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健康

黄荆叶能治什么病

中药大全 2023-09-29 15:02:10
黄荆叶能治什么病|黄荆叶有什么作用|黄荆叶什么样真假辨别

黄荆叶
(《纲目拾遗》)

【异名】蚊枝叶(《生草药性备要》),白背叶(《岭南采药录》),姜荆叶(《湖南药物志》),埔姜叶(《广东中药》),姜子叶(《农村常用草药手册》)。

【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黄荆的叶片,植物形态详"黄荆子"条。

【采集】夏初未开花时采集净叶,堆叠踏实,使其发汗,倒出晒至半干,再堆叠踏实,待绿色变黑润,再晒至足干。

【药材】干燥叶片皱缩,灰黑色或绿褐色,背面色较暗淡,被短毛;为掌状复叶,小叶5枚,间或3枚,长卵圆形至披针形,先端长尖,基部楔形;叶柄方形被毛。叶脆易碎,有香气。
主产广东、广西等地。

同属植物灰毛牡荆的叶在西藏地区与本品同等入药。

【化学成分】含紫花牡荆素、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四羟基-甲氧基黄酮α-D-葡萄糖甙、5-羟基-3,6,7,3",4"-五甲氧基黄酮、对羟基苯甲酸、5-羟基异苯二酸、3,4-二羟基苯甲酸等。还含牡荆定碱及维生素C等。

【药理作用】对大鼠甲醛性关节炎有抗炎作用。

【性味】甘苦,平。

①《草木便方》:"寒。"

②《岭南采药录》:"甘苦,平。"

③《农村常用草药手册》:"苦,寒。"

【功用主治】解表清热,利湿解毒。治感冒,中暑,吐泻,痢疾,疟疾,黄疸,风湿,跌打肿痛,疮痈疥癣。

①《救生苦海》:"治九窍出血,捣汁,酒和,服二合。"

②《本草求原》:"洗癣疥恶毒。"

③《岭南采药录》:"治小儿五疳。煎汤浴身,散热,消疮肿痛。和米炒淬水饮之,止吐泻。"

④《广州植物志》:"治久痢,霍乱转筋,脚气肿满。"

⑤《贵州民间方药集》:"治痢疾,血淋;利水,治浮肿,黄疽。"

⑥《南宁市药物志》:"捣烂酒炒外敷,治跌打,风湿。"

⑦《农村常用草药手册》:"解表发汗,消暑止渴。"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鲜者0.5~2两。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选方】①治感冒:黄荆叶一两,路边荆一两,葱,姜各二钱。水煎服。(《农村常用草药手册》)

②治中暑呕吐、腹痛、腹泄:黄荆叶二两,红辣蓼二两,生半夏二两。焙干研细末,炼蜜为丸,黄豆大。日服二次,每次二钱。(《农村常用草药手册》)

③治痧气腹痛:新鲜黄荆枝头嫩叶、新鲜辣蓼枝头嫩叶各一两(切碎),吴茱萸三钱(研细)。同捣极烂,做成条状锭子,晒干。用时取药锭一钱,凉开水磨服。(《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④治疟疾:黄荆叶六两,煎水取浓汁一碗半服(发作前四小时服一半,二小时服一半。寒疟或体弱不适用)。(《广东中药》)

⑤治脚蛀(脚癣):黄荆叶,捣烂罨上。(《纲目拾遗》)

⑥治毒蛇咬伤,满身红肿发泡:黄荆嫩头,捣汁涂泡上,渣敝咬处。(《谈野翁试验方》)

⑦治外伤、犬及蜈蚣咬伤:黄荆叶二至四两,捣烂,擦、敷患处。(《农村常用草药手册》)

【临床应用】①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
取鲜黄荆叶半斤洗净,加水800毫升,煎煮1.5小时后过滤,再浓缩志100~120毫升。成人每次30~40毫升,日服3次。治疗急性菌痢54例,均在服药后第二天全身症状减轻,大便次数减少,体温降至正常;腹痛、里急后重、脓血粘液便分别在2~7天内消失。平均5.1天治愈。治愈50天后随访18例,未见复发。对慢性细菌性痢疾或作为预防服药,也有一定效果。

②治疗急性肠炎
取鲜布荆(黄荆)嫩叶5块煎服,每日1剂;或用布荆梗、叶1斤,煎成7500毫升,日服150毫升。治疗40余例,一般服药第2天即基本控制。夏季用开水冲泡代茶,有预防肠炎作用。

中药大全

中草药:贯众的功效与作用

贯众
(《本经》)
【异名】扁苻、泺(《尔雅》),贯节、贯渠、百头、虎卷、扁符(《本经》),贯中、贯钟、贯来、渠母、伯芹、药渠、黄钟(《吴普本草》),伯萍、乐藻(《别录》),草鸱头(陶弘景),伯药、药藻(《经典释文》),凤尾草(《本草图经》),蕨薇菜根(《滇南本草》),黑狗脊、贯仲、管仲(《纲目》)。
【来源】主要为鳞毛蕨科植物粗茎鳞毛蕨,蹄盖蕨科植物蛾眉蕨,球子蕨科植物荚果蕨,紫萁科植物紫萁,乌毛蕨科植物乌毛蕨、苏铁蕨、狗脊蕨等的根茎。
【植物形态】①粗茎鳞毛蕨,又名:绵马鳞毛蕨、鸡膀鳞毛蕨,野鸡膀子、绵马羊齿、东绵马、日本绵马、牛毛黄。
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地下根茎斜生,粗大块状,坚硬,有许多叶柄残基及须根,并密生锈色或深褐色的大形鳞片,鳞片长披针形至线形,长1~2.5厘米。叶簇生于根茎顶端;叶柄长10~25厘米,自基部直达叶轴均密生棕色条形至钻形狭鳞片;叶片草质,广倒披针形,长60~100厘米,中部稍上方最宽处约25厘米,二回羽状全裂或深裂:中部羽片长10~15厘米,宽2~3厘米;小裂片密接,长圆形,圆头,几全缘或先端有钝锯齿,两面多少被锈色鳞片,下面淡绿色;侧脉羽状分叉。孢子囊群分布于叶片中部以上的羽片上,生于小脉中部以下,每裂片2~4对;囊群盖肾圆形,直径约1毫米,棕色。
生于林下沼地。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等地。
②蛾眉蕨,又名:亚美蹄盖蕨。
多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根状茎粗短,直立或斜生,有较多坚硬的叶柄残基,先端有阔披针形鳞片。叶簇生;叶柄长15~20厘米,禾秆色;叶片草质,长约60厘米,宽约20厘米,先端渐尖,沿叶轴、羽轴和主脉有棕色短毛,2回羽状全裂和深裂,中部羽片长12~15厘米,宽1~2厘米,羽裂几达羽轴;裂片椭圆形,先端钝或 *** ,宽3~4毫米,边缘有浅圆齿,有单一的侧脉5~7对。孢子囊群狭长圆形,囊群盖新月形,全缘,质厚。
生于山谷林下或灌丛中。分布东北及河北、河南、陕西、四川、云南西北部。
③荚果蕨,又名:小叶贯众。
多年生草本,高50~90厘米。根状茎直立,连同叶柄基部密生披针形鳞片。叶簇生,2型,有柄;不育叶片圆倒披针形,长45~90厘米,宽14~25厘米,2回深羽裂,中部羽片宽1~2厘米;裂片边缘浅波状或顶端具圆齿;侧脉单一;下部羽片向下逐渐缩短成耳状。能育叶较短小,挺立,具粗硬的长柄,一回羽状,纸质,羽片向下反卷成有节的荚果状,包被囊群。孢子囊群圆形,生于侧脉分支的中部,成熟时汇合成条形;囊群盖白色膜质,熟后破裂消失。
生于高山林下。分布东北、华北以及四川、西藏、陕西等地。
④紫萁,又名:高脚贯众、老虎牙、水骨菜。
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根状茎粗壮,横生或斜升。叶2型,幼时密被绒毛;不育叶片三角状阔卵形,长30~50厘米,宽25~40厘米,顶部以下2回羽状,小羽片长圆形或长圆披针形,先端钝或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有匀密的微钝锯齿。能育叶强度收缩,小羽片条形,长1.5~2厘米,沿主脉两侧密生孢子囊,成熟后枯萎。
生于林下或溪边的酸性土壤上。分布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地。
⑤乌毛蕨,又名:龙船蕨、赤蕨头。形态参见"东方乌毛蕨叶"条。
⑥苏铁蕨
常绿粗大多年生草本,高约1.2米。根状茎木质,粗短,直立;有圆柱状主轴,连同根茎密生红棕色长钻形鳞片。叶多数,簇生主轴顶部;叶柄长6~20厘米,黄棕色;叶片革质,光滑,长圆披针形,长60~100厘米,宽10~30厘米,1回羽状,羽片条状披针形,长10~15厘米,宽1~1.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斜心形,边缘有细密钝锯齿,常向下反卷;叶脉下凹,主脉两侧各有一行斜上的三角形网眼,网眼外的小脉分离。孢子囊最初沿网脉生长,以后向外布满叶脉全部,无囊群盖。
生于山地干旱荒坡上。分布广东、广西、台湾和云南、贵州等地。
⑦狗脊蕨,又名:大叶贯众。
多年生草本,高50~90厘米。根状茎租短,倾斜,密生棕色披针形大鳞片。叶簇生;叶柄长30~50厘米,黄棕色,被多数鳞片;叶片厚纸质,长圆形,长30~80厘米,宽20~40厘米,2回羽裂,仅羽轴下部有小鳞片;下部羽片长15厘米左右,宽2~3厘米,羽裂1/2或略深;裂片三角形或三角状长圆形,先端尖,具微锯齿;叶脉网状,有网眼1~2行,网眼外的小脉分离,无内藏小脉。孢子囊群长形,生于主脉两侧相对的网脉上;囊群盖长肾形,褐色,革质,以外侧边着生网脉上,开向主脉。
生于山坡疏林下阴湿处。分布西南、华南、华东及长江流域各地。
【采集】春、秋采挖,削去叶柄、须根,除净泥土,晒干。
【药材】①东北贯众
为植物粗茎鳞毛蕨的干燥根茎。呈长圆锥形,上端钝圆或截形,下端较尖,略弯曲;长10~20厘米,直径5~8厘米。表面黄棕色至黑棕色,密被排列整齐的叶柄残基及鳞叶,并有弯曲线状的细根。叶柄残基呈扁圆柱形,稍弯曲,质硬,折断面略平坦;棕色,维管束5~7个,呈黄白色点状,排列成圆环,河面一对稍大,每一叶柄基部外侧常生出3条须根。剥去叶柄残基,可见根茎,直径1~2厘米,质坚硬而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呈深绿色至棕色。气特殊;味初淡而微带涩,渐苦而辛。
主产东北地区。
②蛾眉蕨贯众
为植物蛾眉蕨的干燥根茎。呈长卵圆形,上端钝圆,下端较尖;长10~16厘米,直径6~10厘米;黑褐色。叶柄残基上部较宽而扁,向下渐细,两侧边缘具有明显的刺状突起,基部较窄常呈菱方形;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维管束2条,呈"八"字形排列;维管束中间,常有-个暗色点或已成空洞。叶柄基部外侧生有1或3条须根,常扁压,有分支。气微而特异,味涩或苦辛。
产北京、河南、甘肃等地。
③荚果蕨贯众
为植物荚果蕨的根茎。呈倒卵形或长卵圃形,上部钝圆,下部稍尖,稍弯曲,常有呈尖嘴状突出的根茎;全体长10~16厘米,直径4~7厘米;棕褐色;周围密被叶柄残基及须根和少量鳞片。叶柄残基上部扁平,向下渐窄,背部隆起,中央有-条明显的纵棱脊,近上端可见呈"V"或"M"形的突起皱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有维管束2条,呈"八"字形排列。叶柄基部生出1~3条弯曲的须根,多分支,有时具棕色绒毛。气微而特异,味涩
产吉林、河北、河南、北京、陕西等地。
④紫萁贯众,又名:薇贯众。为植物紫萁的干燥根茎。呈圆锥状或三角圆锥状,稍弯曲,顶端有时分支;长10~20厘米,直径4~8厘米;表面棕褐色,密被斜生的叶柄残基及须根,无鳞片。叶柄残基呈扁圆柱形,边缘钝圆,具耳状托叶翅,但翅易剥落,多已不存或呈撕裂状;质硬,折断面呈新月形或扁圆形,多中空,可见"U"形维管束,托叶翅的厚壁组织连成-片,断面呈一条黑线。叶柄基部生出弯曲的须根,常扁压,多分支。气微弱而特异,味淡微涩。
产华中、华东等地。
⑤乌毛蕨贯众
为植物乌毛蕨的干燥根茎。呈圆柱状或棱柱形,上端稍大;长10~20厘米,直径5~6厘米;呈棕褐色或黑褐色。根茎直立,粗壮,密被有空洞的叶柄残基及须根和鳞片。叶柄残基扁圆柱形,表面被黑褐色伏生的鳞片,脱落处呈小突起,粗糙;质坚硬,横断面中央多呈空洞状,皮部薄,有十数个点状维管束,排成环状,内面的两个稍大。叶柄基部较粗,外侧有一瘤状突起,簇生十余条须根。气微弱而特异,味微涩。
产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⑥苏铁蕨贯众
为植物苏铁蕨的干燥根茎。呈圆柱形,有时稍弯曲,多已纵切成两半或横切、斜切成厚片。根茎粗壮,直径3~5厘米,密被极短的叶柄残基及须根和少量鳞片,或叶柄残基全被削除;质坚硬,横切面圆形,灰棕色至红棕色,密布黑色小点;边缘呈不规则圆齿形,外皮黑褐色,皮层散布多数黄色点状维管束,中柱维管束十数个,多呈"U"、"V"字形或短线形,排成一圆圈,形成花纹。叶柄基部切面近圆形,直径5~8毫米,密布小黑点,维管束6~10个,排列成环,鳞片呈棕黄色毛茸状,松软。气微弱,味涩。
产广东、广西。
⑦狗脊蕨贯众
为植物狗脊蕨的干燥根茎。呈长圆柱形或削成四方柱形,挺直或稍弯曲,下端较尖;长6~26厘米,直径2~7厘米;红棕色至黑褐色。粗壮的根茎密被粗短的叶柄残基及须根和鳞片。叶柄残基半圆柱形,镰刀状弯曲,质坚硬,折断面可见维管束2~4个,内面的一对大,成"八"字形或"ε3"形排列。叶柄基部常生出1条弯曲的须根。鳞片靠近顶端较多,棕红色,片状,全缘。气微弱,味微苦涩。
产浙江、湖南、四川等地。
贯众的品种,历来就很复杂,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多种蕨类植物的根茎在不同地区作贯众使用。如辽东鳞毛蕨的根茎使用于河南、山东、湖南;单芽狗脊蕨的根茎使用于甘肃、湖南、云南、贵州;多鳞耳蕨的根茎使用于西藏地区;欧洲鳞毛蕨的根茎使用于新疆。另外,鳞毛蕨科植物山地贯众习称贯众,与《植物名实图考》所载的贯众相符,但这种植物的根茎,目前很少作贯众入药,仅在四川、云南、贵州、江西等省的部分县及江苏南京等地民间使用。参见"昏鸡头"条。
【化学成分】粗茎鳞毛蕨根茎主要成分为绵马素,系一种复杂的间苯三酚衍生物,性不稳定,能缓缓分解而产生三叉蕨素及白三叉蕨素;又含三叉蕨酚、黄三叉蕨酸、绵马次酸。另含有挥发袖、绵马鞣质、脂肪、树脂等;尚含三萜化合物羊齿烯、茉烯-b、铁线蕨酮、茉醇、茉醇-29雁齿烯等。
荚果蕨根茎含坡那甾酮A、蜕皮甾酮、蝶甾酮。
紫萁根茎含坡那甾酮-A、蜕皮松、蜕皮甾酮。
乌毛蕨根茎含绿原酸。
狗脊蕨根茎含淀粉(29.5%或48.5%)、鞣质。
欧洲鳞毛蕨根茎含绿原酸、绵马酸、黄三叉蕨酸、副三叉蕨素、低三叉蕨素、三叉蕨酚、白三叉蕨素、三叉蕨素、三叉蕨宁、黄三叉蕨宁、低三叉蕨酚及绵马次酸等。
【药理作用】贯众品种较多,药理试验时大多未作鉴定。
①驱虫作用
粗茎鳞毛蕨,即东北贯众,根称绵马,含粗绵马精49.17%,可作欧绵马的代用品,驱除绦虫。欧绵马能麻痹绦虫,应用历史已很长。国内报告,贯众(品种未经鉴定)在体外对猪蛔有效。粗茎鳞毛蕨还能驱除牛肝蛭。其复方煎剂对牛片形吸虫病及阔吸盘吸虫病有治疗功效。
②抗病毒作用
上海报道,贯众对流感病毒(流感原甲型PR株、亚洲甲型病毒)在鸡胚试验上有强烈抑制作用,在小鼠(滴鼻法)试验上也有效。但作用较弱。此抗病毒作用与其所含鞣酸有关(含14.5%)。陕西亦报道,贯众对流感病毒的甲型(PR6)、亚洲甲型(57-4)、乙型(Lee)、丙型(1233)、丁型(仙台)均有抑制作用。在用人胚肾原代单层细胞的组织培养上,也证明贯众对479号腺病毒3型、72号脊髓灰质炎Ⅱ型、44号爱可9型、柯萨奇A9型、柯萨奇B6型、乙型脑炎(京卫研1株)、140号单纯疱疹等七种有代表性病毒株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欧绵马的水煎剂也有抗单纯疱疹病毒的作用。
③抗菌作用
江西、湖南、广东报道,当地贯众有某些抑菌作用,但效力不强,农村中作饮水消毒或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据称,对皮肤真菌也有些抑制作用。
④对子宫的作用
煎剂及精制后的有效成分对家兔的离体及在位子宫有显著的兴奋作用,收缩增强,张力提高。粗茎鳞毛蕨注射液对豚鼠(0.1~0.7毫升。每毫升相当生药50毫克)、家兔(O.8~1.3毫升)的离体子宫有显著的兴奋作用,运动频率及紧张度均增加,振幅减小,大剂量呈现强直性收缩;但换洗后,仍可恢复正常。蛾眉蕨贯众对子宫作用不甚明显。据报道,贯众与拳参等组成的"止血净",外用有止血、镇痛、消炎作用。
【炮制】贯众:用清水稍浸,取出,早晚各洒水一次,润软,切片,晒干。贯众炭:取净贯众片炒至焦黑色为度,喷洒清水,放凉。
【性味】苦,凉。
①《本经》:"味苦,微寒。"
②《吴普本草》:"神农、歧伯:苦,有毒。一《经》甘,有毒。黄帝:咸酸,一《经》苦,无毒。"
③《滇南本草》:"性寒,味咸涩。"
④《陕西中草药》:"味涩、苦,性寒,有小毒。"
⑤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偏方选编》:"苦甘,温。"
【归经】入肝、胃经。
①《本草新编》:"入阳明胃经,亦入心、肺。"
②《得配本草》:"入足厥阴经。"
③《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④《本草撮要》:"入手太阴、足厥阴经。"
【功用主治】杀蛔、绦、蛲虫,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治风热感冒。温热斑疹,吐血,衄血,肠风便血,血痢,血崩,带下,疮疡,尿血,月经过多,刀伤出血,蛔虫、饶虫、绦虫病,人工流产,产后出血。
①《本经》:"主腹中邪热气,诸毒,杀三虫。"
②《别录》:"去寸白,破症瘕,除头风,止金疮。"
③《本草图经》:"止鼻衄。"
④《滇南本草》:"祛毒,止血,解水毒。"
⑤《纲目》:"治下血崩中,带下,产后血气胀痛,斑疹毒,漆毒,骨哽。"
⑥《会约医镜》:"治邪热腹痛,解时行疫气。"
⑦《奉经续疏》:"治喉痹,消顽肿。"
⑧《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驱虫,止血,清热解毒。治蛔虫,绦虫,虫积腹痛;子宫功能牲出血,白带。贯众放在水缸中,饮用其水,预防流行性感冒、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
⑨《陕西中草药》:"清热解毒,止血杀虫。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治便血。尿血、鼻衄、月经过多、蛔虫症、蛲虫症。"
⑩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偏方选编》:"祛风活血,补肝肾。治风寒湿痹,腰膝酸痛,遗尿。"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涂。
【宜忌】阴虚内热及脾胃虚寒者不宜,孕妇慎用。
①《本草经集注》:"藋菌为之使。"
②《药性论》:"赤小豆为使。"
③《本草经疏》:"病人虚寒无实热者禁用。"
④《云南中草药》:"孕妇忌服。"
【选方】①治蛔虫攻心,吐如醋水,痛不能止:贯众一两,鹤虱一两(纸上微炒),狼牙一两,麝香一钱(细研),芜荑仁一两,龙胆一两(去芦头)。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淡醋汤调下二钱。(《圣惠方》贯众散)
②治钩虫病:一贯众三斤,黄荆叶二斤,蜂蜜六斤四两,槟榔、鹤虱各半斤,霍丸四两;二贯众三斤,黄荆叶二斤,蜂蜜六斤,陈皮一斤;三贯众三斤,黄荆叶二斤,蜂蜜七斤,槟榔、榧子各半斤,雷丸三两,鹤虱四两。各方制法,均是各研细末,充分和匀,先将蜂蜜熬至滴水结块为度,搅拌药粉,放在清洁捣臼里捣二千杵左右,制丸。每丸潮重二钱五分左右。均在晚饭后一至二小时服,十至十二岁,一次服四丸;十三至十六岁,服六丸;十六岁以上服八丸。(《浙江医学》2(9):384,1961)
③治钩虫病:贯众三两,苦楝皮、山紫苏、土荆芥各五钱。煎汤,成人-次服用。(《中医杂志》(3):3,1959)
④解一切诸热毒,或中食毒、酒毒、药毒等:贯众、黄连、甘草各三钱,骆驼峰五钱。上为细末。每服三钱,冷水调下。(《普济方》贯众散)
⑤治疮疹出快肥红:贯众一两(拣,洗净,焙干),赤芍药一两,甘草半两,川升麻半两,枳壳(麸炒,去穰)半两。上为末。每服-钱,水一小盏,入竹叶七片,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无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快斑散)
⑥预防麻疹:贯众五钱,银花五钱,鬼灯笼三钱。水煎服,连服五剂以上,每日服一剂。(《陆川本草》)
⑦预防流行性感冒:一贯众每天三钱。水煎,分二次服,儿童酌减。(湖北《中草医药经验交流》);二贯众三钱,南瓜蔓一尺。水煎服,可连服三日。(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⑧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贯众二两,雄黄三钱,生明矾八钱。放入饮水缸内,作饮水消毒用,七天换一次。(《全展选编。爱国卫生》)
⑨治年深咳嗽,出脓血:贯众、苏方木等分。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服,日二服。(《圣惠方》)
⑩治久咳渐成劳瘵:凤尾草为末,用鱼鲊蘸食之。(《圣惠方》)
⑾治暴吐血嗽血:贯众一两,黄连(去须)年老者半两、年少者三分。上二味捣罗为细散,每服二钱匕,浓煎糯米饮调下。(《圣济总录》贯众散)
⑿治吐血成斗,命在须臾:管仲二钱(净末),血余五钱(烧灰),侧柏叶(捣汁)一碗.上将药末两味、入柏汁内搅匀,于大碗内盛之,重汤煮一炷香时,取出待温,入童便一小盅,黄酒少许,频频温服。(《万病回春》管仲汤)
⒀治鼻大衄:贯众根为末,水调服一钱匕。(《本草图经》)
⒁治肠风酒痢下血及鼠于痔出血、血痔:贯仲二两。去芦头,烧灰存性,用瓦合地上去火毒,为末,入麝香一字研匀。米饮调服二钱。(《普济方》经效散)
⒂治血痢不止:凤尾草根五钱。煎酒服。(《濒湖集简方》)
⒃治肠风便血,久痢下血水,妇人崩淋沥血,并积年白带:贯众一分(酒漫一日,连须并内肉,俱切碎,曝干,微炒),黑蒲黄、丹参各减半(俱酒洗,炒)。共为末。每早晚食前白酒下。(《本草汇言》)
⒄治妇人崩漏:管仲同米炒。每服二钱,酒、醋下。(《海上方》)
⒅治功能性子宫出血,对消化道出血、尿血、小量咯血亦有疗效:贯众炭一两,乌贼骨四钱。共为细末,打片,加阿胶一钱,每片0.5克。每日三次,每次八片。(《教育革命简报》1:33,1972)
⒆治崩漏血色紫而有块,少腹胀痛,脉沉,有瘀血者:贯众、五灵脂各三钱。均炒黑研末。用水冲服。(《中医杂志》(6):224,1961)
⒇治产妇恶露淋沥,体倦面黄,食少恶寒,昼夜不寐,惊悸汗出:贯众(醋蘸炙干)为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妇人良方》)
(21)治漆疮:贯众,治末以涂上,干以油和之。(《千金方》)
(22)治便毒肿痛:贯众,酒服二钱。(《多能鄙事》)
(23)治火烧疮:贯众煅灰,和香油调涂,止痛。(《岭南采药录》)
(24)解轻粉毒,齿缝出血臭肿:贯众、黄连各半两。煎水,入冰片少许,时时漱之。(《积德堂经偏方》)
(25)治骨鲠:缩砂仁、甘草、贯众等分。上捣为粗末。如一切鲠,以绵裹少许含之,旋旋咽津,久则随痰出。(《普济方》缩砂散)
【临床应用】贯众品种较多,各地临床报道,大多未经鉴定。
①预防感冒
将贯众制成冲剂内服,每人每次12克(相当于生药9钱),每周2次。预防服药观察306人,观察期间发病者占12.02%,而对照组340人中发病者占33.2%。亦可用贯众3钱、桑叶1.5钱煎服,每天1次,每周连服2天,共服3周。服药者671人,发病者占3.56%;对照组649人,发病率为8.32%。
②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内服粉剂或片剂,成人每次2克,10岁以下1克,1岁以下0.5克,每周服药1次,连服2周。在4764人中检出健康带菌者(咽拭培养阳性)59例,按上法服药后,复查均转为阴性。以后每月再按上法服药2周,经3个月后再次复查,仍为阴性。
③治疗胆道蛔虫病
用贯众、苦楝根皮各75克(15岁以下儿童每次每岁各5克),水煎两次,煎液混合浓缩成100毫升左右,空腹时1次顿服,连服2日。病情急剧者可日服2次,连服2次后须间隔1、2天再服,以防中毒。除便秘者外,不必服泻药。观察34例,服药2~6次,症状、体征消失者30例,显著减轻者4例,所有病例均在服药后1~4天内连续排出蛔虫。
④用于收缩子宫
用粗茎鳞毛蕨制成注射液,每2毫升相当于原药1克,行肌肉注射或子宫颈局部注射,重症剂量加倍。治疗产后出血、流产后出血、人工流产、剖腹产及葡萄胎手术共48例,有效率91.6%。一般在用药后10分钟左右出现明显子宫收缩,随即流血减少直至停止。另有报道用乌毛蕨制成注射液,轻症2毫升(相当生药5克),重症4毫升,肌肉注射,应用于人工流产及产后流血52例,均在注射后3~5分钟出现明显的子宫收缩,无一例失败,且注射后无任何副作用。
此外,不少地区曾用贯众配合苦楝皮、紫苏、土荆芥组成复方,治疗钩虫病,但疗效差异极大。
【名家论述】①《纲目》:"贯众,大治妇人血气。王海藏治夏月痘出不快,快斑散用之,云贯众有毒,而能解腹中邪热之毒。病因内感而发之于外者多效,非古法之分经也。"
②《本草经疏》:"贯众,以其苦寒,故主腹中邪热气诸毒。苦以泄之,亦兼有散之之义,故破症瘕。苦寒能除风热,故止头风。金疮出血后必发热,泄热散结,则金疮自止。"
③《本草汇言》:"贯众,杀虫化症之药也。前古主腹中邪热结气,故时人用为杀虫化症,皆属腹中邪热湿郁结气也.苏氏方,又治下血崩淋,衄血不止,亦取其气味苦寒散结热耳。但性寒气燥有毒,如病人营虚血槁,肝肾有火,并阴虚咳嗽人,不可加用。"
④《本草正义》:"贯众,苦寒沉降之质,故主邪热而能止血,并治血痢下血,甚有捷效,皆苦以燥湿、寒以泄热之功也。然气亦浓厚,故能解时邪热结之毒。《别录》除头风,专指风热言之,凡大头疫肿连耳目,用泄散而不遽应者,但加入贯众一味,即邪势透泄,而热解神清,不独苦寒泄降,亦气之足以散邪也。故时疫盛行,宜浸入水缸中,常饮则不传染,而井中沉一枚,不犯百毒,则解毒之功,尤其独著,不得以轻贱而忽之。"

提醒您:贯众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黄荆叶的基本信息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拼音名】Huánɡ Jīnɡ Yè
【英文名】Negundo Chastetree Leaf
【拉 丁 名】Folium Viticis Negundo
【异名】蚊枝叶(《生草药性备要》),白背叶(《岭南采药录》),姜荆叶(《湖南药物志》),埔姜叶(《广东中药》),姜子叶(《农村常用草药手册》)。
药材基源:为马鞭草科植物黄荆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tex negundo L.
采收和储藏:夏末开花时采叶,鲜用或堆叠踏实,使其发汗,倒出晒至半干,再堆叠踏实,等绿色变黑润,再晒至足干。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路旁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以地南各地。主产广东、广西等地。
【性味】味辛;苦;性凉。
①《草木便方》:寒。
②《岭南采药录》:甘苦,平。
③《农村常用草药手册》:苦,
归经:肺;肝;小肠经
功能主治:解表散热;化湿和中;杀虫止痒。主感冒发热;伤暑叶泻;痧气腹痛;肠炎;痢疾;疟疾;湿疹;癣;疥;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或绞汁涂。
【药材】干燥叶片皱缩,灰黑色或绿褐色,背面色较暗淡,被短毛;为掌状复叶,小叶5枚,间或3枚,长卵圆形至披针形,先端长尖,基部楔形;叶柄方形被毛。叶脆易碎,有香气。
【附注】同属植物灰毛牡荆的叶在西藏地区与该品同等入药。

?臭黄荆叶作用与功效,有什么副作用?

【出处】出自《分类草药性》
【拼音名】Chou Huanɡ Jīnɡ Ye
【英文名】Leaf of Privet-lide Premna
【来源】
药材基源: 为马鞭草科植物臭黄荆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remna ligustroides Hemsl.
采收和储藏:4-7月采收,洗净,切片晒干。
【原形态】臭黄荆,灌木,植株高1-3m。多分枝,细弱,幼时有短柔毛,老时无毛。单叶对生;有短柄或近无柄;叶片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1.5-8cm,宽1-3cm,基部楔形,全缘或中部有3-5钝齿,先端急尖至尾状尖,两面疏生柔毛,背面有紫红色腺点。聚伞花序顶生,呈圆锥花序状,被柔毛,长3.5-6cm,宽2-3cm;花萼杯状,长约2mm,5浅裂,裂片长约1mm,圆形或三角形;花冠黄色,长3-5mm,两面均被茸毛和黄色腺点,先端4裂,略呈二唇形,上唇1裂片宽,先端截平或微凹,下唇3裂片稍不相等;雄蕊4,2枚稍长;子房无毛,上部有黄色腺点。核果倒卵球形,长2.5-5mm,宽2.5-4mm。花、果期5-7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长于海拔500-1000m的山坡林中或林缘。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湖北、四川、贵州。
【性味】味苦;性凉
【归经】心;肝二经
【功能主治】 解毒消肿。主痈肿疔毒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浸洗。
【各家论述】
1.《分类草药性》:涂疮生肌。
2.《重庆草药》:解毒。敷对口疮或其他毒疮。
【摘录】《中华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952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