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健康

竹叶马豆能治什么病

中药大全 2023-10-03 07:07:55
竹叶马豆能治什么病|竹叶马豆有什么作用|竹叶马豆什么样真假辨别

竹叶马豆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异名】铁马豆(《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为豆科植物细叶牧地香豌豆的全草。

【植物形态】细叶枚地香豌豆
多年生草本,高约30~90厘米。茎直立或稍披散,细弱,通体无毛。双数羽状复叶;小叶1~3对,叶轴先端成2歧卷须,叶柄短,长3~6毫米;基部有大形耳状托叶1对;小叶线状披针形,长2.4~4厘米,宽1.5~4.5毫米,先端具小突尖,基部楔形,全缘,叶脉明显,于两面凸出。总状花序腋生,长约6厘米,花2~4朵,蝶形,紫红色,长约1.5毫米,花梗细小,基部有细小苞片1枚。荚果圆柱状,无毛。花期春季。
生于田边、草丛中。

【采集】夏季采收,洗净切段,晒干。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竹叶马豆,日本名"连理草",曾报道其煎剂口服,在临床上对糖尿病患者有降血糖作用,其有效成分是草酸,但动物试验不能证实此说

印度产草香豌豆中含一种"神经毒"性的成分,如以50%的豆粉喂饲动物,可发生多发性神经炎(维生素B不能阻止)、脱发、皮炎乃至局部溃疡、幼年动物停止生长等。如先加过量水煮沸,除去液体,再自然干燥,磨粉制饼,则可供食用,且有一定的营养价值。

【性味】《昆明民间常用草药》:"苦,凉。"

【功用主治】《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清热解毒。治疮、癣、疥、癞,小儿麻疹后余毒未尽。"

【用法与用量】外用:煎水洗。内服:煎汤,3~5钱。

红竹叶功效与作用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红竹叶功效与作用,以及红竹叶功效与作用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1、红竹叶有没有毒?2、朱蕉有何药用功效?3、红丝线的介绍_红丝线的功效作用4、长相与名称都类似观音莲但却可入药的植物叫什么名字?5、红竹叶的功效6、端午节洗澡的时候和插在门口驱邪的分别用的草是什么?红竹叶有没有毒?红竹叶没有毒它有以下功能
1.药用功效
治疗内伤的咳血:红丝线是一种味有点甘淡,性凉的一种中草药,所以用来植料内伤咳血是很有效果的。
一般就是取来一些红丝线,还有红竹叶等其他的一些药掺和在一起,然后对它进行加水进行煎熬,最后我们再来内服用,就可以对我们的病痛起到很大的作用。
但是用法用量一定要掌握好了。
治疗肺热咳嗽:另外对一些肺热咳嗽也是效果极佳的。
我们可以取来一定量的红丝线,然后把它洗干净之后,用水给它煎熬好,然后在用蜂蜜冲泡服用,量的话,只要基本上每天喝上一次就可以了,也不能喝的太多了,用法用量也是要有专人指导的。
治流感、麻疹:同样的也是取来一些红丝线适量,也是用水进行煎服来服用,对这些病症也是有着很不错的效果。
治疗跌打瘀肿:也是找来一些红丝线适量,然后再用水进行煎服,或者不想内服用的话,当然也可以把它的鲜品给捣烂了,之后再把它们给敷在受伤的地方就可以了。
做法也是很简单方便的。
2.经济的作用
在一些地方,当地人喜欢将一些肥猪肉拌上一些剁碎清炒的红丝线,把它用来作为一些咸肉的香料,腌制之后的肥猪肉就会发出来很特别的香味,所以在广东到台山一带的很多本地人都是知道该怎么用这种植物的。
因为这种植物在煮过之后,就能变成天然的深红色,所以它就可以用来给很多的食物进行染色。
3.观赏的作用
虽说它的药用是非常好的,但是在观赏上面也是很不错的。
它经常的会被人们用在一些庭园的绿化里面,或者是在家里面的房间也可以摆上一盆,增添一抹绿色,所以观赏起来也是价值很高,应用的地方也比较广。
朱蕉有何药用功效?朱蕉的别名:红竹、朱竹、红叶铁树、红竹叶。
其功效与作用:可清热,凉血,祛瘀,止血,止咳,通经,散瘀止痛;用于跌打肿痛,风湿骨痛,紫癜症,胃出血,肝病,吐血,便血,叶治咳嗽,肺结核咯血,尿血,痔疮出血等症。
种子:味苦涩,性平。
有毒。
叶:味甘淡,性凉。
归肝、肺经。
红丝线的介绍_红丝线的功效作用红丝线,别名:十萼茄、衫钮子、野灯笼花、血见愁、野花毛辣角,什么是红丝线?红丝线的功效作用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红丝线的资料,欢迎阅读。
红丝线的介绍
红丝线,别名:十萼茄、衫钮子、野灯笼花、血见愁、野花毛辣角,拉丁学名:Lycianthesbiflora(Loureiro)Bitter.茄科、红丝线属灌木或亚灌木,小枝、叶下面、叶柄、花梗及萼的外面密被淡黄色的单毛,上部叶常假双生,大小不相等;大叶片椭圆状卵形,偏斜,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渐窄至叶柄而成窄翅,两面均被有与萼外面相同的毛被;花冠淡紫色或白色,与果柄同样被有与小枝相似的毛被;种子多数,淡黄色,近卵形至近三角形,水平压扁,外面具凸起的网纹。
[1]
另外,该植物还能清肺止咳,散瘀止血。
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基本信息
【资料】红丝线(《岭南采药录》)
【异名】红蓝、山蓝(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青红线(《常用中草药彩色谱》)。
【来源】为茄科植物山蓝的全草。
【采集】夏、秋采收。
【来源】茄科红丝线草属植物红丝线Peristropheroxburghiana(Schult.)Brem.,以全草入药。
全年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植物形态
灌木或亚灌木,高0.5-1.5米,小枝、叶下面、叶柄、花梗及萼的外面密被
淡黄色的单毛及1-2分枝或树枝状分枝的绒毛。
上部叶常假双生,大小不相等;大叶片椭圆状卵形,偏斜,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渐窄至叶柄而成窄翅,长约9-13-15厘米,宽约3.5-5-7厘米;叶柄长约2-4厘米;小叶片宽卵形,先端短渐尖,基部宽圆形而后骤窄下延至柄而成窄翅,长2.5-4厘米,宽2-3厘米;叶柄长约0.5-1厘米,两种叶均膜质,全缘,上面绿色,被简单具节分散的短柔毛;下面灰绿色。
花序无柄,通常2-3朵少4-5朵花着生于叶腋内;花梗短,约5-8毫米;萼杯状,长约3毫米,直径约3.5毫米,萼齿10,钻状线形,长约2毫米,两面均被有与萼外面相同的毛被;花冠淡紫色或白色,星形,直径约10-12毫米,顶端深5裂,裂片披针形,端尖,长约6毫米,宽约1.5毫米,外面在中上部及边缘被有平伏的短而尖的单毛;花冠筒隐于萼内,长约1.5毫米,冠檐长约7.5毫米,基部具深色(干时黑色)的斑点,花丝长约1毫米,光滑,花药近椭圆形,长约3毫米,宽约1毫米,在内面常被微柔毛,顶孔向内,偏斜。
子房卵形,长约2毫米,宽约1.8毫米,光.滑,花柱纤细,长约8毫米,光滑,柱头头状。
果柄长约1-1.5厘米,浆果球形,直径约6-8毫米,成熟果绯红色,宿萼盘形,萼齿长约4-5毫米,与果柄同样被有与小枝相似的毛被;种子多数,淡黄色,近卵形至近三角形,水平压扁,约长2毫米,宽1.5毫米,外面具凸起的网纹。
花期5-8月,果期7-11月。
[1]
生长习性
生长于荒野阴湿地、林下、路旁、水边及山谷中,海拔150-2000米
红丝线
红丝线(9张)

[1]
地理分布
分布中国南部。
湖北宜昌。
产云南、四川南部、广西、广东、江西、福建、
红丝线
红丝线
台湾诸省。
分布于锡金、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至日本琉球。
[1]
属下变种
1b.密毛红丝线(变种)
var.subtusochraceaBitterinAbh.Naturw.Ver.Bremen25:466.1919.
植株绿色,叶下面,叶柄,花梗与萼外面均密被分枝的赫黄色如尘污的绒毛。
通常3-4花聚生于叶腋内,花梗较长,约8-10毫米,萼齿在开花时长约3-4毫米,花冠白色,花药内面近无毛。
花期夏末秋初,果期秋冬。
仅产于云南。
生长于路旁或林下,海拔1200-1700米,海拔450米地区也有生长。
[1]
主要价值
药物价值
【性味归经】《常用中草药彩色谱》甘、淡,凉。
【功能主治】清肺止咳,散瘀止血。
用于肺结核咯血,肺炎,糖尿病;外用治跌打损伤肿痛。
①《岭南采药录》:治痰火咳嗽,吐血。
②《常用中草药彩色谱》:清肺热,止咳。
治咳嗽痰多,内伤咳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
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注意】孕妇忌服。
【单方验方】
1、治内伤咳血:红丝线15克,红竹叶10克,观音串、毛桃根各15克,水煎服。
红丝线
红丝线(9张)
2、治肺热咳嗽、内伤咳血:红丝线30-60克,水煎冲蜜服,每日1剂。
3、治咳血:红丝线30克,盐酸鸡10克,水煎服。
4、治流感、麻疹:鲜红丝线30-90克,水煎服。
5、治跌打瘀肿:红丝线60克,水煎服,或鲜品捣烂外敷。
6、治痈、疖、疔:鲜红丝线30-60克,水煎服,别用鲜品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3]
食用价值
台山人一般将肥猪肉伴上剁碎轻炒的红丝线,用来作为“台山咸肉棕”的香料,腌制过的肥猪肉能发出很特别的香味,所以作为正宗“台山棕”的标志之一!!
全广东乃台山一带的地区的本地人才懂得使用此植物。
而且,因为此植物在煮过之后,能变成天然深红色,所以可作为食物染色之用。
广东人多在包粽时加入红丝线。
红丝线的功效作用
红丝线(中草药名称:枪刀药)(中药大全科目:爵床科)
别名:红蓝、青丝线。
植物名:枪刀药。
生长环境:本品为小灌木,生于平原地区,疏灌木丛或路旁,或为盆栽。
分布:广东以广州附近较多,我国南部各地多为栽培的。
入药部分:全草。
采集期:夏秋。
自采地点:家种。
性味:性微凉、味甘淡。
功能:止咳、清肺热、散瘀。
主治、用量和用法:1、咳嗽:干用5钱至1两,清水煎服,或加猪瘦肉同煎;2、内伤咳血:用法同上;3、热眼:干用5钱至1两,清水煎服,或加蜜枣同煎服。
验方:(治内伤咳血方)红丝线5钱、红菱根5钱、红李根5钱、五爪龙根5钱、清水四碗,煎成一碗,温服。
(方解)方中红丝线止血,红菱根清金润肺;红李根去瘀生新;五爪龙通血脉,为治疗阴虚、咳血的有效方剂。
(方歌)红丝线治内伤咳,止血清金称第一,加入红李与红菱,五爪三红效确实。
长相与名称都类似观音莲但却可入药的植物叫什么名字?石莲花?两种很相似。
宝石花,别名:石莲花、粉莲、胧月、初霜。
景天科、风车草属。
原产墨西哥。
现世界各地有栽培。
多年生草本。
茎多分枝,丛生,圆柱形,节间短,肉质,上有气生根。
幼苗叶为莲座状;老株叶抱茎,基部叶片脱落,枝顶端叶片为疏散的莲座状。
叶厚,卵形,先端尖,肉质,全缘,粉莲座状。
叶厚,卵形,先端尖,肉质,全缘,粉赭色,表面被白粉,略带紫色晕,平滑有光泽,似玉石。
聚伞花序,腋生,萼片与花瓣白色,瓣上有红点。
性强健,易栽培。
喜阳光,耐干旱。
不耐寒。
要求排水好的砂质壤土。
石莲花—治肝病尿酸痛风早期民众生活较清苦,较少肉类食物,所以没听过什么尿酸痛风症,现在不少人经常应酬,美酒加上大鱼大肉,尿酸病患暴增,治尿酸的药草不多,"石莲花"是其中之一。
石莲花状似莲花而有其名,另又形似风车,故又名"风车草",也因莲花为佛教界之莲台佛座,还有"神明草"之称,为多肉植物,早已被园艺界当作盆栽观叶植物,以叶片置于土表即能存活,必须用排水良好的砂土种植,栽培要诀不可过于潮湿,为极佳盆栽药物。
石莲花味甘淡、性凉,主入肝肾二经,有平肝、凉血功效,故可治肝病、肝硬化、高血压,如前所述,可治尿酸和痛风为其特殊之处,另外对于赤白带等妇女症,黑斑、肝斑等都有显著疗效。
治肝病、肝硬化:用石莲花、猫须草、山茼蒿、白凤菜、赤查某、白鹤灵芝、红竹叶、六角英、河莲豆草,加西瓜、蕃茄、桑椹、柚子、葡萄柚、柠檬、柳丁等柑桔类水果作精力汤,空腹服用。
治尿酸:以石莲花、山杨桃,加西瓜、菠萝、芭乐、葡萄柚等水果,并用香林投、车前草、含羞草等所煎汤汁一起作精力汤,三餐饭前服用,并节制饮食酒肉。
治痛风:除前述尿酸药草外,可加地胆头、土烟头、牛膝、防风、五爪金英、白花菜等,嫩叶作精力汤,硬枝煮水服。
治赤白带:用石莲花、冷饭藤、野苋、马鞭草、红凤菜、凤仙花、九层塔、羊母乳等,加水果作精力汤空腹服用。
石莲花更是治疗高血压最方便的生鲜食物,直接摘下叶片洗净即可嚼食,肝病、尿酸、痛风、高血压等患者,可在家中阳台上盆栽观赏,并经常摘食,可保身体健康,精神愉快。
红竹叶的功效红竹叶主入肝、肺二经,性寒、味甘淡,主治肝炎、黄疸、肺炎、吐血、瘀血、热痢、风火牙痛、赤目、结膜炎、丹毒、肿毒、痈疽疔疮、火伤、烫伤、高血压、高热晕眩。
用红竹叶、半枝莲、山葡萄、马蹄金、黄瓜、叶下红、蕃薯、松叶牡丹等,加香蕉(主药之一)一起捣敷患处,火伤烫伤用红竹叶捣敷患处即可。
端午节洗澡的时候和插在门口驱邪的分别用的草是什么?艾草和菖蒲,长条叶子像剑的是菖蒲。
另外一种植物就是艾叶
艾叶可以能洗澡
菖蒲(学名:AcoruscalamusL.):也叫做白菖蒲、藏菖蒲。
多年生草木,根状茎粗壮。
叶基生,剑形,中脉明显突出,基部叶鞘套折,有膜质边缘。
生于沼泽地、溪流或水田边。
菖蒲可以提取芳香油,有香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端午节有把菖蒲叶和艾捆一起插于檐下的习俗;根茎可制香味料。
亦称为尧韭。
为中国植物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毒,根茎毒性较大。
口服多量时产生强烈的幻视。
艾草(学名:ArtemisiaargyiH.Lév.Vaniot),别名:萧茅、冰台、遏草、香艾、蕲艾、艾萧、艾蒿、艾蒿、蓬藁、艾_灸草_医草_黄草_艾绒等。
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株有浓烈香气。
茎单生或少数,褐色或灰黄褐色,基部稍木质化,上部萆质,并有少数短的分枝,叶厚纸质,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基部通常无假托叶或极小的假托叶;上部叶与苞片叶羽状半裂、头状花序椭圆形,花冠管状或高脚杯状,外面有腺点,花药狭线形,花柱与花冠近等长或略长于花冠。
瘦果长卵形或长圆形。
花果期9-10月。
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
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制艾条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
我们小时候都用过艾叶洗过一段时间的澡,有药用价值
关于红竹叶功效与作用和红竹叶功效与作用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收藏本站。

哪些药方有益于治疗鼻出血?

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单纯由鼻腔、鼻窦疾病引起,也可由某些全身性疾病所致,以前者为多见。可单侧出血,亦可双侧出血,表现为间歇性反复出血或持续性出血。轻者鼻涕带血,重者可大量出血而休克,反复出血可导致贫血。

中医学将本病称为“鼻衄”,古人根据病因和症状不同尚有不同的命名,如伤寒鼻衄、时气鼻衄、虚劳鼻衄、经行鼻衄、红汗、鼻洪、鼻大衄等。

【方一】桑菊饮

【出处】《温病条辨》

【组成】桑叶18克,菊花15克,桔梗9克,连翘9克,杏仁9克,薄荷6克,芦根12克,甘草6克。

【功用】疏风清热,凉血止血。

【主治】外感风热或燥热之邪犯肺,邪热循经上壅鼻窍,热伤阳络发为鼻衄。

【方解】方中重用桑叶疏散上焦肺热;菊花散风热,清利头目而肃肺,杏仁、桔梗宣利肺气;连翘、薄荷清热解毒;芦根清热生津止渴;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菊花具有缩短凝血时间的作用,还能抑制组织胺所致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方二】凉膈散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川大黄、朴硝、甘草各600克,山栀子、薄荷叶、黄芩各300克,连翘?1.2?千克。

【功用】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主治】胃平素有积热或过食辛燥,胃热炽盛,循经上炎,损伤鼻中阳络,血液妄行,由鼻而出,发为鼻衄。

【方解】黄芩、栀子清热泻火;薄荷、连翘疏解外邪;竹叶清热利尿,引热下行;大黄、芒硝、甘草利膈通便。全方清上泻下,火热清,则鼻衄止。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连翘具有抗炎、解热、提高免疫功能,促进白细胞吞噬功能。大黄能改善毛细血管脆性,促进血小板增生,缩短凝血时间,从而止血。

【用法】上研为粗末。每服6克,水300毫升,入切片,蜜少许煎至210毫升,食后温服,小儿可服1.5克。每日2次。

【方三】龙胆泻肝汤

【出处】《医方集解》

【组成】龙胆草12克,栀子18克,黄芩9克,泽泻12克,车前子9克,木通6克,当归12克,生地黄12克,柴胡12克,甘草6克。

【功用】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主治】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暴怒伤肝,肝火上逆,蒸迫鼻窍,血随火动,血溢脉外发为鼻衄。

【方解】方中龙胆草、栀子、黄芩清肝,生地黄、当归养血调肝,佐柴胡疏肝解郁,车前子、木通、泽泻利湿清热,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本方中所含栀子、黄芩均有良好的止血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方四】泻心汤

【出处】《金匮要略》

【组成】黄连9克,黄芩12克,大黄6克。

【功用】清心泻火,凉血止血。

【主治】五志过极,心火亢盛,迫血妄行,鼻血外涌可发为鼻衄。

【方解】大黄、黄芩、黄连苦寒直折,清心泻火;可加白茅根、侧柏叶、茜草等加强凉血止血之功;心烦不寐可加生地黄、木通、莲籽心以清热养阴,引热下行。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大黄能改善毛细血管脆性,促进血小板增生,缩短凝血时间,从而止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方五】知柏地黄汤

【出处】《医宗金鉴》

【组成】熟地黄24克,知母18克,黄柏15克,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茯苓9克,泽泻9克,牡丹皮9克。

【功用】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主治】阴虚火旺虚火上炎,血液升腾溢于鼻窍,发为鼻衄。

【方解】方中地黄滋补肾阴,山茱萸、山药补肝肾,泽泻、茯苓泄肾健脾利湿,牡丹皮泻火祛瘀,知母、黄柏泄虚火。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黄柏有保护血小板,使之不易破碎的作用,并能促进瘀血吸收。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方六】归脾汤

【出处】《济生方》

【组成】人参12克,白术12克,茯神12克,炙甘草6克,黄芪12克,龙眼肉9克,酸枣仁9克,木香9克。

【功用】健脾益气,摄血止血。

【主治】脾不统血脾气虚弱,气不摄血,血不循经,溢于脉道,发为鼻衄。

【方解】本方气血双补,兼养心脾,脾旺生化有源,统血摄血之权自复。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黄芪能使疲劳和受害的肌细胞很快恢复,增强体力;有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的作用,可防止氯仿、组织胺或负压所造成的渗透性增加现象,并能使X射线引起的脆性增加的病理现象迅速恢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方七】泻白散

【出处】《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地骨皮、桑白皮各30克,甘草3克,粳米50克。

【功用】清肺泻热止血。

【主治】肺热上灼,鼻窍阳络受损而致鼻衄,伴咳嗽、痰黄、舌红,脉数等症。

【方解】本方以桑白皮清肺热、泻肺气;地骨皮泻肺中伏火;甘草、粳米养胃和中。四药合用,清热而不伤阴,泻肺而不伤正,使肺气清肃,火热下降而衄自止。

【药理】方中地骨皮有解热、止血作用;桑白皮对呼吸系统有平喘、止咳、祛痰作用。

【用法】上药锉散,以水300毫升,煎至200毫升,饭前服。每日1剂。

【方八】三生饮

【出处】《云南中医杂志》

【组成】生地黄20克,生桑皮20克,生侧柏叶15克,降香6克,桔梗10克,炒枣仁10克,麦冬10克,甘草6克。

【功用】清火降逆止血。

【主治】气火上逆而致鼻衄,伴身热,头痛、咽喉干燥、咳嗽痰黄等症。

【方解】方中生桑皮疏散风热;生地黄、麦冬滋阴清热;生侧柏叶、降香凉血止血;桔梗引药上行;炒枣仁安神;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侧柏叶有止血作用,能明显缩短出血时间及凝血时间。生地黄亦有止血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方九】茜根散

【出处】《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茜草根、黄芩、蛤粉炒阿胶、侧柏叶、生地黄各30克,炙甘草15克。

【功用】清热凉血止血。

【主治】血分有热血液妄行而成鼻衄。

【方解】方中茜草根、蛤粉炒阿胶、侧柏叶凉血止血;黄芩、生地黄清热养阴生津;炙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阿胶能改善体内钙平衡,使血清钙含量增高,促进血液凝固以止血。还能使体内被减低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迅速增多。

【用法】上药为末,每次取12克,以水250毫升,加生姜2片,煎至170毫升,去渣温服。每日2次。亦可将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

【方十】独圣汤

【出处】《圣济总录》

【组成】黄芩150克。

【功用】清热止血。

【主治】血热妄行所致鼻衄。

【方解】本方重用黄芩一味,取其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效。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黄芩可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故能止血。

【用法】上一味,细锉如麻豆大。每服21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渣温服。

【方十一】茜梅丸

【出处】《普济本事方》

【组成】茜草根、艾叶各30克,乌梅肉15克。

【功用】凉血止血。

【主治】鼻衄量不多,血色鲜红者。

【方解】方中茜草根、艾叶凉血止血;乌梅肉收敛止血。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茜草根能缩短出血时间及凝血时间,故能止血。

【用法】上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克,乌梅汤下。每日2次。

【方十二】四生丸

【出处】《妇人大全良方》

【组成】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生地黄各等份。

【功用】凉血止血。

【主治】血热妄行所致的鼻衄,血色鲜红,口干咽燥,舌红或绛,脉弦数有力。

【方解】方中生柏叶凉血止血,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生荷叶清热止血散瘀;生艾叶性温而止血,有制约寒凉,防止留瘀之效。诸药合用,共奏凉血止血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侧柏叶有止血作用,能明显缩短出血时间及凝血时间。生地黄有加速血液凝固作用。

【用法】上药捣烂,制成丸剂。每丸20克,每次取1丸,温服。每日2次。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984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