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毒为少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本草纲目》列入草部毒草类。
别名:续毒,川狼毒,白狼毒。猫儿眼根草。
来源:为瑞香科植物瑞香狼毒或大戟科材狼毒戟,月腺大戟的根。均为野生。
产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性状鉴别:狼毒为瑞香狼毒的干燥根,呈圆锥形至长圆柱形,稍扭曲,长7~30厘米,直径2~7厘米;根头部留有地上茎残基。外表棕色至棕褐色,有纵皱及横生的细长皮孔,有的残留细根。栓部剥落后,露出柔软的纤维。体轻,质韧,不易折断,断面中心木质部黄白色,外圈韧皮部白色,呈纤维状,气微、味微甘、微苦而辣。
狼毒大戟:干燥的根呈圆柱形,直径约4~7厘米,厚约0.5~3厘米,偶有达7厘米者。表面黄棕色或淡棕色。栓皮成重叠的薄片状,易剥落。断面不平坦,有暗棕色与黄白色相同的明显同心环。质轻,易折断,断面粉性,水湿后有粘性,撕开时可见粘丝。气微,味甘,并有刺激性辣味。
月腺大戟:本根与狼毒大戟的根相似,唯切面的同心环纹颜色较浅,不如狼毒大戟根明显。以水湿之不显粘性。
主要成分:瑞香狼毒的根含甾醇、酚性成分、氨基酸、三萜类及有毒的高分子有机酸。可能还含蒽甙。
狼毒大戟:根含树脂10.46%及1%~2%硬性橡胶。
功效与作用:从瑞香狼毒中提得一种狼毒甙,原称川狼毒素的抗菌物质,并称其毒性很低。狼毒煎剂灌胃6克(生药)/公斤,可提高小鼠痛阈20%~50%(电击鼠尾法及热板法)。叶、根中可能含有蒽甙,能增强小肠蠕动,可治疗便称。
狼毒大戟的根可用以杀蛆,灭孑孓。20%的煎剂对麻醉犬的呼吸、血压及离体蛙心、肠管均无作用。
炮制:切片,醋制。
性味:苦、辛、平、有毒。
归经:心、肺经。
功能:逐水祛痰,破积杀虫。
主治:水肿腹胀,痰、食、虫积,心腹疼痛,咳嗽气喘,淋巴结,皮肤、骨、、副睾等结核、疥癣、痔瘘。
临床应用:狼毒有大毒,非恒用之品,惟质实气壮,积聚、心腹胀如鼓者用之。
1、治卒心腹症坚,两胁下有气结者,常与附子等配伍,如狼毒丸。
2、治一切食积、痰积、虫积、气结、痞块疼痛、胸膈肚腹膨胀、饮食不消等,狼毒研末单用,或做丸服。对于淋巴结核未破者,狼毒煎水洗也很有效。
此外,狼毒煎鸡子服,可治疗胃癌,肝癌、肺癌及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等,临床报道,曾用上法治疗上述疾病25人,均有疗效。但有恶心、呕吐及轻度腹泻,没有发现肝、肾及神经方面不良副作用。
使用注意:狼毒有毒,内服宜慎;体弱及孕妇忌服。
用量:内服:煎汤,1~2g;或入丸、散。
外用:磨汁涤或研末调敷。
处方举例:1、狼毒丸(《圣惠方》)治积聚,心腹相连腹痛,心腹胀如鼓者:醋制狼毒120g,制附子90g,防葵90g,上药捣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食前以粥饮下5丸,以利为度。
2、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治睾丸结核:狼毒、核桃、白矾各等分,烧存性,共研细末。每日一次,每次4g,开水送服。
注:(《本草纲目》)所载的狼毒,系瑞香狼毒的根,故应以此为正品。但目前多数地区所用的狼毒,为大戟科植物,叫白狼毒。此外,广东以木芋头的块茎切成薄片,作狼毒入药,应注意鉴别。
狼毒为瑞香科多年草本植物。在高原上,牧民们因它含毒的汁液而给它取了这样一个名字。狼毒花根系大,吸水能力强,能够适应干旱寒冷的气候,生命力强,周围草本植物很难与之抗争,在一些地方已被视为草原荒漠化的“警示灯”。而在高原上狼毒的泛滥,最重要的原因则是人们放牧过度,其他物种少了,狼毒乘虚而入。植物狼毒的根入药具有泻水逐饮、破积杀虫之功效;现代研究表明,中药狼毒亦具有抗癌的作用。植物狼毒的根及茎皮可作为工业原料用作造纸等。此外,狼毒还是动漫人物。
中文名称: 狼毒(通称)
别称: 断肠草,拔萝卜、燕子花,馒头花,瑞香狠毒
二名法: Stellera chamaejasme Linn.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目: 瑞香目
科: 瑞香科
属: 狼毒属
植物分类: 恩格勒系统,1964
药用部位: 以植物的根入药
药效分类: 利水药
狼毒花,根有毒,可入中药,有祛痰、止痛等作用。多见于我国青藏高原,其根、茎、叶均含大毒,可制成药剂外敷,能消积清血。亦可做农药,用以防治螟虫、蚜虫。但人畜绝不能食之。狼毒花根系大,吸水能力极强,能适应干旱寒冷气候,周围的草本植物很难与之抗争。 其根系越发达,毒性越大
【性味】苦辛,平,有毒。
①《本经》:"味辛,平。"
②《别录》:"有大毒。"
③《药性论》:"味苦辛,有毒。"
④《本经逢原》:"苦辛,寒,大毒。"
【归经】 《得配本事》:“入手太阴,兼少阴经气分。”
【功用主治】逐水祛痰,破积杀虫。治水肿腹胀,痰、食、虫积,心腹疼痛,慢性气管炎,咳嗽,气喘,淋巴结、皮肤、骨、副睾等结核,疥癣,痔瘘。
①《本经》:“主咳逆上气,破积聚,饮食,寒热,水气,恶疮,鼠瘘疽蚀,蛊毒。”
②《别录》:“疗胁下积癖”
③《药性论》:“治痰饮,症瘕。”"
④《滇南本草》:"治胃中年深日久饮食结住,积久稠痰,状粘如胶。攻虫积,利水道,下气,消水肿,吐痰涎。"
⑤《本草通玄》:"主咳逆,治虫疽,瘰疬,结痰,驱心痛。"
⑥《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下气杀虫。治痰饮停留,骨膜发炎,结核顽疮,酒齄鼻。"
【药材】①狼毒又名:绵大戟、山萝卜(《滇南本草》),大将军、红狼毒、西北狼毒。
为瑞香狼毒的干燥根,呈圆锥形至长圆柱形,稍扭曲,长7~30厘米,直径2~7厘米;根头部留有地上茎残基;外表棕色至棕褐色,有纵皱及横生的细长皮孔,有时残留细根。
栓皮剥落后,露出柔软的纤维。
体轻,质韧,不易折断,断面中心木质部黄白色,外圈韧皮部白色,呈纤维状。
气微,味微甘、微苦而辣。
产内蒙古、山西、河南、青海、甘肃、陕西、四川等地。
②白狼毒为狼毒大戟、月腺大戟的干燥根,都切成类圆形的块片。
狼毒大戟又名:猫眼花根、东北狼毒。
直径约4~7厘米,厚0.5~3厘米,偶有厚达7厘米者。
表面黄棕色或淡棕色。
栓皮成重叠的薄片状,易剥落。
切面不平坦,有暗棕色与黄白色相间的明显同心环,偶有环纹不显著者。
质轻,易折断,断面粉性,水湿之有粘性,撕开时可见粘丝。
气微,味甘,并有刺激性辣味。
产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
月腺大戟的根性状与上种相似,唯切面的同心环纹颜色较浅,不如狼毒大戟根的明显。
以水湿之不显粘性。
产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等地。
《本草》所载的狼毒,系瑞香科瑞香狼毒,故应以此为正品,但目前多数地区所用的狼毒,为大戟科的白狼毒。
【药理作用】从瑞香狼毒根中提得一种狼毒甙,原称川狼毒素的抗菌物质,并称其毒性很低。
狼毒煎剂灌胃6克(生药)/公斤,可提高小鼠痛阈20~50%(电击小鼠尾法及热板法)。
叶、根中可能含有蒽甙,能增强小肠蠕动,可治疗便秘。
狼毒大戟的根可用以杀蛆,灭孑孓。
20%的煎剂对麻醉犬的呼吸、血压及离体蛙心、肠管均无甚作用。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987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