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很多的人都是会用中药来很好的帮助调理身体,所以就是会煎药了,但是我们如果煎药的方法不正确的话,就是不能够使得药性真正的发挥出来,下面就是来看看怎么煎药更有效果吧。
第一、煎前的浸泡不能少。我们在煎药之前,一定是要先用干净的冷水将中药浸泡20~30分钟。如果全身花、叶等质地比较稀疏的药物,浸泡20分钟就是可以了,如果是根、茎、种子等质地比较坚硬的药材,那就得泡30分钟左右了。煎药前的充分浸泡,可以使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快速溶出。
第二、煎药的工具最好用沙锅。砂锅受热相对来说是比较的均匀,导热比较慢,而且保温的效果也是会更好,很多不懂得煎中药的人,用金属器具煎药,但是往往一不小心就把水熬干了,这主要是因为金属器具导热性较快。不用金属器具熬药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用金属器具熬药可能会导致金属与药材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有毒物质,吃金属器具熬出来的药物可能还会对我们的肝、肾造成损害。
第三、加水要有度。很多人都是在熬药,熬好了之后药汤是特别的多,是可以满满的放一大碗,中药贝类就是苦的,如果是喝一大碗的话,就是会痛苦无比,而且在煎药的时候,如果是加水太多的话,就是会使得汤药的浓度变低,是会使得药力下降。一般情况下,草药重量低于90克,加300毫升水就足够了。如果草药的重量超过90克,甚至更多,只要加水超过草药表面3~5厘米即可。不管加多少水,只要熬出来的汤药在200毫升左右即可。
第四、控制火候很重要。在汤药沸腾以前,要用“武火”,也就是大火,这时候用大火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水快速沸腾。等汤药沸腾后,就要换成“文火”,也就是小火了。文火的火候是非常的重要,是可以使得水分慢慢的蒸发,这样就是可以使得药物的有效成分最大限度的溶出。我们在煎的时候只要让药物处于微微沸腾的状态就是可以了。
大家在煎中药的时候只要是注意上面的几点就是可以了,我们这样做就是可以很好的利用中药的有效成分了,也是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吸收充足的药性。这样对于治疗疾病也是可以更好的迅速。
中药用药注意事项:
用药期间不要吃生冷,辛辣,油腻的食物进而确保发挥中药的最佳药效
。比如:放在冰箱里面的食物水果,生葱生姜生蒜,油条油饼肥肉。不要喝茶,不要吃绿豆
和白萝卜。
◆不要吃海鲜,可以吃河鲜。比如鱼虾等。
◆忌茶,服药期间千万不可饮茶。茶叶中含有一种叫鞣酸的物质,而且越浓的茶中,所含的
鞣酸就越多。而大部分中药都富含生物碱、重金属盐等。如果两者同服,则鞣酸会与药物中
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不溶性的沉淀物,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还会降低疗效。服
用中药期间最好是以喝白开水为主,其他饮料如咖啡、可乐、汽水都不宜喝。
1.煎药前的浸泡: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使有效成分易于浸出。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
的药物,浸泡时间一般为15分钟。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一般为半
小时。
手抖是因为什么
2.煎煮次数:以两次或三次为宜。
3.煎药的温度: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即强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即弱火),保
持在微沸状态,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时间:一般对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30分钟,第二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分
钟。滋补类药物煎煮时间可适当延长。
5.特殊药的煎煮: 先煎药:一些质地坚硬的药材,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
40分钟,再与其它药物混合后煎煮。后下药:一般是气味芳香含挥发油或不宜长时间煎煮的
药物,要在药物煎好前5 10分钟投入锅内。包煎药:一般是种子和各种花粉药物,用纱布
袋装好放入群药内共煎煮。另煎兑入:一些贵重药要单独煎煮后,再将药液兑入一起服用。
常见的有人参,西洋参,鹿茸等。
中药的煎法
头抖是什么病的预兆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 大剂
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
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
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30-15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如何服中药
中药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剂,每剂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饭后服为宜。
二、丸药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时最好将药烊开服用,便于吸收增强疗效。
中医用药护理除了注意煎药和服药方式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内容:
①服药温度:服药温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药汤剂的药液温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温度而言。常
有热服、温服和冷服之分。
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常用于寒证。
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的水等放温后再服用。一般汤剂均采用温服。
冷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常用于热证。
②服药剂量:用药的剂量一般应该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决定。
③服药后应注意休息,观察药物效果,观察有不良反应。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
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
④空腹服中药易胃肠反应,如腹鸣、便前腹痛、大便稀烂,故适于大便硬结或便秘患者。如
有胃病,宜进食后一小时后服用。
手抖是因为什么
⑤对中西药合用的病人,应告诉中西药服用的方法的间隔时间。
⑥体虚、年老、胃寒易呕吐或儿童,药物可分两次服用(相距时间可酌情)。
⑦注意食物对药效的影响,中医历来有“药食同源”之说。这是因为药性和食性都有“四气
”(寒、热、温、凉)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内容和区别。同时某些食物本
是药物,既可食用,又当药用。如大枣、莲子、桂圆、百合、山药、赤小豆、海带、甲鱼、
桑葚、黑芝麻、峰蜜等。既然食性和药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与药性相顺应,食物能增
强药物的作用;食性与药性相反,食物便会降低药物的作用。总之,食物的正确选择,对提
高药物的疗效,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具有与用药同等重要的位置,饮食因素还可能对中药的
吸收有多种多样的影响,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来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妨碍吸收的因
素。
中药煎药方法煎煮前———●清洗中药材是否需清洗,这是很多人的疑问。虽然很多中药饮片看起来表面会有些灰黑,其实在出售前都经过了加工炮制,所以煎煮之前一般无需清洗。如果实在觉得草药有些泥沙,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但切忌浸洗,以免一些水溶性成分丢失,以及一些细小种子类的药材(如车前子等)被冲走流失。●浸泡清洗步骤不能浸泡中草药,但煎煮之前,却需要有个浸泡药材的过程。煎煮前用凉水浸泡药材约半小时,可以使水溶性成分析出在汤水中,同时也能增加汤药的浓度。冬天可以用20-30度的温水浸泡,以缩短煎煮时间,但切不可用开水浸泡,以免某些植物细胞中的蛋白质受热凝固,或是部分高分子物质形成胶体,不利于有效成分析出。浸泡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特别是在夏天,浸泡时间过长会很容易引起酸败。煎煮中———●用水传统的“3碗水煮成1碗”,其实不是个科学的标准。因为不同处方的药味多少、药量大小各有不同,不同药材吸水量也有不同。如果真的有人一边煲药,一边不断把药汁倒来倒去,作为煲中药的标准,这样瞎折腾其实也不可能煲出最佳效果的中药。应以水浸过药材面2-3cm为佳,或者用手轻轻摁住药材,水面刚好漫过手背。而不是机械地用3碗水煮药。通常一些花草类的药物吸水量较大,在浸泡半小时后水位下降,可以另加凉水至标准水位,再开始煎煮。●火候一般的中药应先用武火,煮沸后改为文火。控制火候的意义在于,若火候过强,水分蒸发过快,影响有效成分的析出,亦易焦糊。但一些治疗外感的中药,可以在煮沸之后不改文火,继续用武火煎煮15分钟左右即可。●时间中药煎煮时间,应根据不同药物和疾病性质、有效成分溶出的难易和用药情况而定。楼步青说,沸腾后再用文火煲药的时间,一般中药,头煎应在20-25分钟,二煎15-20分钟;解表类中药,头煎10-15分钟,二煎10分钟;滋补类中药,头煎应在30-40分钟,二煎25-30分钟。如果有“大头虾”不慎煎煮时间过长,令药汤太浓,这时可以加些白开水再煮沸,就可以避免有效成分反渗透的问题。●复煎许多老人家习惯于一副中药“返煎”三四次,一般而言,一副中药在煎煮两次后,所含有效成分已大为降低,故以煎煮两遍为佳。但滋补类的中药,可以煎煮三次。而一些药量较大的处方,也可以煎煮三遍。但需注意的是,如果将头煎与二煎的药液分别服用,这样未能将药效发挥至最佳。应该将头煎与二煎的药液混合,分早晚两次服用。同样,煎煮三遍的药液也相应地改为一天3次服用。煎煮后———●立即滤取药汤煎煮好,应趁热过滤倒出,不宜久置锅中。否则含胶体过多的药液,随温度下降产生胶凝,难以过滤,影响药效,同时也易造成酸败。煎煮器———●瓦罐沙锅最好最佳煎煮器当然还是传统的瓦罐、沙锅,搪瓷、不锈钢亦可,但忌用铝锅、铁锅和铜锅,以防止这些活跃性强的金属器皿与药物发生反应,影响药物疗效甚至对人体产生危害。传统的沙锅、瓦罐以及陶瓷,不会与各种中药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而且传热均匀缓慢,煎出的汤剂质量好。不锈钢属于钝性元素,也不会容易产生化学反应,现在许多大医院的煎药器皆为不锈钢锅。但铁质煎器,虽然传热快,但不仅易氧化,化学性质也不稳定,它能与鞣质生成鞣酸铁,使汤液色泽加深,还会与黄酮类成分生成难溶性络合物。对于微波炉加热是否会影响中药药性,目前未有定论,所以楼步青亦不推荐以微波炉加热中药。此外,楼步青提醒,若以药煲煎煮过有毒性的外用药,应洗净后再用清水煮一次,以免毒性物质残留。药师提醒:注意先煎、后下中药的煎煮指示上,常会出现“先煎”、“后下”的字眼,这是什么意思?“先煎”的目的通常是为了增加某些药物的溶解度或降低药物的毒性;而“后下”,则是为了减少挥发油的损耗,避免有效成分被破坏。所以应严格遵照中药师的煎药指示。通常矿石类,如贝壳类、角甲类药物,因质地坚硬,必须先煎以助煎出其有效成分。如生石膏、石决明、龟板、鳖甲等可先打碎煎30分钟,再加入其它药材中一同煎煮;而一些有毒的药物,如乌头、附子、商陆等,必须先煎1-2小时,才能达到减毒或去毒之效。此外,某些植物药,如天竺黄、火麻仁、石斛等,也须先煎10-30分钟才能发挥效用。后下的药物包括气味芬芳、含挥发油多的药物,如薄荷、藿香、豆蔻、砂仁、檀香以及一些不宜久煎的药物,如钩藤、杏仁、大黄等,通常应在汤剂煎好前5-10分钟入锅。
1.中药常识中煎药用具的选择方法是什么
煎药容器以沙锅和陶罐为最好,玻璃容 器、搪瓷容器(完好无损的)次之;铁锅、铜 锅、铝锅和锡锅不能用来煎药。
这是因为中药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由于铜铁铝等金属的化 学性质活泼,易与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如铁易与鞣质生成鞣酸铁,使药液颜色 加深,并会使药液带有铁锈味,影响药效的发挥;铝与有机酸反应,形成化合物被人体吸收 后蓄积在肝、肾等组织中,对人体造成损害;铜器受热易氧化生成对人体有害的铜绿。
这些 都会影响汤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
2.中药煎药用水有什么讲究
中药煎药用水选择《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就提到了煎药用水的重要性,他指出“陆羽烹茶, 辨天下之水性美恶,烹药者反不知辨此,岂不戾哉”。
古人提倡根据方剂的特点 来选择是用“流水”还是“止水”煎药。所谓“流水”是指无污染的江河之水,“止水”是指潭池中静止不流动的水。
现代研究认为,“流水”含钙少,水软;“止水”含钙多,水硬度高。据《梦溪笔谈》记载,人参汤需流水煮,用止水则 不验。
现代人一般难做到古人对煎煮用水的要求,多使用自来水煎药,它基本符 合古人要求的洁净、新鲜、流动的原则。另外,还有使用矿泉水、蒸馏水等。
3.中药煎煮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具体如下 (1) 煎药器具:煎药器具以砂锅、搪瓷锅为好,具有抗酸耐碱的性能,可以避免与中药成分发生反应。
(2) 煎药用水: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一般来说,在生活上可作饮用的水都可用来煎煮中药。
水的用量一般为:第一遍煎煮时为药材量的5〜8倍,或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cm为宜。 第二遍用水量可少一些。
质地坚硬、黏稠,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药物略多,质地疏松,或有效成分容易挥散,煎煮时间较短的药物,则液面淹没药物即可。 (3) 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分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把药物倒入药锅内摊平,然后加常温水浸泡60分钟,轻压药材时水高出药平面约2cm。
以药材浸透为原则。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冬季可以长些。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浸泡中药绝对不能用沸水。 (4) 中药煎煮时的火候指火力大小与火势急慢(大火、急火称武火,小火、慢火为文火)。
一般未沸前用武火,沸后用文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减慢水分蒸发,有利于有效成分溶出。 至于火候和时间的控制,则主要取决于不同药物的性质和质地,在煎煮过程中,尽量少开锅盖,以免药物成分挥发。
4.熬中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有那些
中药煎药方法 煎煮前——— ●清洗 中药材是否需清洗,这是很多人的疑问。
虽然很多中药饮片看起来表面会有些灰黑,其实在出售前都经过了加工炮制,所以煎煮之前一般无需清洗。如果实在觉得草药有些泥沙,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但切忌浸洗,以免一些水溶性成分丢失,以及一些细小种子类的药材(如车前子等)被冲走流失。
●浸泡 清洗步骤不能浸泡中草药,但煎煮之前,却需要有个浸泡药材的过程。 煎煮前用凉水浸泡药材约半小时,可以使水溶性成分析出在汤水中,同时也能增加汤药的浓度。
冬天可以用20-30度的温水浸泡,以缩短煎煮时间,但切不可用开水浸泡,以免某些植物细胞中的蛋白质受热凝固,或是部分高分子物质形成胶体,不利于有效成分析出。 浸泡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特别是在夏天,浸泡时间过长会很容易引起酸败。
煎煮中——— ●用水 传统的“3碗水煮成1碗”,其实不是个科学的标准。因为不同处方的药味多少、药量大小各有不同,不同药材吸水量也有不同。
如果真的有人一边煲药,一边不断把药汁倒来倒去,作为煲中药的标准,这样瞎折腾其实也不可能煲出最佳效果的中药。 应以水浸过药材面2-3cm为佳,或者用手轻轻摁住药材,水面刚好漫过手背。
而不是机械地用3碗水煮药。通常一些花草类的药物吸水量较大,在浸泡半小时后水位下降,可以另加凉水至标准水位,再开始煎煮。
●火候 一般的中药应先用武火,煮沸后改为文火。控制火候的意义在于,若火候过强,水分蒸发过快,影响有效成分的析出,亦易焦糊。
但一些治疗外感的中药,可以在煮沸之后不改文火,继续用武火煎煮15分钟左右即可。●时间 中药煎煮时间,应根据不同药物和疾病性质、有效成分溶出的难易和用药情况而定。
楼步青说,沸腾后再用文火煲药的时间,一般中药,头煎应在20-25分钟,二煎15-20分钟;解表类中药,头煎10-15分钟,二煎10分钟;滋补类中药,头煎应在30-40分钟,二煎25-30分钟。 如果有“大头虾”不慎煎煮时间过长,令药汤太浓,这时可以加些白开水再煮沸,就可以避免有效成分反渗透的问题。
●复煎 许多老人家习惯于一副中药“返煎”三四次,一般而言,一副中药在煎煮两次后,所含有效成分已大为降低,故以煎煮两遍为佳。但滋补类的中药,可以煎煮三次。
而一些药量较大的处方,也可以煎煮三遍。 但需注意的是,如果将头煎与二煎的药液分别服用,这样未能将药效发挥至最佳。
应该将头煎与二煎的药液混合,分早晚两次服用。同样,煎煮三遍的药液也相应地改为一天3次服用。
煎煮后——— ●立即滤取 药汤煎煮好,应趁热过滤倒出,不宜久置锅中。否则含胶体过多的药液,随温度下降产生胶凝,难以过滤,影响药效,同时也易造成酸败。
煎煮器——— ●瓦罐沙锅最好 最佳煎煮器当然还是传统的瓦罐、沙锅,搪瓷、不锈钢亦可,但忌用铝锅、铁锅和铜锅,以防止这些活跃性强的金属器皿与药物发生反应,影响药物疗效甚至对人体产生危害。 传统的沙锅、瓦罐以及陶瓷,不会与各种中药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而且传热均匀缓慢,煎出的汤剂质量好。
不锈钢属于钝性元素,也不会容易产生化学反应,现在许多大医院的煎药器皆为不锈钢锅。但铁质煎器,虽然传热快,但不仅易氧化,化学性质也不稳定,它能与鞣质生成鞣酸铁,使汤液色泽加深,还会与黄酮类成分生成难溶性络合物。
对于微波炉加热是否会影响中药药性,目前未有定论,所以楼步青亦不推荐以微波炉加热中药。 此外,楼步青提醒,若以药煲煎煮过有毒性的外用药,应洗净后再用清水煮一次,以免毒性物质残留。
药师提醒:注意先煎、后下 中药的煎煮指示上,常会出现“先煎”、“后下”的字眼,这是什么意思?“先煎”的目的通常是为了增加某些药物的溶解度或降低药物的毒性;而“后下”,则是为了减少挥发油的损耗,避免有效成分被破坏。所以应严格遵照中药师的煎药指示。
通常矿石类,如贝壳类、角甲类药物,因质地坚硬,必须先煎以助煎出其有效成分。如生石膏、石决明、龟板、鳖甲等可先打碎煎30分钟,再加入其它药材中一同煎煮;而一些有毒的药物,如乌头、附子、商陆等,必须先煎1-2小时,才能达到减毒或去毒之效。
此外,某些植物药,如天竺黄、火麻仁、石斛等,也须先煎10-30分钟才能发挥效用。 后下的药物包括气味芬芳、含挥发油多的药物,如薄荷、藿香、豆蔻、砂仁、檀香以及一些不宜久煎的药物,如钩藤、杏仁、大黄等,通常应在汤剂煎好前5-10分钟入锅。
5.熬中药有什么技巧和要注意的地方
熬中药的讲究 中医中药在治病保健方面有其独特的疗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面对大包小包的中草药,不知如何煎服为好。
现就此谈一些煎服中药的知识。 要选好煎熬中药的容器。
煎熬中药最好是沙锅,陶瓷瓦罐(铝制 品、搪瓷器也可用),忌用铁器。因为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在药物水煎复杂的化学应中,不会“干扰”药物的合成与分解,导致影响药效。
而我们常用的铁锅容器在药物煎煮过程中,极易同中药内所含的鞣酸质、甙类等成份起反应,造成药物的疗效降低或失效,以至发生反作用,所以不宜使用。 要掌握正确的煎煮法。
药物入锅后,先用凉水浸泡半小时,使药 的有效成份易煎出。放水量要注意,一般放水要高出药面少许,治水肿病的药宜少放水;小孩药要少放水,发汗药可多放水。
放水要一次放足,不可中途加凉水,切不可用沸水煮药,以免药物表面蛋白质变性,而影响有效成份析出。煎中草药时,为了使药煎透,最好是加盖煎。
尤其是含有挥发性成份的中草药,如薄荷、苏叶、藿香、佩兰等,更要盖好盖,并要在短时间内煎好,以减少有效成份的挥发;有些贵重药物,如人参、鹿茸等也要盖住,并要用文火细煎。煎药要掌握好火候。
一般未沸前用急火,沸后用文火。如解表发汗的药,猛火煮沸3~5分即可;熟地、山萸之类补益药则宜用文火煎,煮沸后再煎20分钟左右。
此外,绒毛类药物及散剂煎煮时宜做成布包入锅,以减少绒毛对喉的 *** 。对于抓的特殊药物,先煎、后煎、冲服、包煎等,都要遵医嘱。
要掌握服用方法。中草药有“冷服”、“热服”之说,服药时间 也有讲究。
解表药一般宜温服,为了达到发汗的目的;祛寒药也宜热服;解毒药、止咳药、清热药则应冷服;滋补药宜空腹温服,易于消化吸收,但量不宜太多;安神药在睡前半小时,以加强药物作用;脾胃虚弱者宜饭后服药,对胃肠有较强 *** 的药物更应饭后服;泻下药须空腹时服,而不宜于夜间服用,大便通畅后则应停药;糖尿病人口渴时服,不拘时间;驱虫药早晚空腹时服,利于驱虫;口腔咽喉病人宜含药,充分发挥药物局部作用;呕吐病宜少量多次饮药,减轻胃的负担,或先服姜汁少许,以降逆止呕;小孩及体弱患者,药量宜少;妇女孕期服药更要谨慎。中药不宜用茶水和乳汁送服,因茶叶、乳汁易和某些药物发生化学作用,降低药效。
6.煎药对水有什么讲究
水是煎中药时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通常只要是干净的水就行,井水、自来水都可以。但加水的量很重要,不同药剂的加水量是不大一样的,水 少了,可能不足以煎煮出药物中的有效成分,而如果水多了,不但耽误时 间,还会使汤液的浓度降低,同样会影响疗效。
煎煮中药的水量是根据药 物的性能、具体服用要求、药物的大小以及药味的多少来定的。首先,在 煎药前药物要用冷水充分浸泡20 ~ 30分钟,使其完全被水渗透,便于有效 成分的溶解,然后再加水煎煮。
加水量通常为药物的5 ~ 10倍,或者加到 高出药面2〜3厘米就可以了。如果医生有具体的要求,应遵医嘱。
7.中医知识,熬药常识
中药的煎法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
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
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中药的服法:一、每天煎一剂,每剂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饭后服为宜。
二、丸药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时最好将药烊开服用,便于吸收增强疗效。未煎药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变质。
正确的煎药方法,将有助于发挥药效,并对您的 健康 恢复产生重要的影响!
1.煎药之前:将药物放入带盖的砂锅(或陶瓷锅)中,用清水 浸泡30分钟 。头煎放入的水量大约1200毫升。
2.煎药过程:先用武火(急火)将药物煮沸,后用文火(小火)慢慢加热25分钟。
3.煎好之后:药物煎好之后关火,待温度稍降后,慢慢倾入一容器中。再如以上方法,煎煮第二遍,第二遍可直接用热水煮药,待煮沸后,文火加热时间为15分钟,之后将两次煮好的药液放入同一容器中,共约600毫升。(温馨提示:一般一瓶矿泉水容量为600毫升,可作参照)
1.服药剂量:每次服用200 毫升。
2.服药次数:一日3次
3.服药时间:离开吃饭时间大约 40 分钟服用。
1.文火加热时应避免药物溢出及过快熬干,其热度以药液似沸非沸为佳。
2.煎药时不可频频打开锅盖,煎好后也不可迅速将药液倒出,以免药气走失,减少挥发成分的耗散。
3.每次服药前应将药液加温,切不可服用冷药,除非特殊情况。
4.附子等药物需要先煎至少一小时,去除毒性。
为了您的身体 健康 ,建议您在服药之前,仔细阅读以下服药后的生活调护,这将有助于发挥药效,并将对您的 健康 恢复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1.饮食忌口: 服药期间饮食应以温暖、清淡、简单、适量为原则。忌食生冷、辛热、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如生冷的蔬菜、水果,生葱、生蒜、韭菜等刺激性食品,鸡、鸭、肉、以及鱼、虾、蟹等海产品),切忌饮酒。
温暖原则:饮食宜温暖,不应食用饮用冷饭、冷菜及冷水。
清淡原则:饮食应清淡,不要食用过咸、过辣、过酸、过甜的食物,饮食应以五谷、蔬菜为主,鱼、肉等类宜少吃或不吃。
简单原则:饮食应简单,一餐食物不应过杂,主菜以一种为主,适当配一两种副菜。
适量原则:饮食宜少而精,以七成饱为适量。
另外,吃饭时还应注意要细嚼慢咽,进餐速度不应过快。
2.睡眠: 一天至少保持八小时睡眠,时间段最好在夜晚十点到次日早晨六点左右。
3.房事: 服药期间应节制房事,保养肾精元气,特别是慢性虚损疾病,尤其应暂时戒此一事,否则元气不足,万难痊愈。
4.劳逸: 保持劳逸结合,不可过度疲劳。汗后避风寒,穿着保持身体温暖,切忌贪凉。不可吸烟。
5.心情: 避免发怒,保持心情平静舒畅,凡事与人为善,放下私心,内心自然安和,气脉自然通畅,有利于身体恢复,古人言“仁者寿”诚不我欺!
1、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食品,禁止房事、手淫、熬夜等损伤元气行为(开方时不再重复,如有毁犯,自己负责)。
2、服药如出现排病反应不要惊慌,请参阅下面的相关文章处理。
在接受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期间,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反应,以至于有很多患者对此难以理解,甚至误认为是治疗不当引起的。对此,我们在这里做一下必要讲解。 所谓治疗反应,就是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体内元气的抗病排病功能得到充分的调动发挥,进而对病邪进行消灭和向体外清除时,所表现出的特殊的机体反应现象。这种现象归纳起来分三种类型:
1 治疗反应:
患者在经治疗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一些特殊症状,我们将这种反应称之为治疗反应。如肝病患者经治疗后,出现了 双目红肿羞明,头晕目眩,下阴潮湿 等现象。这是疾病经治疗受创后通过经络渠道进行逃窜的反应,也是经过治疗初步见效的反应。另外,还有一种现象,就是经治疗后,疾病有短暂病情加重反应,这是疾病与人体元气正邪交争的“挣扎”现象,绝不会导致病情恶化。因此, 不必有所顾虑和怀疑。
2 旧病复发反应:
患者接受治疗后,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所患的疾病又重新发作,称为旧病复发反应。如有过骨折病史的,在其骨折部位又重新出现疼痛;有过胃病病史的人,胃部的症状又重新出现等。这说明,以前所患的疾病并未彻底痊愈,由于元气功能的发挥,进行整体调整时,又将其清理出来,最终是要将其消灭排除 的。这样看来,这是件大好事。这种反应,是一种良好的治疗反应,对机体具有保护性,绝不会因为以前曾患过脑溢血,这次反应就一定会再犯脑溢血,以前曾有过骨折病史,这次反应就一定会造成骨折部位的再次折断。中医调护身体,并不单纯是针对患者当前的疾病进行治疗,而是同时对机体进行整体调整治疗的一种方法。也就是说,患者在治疗当前疾病的同时,其它一些原有的旧病老病也得到了很好的调整治疗。
3 排病反应:
疾病经皮毛、孔窍、情志以及其他方式向体外排出所出现的反应,称排病反应。排病反应复杂多变,我们在此简单地介绍如下:
(1)排寒气反应:对各种寒邪所致的疾病,只有将沉寒排出体外,疾病才能治愈。经临床观察,寒邪的外排,多以感冒、喷嚏、流涕、腹泻等方式排出,或从经络的一些孔窍及四肢末梢排出,还有少数患者从呼吸之气及放屁中排出。如支气管哮喘患者经治疗后,出现无原因的感冒、喷嚏、流涕以及呼吸之气极为寒冷的现象;妇女坐月子期间所患的风寒痹症,经治疗后,常常出现四肢末梢向外冒凉气的感觉。
(2)情志抑郁所致的疾病,多以情志方面的反应及肛门排气和呃逆等形式排出。一般女性患者经治疗后,常出现不明原因的烦躁、悲伤、委屈欲哭等情况,数曰后自然消失,疾病亦随之显著缓解或痊愈。肝胃不和的患者常出现大量的肛门排气,或经食道从口腔大量噫出。
(3)痰湿所致的疾病,多以大量咳痰、无诱因的尿频、腹泻、大量排汗等方式排出。
(4)火毒所致的疾病,多以疮、痒、肿痛 ,发烧,尿赤,肛门灼热腹泻等方式排出。
(5)瘀血所致的疾病,多以皮下瘀斑、便血,咳血,月经等排出。
(6)失眠及嗜睡:几乎是每一个患者都能够遇到的现象。这是人体精气神进行自身良性调整的一种表现,元气恢复必须通过睡眠补养。
(7)气感反应:临床上很多患者接受治疗后,身体的某些部位常常出现麻、胀、凉、热、酸、重、痒及虫爬、蚁走感,或出现患病部位不自主的跳动,抽搐。这是元气运行旺盛,在打通淤滞的经络时所出现的必然反应,这与练气功或静坐时所出现的“八触反应”是类似的。
(8)发热反应: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常常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发烧现象,这是机体免疫能力正在提高的表现。
(9)胃肠道方面的反应:胃肠道的反应在整个疾病治疗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身体疾病的恢复过程,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而能量的来源是靠胃肠道所消化的食物精微来提供;另外,胃肠道又是多数病邪向体外排出的通道,因此,它的反应是极为复杂的。出现便秘、腹泻、食欲大开、食欲不振等等反应,这都与胃肠道的正——反方向的大幅度功能调整有关。
三种反应常同时出现。治疗反应和旧病复发反应一般都会有不舒服的感觉,不要怕,随着治疗的进展,一般7天左右会自动消失,如病灶深重者则需要排半个月左右!
4 排病反应的体会:
(1)排病过程中,会感觉非常轻松舒适,疾病随之显著好转,最终根治!
(2)对急症的攻下速治,当时患者会感到很不舒适,待病攻出后,不舒适的症状消失。
(3)对重症的治疗,在病情的过渡期,需要暂时静脉输液维持能量的补给,但不可长期依赖。
以上是患者需要掌握的常识,建议您仔细阅读,以便更好的与医生配合,尽快的恢复 健康 !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113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体检经常会犯的一些误区
下一篇: 皮肤缺水喝哪些茶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