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桐泪
(《唐本草》)
【异名】胡桐律(《汉书》颜师古注),石律(《日华子本草》),石泪(《岭表录异》),胡桐碱(《纲目》)。
【来源】为杨柳科植物胡杨的树脂,在土中留存多年而成。
【植物形态】胡杨,又名:胡桐(《汉书》)。
乔木,高15~30米。嫩枝有细毛,一年后脱落,冬芽有毛,无粘胶。叶形变异甚多,在长枝或幼树的叶披针形、条状披针形或菱形,长5~12厘米,多敷为全缘,有短柄;在短枝或老树枝上概为广卵形、肾形,长2.5~7厘米,边缘有牙齿,叶柄长3~6厘米;又在同一树或一枝上可见有两者中间的叶形。花单性,雌雄异株;赛荑花序;雄花序长1.5~2.5厘米;雄花之苞倒披针形,早落;雄蕊23~27;雌花序长3~5厘米;雌花子房无柄,附着于花盘基底,柱头6裂,紫红色。蒴果长椭圆形,长8~15毫米,有短柄。
分布内蒙古西部、甘肃、青海、新疆等地。
【药材】分老式、新式两种。㈠老式:树脂流入土内年月较长。呈大小不一的块状或碎粉状,土黄色。质酥易碎。㈡新式:树脂流入土内年月较短。多为不规则的圆块,樱绿色。质软色嫩,不易破碎,带酸性。以年久、色黄、无泥杂者为佳。
【性味】《唐本草》:"味咸苦,大寒,无毒。"
【归经】入胃经。
①《本草经疏》:"入足阳明经。"
②《本草求真》:"入胃,兼入肾。"
【功用主治】清热,化痰,软坚。治咽喉肿痛,齿痛,牙宣,牙疳,骨槽风,瘰疬。
①《唐本草》:"主大毒热,心腹烦满,水和服之取吐。"
②《海药本草》:"主风疳匿齿牙疼痛,骨槽风劳,能软一切物。"
③《日华子本草》:"治风脱莱萃矗?嫔被鸲静⒚娑尽"
④《医学启源》:"瘰疬非此不能除。"
⑤《纲目》:"咽喉热痛,水磨扫之,取涎。"
⑥《本草汇言》:"降火热,滑痰结。"
【用法与用量】外用:煎水含漱或研末撒。内服:入散剂。
【宜忌】①《海药本草》:"多服令人吐。"
②《本草汇言》:"胃家虚寒不食者勿用。"
【选方】①治咽喉急胀,肿结不通:胡桐泪三钱,硼砂二钱,生矾一钱,胆星一钱五分。共为末。用一、二茶匙姜汤调咽。(《本草汇言》)
②治湿热牙疼,喜吹风:胡桐泪入麝香掺之。(《纲目》)
③治齿缝忽然出血不止:胡桐泪半两,研罗为末,用贴齿缝,如血出不定,再贴。(《圣惠方》)
④治牙齿根宣露挺出,脓血,口气:枸杞根一升(切),胡桐泪一两。上件药,和匀,分为五度用,每度以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滓,热含冷吐。(《圣惠方》)
⑤治牙齿宣露有脓血出,及小儿虫蚀疳断:葶苈、胡桐泪各半两。上二味,捣罗为散,于患处掺之。(《圣济总录》)
⑥治走马牙疳:胡桐碱、黄丹等分。为末掺之。(《医林集要》)
⑦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和一般胃痛:胡桐树树脂。打碎,放入盆内,加等量水,加热使其溶化,用四层纱布过滤,收集滤浓,沉淀24小时,急火煎熬,切勿搅拌,至水分蒸发完即成深褐色固体,若底层炭化过重,则去掉不用;最后碾成细末,装瓶内密封。用法,10%梧桐碱液,成人每次10毫升;粉剂每次一克,一日两次,饭后服,七日为一疗程。(《新疆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
【名家论述】①《纲目》:"石泪,入地受卤气,故其性寒能除热,其味咸能入骨软坚。"
②《本草经疏》:"胡桐泪,《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又曰:在高者因而越之。苦以涌吐,寒以胜热,故主大毒热,心腹烦满,取吐而效也。《日华子》以之治风虫牙齿痛,李?谓其能治骨槽风、齿匿,元素言瘰疬非此不能除,皆资其苦能杀虫,咸能入骨软坚,大寒能除极热之用耳。"
在《黄帝内经》里面他医牙痛当然是这个方向,他的方向就是上牙床、下牙床各属于手足阳明,这是《黄帝内经》的一个思考
? 牙痛治疗思路之转折点
牙齿之痛,因胃中湿热上出于牙龈之间,适被风寒或饮冷所郁,则湿热不得外达,故作痛也。寒是标,故外用辛温擦漱之药;热是本,故内服辛凉散热之剂。牙痛用梧桐泪为末,少加麝香擦之。牙大痛,必用胡椒、荜茇能散其中浮热,间以升麻、寒水石,佐以辛凉荆芥、薄荷、细辛之类。若用清凉药,便使痛不开。必须从治,如荜茇、川芎、薄荷、荆芥、细辛、樟脑、青盐之类。
牙齿它跟肾是相连的对不对,那如果我们肾脏有火的话,一个正常人健康的牙齿,其实就可以把这个火像是烟囱一样的排放出来,也就是说牙齿是肾脏专用的毛细孔,就像我们有身体多余的热才可以从汗孔出来。牙齿痛很可能是因为牙齿受了风寒,乃至于把牙齿束住了,那本来牙齿要排放的热气就排不出来了,然后就闷在里面然后牙龈就烂掉了。所以他是用这种类似麻黄汤证、大青龙汤证的角度在看待牙痛的。
细辛就变成牙痛很重要的药了。苦参是一个角度的思考:清热、消炎;细辛是另外一个角度的思考:牙齿属于肾,肾的麻黄汤就是细辛嘛,所以用细辛煮水漱口嘛,然后就可以把牙痛打通,就用这样的角度来面对它。
不知着者,托名孙思邈注《华佗临症神方.华佗治牙》:
宜辛散,忌凉遏。
世传华先生治牙痛︰“一撮花椒水一盅,细辛白芷与防风。浓煎漱齿三更后,不怕牙痛风火虫。”
元.许国祯《御药院方》:漱口沉香散
治牙槽热毒之气冲发,齿齗肿痛,或疮,或差,或发,并宜服之。
香附子八两,沉香、升麻各一两,华细辛半两
上为细末,每用二钱,水一大盏同煎至三两沸,去滓温漱,冷吐,误咽不妨,不计时候,日用三四次。
? 古时候一般来讲煮水漱口大概是用这样的方子。就是用苦参是一个方法;那用细辛这一类的袪风行气药也是一个方法。
陈希夷刷牙药 进华山,陈希夷先生牢牙乌发鬓药,原在碑记上有此方
牢牙齿,乌髭鬓。
猪牙皂角及生姜,西国升麻熟地黄,细辛荷蒂要相当,
青盐等分同烧炼,研熬将来使最良,
擦齿牢牙髭鬓黑,谁知世上有仙方。
上件十味各二两,除青盐一味外,其余药味并锉碎,用一新瓦罐儿内尽盛其药,又用瓦子盖合,罐儿口子以麻索子系定,上用盐泥固济,约厚半寸许。晒干,穿一地坑子,方阔二尺,约深七寸,先放一新方砖,后安放药罐子,以口向下坐,用木炭火一和烧令透,后青烟出,稍存其性。去火,放经宿,取药出,煞研为细末。每用刷牙子蘸药少许刷上下牙齿,次用温水漱之,每日早晨、临卧时用一次于内。旱莲叶如马齿花,如星宿。升麻形如鸡骨,其色青绿。此二味药本出京兆府,奴婢高邦才谨言:
他的这个方子他就说:猪牙皂角及生姜,我们在做这个药的时候,因为他这个药中间要经过一个烘干的过程,所以你要放生姜也可以,直接摆干姜也可以,反正到时候都会干掉;那猪牙皂角,药局一般都有;然后西国升麻就是要好一点的升麻,跟熟地黄啊;然后木律旱莲槐角子;那这个木律--古时候木律是什么东西呀?又叫做胡桐律,就是好像一种树的汁液,那这个胡桐律也有另外一个写法叫“胡桐泪”,反正音是相同的,胡桐泪这味药在我们现在台湾的药局是买不到,不过这个方子它是有很多兄弟姐妹方,那些兄弟姐妹方里面有时候它也是可以,也有别的方子是不用胡桐泪的,那我们会看得出来胡桐泪最主要的作用是要把这个药性让它钻到牙龈肉里面去;那让药性钻到牙龈肉,如果我们没有胡桐泪的话那也没有关系,因为是有可以代替的东西。比如说像是古时候这一类方子他们没有胡桐泪的时候,有的时候是用蚕砂,就是蚕宝宝的大便,那你觉得恶心那不要用;诃子,诃子的话效果应该也不会说很强,就是说这些都不太重要,诃子啊这也没关系。同学记不记得在网路上面倪海厦院长提到用青盐跟附子做刷牙粉漱口对不对?那附子是一个很能够帮助药性深入的东西,所以你要用附子或者乌头都可以,就是附子把它打成粉那样子,就是它可以帮助药性钻进去,那这样也可以。
? 因为这种刷牙黑发的药,最好能在牙龈留久一点,所以可以拿软毛一点的按摩牙肉那种结构的牙刷慢慢刷,当然里面因为有一些药像旱莲是黑黑的,生地、地黄这些药都是黑黑的,刷这个牙粉就别想让牙齿刷得很白的,基本上洁牙效果so_so而已,但是它的补肾固牙床的效果是不错的,至于说他所承诺乌鬓发的效果,我是觉得是有啦,但是你太要强求。
元.罗天益《卫生宝鉴》:
遗山牢牙散
茯苓、石膏、龙骨各一两,寒水石、白芷各半两,细辛三钱,石燕子大者一枚,小者用一对
上七味为末,早辰用药刷牙,晚亦如之。
就是刷牙之后会让这个牙齿很牢固,那这个像是固气补肾的龙骨也有;石膏(大部分是生石膏)、寒水石、白芷这些都是能够退胃火的东西;石燕子是一种像化石又像蚌壳的东西,也是古时候很有用的固齿的药,像古时候固齿的药很有名的像细辛、胡桐泪、石燕子这一类的。那这个东西刷牙了之后怎样?因为我前一阵子在试那个刷了胡子会变黑的那一罐,所以另外一罐就叫陈助教去试。
那至于有人说他的问题是牙龈肉退掉,其实牙龈肉退掉,多多少少是因为这个人的阳明火旺,所以这个阴虚。那阴虚你来滋阴啊,所以在内科用来滋养牙龈肉的药,以经方来讲,滋阴而退热的、而在阳明区块的是竹叶石膏汤;以时方来讲的话竹叶石膏汤的子方比如说甘露饮、玉女煎,这些都是牙龈肉退下来常会用的方,那至于多有效?
? ? 那如果是不用这些内服药,要用外敷药的话,其实路子也差不多,比如说有一种味药叫做补骨脂,就是破故纸,像是牙龈退掉了,有一种方法也是用这种滋养、润养阳明的药,比如说用麦门冬煮水一直漱口,然后平常刷牙就用补骨脂刷牙,
?如果是比较严重的牙齿牙根露出来的话,我们中国比较代表性的方剂是这个柳枝汤啊。
宋.王怀隐、陈昭遇 等《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 柳枝汤
治齿根出露,摇动疼痛,宜含柳枝汤方:
柳枝一握,切,地骨皮、细辛、防风去芦头、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蔓荆子,以上各一两
(※一方另有青盐半两)
上件药,都细锉和匀,每用一两,以水一大盏、酒一盏,同煎至一盏,去滓,热含就于患处。
?那用柳枝一把、地骨皮、细辛、防风这些药打成粉,每次用一两药粉、水一碗、酒一碗,煮到剩一碗以后,然后热漱冷吐,就是趁热漱口,让你牙齿压根赶快长出来一点,处理这个的方多多少少还是很有效的,
牙痛之青主派治法
清.陈士铎《辨证录.牙齿痛门六则》:
人有牙齿痛甚不可忍,涕泪俱出者,此乃脏腑之火旺,上行于牙齿而作痛也。治法不泻其火则不能取效。然火实不同,有虚火,有实火,大约虚火动于脏,实火起于腑。而实火之中,有心包之火,有胃火;虚火之中有肝火,有脾火,有肺火,有肾火。同一齿痛,何以别之?不知各经在齿牙之间,各有部位也。两门牙上下四齿,同属心包也,门牙旁上下四齿,属肝也,再上下四牙乃胃也,再上下四牙乃脾也,再上下四牙乃肺也,再上下之牙乃肾也。大牙亦属肾,肾经有三牙齿,多者贵。治病不论多寡,总以前数分治之多验。火既有如许之多,而治火之法,宜分经以治之矣。虽然,吾实有统治火之法,方用治牙仙丹︰
玄参一两,生地一两,水煎服。?
无论诸火,服之均效。察其为心包之火,加黄连五分;察其为肝经之火,加炒栀子二钱;察其为胃经之火,加石膏五钱;察其为脾经之火,加知母一钱;察其为肺经之火,加黄芩一钱;察其为肾经之火,加熟地一两。饮一剂而火轻,再剂而火散,四剂而平复如故矣。
或曰︰“火生于风,牙齿之疼,未有不兼风者,治火而不治风,恐非妙法。”
上下各两颗门牙总共4颗是属于心包火,然后再旁边一颗是肝、再旁边一颗是胃、再旁边一颗是脾、再旁边一颗是肺、然后再到最后面就是肾,所以他就说你要分经退火。所以那玄参、生地等于是凉肾火的药,如果是心包火就加黄莲、肝火就加栀子、胃火加石膏、脾火加知母、肺火加黄芩、肾火加熟地,这样子来加味,就可以把牙痛退掉。我是觉得这个药方子还蛮好用的啦,前一阵子我妈牙痛我就给她喝这个。
清.陈士铎《辨证录.牙齿痛门六则》:
人有多食肥甘,齿牙破损而作痛,如行来行去者,乃虫痛也。夫齿乃骨之余,其中最坚,何能藏虫乎?不知过食肥甘,则热气在胃,胃火日冲于口齿之间,而湿气乘之,湿热相搏而不散,乃虫生于牙矣。初则止生一二虫,久则蕃衍而多,于是蚀损其齿,遂致堕落。一齿既朽,又蚀余齿,往往有终身之苦者。此等之痛,必须外治,若用内治之药,未必杀虫,而脏腑先受伤矣。方用五灵至圣散︰
五灵脂三钱,研绝细末,白薇三钱,细辛五分,骨碎补五分,各研为细末。先用滚水含漱齿至净,然后用前药末五分,滚水调如稀糊,含漱齿半日,至气急吐出,如是者三次,痛止而虫亦死矣,断不再发。
盖齿痛原因虫也,五灵脂、白薇最杀虫于无形,加入细辛以散火,骨碎补以透骨,引五灵脂、白薇直进于骨内,则虫无可藏,尽行剿杀,虫死而痛自止也。
? 然后呢陈士铎的第二个牙痛是什么呢?第二个牙痛就是确确实实就是蛀牙蛀穿的那群人的那种牙痛。其实我们牙痛不一定每一次都是蛀牙蛀烂进去的,但若确实是蛀烂进去的,就用这个方,
五灵脂、白薇、细辛、骨碎补这些去漱口,然后把这个蛀烂的孔把它慢慢调理回来,这种蛀牙蛀到烂穿进去的,它的特征就是“如行来行去”,就是那个牙痛是一阵一阵这样抽的,那就是用这个药方。
清.陈士铎《辨证录.牙齿痛门六则》:
三
人有牙痛日久,上下牙床尽腐烂者,至饮食不能用,日夜呼号,此乃胃火独盛,有升无降之故也。人身之火,惟胃最烈,火既升于齿牙,而齿牙非藏火之地,于是焚烧于两颊,而牙床红肿,久则腐烂矣。似乎亦可用治牙仙丹加石膏以治之,然而其火蕴结,可用前方,以消弭于无形,今既已溃破腐烂,则前方又不可用,以其有形难于补救也。方用竹叶石膏汤加减︰
石膏五钱,知母二钱,半夏二钱,茯苓三钱,麦冬三钱,竹叶二百片,葛根三钱,青蒿五钱,水煎服。连服四剂,而火退肿消矣。然后再用治牙仙丹以收功也。
石膏汤以泻胃火,用之足矣,何加入葛根、青蒿也?不知石膏但能降而不能升,增入二味,则能引石膏至于齿牙以逐其火。而葛根、青蒿尤能退胃中之阴火,所以同用之以出奇,阴阳之火尽散,齿牙之痛顿除,何腐烂之不渐消哉?
?第三个药方他就说是有人是牙痛久了,上下牙床都腐烂了,变成没有办法吃饭、然后日夜呼号。这个东西他就是胃火太盛了,是阳明火,所以他就用仲景方的竹叶石膏汤,再加上一些其他清热散火的药。竹叶石膏汤本来就是白虎汤再加上来的一个方剂,所以就是知道以退阳明热为主,所以这个也是可以作为牙龈腐烂的,用这样的思路去下药。
清.陈士铎《辨证录.牙齿痛门六则》:
四
人有牙齿疼痛,至夜而甚,呻吟不卧者,此肾火上冲之故也。然肾火乃虚火,非实火也,若作火盛治之,多不能胜,即作虚火治之,亦时而效时而不效。盖火盛当作火衰,有余当认作不足,乃下虚寒,而上现假热也。人身肾中不寒,则龙雷之火下安于肾宫,惟其下寒之甚,而水又无多,于是上冲于咽喉,而齿牙受之。正如龙雷之火,至冬则地下温暖而龙雷皆蛰,春气发动,则地底寒冷而不可蛰,乃随阳气上升矣。至于夜分,尤肾水主事,水不能养火,而火自游行于外,仍至齿而作祟。譬如家寒难以栖处,必居子舍而作威,而子又贫乏,自然触动其怒气矣。治法急大补其肾中之水,而益以补火之味,引火归源,则火有水以养之,自然快乐,而不至于上越矣。方用八味地黄汤加骨碎补治之,一剂而痛止,再剂而痛不发也。
盖六味地黄汤补其肾水,桂、附引火以归于命门,但补水引火之药,不先入齿中,则痛之根不能除,所以必用骨碎补以透入齿骨之中,而后直达于命门之内,此拔本塞源之妙法耳。
? 然后再来呢,他说,第四种牙齿痛是“到了晚上特别痛”的。那到了晚上特别痛是什么意义呢?他说,这个是代表你的肾脏不能收纳阳气,所以肾火浮越上来了,这样子他就要用傅青主非常有名的“引火归源法”。“引火归源法”基本的方法就是煎一大锅的八味地黄汤放然后冷了喝,因为在时方的世界的八味地黄汤里面他是放附子跟肉桂对不对?那八味地黄汤里其中的六味药:熟地黄跟泽泻是可以把药引入肾经;山药跟茯苓可以把药引入脾经;山茱萸跟牡丹皮可以把药引入肝经,那我这讲法是一个很粗糙的讲法,实际上还有更复杂的结构,但基本上我们一般喝肾气汤的时候,就会感觉得到,如果是比较敏感的同学,你有喝整碗的大剂的肾气汤就会感觉到,你在喝这碗药下去的时候,会有——就是你的大腿内侧的三阴经,就是太阴、少阴、厥阴会有一种什么东西钻进去的感觉,就是肾气汤它本身就会有把药引到三阴经里面的效果。这六味之外加上桂、附,就可以把桂、附的能量拉进三阴经里去保存起来,当然是以肾为主了。中医是相信同气相求的,所以如果你在拉肉桂、附子进入三阴经的这个过程,身体有一些火是从内脏浮出来的,那这个火就会顺便跟肉桂、跟附子勾回去,就是肉桂附子带他们回家啦,就是走失的小孩遇到警察带他们回家那种感觉。所以这样就是一种收摄浮越之火的方法。那傅青主这个方,他就多加了一味骨碎补,就是说骨碎补会把药性拉去经过牙齿,所以本来是全身的浮游之火都要收进去的,那你把这个药性拉得经过一下牙齿,那这个引火归源的效果就会特别走你的牙齿下去,就会把牙齿的火收掉了,那当然引火归源是有一些身体特征的,他说是晚上特别严重是一个特征,另一个特征就是会觉得上半身很热在发炎,可是膝盖是冷冷冰冰的,那就是另外一个特征。
清.陈士铎《辨证录.牙齿痛门六则》:
五
人有上下齿牙疼痛难忍,闭口少轻,开口更重,人以为阳明之胃火也,谁知是风闭于阳明、太阳二经之间乎。此病得之饮酒之后,开口向风而卧,风入于齿牙之中,留而不出,初小疼而后大痛也。论理去其风宜愈,而风药必耗人元气,因虚以入风,又耗其气,则气愈虚,风邪即欺正气之怯而不肯出,疼终难止也。古人有用灸法甚神:灸其肩尖微近骨后缝中,小举臂取之,当骨解陷中,灸五壮即瘥。但灸后,项必大痛,良久乃定,而齿疼永不发也。然而人往往有畏灸者,可用散风定痛汤治之:
白芷三分,石膏二钱,升麻三分,胡桐泪一钱,当归三钱,生地五钱,麦冬五钱,干葛一钱,天花粉二钱,细辛一钱,水煎服。一剂轻,二剂即愈,不必三剂也。
此方补药重于风药,正以风得补而易散也。?
六
人有上下齿痛甚,口吸凉风则暂止,闭口则复作,人以为阳明之火盛也,谁知是湿热壅于上下之齿而不散乎。夫湿在下易散,而湿在上难祛,盖治湿不外利小便也。水湿下行其势顺,水湿上散其势逆,且湿从下受易于行,湿从上感难于散,故湿热感于齿牙之间,散之尤难。以饮食之水,皆从口入,必经齿牙,不已湿而重湿乎。湿重不散,而火且更重矣,所以经年累月而痛,不能止也。治法必须上祛其湿热,又不可单利小便,当佐之以风药,则湿得风而燥,热得风而凉,湿热一解,而齿痛自愈矣。方用上下两疏汤︰
茯苓五钱,白术三钱,泽泻二钱,薏仁五钱,防风五分,白芷三分,升麻三分,荆芥二钱, 胡桐泪五分,甘草一钱,水煎服。四剂而湿热尽解,而风亦尽散也。
盖茯苓、白术、泽泻、薏仁原是上下分水之神药,又得防风、白芷、升麻、荆芥风药以祛风。夫风能散湿,兼能散火,风火既散,则湿邪无党,安能独留于牙齿之间耶?仍恐邪难竟去,故加入甘草、胡桐泪引入齿缝之中,使湿无些须之留,又何痛之不止耶?况甘草缓以和之,自不至相杂而相犯也。
? 所以他就因为这是牙齿——你看牙齿都会怕风,那你就知道是恶风恶寒,所以就是用这个药来开他。
?第六种牙痛呢,就是上下牙都痛,然后张开嘴巴吹凉风比较不痛,然后闭起嘴巴就很难过,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他说你的牙齿会很怕闷、想要出来透透气,那这代表什么?代表你的牙齿不是被风寒之邪所伤,是被闷住了,那会闷住牙齿的是呢?是湿气,这样的话代表你身体湿气太重,所以牙齿被闷得受不了要出来透气,所以的话,就要祛湿来治牙痛,所以就用另外一路的药来祛湿清热这样子。
清.陈士铎《石室秘录》:长齿法︰
方用雄鼠脊骨全副,余骨不用,尾亦不用,头亦不用,骨碎补三钱,炒为末,麝香一分,熟地身怀之令干,为末,三钱,但熟地必须自制,切不可经铁器,一犯则前药俱不效矣,生地亦须看一做过,经铁针穿孔者即不效,细辛三分,榆树皮三分,总之,群药俱不可经铁器,当归一钱,青盐二钱,杜仲一钱足矣,各为绝细末。鼠骨去肉不用,新瓦上焙干为末,不可烧焦,乘其生气也,用一瓷瓶盛之。每日五更时,不可出声,将此药轻擦在无牙之处。三十六擦,药任其自然咽下,不可用水漱口,一月如是。日间午间擦之更佳,亦如前数。
固齿方︰
用雄鼠脊骨一副,当归一钱,熟地三钱,细辛一钱,榆树皮三钱,骨碎补三钱,青盐一钱,杜仲二钱,各为末。裹在绵纸成条,咬在牙床上,以味尽为度。一条永不齿落矣。然亦不可经铁器,经则不效。此药可救数百人。大约一人须用三条。
胃(足阳明,戊土〔
胃为水谷之海,凡水谷入胃,必赖脾为健运,盖脾得升则健,健则水谷入胃而下降矣;胃以得降为和,和则脾益上升而健运矣。但世仅知脾胃同为属土,皆宜升提补益,讵知太阴湿土,得阳则运;阳明阳土,得阴始安;故脾主於刚燥能运,而胃主於柔润能和也。是以胃气不协,治多宜於陈仓米、人乳、大枣以为之温,使之胃气? M,尝以气不过胜为贵。若使胃气过润,则胃多寒不温,而血亦寒而滞,治当用以劳? B炉甘石等药以为之理(炉甘石必兼目疾方用〔;胃湿不爽,当以白豆蔻、草蔻、草劏蠦肉蔻、砂仁、丁香、檀香、益智、山奈、良姜、炮姜、使君、神僸、川椒、胡椒、大蒜、荜拨等药以为之疏;胃有风湿不除(胃挟风湿〔,当以防风、秦艽、白芷以为之祛;胃有风痰内结(胃挟风痰〔,当以白附等药以为之散;胃有暑湿不清(胃挟暑湿〔,当以香薷以为之解;胃有寒痰湿滞不消(胃挟寒痰湿滞〔,当以半夏、肉蔻、草蔻、白蔻、砂仁、丁香、草劏蠦檀香、益智、山柰、良姜、炮姜、使君、神僸、川椒、胡椒、大蒜、荜拨、红豆蔻以为之燥,以为之温;胃有湿热不化,轻则备有冬葵子、榆白皮、神僸、茅根、陈仓米、鸭肉、鲤鱼、 等药可采,重则备有扁豆、白鲜皮、木瓜、苦叁、茵陈、刺仙皮、白薇、寒水石、续随子、荛花等药可选;至於胃有积热及火,则有雪水、柿蒂、大黄、竹茹、竹叶、玄明粉、梨汁、西瓜、珍珠、白薇、芦根、犀角、粳米、石膏、柿乾、柿霜、雷丸、朴硝、刺仙皮、茶茗,可以相症通治;胃有血热血积,则有地榆、槐角、槐花、苏木、三七、乾漆等药可凉可通;胃有毒气不消,则有土茯苓、漏芦、白头翁、金汁、绿豆、蜗牛、蒲公英、人中黄可选,他如胃热在经,止宜用以升、葛以为之散,而不可妄清;胃有蛊积,则当用以使君、乾漆、五倍子、百药煎、阿魏、雷丸、谷虫、厚朴以为之杀;胃气内结不消,则有枳实、枳壳、荞麦等药以为之破;胃积不化,则有山查、使君、砂仁、神僸、麦芽等药以为之消;胃气不开,则有? B通草、大蒜、雄黄以为之通;胃气窄狭,则有藿香、神僸等药以为之宽;胃散不收,则有木瓜以为之 ;胃虚不固,则有莲子、诃子、赤石脂、禹馀粮、肉豆蔻、粟壳、乌梅、龙骨、粳米以为之涩;然此止就胃之补泻大概立说,至於临症施治,又当细为叁考。喻嘉言曰:脾之土体阴而用阳,胃之土体阳而用阴,两者和同,不刚不柔,谷气运行,水道通调,灌注百刹,相得益大,其用斯美。观此是真得乎论胃之要,而不失乎治胃之方也矣。
(养胃〔陈仓米 大枣 人乳(温胃〔劳铈 炉甘石(固胃气〔莲子 诃子 赤石脂 禹馀粮 肉豆蔻 粟壳 龙骨 粳米( 胃气〔木瓜(升胃气〔乾葛 升麻 檀香 白附(通胃气〔? ? 通草 大蒜 雄黄(宽胃气〔藿香 神僸 荞麦(破胃气〔枳实 山甲 荞麦 续随子(消胃积〔砂仁 使君子 山查 神僸 麦芽 荞麦 雷丸 谷虫 阿魏 朴硝? ? 丁香 沙糖(杀胃虫〔使君子 乾漆 五倍子 百药 阿魏 雷丸 谷虫 厚朴(祛胃风湿〔白芷 秦艽 防风(散胃风痰〔白附(散胃湿〔(热痰〔香薷(湿热〔半夏(湿痰〔(燥胃寒痰湿〔肉豆蔻 草豆蔻 白豆蔻 砂仁 草刽 丁香 檀香 益智 山柰良姜 炮姜 使君子 神僸 川椒 胡椒 大蒜 荜拨 红豆蔻(渗胃湿〔石钟乳 冬葵子 榆白皮 神僸 土茯苓 茅根 陈仓米 鸭肉 鲤鱼 (泻胃湿热〔扁蓄 白鲜皮 木瓜 苦叁 茵陈 刺仙皮 白薇 寒水石 续随子荛花(散胃热〔乾葛 升麻(泻胃热〔雪水 柿蒂 大黄 竹薷 竹叶 玄明粉 漏芦 白头翁 人中黄 金汁 梨 西瓜 珍珠 白薇 芦根 犀角 蒲公英 粳米 石膏 柿乾 柿霜 雷丸朴硝 豆 刺仙皮 贯众(凉胃血〔地榆 槐角 槐花(破胃血〔苏木 三七 乾漆(吐胃痰毒〔胡桐泪(解胃毒〔土茯苓 漏芦 白头翁 金汁 豆 蜗牛 蒲公英 人中黄 茶茗茅根 石膏
另外这个你也可以看看行不行/viewdiary.1962283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951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胡桃树皮能治什么病
下一篇: 胡颓子叶能治什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