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概述】
甘遂(又名:重泽)为大戟科草本植物甘遂的块根。苦、甘,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1.泻水逐饮:用于胸腹积水或痰饮停聚,而见胸胁引痛、气逆喘咳、心下痞硬、水肿腹胀等,如<二气汤>(伤寒论<十枣汤>、<大陷胸汤>)。
2.用于痰迷癫痫,能祛除痰涎,单用或入剂煎服。如(三因方<控涎丹>)。
3.外用,治湿热肿毒。
【药效鉴别】
甘遂善泻腹水,泻水之力最强。
【临证应用】
用于肝硬化、血吸虫病引起之腹水及肾性水肿,应慎重。
【药理作用】
能刺激肠管,增加肠蠕动,产生泻下作用。
【化学成分】
含三萜类化合物,其中主要为大戟酮、甘遂醇、大戟二烯醇、大戟脑等。
【用量用法】
0.5——1g,研末服,或入丸剂。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本品反甘草(藻戟芫遂俱战草)。服后能刺激肾脏,有时可出现腰痛尿血。非体壮邪实者不宜用。
本文解释权归中药大全,本文地址:/post/1911.html
别名:主田,重泽,甘藁,陵藁,甘泽
主要功效: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甘遂是一种泻下药,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干燥块根。
甘遂生于荒坡草地、农田地埂、山沟路旁等处。甘遂分布于河北、山西、河南、四川、陕西、甘肃等地;主产于陕西韩城、三原,河南灵宝,山西运城等地。此外,甘肃、湖北、宁夏亦产。
甘遂的入药部位:
本品入药部位为大戟科植物甘遂Euphorbia kansui T. N. Liou ex T. P. Wang的干燥块根。春季开花前或秋末茎叶枯萎后采挖,撞去外皮,晒干。
甘遂入药部位的性状特征:
本品呈椭圆形、长圆柱形或连珠形,长1-7 cm,直径0.5-2.5 cm。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凹陷处有棕色外皮残留。质脆,易折断,断面粉性,白色,木部微显放射状纹理;长圆柱状者纤维性较强。气微,味微甘而辣。
气虚阴亏、脾胃衰弱者及孕妇忌服。
甘遂是什么
平时有人会有想要知道甘遂是什么,但是有人一般有用过一些甘遂,但是应该会很少有人会知道甘遂是什么的吧,可能连什么是甘遂,又是干什么都不知道,一般会有人想要了解一下什么是甘遂,但是又因为平时了解的不多,问别人也不知道,而自己又比较想要了解一下,但是又不知道该问谁,那么甘遂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一起来了解一下。
甘遂是什么
1.一般甘遂是大戟科植物甘遂的快根,而且是中国的特有植物。一般都是分布在中国大陆的甘肃和山西、以及宁夏等地,大多数都是生在低山坡、沙地和路旁等,不过也已经有人人工引种栽培了。
2.甘遂又叫主田、甘藁、甘泽、白泽、鬼丑、陵泽、九头狮子草、化骨丹、头痛花等,叫法有很多。一般入药部位大多数都是块根。
3.甘遂是多年生草本。而它的茎直立。一般叶都是互生,以及线状是披针形。而杯状聚伞花序。蒴果比较像球形。很多在春季开花前,以及在秋末茎叶枯萎后,可以采挖.然后除去外皮,把它晒干。可以生用,也可以醋制用。
导读: 中药专区,为您详细介绍、图片等,要更多相关知识,不妨来关注一下。
简介甘遂图片甘遂的与甘遂的药用附方甘遂的配伍应用 甘遂简介
甘遂,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干燥块根。本品呈椭圆形、长圆柱形或连珠形,长1~5cm,直径0.5~2.5cm。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凹陷处有棕色外皮残留。质脆,易折断,断面粉性,白色,木部微显放射状纹理;长圆柱状者纤维性较强。气微,味微甘而辣。
甘遂图片
甘遂的与
泻水逐饮;破积通便。主水肿;腹水;留饮结胸;癫痫;喘咳;大小便不通。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喘咳,二便不利。
1、《本经》: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症坚积聚,利水谷道。
2、《别录》: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
3、《纲目》:泻肾经及隧道水湿,脚气,阴囊肿坠,痰迷癫痫,噎膈痞塞。
4、《药性论》:能泻十二种水疾,治心腹坚满,下水,去痰水,主皮肤浮肿。
【药名】甘遂
【别名】猫儿眼、化骨丹、甘泽、肿手花、萱根子。
本品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干燥块根。开花前或秋末茎叶枯萎后采挖,撞去外皮,晒干。
【性味】苦,寒;有毒。
【归经】归肺、肾、大肠经。
【功能主治】泻水逐饮。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喘咳,二便不利,消肿散结:外用可治痈肿疮疡。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0.5-1克。外用:适量,研末调敷。内服宜用炮制品。
体弱及禁用;不宜与甘草同用。
甘遂的药用附方
1、水肿腹满。用甘遂(炒)二钱二分、牵牛一两半,共研为末,煎为水剂,随时服用。
2、身面浮肿。用甘遂二钱,生研为末,放入猪肾中,外包湿纸煨熟吃下。每日吃一次至四、五次。如觉腹鸣,小便亦通畅,即是见效
3、肾水流注(腿膝挛急,四肢肿痛)。用上方加木香四钱,每用二钱,煨熟,温酒嚼下。泻下黄水为验。
4、大小便不通用甘遂五钱(半生半炒)、胭脂坏了十文,共研匀。每服一钱,加白面四两,和水做成面片,煮熟淡食。待大小便通畅后,再服平胃散加熟附子,每取二钱煎服。
5、水鼓气湍。用甘遂、大戟各一两,慢火炙后,共研为末。每取二、三分,加水半碗,煎开几次,待温服下。不过十服见效。
6、脚气肿痛。和甘遂半两,木鳖子仁四个,共研为末。每取四钱,放入猪肾中,湿纸包好煨熟,空心吃,米汤送下。不过十服见效。
7、疝气偏肿。用甘遂、茴香,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酒送下。
8、痞症(发热、盗汗、胸背疼痛)。用甘遂包在面中,放浆水内煮十沸,去面。把甘遂在微火上炒黄,研为末。大人每服三钱,小儿每服一钱,临星时服,冷蜜水送睛。忌油腻鱼肉。
9、消渴。用甘遂(麸炒)半两、黄连两,共研细,加蒸饼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二丸,薄荷汤送下。忌甘草。
10、风痰迷心癫痫。用甘遂二钱,研为末,放在猪心里。缚紧,纸懈,煨熟。取药出,加辰砂末一钱,分成四份。每服一份,半用过的猪心煎汤调下。以大便下恶物为效,否则须再次服药,此方名“遂心丹”。
甘遂的配伍应用
1、配甘草,“十八反”曰:甘遂反甘草。然现代药理研究,尚未就此定论,正反结果,皆有报导。况二药伍用,古有方证。《金匮要略》甘遂半夏汤,即为二药相配之例,取其相反相成而具下水去饮,攻破利导之效。《医宗必读》讲:“仲景治心下留饮,与甘草同行,取其相反而立功也。”
2、配牵牛子逐水泄热通便。牵牛子性清降,走气遭,通三焦,泻水利尿。二药相须,则逐水通便之力大增,使水热壅实之邪由二便分消。故《圣济总录》二气汤以此二药为方,专治水肿腹满,二便不通等证。
3、配大黄泻热逐水散结。大黄气味俱厚,长于泻实热不通。二药配合,相须相使,既大增攻破散结之功,又倍添逐水泻热之效,为治水热内壅,水饮结胸等证的常用对药。
4、配芫花、大戟攻逐水饮。大戟善泄脏腑水湿,芫花善消痰癖水饮。三药合用,其逐水饮、除积聚、消肿满之功甚著,经隧、脏腑、胸胁等积水皆能攻逐,故《圣济总录》名此为“三圣散”。
5、配白芥子祛痰逐饮。白芥子辛温走散,专入肺经,善治皮里膜外及胸膈痰涎。二药合用,则能祛逐停于胸膈,肋间之痰涎水饮,相得益彰。
6、配朱砂逐痰定癫。朱砂专入心经,质重可镇怯,有镇心神、治惊痫之功,二药相合,善治风痰闭窍,癫痫惊狂,如《济生方》遂心丹,以二药为伍,共奏逐痰定癫之效。
7、配芒硝逐水破结。芒硝成寒,善能软坚散结泻热,二药伍用,能破固结,逐水饮,泻实热,对水热互结,结胸腑实之证,尤为相宜。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毒,根毒性较大。对皮肤和粘膜有 *** 作用,食用过量出现腹痛、下泻、呕吐、脱水、严重时呼吸困难、循环衰竭而死亡。
以上就是一些甘遂的相关知识,如果想认识更多的中草药,请继续关注频道。
【甘遂的与作用】、【甘遂的药用价值】、【】、【】、【甘遂的副作用】
甘遂是一种不太常见的中药,一般中医里面也不是经常性的用到,因为甘遂有一定的毒性,但是甘遂其实是有一些很重要的功效作用的,所以还是可以在某些疾病领域起到一定的关键性作用的。那么,一般甘遂都有哪些功效作用以及禁忌呢?
甘遂为较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别名:主田、重泽、甘藁、陵藁、甘泽、苦泽、白泽、鬼丑、陵泽、肿手花根、九头狮子草、化骨丹、肿手花、头痛花、猫儿眼。
来源:为大戟科多年生肉质草本植物甘遂的干燥块根。
产地:主产于陕西渭南、三原、甘肃天水、河南洛阳等地。此外湖北、山西亦产。
性状鉴别:块根连珠状,纺锤形或不规则棒状,长约2~6厘米,直径约0.5~1.5厘米,表面洁白或黄白色(已撞去外栓皮)。未去净外栓皮处显棕色斑点。陈久则变红黄。质硬,易折断。断面粉性,皮部色白,约占半径的1/2,木质部浅黄色。粉性足者用水浸湿后木质部显黄色。味微甘辛,有持久刺激性。
以肥大饱满、色白、粉性足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三萜成分,包括d-大戟醇、r-大戟甾醇等。
功效与作用:
1、泻下:甘遂的致泻成分对肠粘膜有强烈刺激,引起炎症性充血和蠕动等,造成峻泻/副作用大,有恶心、呕吐、腹痛、头晕、心悸、血压下降,有时令病人难以忍受,应慎用。
2、利尿。
炮制:醋制。
性味:苦寒,有毒。
归经:入肾、肺、大肠经。
功能:泻水遂肿,消肿散结。
主治:水肿胀满,痰饮积聚。
附:反甘草。
临床应用:1、主要用于攻遂胸腹积水,见证与应用牵牛子相同,只用于气壮实邪者。
1、用于治疗肝硬化腹水。配人参(或党参)、虫笋尖、黑牵牛、沉香、肉桂等遂水药和益气行气药,消肿效果不错。
2、用于治疗渗出性胸膜炎所致胸水,急性期如兼有实热症状:潮热、协痛、便秘、口燥而渴、心烦,属"结胸"证,单用甘遂效力不够,须配大黄、元明粉,方如大陷胸汤。
3、用于治疗肾炎水肿(急、慢性肾炎均可)。甘遂6g,研末,放入雄猪腰(肾)中,其外以竹纸包裹,用水沾湿竹纸,然后以火煨之,煨熟后把猪腰切成7片,每天服1片,旺旺服4~5片后便开始消肿。
使用注意:1、孕妇忌用,一般服后病愈即予停服;2、宜用煨甘遂,或用醋制过者,因煨过后可减少其呕吐等副作用。又经醋酸作用后,可减少甘遂的毒性刺激作用。生甘遂毒性和泻下作用均较强,不宜应用;3、甘遂和芫花、大戟,传统经验忌与甘草配伍,但现代的初步实验结果还很不一致。有些报道指出,据家兔试验,甘遂(或芫花、大戟)配甘草,服后呼吸、心跳、体温、瞳孔反应、胃肠功能并没有产生特别的变化,但另一些实验则证明了甘遂与甘草配伍随用量比例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反应。
用量多作丸散用,粉剂每次0.3~0.6g,最多0.9~1.5g装入胶囊内吞服,否则易发生恶心、呕吐。也可用水煎(常用量1.5~3g),但效果一般不理想,有时用到4~12g也不一定有泻下作用。现代实验已证实甘遂的有效成分难溶于水,故前人不以甘遂汤剂是有科学根据的。
处方举例:大陷胸汤(《伤寒论》):大黄9g、元明粉15g、煨甘遂0.9g(研末装入胶囊),先煮大黄,后下元明粉,煮一、二沸后,送服甘遂末。
毒性:生甘遂作用较强,毒性也较大,煨甘遂泻下作用较弱,毒性也较小,用醋炙后,可减缓其泻下作用和降低其毒性。本品反甘草,与甘草同用则毒性增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992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白薇(芒草)【萝蘑科】能治什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