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人体的穴位是比较多的,当然,不同的部位,各个穴位的作用和功效也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我们日常生活中需要了解一些重要的穴位,尤其是小肠俞穴这个穴位,我们更是需要重视,因为小肠俞穴可以有效的治疗许多的疾病,那么小肠俞穴的位置在哪里?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详细的看看小肠俞穴的位置和穴位配伍。
小肠俞穴位位置
小肠俞穴的位置其实也是比较好找的,取穴时常采用俯卧姿势,小肠俞穴位于骶部,当第一仙椎左右二指宽处,与第一骶后孔齐平。这是我们人体当中特别重要的穴位,如果可以适度的进行刺激和按摩可以很好的提高我们的身心健康,针对肠胃病情也同样有所帮助和治疗,如果我们大家现在还不是非常的了解小肠俞穴的位置,那么我们可以上网查找一些小肠俞穴的图片来观看小肠俞穴的位置。
穴位配伍
小肠俞穴配肾俞穴、三阴交穴、三焦俞穴、关元穴、曲泉穴治泌尿系结石;配天枢穴、足三里穴、上巨虚穴、关元穴治腹胀、痢疾、便秘。此外此穴和大肠俞穴配合可以明显改善男性早泄状况,当然小肠俞穴与不同的穴位配伍,可以治疗的疾病也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一些穴位和小肠俞穴搭配起来做一些保健工作,这样可以很好的促进我们人体的健康。
上面我们详细的了解了小肠俞穴的位置和配伍应用了,我们可以知道,小肠俞穴的位置也是比较好找的,相信大家现在也是了解了小肠俞穴的位置了,另外,我们还知道了小肠俞穴的一些穴位配伍,小肠俞穴与不同的穴位搭配起来,药用价值和功效也是不同的,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
在十二经络中,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中的某些穴位可以有效的按摩心脏,预防心脏病发生。
养心定神按摩
职场上班人士每日工作繁重,如果出现焦虑、郁闷、烦躁的情绪,老觉得晚上睡眠不好,白天身体没劲时,不妨按按这些穴位:
按揉心包经
心包经是沿着人体手臂前缘的正中线走的一条经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一直走到中指。左右手臂各有一条。可以沿着心包经的穴位逐个揉按,每个穴位以痛为标准,凡是按到痛的点就要多按几下,最好按到让它感觉不痛了,按压的力度不需要太重,按压时多停留几秒钟。平均每个穴位按摩2~3分钟。
如果觉得找穴位太麻烦,也可以直接拍打心包经,即沿着经络一点一点地拍打过去。拍打心包经,对疏通气机非常有作用。 捋捋膻中穴
膻中穴(两乳之间)有宁心神,开胸除闷等作用。按摩时用大拇指指腹稍用力揉压穴位,每次揉压约五秒,休息三秒。生气时可以往下捋一百下左右,可以达到顺气的作用。 轻叩百汇和风池
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叩压这个穴位能起明目醒脑的作用。只要感觉疲劳、紧张或者焦虑时可随时轻叩。力度以感到稍微有痛感就行。 指压合谷穴
一只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按摩此穴对于神经性头痛、失眠和神经衰弱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艾叶加醋泡脚按摩解焦虑
足底集结着五大脏腑的经络,用艾叶加上醋泡脚,可以温通气血,解郁疏肝。焦虑抑郁往往是肝气不疏、气滞血凝所致,而脚底经络集结,艾叶的温通和醋的活血作用,可以使气血畅通,经络通畅,从而达到疏肝理气、活血解淤的功效。每次可用温水泡20分钟,再做做足底按摩,特别是多按按太冲穴,即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小肠按摩
手太阳小肠经:从小指外侧末端开始(少泽),沿手掌尺侧(前谷、后溪),上向腕部(腕骨、阳谷),出尺骨小头部(养老),直上沿尺骨下边(支正),出于肘内侧当肱骨内上髁和尺骨鹰嘴之间(小海),向上沿上臂外后侧,出肩关节部(肩贞、臑俞),绕肩胛(天宗、秉风、曲垣),交会肩上(肩外俞、肩中俞;会附分、大杼、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心,沿食管,通过膈肌,到胃(会上脘、中脘),属于小肠。 它的支脉:从锁骨上行沿颈旁(天窗、天容),上向面颊(颧髎),到外眼角(会瞳子髎),弯向后(会和髎),进入耳中(听宫)。 它的又一支脉:从面颊部分出,上向颧骨,靠鼻旁到内眼角(会睛明),接足太阳膀胱经。 此外,小肠与足阳明胃经的下巨虚脉气相通。
小肠经现代医学而言,是位于胃和大肠之间,长七公尺以上的重要消化器官。胃部尚未消化完全的食物一进入小肠,小肠即分泌肠液并混合其他的消化液,将食物完全融解为细小的分子,最后由小肠壁吸收。但在中医医学中,其所认为的小肠机能则稍有不同。小肠连接胃,胃部的水分和固态物会进入小肠;小肠门于肚脐以上附近的一个小洞,水份会由此流入膀胱,固态渣滓则进入大肠,而必要养分由脾膜所吸收。小肠经在消化机能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小肠经的机能衰退,会使身体不调和,并出现各种不舒服的症状。如眼睛带黄。耳朵重听。脸颊、喉咙肿痛。上臂至肘部呈现麻痹、压迫疼痛的症状。头重、头痛的感觉。若小肠经有异常时,压迫后背腰部的小肠俞穴位,会感觉到似乎有硬块。压迫此处真的发现有硬块时,可以刺激小肠经上的穴道,以减轻不愉快的症状。
无论什么穴位,只有我们坚持按摩,不断的向有经验的中医请教,就会对养生大有裨益,也一定能够让我们的身体特质变得更加坚实。
食欲下降、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是肠炎的症状。要治疗肠炎,中医穴位按摩也许可以解决你的难题。以下是中医治疗肠炎的穴位,日常生活中经常按摩有助于肠炎的治疗。
◆大肠俞:位于距腰椎第四和第五块棘突起之间外侧3厘米处。
【主治病症】消化系统疾病:肠炎,痢疾,便秘;外科系统疾病:阑尾炎,肠出血。
◆小肠俞:位于大肠俞偏下方。
【主治病症】消化系统疾病:肠炎,痢疾,便秘。
以上这两个穴位,可以调节大肠和小肠的功能。
◆天枢:位于肚脐两侧4厘米处。
【主治病症】该穴位可以增强腹肌力,提高小肠的功能。可缓解便秘、腹胀、腹泻、脐周围痛、腹水、肠麻痹、消化不良、恶心等症。
◆足三里:位于膝盖下方、小腿肌肉前侧。
【主治病症】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痢疾;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上巨虚:距足三里约3指宽的下方。
【主治病症】消化系统疾病:阑尾炎、胃肠炎、泄泻、痢疾、疝气、便秘、消化不良。
腰背部18个穴的位置和作用如下:
32、三焦俞穴:
位置:在腰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肠鸣,腹胀,呕吐,泄泻,痢疾,水肿,腰背强痛。
33、肾俞穴:
位置: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遗尿,遗精,阳萎,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耳鸣,耳聋,腰痛。
34、气海俞穴:
位置:在腰部,当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肠鸣,腹胀,痔漏,痛经,腰痛。
35、大肠俞穴:
位置:在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胀,泄泻,便秘,腰痛。
36、关元俞穴:
位置:在腰部,当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胀,泄泻,小便频数或不利,遗尿,腰痛。
37、小肠俞穴:
位置: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一骶后孔。
主治:遗精,遗尿,尿血,白带,小腹胀痛,泄泻,痢疾,疝气,腰腿痛。
38、膀胱俞穴:
位置: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二骶后孔。
主治:小便不利,遗尿,泄泻,便秘,腰脊强痛。
39、中膂俞穴:
位置: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三骶后孔。
主治:泄泻,疝气,腰脊强痛。
40、白环俞穴:
位置: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四骶后孔。
主治:遗尿,疝气,遗精,月经不调,白带,腰部疼痛。
41、上髎穴:
位置:在骶部,当髂后上棘与中线之间,适对第一骶后孔。
主治:大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遗精,阳萎,腰痛。
42、次髎穴:
位置: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二骶后孔。
主治:疝气,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小便不利,遗精,腰痛,下肢痿痹。
43、中髎穴:
位置:在骶部,当次髎下内方,适对第四骶后孔。
主治:便秘,泄泻,月经不调,带下,小便不利,腰痛。
44、下髎穴:
位置:在骶部,当中髎下内方,适对第四骶后孔。
主治:腹痛,便秘,带下,小便不利,腰痛。
45、会阳穴:
位置:在骶部,尾骨端旁开1.5寸。主治:泄泻,便血,痔疾,阳萎,带下。
46、肓门穴:
位置:在腰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腹痛,便秘,痞块,乳疾。
47、志室穴:
位置: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遗精,阳萎,小便不利,水肿,腰脊强痛。
48、胞肓穴:
位置:在臀部,平第二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主治:肠鸣,腹痛,便秘,癃闭,腰脊强痛。
49、秩边穴:
位置:在臀部,平第四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主治:小便不利,便秘,痔疾,腰骶痛,下肢痿痹。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134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糯稻根的治病功效,能解决多种疾病
下一篇: 每天一个苹果真的身体健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