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沥为少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竹顶下商品有竹沥膏与竹沥水两种。
别名:竹汁、竹油。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或竹状乔木或灌木淡竹的茎秆经加工火烤沥出的黑色粘稠液汁。
产地:华东、中南、西南产竹地区均可制造,天津亦有生产。
加工方法:取新鲜的淡竹,截成20~30厘米的段,纵劈成块。装入铁桶内塞紧,桶外糊泥,桶口用铁丝纱封住,斜悬于铁架上,下面放一容器。然后在桶的周围微火烧烤。其油即滴沥于容器中,称竹沥油。
竹沥膏:取竹沥油,加入十倍的饴糖,加热搅拌均匀即成。
性状鉴别:呈黑油膏状。具烟油样气,味微苦涩而有清凉感。
竹沥水:取竹沥油0.5kg加入清水5kg,白矾30g置铜锅内,加热熬煮,放冷沉淀,取其上部清液约4kg。
性状鉴别:呈淡棕红色液体状。气味同竹沥膏。
功效与作用:清热化痰。
炮制:生用。
性味:甘、大寒。
归经:入心、胃、大肠经。
功能:清热化痰,止咳定喘。
主治:中风不语,痰迷癫狂,瘟热咳嗽,消渴烦闷。
临床应用:1、治风热咳嗽。凡感冒、急性上呼吸道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表现有痰火炽盛、胸闷短气、喘息、口干声嘶、咳痰艰难者,宜用甘寒之竹油,配清热、祛痰药,方如清痰泻热方。
2、治中风,作用和用法与天竺黄相同。
附:1、竹沥有时不易取得,实用性颇受限制,目前多以天竺黄代替,如两者都缺,可勉强以竹茹代之,但清化痰效力大减。
2、竹沥与天竺黄比较:两者都能清热、祛痰、镇惊,但竹沥大寒,其性滑利,清热润操之力较好,且通透达经络,治四肢拘挛;竺黄微寒,其性较缓,故多用于小儿。3姜汁常配竹沥同用,即可加强祛痰效果,又能以其辛热制竹沥之寒滑,以免伤及胃气。
用量:30~90g。冲服。
处方举例:清痰泻热方:象贝母9g,杏仁9g,竹沥60g(冲服),芦根30g,冬瓜子9g,桑白皮9g,枇杷叶6g,水煎服。
注:1、制造竹沥的原料应以淡竹为正品。但目前淡竹与小杂竹均可取用。
2、竹沥油为配制竹沥膏和竹沥水的原料。配方中少用。
在生活中,当人们的身上出现咳嗽呕吐的症状时,在就医治疗时会被推荐服用鲜竹沥口服液,因此,下面就将大家最为关注的鲜竹沥口服液是治疗什么疾病的问题分享给各位。
1. 首先:鲜竹沥性甘寒,具有清热化痰作用,能增加支气管纤毛运动,使痰液自气管支气管排出,主要化学成分为愈创木酚,雾化吸入后可反射地促进呼吸道黏液分泌增加而稀释黏痰,使之易于咳出。
2. 其次:鱼腥草的成分为鱼腥草素、槲皮甙,具有抗菌、抗病毒、利尿等作用;桔梗含有桔梗皂甙、桔梗酸,有祛痰、抑菌等作用;枇杷叶的成分为皂甙及挥发油,具有镇咳祛痰之功;薄荷油有解热、抑菌、抗炎止痒及抗病毒作用;生半夏含挥发油、烟碱等,具有燥湿化痰、镇咳止呕等作用。
3. 最后:复方鲜竹沥口服液具有清肺化痰、清热解毒、抗菌、抗病毒之功用,临床上常用于肺热咳痰多、气喘胸闷、中风痰迷、痰热惊痫等病症。
注意事项
对于鲜竹沥口服液所治疗的病症,相信大家已有所了解,需注意的是,在服用鲜竹沥口服液的同时,人们是不能吃油腻和生冷食物的。
苦竹沥
(《别录》)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茎秆,用火烤灼时流出的液汁。植物形态详"苦竹叶"条。
【制法】详"竹沥"条。
【功用主治】清火消痰,明目利窍。
①《别录》:"疗口疮目痛,明目,利九窍。"
②《药性论》:"治眼赤。"
③《日华子本草》:"苦竹作沥,功用与淡竹同。"
④《纲目》:"治牙疼。"
【用法与用量】内服:冲服,1~2两;或入丸剂。外用:点眼或揩牙。
【选方】①治目赤眦痛如刺,不得开,肝实热所致,或生障翳:苦竹沥五合,黄连二分,绵裹入竹沥内,浸一宿,以点目中,数度令热泪出。(《悔师集偏方》)
②卒齿痛:苦竹烧一头,一头得汁,多揩齿上。(《姚僧坦集偏方》)
提醒您:苦竹沥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990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