"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⑥"预防养生"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养生学说,是养生防病经验的重要总结。

⑦"运气学说"研究自然界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指导人们趋利避害。

历代医家用分类法对《黄帝内经》进行研究。其中分类最繁的是 杨上善 ,分做18类;最简的是 沈又彭 ,分做4卷。各家的认识较为一致的是脏象(包括经络)、病机、诊法和治则四大学说。这四大学说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2、脏像学说:

折叠 2、脏2、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和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相互之间的联系以及在外的表象乃至与外环境的联系等等之学说。

脏象学说是以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为物质基础的。当然有关解剖学之内容还远不止此,但更重要的还是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不断认识、反复论证而使此学说逐渐丰富起来的,最终达到了指导临床的高度。

《黄帝内经》充分认识到"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辩证法则,使脏象学说系统而完善 。脏象学说主要包括脏腑、经络和精气神三部分。脏腑又由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组成。

五脏,即肝、心、脾、肺、肾。

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

奇恒之腑也属于腑,但又异于常。系指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这里边胆即是大腑之一,又属于奇恒之腑。

脏腑虽因形态功能之不同而有所分,但它们之间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合作、相互为用的。

经络系统可以分经脉、络脉和腧穴三部分。经脉有正经十二: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首尾相联如环无端,经气流行其中周而复始。另有别于正经的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注:"奇经八脉"一名始于《难经·二十七难》)

经脉之间相交通联络的称络脉。其小者为孙络不计其数;其大者有十五,称十五络脉。《灵枢·经脉》叙述的非常详细

腧穴为经气游行出入之所,有如运输,是以名之。《黄帝内经》言腧穴者,首见《素问·气穴论》,再见于《素问·气府论》,两论皆言三百六十五穴。实际《气穴论》载穴三百四十二,《气府论》载穴三百八十六。

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包括精、血、津、液;气,指宗气、荣气、卫气;神,指神、魂、魄、意、志 。精和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和神又是人体的复杂的功能,也可以认为气为精之御,精为神之宅,神为精气之用。

病机学说: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及变化等等之内在机理的学说称病机学说。

《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都是此学说的内容。

1).病因:引起人发病的原因很多,《黄帝内经》将其归纳为二类 。风雨寒暑实为"六淫"的概括;阴阳喜怒乃"七情"的概括;饮食居处即"饮食劳倦"。可以认为这就是后世三因说之滥觞。

2).发病: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决定着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这就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意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评热病论》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等,都论证了这一点 。

3).病变:疾病的变化是复杂的,《黄帝内经》概括病变也是多方面的,有从阴阳来概括的 ,用表里中外归纳的 ,用寒热归纳的 ,从虚实而论者 ,实指邪气盛,虚指正气衰。概括说来,有正虚而邪实者,有邪实而正不虚者,有正虚而无实邪者,有正不虚而邪不实者。

3、诊法学说

望闻问切四诊源于《黄帝内经》。

1).望诊:包括观神色、察形态、辨舌苔。

观神色者,如《灵枢·五色》 、《灵枢·五阅五使》 和《灵枢·五色》 所载,这些在临床上都很有意义。

察形态者,是察看人的骨肉皮肤而推断病情,在临床上虚实是错综复杂的,只有知其常,才能达其变。

辨舌苔者,如《素问·热论》 、《素问·刺热论》 和《灵枢》 所载等等。

2).闻诊:包括闻声和嗅气味。

闻声音者,是听患者的声音而诊断病情。

其次是嗅气味,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说,肝病其臭臊,心病其臭焦,脾病其臭香,肺病其臭腥,肾病其臭腐。

3.)问诊:问讯患者的自觉症状,以诊断病情。

4.)切诊:包括切脉与切肤。《黄帝内经》言切脉最详,主要为:

(1)三部九候法:即分头手足三部,每部分天地人三候。

(2)人迎寸口脉法:即兼诊人迎和寸口两处之脉,互相比较。

(3)调息法:即调医者之呼吸,诊病人之脉候。

(4)谓胃气脉:脉象之中有无胃气,至关重要,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5)六纲脉:《黄帝内经》所载脉象很多,如浮、沉、迟、数、虚、实、滑、涩、长、短、弦、细、微、濡、软、弱、散、缓、牢、动、洪、伏、芤、革、促、结、代、大、小、急、坚、盛、躁、疾、搏、钩、毛、石、营、喘等等。但常以六脉为纲加以概括。

其次是切肤:肤泛指全身肌肤,按肌肤而协助诊断的内容很多,如"按而循之"、"按而弹之"等等。但论之最详细的是切尺肤 。因为脉象与尺肤有必然的联系,故诊病时亦可互相配合。

4、治则学说

研究治疗法则的学说称治则学说。

1.)防微杜渐: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 。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皆言预防疾病,有病早治防其传变 。

2).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因时制宜者,是告诫医者用药勿犯四时寒热温凉之气。

因地制宜者,在治疗时不可一概而论,必须加以区别。而《素问·异法方宜论》论述东南西北中"一病而治各不同"的因地制宜甚详,如东方之域,其治宜砭石;西方之域,治宜毒药;北方之域,治宜灸祔;南方之域,治宜微针;中央之域,治宜导引按偁。

因人制宜者,如《素问·五常政大论》 和《素问·征四失论》所载。

3).标本先后:即因病之主次而先后施治 。有关标本先后施治的大法在《素问·标本病传论》中叙述最详。

4.)治病求本:这是《黄帝内经》治则中最根本的一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病必求于本。"

5.)因势利导:在治病求本的基础上巧妙地加以权变。

6.)协调阴阳:此为治疗之大法要义。

7.)正治反治:正治亦称逆治,是与病情相逆的直折的治疗方法。比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之类;反治也称从治,如"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之类。

8.)适事为度:无论扶正还是祛邪都应适度,对于虚实兼杂之症,尤其应当审慎。切记"无盛盛,无虚虚",即使用补,也不能过。

9.)病为本,工为标:《素问·汤液醪醴论》指出:"病为本,工为标。"这是说病是客观存在的,是本;医生认识治疗疾病,是标。医生必须以病人为根据,这样才能标本相得,治愈疾病。

10.)辨证施治:《黄帝内经》虽未提出"辨证施治"一词,却有辨证施治之实。上述几点均含此意,而书中已有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八纲辨证、六经辨证的内涵。

11).制方遣药:《黄帝内经》虽载方药无多,但其方药之理已具。

12)针刺灸祔:《黄帝内经》言经络、腧穴、针刺、灸祔者非常多,仅仅补泻手法就有呼吸补泻 、方员补泻 、深浅补泻 、徐疾补泻 和轻重补泻 等,这些手法一直被后世所沿用。

五、学说思想:

《黄帝内经》接受了中国古代唯物的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将人看作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宇宙万物皆是由其原初物质"气"形成的。在"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观念指导下,将人与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老子 在《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认为构成世界的原初物质是形而上者的"道"。 宋钘 、 尹文 将这种原初物质称之为"气"。《黄帝内经》受这些学说的影响,也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气,充满太虚而运行不止,然后才生成宇宙万物 。这其实是揭示天体演化及生物发生等自然法则。在宇宙形成之先,就是太虚。太虚之中充满着本元之气,这些气便是天地万物化生的开始。由于气的运动,从此便有了星河、七曜,有了阴阳寒暑,有了万物。阴阳五行的运动,总统着大地的运动变化和万物的发生与发展。

2、人与自然的关系

《黄帝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是相参相应的,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无时无刻不对人体发生影响。《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是说人和宇宙万物一样,是禀受天地之气而生、按照四时的法则而生长 。人生天地之间,必须要依赖天地阴阳二气的运动和滋养才能生存。

人体的内环境必须与自然界这个外环境相协调、相一致,这就要求人对自然要有很强的适应性。《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这显然是水液代谢方面对外环境的适应。人的脉象表现为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同样是由于人体气血对春夏秋冬不同气候变化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以此达到与外环境的协调统一。如果人们违背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之道,就有可能产生病变 。就是一日之内、日夜之间,人体也会随天阳之气的盛衰而相应变化。如果违反了客观规律,也会受到损害。

人与自然这种相参相应的关系在《黄帝内经》中是随处可见的。无论是生理还是病理,无论是养生预防还是诊断与治疗,都离不开这种理论的指导。

3、人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

人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这在生命开始时已经决定了。具有生命力的父母之精相媾,也就是阴阳二气相媾,形成了生命体。生命体形成之后,阴阳二气存在于其中,互为存在的条件。相互联系、相互资生、相互转化,又相互斗争。

从人体的组织结构上看,《黄帝内经》把人体看成是各个层次的阴阳对立统一体,还把每一脏、每一腑再分出阴阳,从而使每一层次,无论整体与局部、组织结构与生理功能都形成阴阳的对立统一。

4、人体是肝心脾肺肾五大系统的协调统一体

《黄帝内经》所说的五脏,实际上是指以肝心脾肺肾为核心的五大系统。

以心为例:心居胸中,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主神明,主血脉,心合小肠,生血、荣色,其华在面,藏脉、舍神、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谈心的生理、病理时,至少要从以上诸方面系统地加以考虑才不至于失之片面。因此可以每一脏都是一大系统,五大系统通过经络气血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体。这五大系统又按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相互协调、资生和抑制,在相对稳态的情况下,各系统按其固有的规律从事各种生命活动。

5、、生命观

《黄帝内经》否定超自然、超物质的神的存在,认识到生命现象来源于生命体自身的矛盾运动。认为阴阳二气是万物的胎始。对整个生物界,则认为天地万物和人都是天地阴阳二气交合的产物。阴阳二气是永恒运动的,其基本方式就是升降出入。《黄帝内经》把精看成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生命的原动力。在《灵枢·经脉》还描绘了胚胎生命的发展过程:"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这种对生命物质属性和胚胎发育的认识是基本正确的。

6、形神统一观

《黄帝内经》对于形体与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做出了的说明,指出精神统一于形体,精神是由形体产生出来的生命运动。

在先秦诸子中对神以及形神关系的认识,没有哪一家比《黄帝内经》的认识更清楚、更接近科学。关于形神必须统一、必须相得的论述颇多,如《灵枢·天年》 和《素问·上古天真论》 。如果形神不统一、不相得,人就得死。如《素问·汤液醪醴》 和《素问·逆调论》 。《黄帝内经》这种形神统一观点对中国古代哲学有非常大的贡献。

《黄帝内经》以五行为框架,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形成医学家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

五行方位时序五气生化脏腑窍体志色味音声谷

木东春风生肝胆目筋怒青酸角呼稻

火南夏暑长心小肠舌脉喜赤苦 徵 笑黍

土中长夏湿化脾胃口肉思黄甘宫歌稷

金西秋燥收肺大肠鼻皮毛忧白辛商哭麦

六、 生命科学: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黄帝内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巨大的国学经典。

七、哲理科学:

《黄帝内经》还蕴藏了很多哲理科学,譬如对人才管理的启示,《黄帝内经》主张以医道医德尽显人道品德。

德,作为中国古代自然观的重要范畴,其外延,最终已转化为形成天地万物及自然天象运行的客观规律,而人才以内在之"厚德"外化为才学之"载物", 也是一种顺应自然和谐的内外统一。《黄帝内经》的问世,使中医的医德有了最早的文字表述和阐释。《内经》概括和总结了当时医家对医德的认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医德思想,宣告了中医医德理论的诞生。

《内经》中的医德思想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可以分为医学养生道德、医学预防道德、医学治疗道德和医学护理道德四个方面。人的身、心、行共同构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谐发展。"德"管的就是心,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人才的选拔任用,也是应该遵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与时俱进,和谐发展,这也是现代社会人才选拔任用的标准。

1.《内经》是中医学理论奠基之作,是医学理论著作

《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大部分。《素问》偏重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养生防病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基本理论;《灵枢》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针灸等。书中包含了大量的哲学、人文、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但它显然以医学内容为主,其它学科的内容也是为其医学理论服务,所以应归属于医学理论著作,是当时医学成就的总结,也是中医的理论源泉,是医学从哲学及其它学科中开始分离的标志。

2.《内经》是医家的集体智慧,但不代表中医最高理论水平

《内经》成书于西汉中后期,是集当时众多医学家、哲学家的集体智慧而成,在当时无疑是先进的,在历史上也是有重要价值的。它融合了那个时代其它学科的成就,如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恬淡虚无的道家养生观等,无不代表了当时人们对健康、疾病认识的最高水平。即使从现在的角度来看,书中仍有很多正确的结论。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内经》代表了当时医学最高的理论水平,但并不能代表目前中医的最高水平。任何学科,学术水平整体都是不断前进的,中医自然也不例外。把《内经》当成圣经,把它的每一句话都当成真理或证据使用,并不符合科学精神。

3.《内经》是中医学理论假说,不代表理论准绳

《内经》虽然是中医理论的源泉,书中总结与发现了许多符合客观实际的规律与结论,对中医的发展有巨大的贡献,但不可否认,书中也有不少错误的猜测和牵强的解释,很多理论仅是一种假说,需要后世来证实或证伪。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内经》,受制于当时的科技水平,不可能对人体进行深入、细微的本质研究,只能从宏观角度,以取象比类的方法来认识客观世界,也即用自然哲学的理论解释自然科学的问题,这样做的时候,虽然可以发现很多客观规律和正确的猜测,但必然也有不少错误的猜测与歪曲的解释。今天不必也不能把《内经》当成宝典,而产生尊古贱今的思想,必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经过对《黄帝内经》的概括性提炼,明白《黄帝内经》的本源价值,也能够成为以后学习的指导。(内容摘录于网络流通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222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