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喝汤吗,很多人都喜欢喝汤,但是不同的汤品在煲汤的过程中是需要注意很多的问题的,比如说作料的选择啊,时间啊,还有等等的注意事项。如何正确的煲汤呢,下面的这些煲汤的误区是大家都要知道和了解的哦,来看看这些介绍吧。
误区1:汤煲越久,营养越好
广东人认为汤煲得越久越够火候,营养也越好。所以,“老火汤”往往一煲就几个小时。其实,长时间的煲煮,会破坏一些营养素,尤其是植物性食材中对热敏感的维生素或植物化学物质。因此,煲老火汤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两小时以内为宜。任何的汤品都不是越时间长越好,不要进入这个误区哦,以免营养会流失,而且口感也会变的很差哦。
误区2:喝骨头汤能补钙
传统观念认为骨头汤补钙,但骨头里面的磷酸钙十分顽固,很难溶解到汤里。即使是很浓的骨头汤,平均100毫升汤里也只有2~20毫克的钙质,正常成人每天需要800毫克的钙,相比起来可谓是九牛一毛。如果想补钙,建议每天饮用一杯牛奶,奶及奶制品是补钙的良好来源。骨头汤都有补钙的作用,但是在经过加热熬煮以后,钙质的含量会大大的减少,所以骨头汤补钙的好处还是比较少的。
误区3:浓汤营养高
“汤越浓,料越足,营养越高”,其实并非如此。猪骨、鸡肉、鸭肉等肉类食品经水煮后,能释放出肌肽、嘌呤碱和氨基酸等物质,这些总称为“含氮浸出物”。很显然,越美味的汤,含氮浸出物越多,包括嘌呤等就越多。长期摄入过多的嘌呤可导致高尿酸血症,是引起痛风病的罪魁祸首。故不建议痛风病人、糖尿病患者过多地饮“老火汤”。浓汤含有的嘌呤物质比价多,所以长期食用的话会导致痛风疾病的发生,所以一定要注意最好不要喝太浓的汤品。
如何煲汤比较好呢,上面的这些误区你一定要知道,不是所有的汤都有滋补的作用,比如说煲汤时间不能太久啊,还有浓度过高的汤品会出现嘌呤物质比较高的情况出现,而且也会诱发痛风的风险哦,所以这些小常识一定要注意。
【煲汤方法】
1、选料要得当
这是制好鲜汤的关键所在。用于制汤的原料,通常为动物性原料,如鸡肉、鸭肉、猪瘦肉、猪肘子、猪骨、火腿、板鸭、鱼类等。采购时应注意必须鲜味足、异味小、血污少。这类食品含有丰富蛋白质和核苷酸等,家禽肉中能溶解于水的含氮浸出物,是汤鲜味的主要来源。
2、食品要新鲜
新鲜并不是传统的“肉吃鲜杀,鱼吃跳”的时鲜。现在所说的鲜,是指鱼、畜、禽杀死后3小时~5小时,此时鱼、畜或禽肉的各种酶使蛋白质、脂肪等分解为人体易于吸收的氨基酸、脂肪酸,味道也最好。
3、炊具要选择
制鲜汤以陈年瓦罐煨煮效果最佳。瓦罐是由不易传热的石英、长石、粘土等原料配合成的陶土,经过高温烧制而成。其通气性、吸附性好,还具有传热均匀、散热缓慢等特点。
煨制鲜汤时,瓦罐能均衡而持久地把外界热传递给内部原料,相对平衡的环境温度,有利于水分子与食物的相互渗透,这种相互渗透的时间维持得越长,鲜香成分溶出得越多,汤的滋味鲜醇,食品质地越酥烂。
4、火候要适当
煨汤火候的要诀是大火烧沸,小火慢煨。这样可使食物蛋白质浸出物等鲜香物质尽可能地溶解出来,使汤鲜醇味美。只有用小火长时间慢炖,才能使浸出物溶解得更多,既清澈,又浓醇。
5、配水要合理
水既是鲜香食品的溶剂,又是传热的介质。水温的变化、用量的多少,对汤的风味有着直接的影响。用水量通常是煨汤的主要食品重量的3倍,同时应使食品与冷水一起受热,即不直接用沸水煨汤,也不中途加冷水,以使食品的营养物质缓慢地溢出,最终达到汤色清澈的效果。
6、搭配要适宜
许多食物已有固定的搭配模式,使营养素起到互补作用,即餐桌上的黄金搭配。如海带炖肉汤,酸性食品肉与碱性食品海带起到组合效应,这在日本的长寿地区是很风行的长寿食品。为使汤的口味纯正,一般不用多种动物食品同煨。
注意调味用料投放顺序,特别注意熬汤时不宜先放盐。因盐会使原料中水分排出,蛋白质凝固,鲜味不足。通常60℃~80℃温度易引起部分维生素破坏,而煲汤使食物温度长时间维持在85℃~100℃。
故在汤中加蔬菜应随放随吃,以减少维生素C破坏。汤中适量放入味精、香油、胡椒、姜、葱、蒜等调味品,使其别具特色,但注意用量不宜太多,以免影响汤的原味。
7、喝汤时间有讲究
“饭前喝汤,苗条健康”;“饭后喝汤,越喝越胖”,这有一定的道理。吃饭前,先喝汤,等于给胃肠加润滑剂,中途不时喝点汤水,有助食物稀释和搅拌,有益于胃肠对食物的吸收和消化。同时,吃饭前先喝汤,让胃部分充盈,可减少主食的摄入,避免过多摄入能量。而饭后喝汤,容易引起营养过剩。
8、应该加多少水
研究发现,原料与水分别按1∶1、1∶1.5、1∶2等不同的比例煲汤,汤的色泽、香气、味道大有不同,结果以1∶1.5时最佳。对汤的营养成分进行测定,此时汤中氨态氮(该成分可代表氨基酸)的含量也最高,甚至高于用水较少时。
这是因为水的加入量过少,原料不能被完全浸没,影响了汤中营养成分的浓度。随着加水量的增加,汤中氨态氮被稀释后浓度会有所下降。但是,汤中钙、铁的含量以原料与水1:1的比例时为最高。
9、煲汤时间越长越没营养
通过检测发现:蹄膀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在加热1小时后明显增高,之后逐渐降低;草鸡肉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在加热0.5小时后逐渐升高,蛋白质加热1.5小时,脂肪加热0.75小时可达到最大值;鸭肉的蛋白质在加热1小时后含量基本不变,脂肪含量在加热45分钟时升至最高值。
长时间煲汤并没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使这三种汤中的营养有所增高。尤其是草鸡煲和老鸭煲,煲汤时间越长,蛋白质含量越低。
【小产养护】
小产和坐月子时的养护方法相同,吃的东西也一样。食物烹调应清淡少油,同时要保证热量。食物应以高蛋白低脂肪为主,例如黑鱼,鲫鱼,虾,黄鳝,鸽子,避免因脂肪摄入过多引起肥胖。
为了食物容易消化,在烹调方法上多采用蒸、炖、焖、煮,不采用煎、炸的方法,另外要充分休息,这才是身体恢复的重要条件。
人民网-牢记煲汤九大原则 怎么煲汤最健康?
人民网-哺乳期吃什么好?盘点哺乳期饮食宜与忌
煲汤的健康方式有:食品要新鲜、炊具要选择、配水要合理、搭配要适宜、煲汤时间不宜过长。
1、食品要新鲜
新鲜并不是传统的“肉吃鲜杀,鱼吃跳”的时鲜。现在所说的鲜,是指鱼、畜、禽杀死后3小时~5小时,此时鱼、畜或禽肉的各种酶使蛋白质、脂肪等分解为人体易于吸收的氨基酸、脂肪酸,味道也最好。
2、炊具要选择
制鲜汤以陈年瓦罐煨煮效果最佳。瓦罐是由不易传热的石英、长石、粘土等原料配合成的陶土,经过高温烧制而成。其通气性、吸附性好,还具有传热均匀、散热缓慢等特点。煨制鲜汤时,瓦罐能均衡而持久地把外界热传递给内部原料,相对平衡的环境温度,有利于水分子与食物的相互渗透,这种相互渗透的时间维持得越长,鲜香成分溶出得越多,汤的滋味鲜醇,食品质地越酥烂。
3、配水要合理
水既是鲜香食品的溶剂,又是传热的介质。水温的变化、用量的多少,对汤的风味有着直接的影响。用水量通常是煨汤的主要食品重量的3倍,同时应使食品与冷水一起受热,即不直接用沸水煨汤,也不中途加冷水,以使食品的营养物质缓慢地溢出,最终达到汤色清澈的效果。
4、搭配要适宜
许多食物已有固定的搭配模式,使营养素起到互补作用,即餐桌上的黄金搭配。如海带炖肉汤,酸性食品肉与碱性食品海带起到组合效应,这在日本的长寿地区是很风行的长寿食品。为使汤的口味纯正,一般不用多种动物食品同煨。
注意调味用料投放顺序,特别注意熬汤时不宜先放盐。因盐会使原料中水分排出,蛋白质凝固,鲜味不足。通常60℃~80℃温度易引起部分维生素破坏,而煲汤使食物温度长时间维持在85℃~100℃。故在汤中加蔬菜应随放随吃,以减少维生素C破坏。汤中适量放入味精、香油、胡椒、姜、葱、蒜等调味品,使其别具特色,但注意用量不宜太多,以免影响汤的原味。
5、煲汤时间不宜过长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煲汤时间越长,汤就越有营养”。对此,同济大学医学院营养与保健食品研究所进行了实验研究。他们选择了蹄膀煲、草鸡煲、老鸭煲,通过检测发现:蹄膀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在加热1小时后明显增高,之后逐渐降低;草鸡肉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在加热0.5小时后逐渐升高,蛋白质加热1.5小时,脂肪加热0.75小时可达到最大值;
鸭肉的蛋白质在加热1小时后含量基本不变,脂肪含量在加热45分钟时升至最高值。长时间煲汤并没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使这三种汤中的营养有所增高。尤其是草鸡煲和老鸭煲,煲汤时间越长,蛋白质含量越低。
人民网—牢记煲汤九大原则 怎么煲汤最健康?
生活中我们认为煲汤是最有营养的,因为煲汤的过程中食物的营养可以融入到汤中,并且流质的营养也是更易被身体所吸收的,那么你知道在喝汤的时候有哪些误区是我们一定不可以做的吗?下面大家就与来一起了解一下吧。
喝汤四大错误,人人都犯
1、只喝汤不吃“渣”
据数据显示,一般堡煮了6个小时的肉类中所分解出来的蛋白质含量仅为所有蛋白质的6%,还有85%以上的营养物仍然留在肉中,一般情况下,经过煮过的食物中除了含有大量的蛋白质以外,还有这很多的肽类、氨基酸,这些物质相对来说对健康更有利。
2、爱喝“独味汤”
一般情况下,每种食物所包含的营养物都是不全面的,因为在煲汤的时候要尽量多添加一些其他的食物,如矿物质、维生素等,这样的做法可以使营养更加丰富,并且味道也更鲜美。
3、爱喝滚烫的汤
一般情况下,很多人都喜欢喝刚从锅中取出的汤,实际上这样的高温会造成人的口腔、食道、胃黏膜等部位受到严重损害。加上人体会有自行修复的能力,因此长期喝高温的汤慧出现消化道黏膜恶变的情况。
4、汤水泡米饭
有的时候我们饮食上的坏习惯也会给胃肠带来不利的影响,如我们正常在消化食物的时候需要长时间的咀嚼,这样可以在唾液分泌较多的情况下,利于食物的消化。而汤泡饭是在食物还没有在口腔内咀嚼完全的情况下,就进入到胃部,并且胃酸也会使胃液消化变淡,因此长时间这样使用的情况下很容易会出现胃病问题。
读完上文中的介绍以后,大家是不是对生活中不良的饮食习惯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了呢?因此建议大家在饮食习惯上一定要避开这些习惯哦。另外,在喝汤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注意,注意营养的搭配,也不要出现营养过剩的问题。
误区三、用餐最后才喝汤
西餐的出菜顺序是先喝汤,再用主菜及副餐,中国菜则是把汤放在用餐最后。由于此时多已吃饱了,再喝汤容易导致营养过剩,造成肥胖,并且汤会冲淡胃液,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所以先喝汤比最后喝汤,健康且有减重效果。
误区四、喝汤要喝滚烫的汤
人体的口腔、食道、胃黏膜最高能忍受的温度,在摄氏60度左右,超过此温度容易造成黏膜损伤,爱喝热汤会增加罹患食道癌风险。建议等汤稍凉再喝汤,较健康。
误区五、爱喝汤 一餐可喝好几碗
营养师解析:汤的营养价值较高,若是晚餐爱喝汤,距离睡觉时间近,非常容易导致发胖。午餐时喝汤,吸收的热量最少。因此,为了防止发胖,不妨选择中午喝汤,而晚餐则不宜喝太多的汤。中可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有利于促进胃肠蠕动,加速新陈代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125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玻尿酸精华原液怎么使用
下一篇: 葶苈子可以和哪些药材搭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