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医生他那个村有一个老爷子,是村里的赤脚医生,村里人有个病痛什么的,都会找他看。医生常常喜欢去老爷子家串门,看他一边摆弄那些药材,一边嘴里唠唠叨叨汤头歌a。但这位老爷子生怕有人来偷师学艺,嘴巴里念叨的汤头歌也是嘟嘟囔囔的,外人是听不清楚的。
有一次,医生死磨硬赖让他教医生一首汤头歌,老爷子琢磨一会,便张口就来:“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与后人要记牢。三月茵陈能治病,四月青蒿当柴烧。”
这首“汤头歌”医生至今记忆犹新。长大后翻阅时才发现,它算不上是一首汤头歌,只能算是一首有关茵陈蒿的诗歌。茵陈蒿是一味有名的药材,它首当其冲的作用是治疗肝炎。
关于茵陈蒿的来历
据说,华佗在世时,有一个病人身目俱黄,全身没有力气,人也消瘦了。这天,他拄着拐杖,一步一哼地来找华佗给他治病。华佗见病人得的是黄疸病,皱着眉摇了摇头说:“眼下都还没有找到治这种病的办法,我也无能为力啊”!病人见华佗也不能治他的病,只好愁眉苦脸地回家等死了。
半年后,华佗又碰见那个人,谁料想这个病人不但没有死,反而变得身强体壮,满面红光的了。华佗大吃一惊,急忙问怎么回事?原来,那个人回家后,没有粮食吃,就吃了一个月的野草,没想到病全好了,那种草,就是青蒿。于是,华佗便弄了很多青蒿回家。
回到家,华佗就用青蒿试着给黄疸病人下药治病。但连试用了几次,病人吃了没有一个见好的。华佗还以为先前的那个病人认错了草,便又找到他,责问:“你真的是吃青蒿吃好的?”“没错。”华佗想了想又问:“你吃的是几月里的蒿?”“三月里的。”“春三月间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是三月里的青蒿有药力。”
第二年开春,华佗又采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试着治黄疸病的人。这回可真灵!结果吃一个,好一个。而过了春天再采的青蒿就不能治黄疸病了。为了把青蒿的药性摸得更准,等到第二年,华佗又一次作了试验,他逐月把青蒿采来,又分别按根、茎、叶放好,然后给病人吃。结果华佗发现,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黄疸病。为了使人们容易区别,华佗便把可以入药治黄疸病的幼嫩青蒿取名叫“茵陈”,又叫“茵陈蒿”。他还编了四句话留给后人:“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与后人要记牢。三月茵陈能治病,四月青蒿当柴烧。”
后来,在这个基础上,人们用茵陈蒿、梔子和大黄组成了治疗湿热黄疸的专方,为历代医学家所首选,这个方子便是茵陈蒿汤,来源于《伤寒论》。黄疸病的主要特征是黄,有句话叫“身黄如橘子色”,患者没有出汗,或者仅仅是头部出汗,小便不顺畅,腹部稍稍有点胀,吃不下东西,吃了就感觉很头晕,心里很烦闷等症状。而此方中,茵陈蒿一直被认为是治疗黄疽的要药,由于其性寒凉,善于清热利湿退黄,尤其擅长治疗湿热黄疸,大黄苦寒,通腑泄热,利胆退黄,可使体内湿热之邪从大便排出,梔子苦寒,清热利湿退黄,使体内湿热之邪通过小便排出。三药合用,共同起到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
说到黄疸,大多数人都会想到新生儿。
刚刚出生的婴儿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会引起黄疸偏高,黄疸偏高又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婴儿出生后的半个月内自行消退,如果婴儿的黄疸不是逐渐消退,而是逐步加深,那么就是病理性黄疽,需要药物治疗了。
那年夏天,医生回老家探亲,正巧赶上隔壁家张婶的媳妇生孩子。张婶已经将近七十岁了,儿子结婚五六年了,媳妇的肚子一直没动静,这好不容易怀上了,可把一家大小高兴的。快到临产的时候,特意叫了一辆车,把媳妇拉倒镇上医院去生产,天如人愿,她家媳妇顺产生下一个大胖小子,足足有7斤重。三天后,她媳妇带着孩子出院了,张婶挨家挨户给送了两个喜蛋。
过了两三天,张婶突然跑到医生家,说她家的宝贝孙子不知道怎么了,全身皮肤包括脸上,眼睛都发黄,尿出的尿也是黄的。问医生怎么回事?一听到这,医生赶紧跑到她家看看,刚一进门,就听到孩子哭闹不停,摸摸额头很烫,赶紧拿出温度计量量。再看看舌苔则黄腻,小手的指纹则是红紫色的,摸摸孩子的妈又没有其他家族遗传病史,妈妈都予以否认。温度计拿出来后,发现高烧达到39度,于此,医生确定他为新生儿湿热型黄疸,应当清热利胆,祛湿退黄,便用茵陈蒿汤加减方,组方茵陈15克,栀子、大黄、黄连、黄柏各6克,半夏3克,竹茹、厚朴、枳壳各6克,神曲、麦芽各10克,一共3剂。3剂过后,孩子的体温下降了,黄疸也退了不少,医生再给他开了3剂,黄疸全部消退。医生去看他的时候,正在香甜地睡着呢,脸上的皮肤红嫩红嫩的。
小孙子的病好了后,有着“大喇叭”称号的张婶把这个消息传播到全村了,村里上上下下都在议论着。村头的李大妈感叹说,几副药就把孩子的黄疸治好了,前段时间她家的小孙女也是黄疸肝炎,带到医院去治疗,又是打针,又是吃药一下花了两千多块,在医院住了一个星期才好了。
其实,远远没有那么神奇。在《幼科铁镜》中,有一句这样的话:“胎黄由娠母感受湿热,传于胎儿,故儿生下,面目通身,皆如金黄色。”说的是,新生儿的黄疸是由于母亲在怀孕过程中受湿热所致,所以生下的孩子全身都是金黄色。而由于新生儿的五脏六腑非常娇嫩,代谢能力差,容易感受湿热之邪毒。什么是湿热呢?简单地说就是桑拿天,天气非常闷热,不透风,人在这种环境中生存,非常不舒服,容易出现疲倦,食欲不振,口苦等症状。新生儿脾胃传输功能低下,湿热容易困脾、内蕴,郁而结之,重蒸肝胆,肝失疏泄,胆汁分泌不循常道、外溢,上至头面,下至膀胱,外达肌表,所以出现全身皮肤金黄色。方中茵陈蒿为利热利湿之圣药,再配合黄连、黄柏、山栀可清泄三焦之湿热,黄连又可清热燥湿,使湿热从大小便里排出;腹胀、纳呆、呕吐加厚朴、枳壳行气宽中,佐神曲、麦芽,消胀除满,大黄功在荡涤肠胃中蕴热,通腑散结;半夏、竹茹降逆止呕,竹茹性寒,尤其善于止热呕。整个方药合用,共同起到清肝利胆退黄的效果。但由于寒性药物较多,新生儿脾胃虚弱,量不宜太多。
然而,由于新生儿黄疸,病因病机复杂多变,应随证辨治,用药不可雷同。此方不仅仅针对新生儿黄疸有效,凡是湿热黄疸,都可以对症下药。很多患者反应,服用此药后,小便次数增多,而且颜色很黄。这是正常现象,原因是茵陈蒿、大黄、栀子三药本身含色素较多,口服后,颜色就从小便排出,再加上体内的黄疸也要经从大小便排出,小便是祛除湿热之邪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张仲景有句话也恰恰解释了这个原因:“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现代临床中,多用茵陈蒿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乙型肝炎、胆结石、胆囊炎、肠伤寒、蚕豆病所致的溶血性黄疸等属于湿热内蕴证者。
黄疸的中医治疗方法
黄疸的中医治疗方法,绝大多数新生儿出生都会有黄疸,只是轻微和严重的区别,有黄疸其实也不用太担心,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便会消散,下面来了解一下黄疸的中医治疗方法。
黄疸的中医治疗方法11、阴黄:黄色不明显,下身黄而上身不黄;小便夜间不舒服,白天通利。病因是轻微湿,治疗宜用“去黄散”6—15克加茯苓、泽泻、薏米之类或五苓散。连服数剂即退。
2、阳黄:黄色如金,上身眼目尽黄,下身不黄;白天小便不畅,或痛或不痛,夜间正常;病因是轻微湿,治疗宜用“去黄散”15—18克加升麻、橘梗、茯苓、花粉、麻黄芩等,数剂即愈。
3、热黄:口大渴,多饮反觉不快,一身尽黄;眼目发黄色淡,小便急数疼痛,尿色如黄汁。病因热结膀胱。治疗宜用“去黄散”15克加龙胆草、栀子、白芍、茯苓、泽泻等,大热泄黄疸亦除。
4、寒黄:畏寒怕冷、腹中疼痛、按时缓解;一身黄疸、眼目白,小便清长、夜间尤多。病因是寒结膀胱。治疗宜用“去黄散”3—6克加白术茯苓、山药、芡实、薏米、附子等,温命门,10—15剂痊愈。
5、湿黄:一身上下尽黄,眼目具黄;身浮肿、按之如泥;病因是水湿之病。治疗宜用“去黄散”12—15克加升麻、牵牛子、车前子、泽泻等,慢慢调理即愈。
6、燥黄:胸前发黄病因是肺金燥极,发于胸前。治疗宜用“去黄散”3克加麦冬、栀子、白芍、陈皮、天冬、元参、花粉、白芥子等,数剂痊愈。
7、血黄:上下一身,眼目具黄,发热、烦闷、腹痛。病因是血瘀。治疗宜用“去黄散”3—6克加丹皮、牛膝、当归、栀子、川芎、大黄等,长服即愈。
8、气黄:头面多黄、不发热、轻微活动乏力、小便不数,大便燥。病因是气虚不能运化。治疗宜用“去黄散”12克加人参、白术、茯苓、车前子等,气旺则愈。
9、新生儿黄疸:出生2—3天即可出现黄疸,10天左右达到高峰。病因是胎儿感受孕母湿热之气。治疗宜用“去黄散”10克加栀子、郁金、白术、鸡内金等7剂大部分痊愈。
10、手足黄:身不黄手足反黄。病因是湿热壅闭与中焦。治疗宜用“去黄散”15克加白术、茯苓、陈皮、甘草等,慢慢调理可治愈。
黄疸的中医治疗方法2 1、湿热发黄治则:清热利湿退黄。
主方:茵陈蒿汤加减。
加减:热重者,加黄芩6克、黄连1.5克;浮肿,加猪苓6克、茯苓6克、泽泻6克;呕吐,加半夏6克、竹茹3克、陈皮3克;腹胀,加权实6克、厚朴6克。
主方分析:此证由湿热熏蒸而引起,茵陈蒿汤为专治湿热发黄的有效方剂。其药性大苦大寒,用量不宜过大,皆因新生儿脏腑娇嫩,脾胃薄弱,过用苦寒,恐伤脾胃。
处方举例:茵陈6克、山栀6克、生大黄3克(后下)、泽泻6克、茯苓6克、车前子6克(包煎)、姜竹茹3克、甘草3克。
2、寒湿发黄治则:温中化湿。
主方:茵陈理中汤加减。
加减:食少便塘,加茯苓6克、苡仁6克;形寒肢冷,加附子3克(先煎)、吴英3克;呕吐,加半夏6克、陈皮3克。
主方分析。此方重点在调理脾胃,温中散寒搜集整理振奋中阳,疏通气机,为治疗寒湿发黄之主方。
处方举例:茵陈6克、干姜3克、党参6克、白术6克、茯苓6克、吴萸3克、陈皮3克、甘草3克。
3、瘀结发黄治则:活血化瘀消积。
主方:茵陈蒿汤、血府逐瘀汤加减。
加减:若神软乏力,哭声微弱,加党参6克、白术6克;皮肤瘀斑,衄血,加蒲黄炭6克、仙鹤草6克。
主方分析:血府逐瘀汤重在活血祛瘀,疏理气机。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两方合用,可清热利湿,化瘀消积。此方不仅有大寒大苦之品,且有行气活血之药,应注意损伤脾阳。
处方举例:茵陈6克、山桅6克、生大黄3克(后下)、桃仁6克、红花3克、川考6克、牛膝6克、甘草3克。
茵陈别名:绵茵陈、茵陈蒿、白蒿。
性味:味苦、辛,性微寒。
归经:归脾、胃、肝、胆经。
入药部位: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za Waldst.et Kit.或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
茵陈的用法用量用法:6~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炮制:除去残根和杂质,搓碎或切碎。绵茵陈筛去灰屑。
茵陈的功效主治功效: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主治:用于黄疸尿少,湿温暑湿,湿疮瘙痒。
茵陈的配伍1、《伤寒论》:茵陈、栀子、大黄。治伤寒八、九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
2、《玉机微义》:茵陈、附子、干姜、灸甘草。治寒湿阴黄,手足逆冷,脉沉微细等。
3、《食医心镜》茵陈羹:除大热黄胆,伤寒头痛,风热瘴疟,利小便。以茵陈细切,煮羹食之。生食亦宜。
茵陈的禁忌蓄血发黄者及血虚萎黄者慎用。
茵陈的相关论述1、《本草经疏》:茵陈,其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通身发黄,小便不利及头热,皆湿热在阳明、太阴所生病也。苦寒能燥湿除热,湿热去,则诸症自退矣。除湿散热结之要药也。
2、《本草钩述元》:发陈致新,与他味之逐湿热者殊,而渗利为功者,尤难相匹。
3、《本草图解》:发黄有阴阳两种,茵陈同栀子、黄柏以治阳黄,同附子、干姜以治阴黄。总之,茵陈为君,随佐使之寒热而理黄证之阴阳也。
4、《别录》:茵陈生太山及丘陵坡岸上,五月及立秋采,阴干。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202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分享几款不错的润肤粥
下一篇: 地骨皮可以治疗哪些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