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健康

红毛五加皮能治什么病

中药大全 2023-09-29 09:36:55
红毛五加皮能治什么病|红毛五加皮有什么作用|红毛五加皮什么样真假辨别

红毛五加皮
(《中药志》)

【异名】川加皮,刺加皮(《药材资料汇编》),刺五甲、毛五甲皮、刺甲皮(《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五加科植物红毛五加的树皮。

【植物形态】红毛五加
落叶灌木,高达3米。枝黄棕色,密被刚毛状针刺。掌状复叶,互生;叶柄长3~7厘米,通常具2~3刚毛状针刺,基部近枝处具一轮红棕色刚毛状针刺;小叶五片,罕有3~4片,无柄或近无柄,近基部背面通常簇生刺毛状针刺;小叶片近膜质,倒卵形或倒披针形,有时稍呈菱形,长2.5~5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边缘为不整齐的重锯齿,两面光滑,幼时下面主脉具刺毛。伞形花序单生,着生于枝的顶端;总花梗短;花多数,甚小;萼片5,具不明显的5齿裂;花瓣5,倒卵形;雄蕊5;子房下位,5室,花柱5,下部结合,中部以上分离。浆果近球形,只5梭,花柱宿存。花期5~7月。果期6~8月。
生于山地灌木林中。分布河北、河南、湖北、四川、陕西、甘肃等地。

【采集】6~7月间,砍下茎枝,用木棒敲打,使木部与皮部分离,剥取茎皮晒干。

【药材】干燥茎皮呈细简状,长短不一,完整者长20~30厘米,直径0.7~1.2厦米,厚约0.5毫米。外表面黄色,密被褐色或淡黄棕色刺毛,茎皮上有突起状芽,节间长5~13厘米。内表面黄绿色或灰绿色,光滑。质脆,易折断。气微味弱。以皮完整,洁净、无术心者为佳。
主产四川。

【炮制】酒洗或用姜汁炒后入药。

【性味】性温,味辛,无毒。

【归经】入肝、肾经。

【功用主治】祛风湿,通关节,强筋骨。治痿痹,拘挛疼痛,风寒湿痹,足膝无力,皮肤风湿及阴痿囊湿。(性味以下出《四川中药志》)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4钱;浸酒或入丸剂。外用:研末调敷。

【宜忌】《四川中药志》:"阴虚火旺者忌用。"

?五加皮作用与功效,有什么副作用?

【出处】《本经》
【拼音名】Wǔ Jiā Pi
【别名】 南五加皮(《科学的民间药草》)。
【来源】 为五加科植物五加或无梗五加、刺五加、糙叶五加、轮伞五加等的根皮。夏、秋采挖,剥取根皮,晒干。
【原形态】
1五加(《本经》),又名:豺漆(《本经》),文章草(《巴蜀异物志》),五花(《雷公炮炙论》),豺节(《别录》),木骨、追风使、刺通(《本草图经》),白刺(《纲目》),茨五甲(《草木便方》),白竻树、五叶路刺、细柱五加、老虎獠、五花眉、水面油、白芦刺、五加花、鸡脚风。
落叶灌木,高2~3米。茎直立或攀援,分枝无刺或有外曲刺,刺通常单生于叶柄的基部。叶互生或数叶簇生于短枝上;叶柄长4~9厘米,光滑或疏生有小刺;掌状复叶,小叶5枚,少有3或4枚,顶端1枚较大,两侧小叶渐次较小,倒卵形至卵状披针形或近菱形,长3~8厘米,宽1.5~4厘米,先端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锯齿,两面光滑或仅沿脉上有锈色绒毛;小叶无柄。伞形花序,单生于叶腋或短枝末梢,花序柄长1~3厘米,果时伸长;花多数,黄绿色,直径约2厘米,花柄柔细,光滑,长6~10毫米;萼5齿裂,裂片三角形,直立或平展;花瓣5片,着生于肉质花盘的周围,卵状三角形,顶端尖,开放后反卷;雄蕊5;子房下位,2室,花柱2枚,分离,柱头圆头状。浆果状核果近球形,侧向压扁,直径约5毫米,熟时紫黑色,近中央有纵脉3条。种子2粒,细小,半圆形而扁,淡褐色。花期5~7月。果期7~10月。
生长于山坡上或丛林间。分布陕西、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地。
本植物的叶(五加叶)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2无梗五加
灌木,高至4米。枝上有锥形的硬刺或无刺。掌状复叶,小叶3~5枚,矩圆状倒卵形或倒卵形至矩圆状倒披针形,长3~8厘米,有不规则锯齿,几无毛;叶柄长3~6厘米。花暗紫色,几无柄,成密生球形头状花序生于有细毛的短梗上,通常数个生于小枝顶端。果黑色,阔椭圆形,长10~14毫米。花期8月。果期9月。
生于山地林下,林缘。分布东北、华北等地。
3刺五加
灌木,高1米许。小枝密生细刺毛或刺。掌状复叶,小叶3~5枚,椭圆状倒卵形至矩圆形,长6~12厘米,有双重锐锯齿,上面散生毛,下面幼时沿叶脉有带褐色细毛。伞形花序球形;花紫黄色;花梗长1~2厘米。果近球形,迳约8毫米。花期7月。果期10月。
生于山地林下、林边。分布辽宁、吉林、黑龙扛、河北、山西等地。
4糙叶五加
灌木,高至3米.小枝细时有粗糙细毛,后变为黄灰色,渐脱落,有粗壮微反曲刺。掌状复叶,小叶5枚,几无柄,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3~6厘米,有细锯齿,上面粗糙,下面有细毛;叶柄长4~7厘米,粗糙。伞形花序数个生枝顶,总梗长1~3厘米,有毛;花梗长8~15毫米,微有毛或无毛。花期8月。果期10月。
分布河北、河南、陕西、甘肃、四川、湖南、湖北、浙江、安徽等地。
5轮伞五加
灌木,高2~3米。枝棕褐色,枝和叶柄基部有小倒刺。叶互生或簇生于短枝上;掌状复叶,小叶3~5片,倒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边缘有锯齿,齿端有小刺毛,基部楔形或斜形,叶脉上有刺毛,主脉于下面稍突起。伞形花序腋生或顶生,多成轮状排列;花小,多数;花瓣5,黄绿色。果近球形,熟时紫黑色;内有种子2粒。
多生于山坡丛林间。分布西藏等地。
【生境分布】主产湖北、河南、安徽、陕西、四川、江苏、广西、浙江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根皮呈卷筒状,单卷或双卷,长7~10厘米,筒径约6毫米,厚约1~2毫米。夕表面灰褐色,有横向皮孔及纵皱,内表面淡黄色或淡黄棕色。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淡灰黄色。气微香,味微苦涩。以粗长、皮厚、气香、无木心者为佳。
【炮制】
拣净杂质,用水洗净,稍润后切片,干燥。
【性味】
辛,温。
1《本经》:味辛,温。
2《别录》:苦,微寒,无毒。
3《药性论》:有小毒。
4《医林纂要》:苦微辛,寒。
5《四川中药志》:性温,味甘,无毒。
【归经】
入肝、肾经。
1《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肾二经。
2《本草经疏》:入足少阴、厥阴经。
【功能主治】
祛风湿,壮筋骨,活血去瘀。治风寒湿痹,筋骨挛急,腰痛,阳痿,脚弱,小儿行迟,水肿,脚气,疮疽肿毒,跌打劳伤。
1《本经》:主心腹疝气,腹痛,益气疗躄,小儿不能行,疽疮阴蚀。
2《别录》:疗男子阴痿,囊下湿,小便余沥,女人阴痒及腰脊痛,两脚疼痹风弱,五缓虚羸,补中益精,坚筋骨,强志意。
3《药性论》:能破逐恶风血,四肢不遂,贼风伤人,软脚,臀腰,主多年瘀血在皮肌,治痹湿内不足,主虚羸,小儿三岁不能行。
4《日华子本草》:明目,下气,治中风骨节挛急,补五劳七伤。
5《纲目)):治风湿痿痹,壮筋骨。
6《本草再新》:化痰除湿,养肾益精,去风消水,理脚气腰痛,治疮疥诸毒。
7《陕西中草药》:活血消肿。治风湿关节痛,阴囊湿疹,跌打损伤,水肿,小便不利。』
8《云南中草药》:治跌打损伤,骨折,疮毒,疟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浸酒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注意】
阴虚火旺者慎服。
1《本草经集注》:远志为使。畏蛇皮、玄参。
2《本草经疏》:下部无风寒湿邪而有火者不宜用,肝肾虚而有火者亦忌之。
3《得配本草》:肺气虚、水不足二者禁用。
【附方】
1治男子妇人脚气,骨节皮肤肿湿疼痛,进饮食,行有力,不忘事:五加皮四两(酒浸),远志(去心)四两(酒浸令透,易为剥皮)。上曝干,为末,春秋冬用浸药酒为糊,夏则用酒为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温酒送下。(《瑞竹堂经验方》五加皮丸)
2治一切风湿痿痹,壮筋骨,填精髓:五加皮,洗刮去骨,煎汁和曲米酿成饮之;或切碎袋盛,浸酒煮饮,或加当归、牛膝、地榆诸药。(《纲目》五加皮酒)
3治腰痛:五加皮、杜仲(炒)。上等分,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下。(《卫生家宝方》五加皮散)
4治鹤膝风:五加皮八两,当归五两,牛膝四两,无灰酒一斗。煮三炷香,日二服,以醺为度。(《外科大成》五加皮酒)
5治四、五岁不能行:真五加皮、川牛膝(酒浸二日)、木瓜(干)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米汤调下,一日二服,服后再用好酒半盏与儿饮之,仍量儿大小。(《保婴撮要》五加皮散)
6治虚劳不足:五加皮、枸杞根皮各一斗。上二味细切,以水一石五斗,煮取汁七斗,分取四斗,浸曲一斗,余三斗用拌饭,下米多少,如常酿法,熟压取服之,多少任性。(《千金方》五加酒)
7治妇人血风劳,形容憔悴,肢节困倦,喘满虚烦,吸吸少气,发热汗多,口干舌涩,不思饮食:五加皮、牡丹皮、赤芍药、当归(去芦)各一两。上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将青铜钱一文,蘸油入药,煎七分,温服,日三服。(《局方》油煎散)
8治损骨:小鸡一只,约重五、六两(连毛),同五加皮一两,捣为糊,搦在伤处,一炷香时,解下后,用山栀三钱,五加皮四钱,酒一碗,煎成膏贴之,再以大瓦松煎酒服之。(梅氏《验方新编》)
【备注】
此外,五加科下列同属植物的茎皮或根皮,在少数地区亦作五加皮使用:1红毛五加的茎皮,使用于四川,参见红毛五加皮条。2白竻的根皮,使用于西南地区民间,参见刺三甲条。3乔木五加的根皮,使用于西藏地区。4蜀五加和籐五加的根皮,使用于陕西等地。
考诸《本草》记载,五加皮当以上述五加科植物五加的根皮为正。但市场上使用较广者,为萝藦科植物杠柳的根皮,商品习称香加皮或北五加皮。其性状不同,应予区。参见香加皮条。
【摘录】《*辞典》

一种动物被吃货放过了,李时珍却没放过它,说它益气养血,祛风湿

天南海北的“吃货”可以说是闻名全世界,有一种动物非常常见却被吃货放过了,但是药圣李时珍却没有放过它,说它的肉能益气养血还能祛风湿,它就是猫。

中药猫肉出自李时珍的著作《本草纲目》,据记载其性味甘、酸、温,归肝、脾经,有益气养血、祛风湿、解毒散结的作用。这里说的解毒并非平时理解的中毒后的解毒,而是解“瘰疬”之毒,“瘰疬”是一种颈部的结块状病变。

根据记载,猫肉可用于长期过度劳累引起的各种虚症、风湿痹症以及瘰疬。虽然由此记载但应用相对较少。

猫肉调理虚劳常与黄芪、当归、黄精、百合、玉竹同用炖汤;调理风湿痹症常与骨碎补、秦艽、红毛五加皮、松节、独活配伍泡酒使用;调理瘰疬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单独使用。

现代研究发现,猫肉含有神经节苷脂类、磷脂类、神经酰胺类、脑苷脂类、神经鞘苷脂类、中性脂类和卵磷脂等,具有促进血管生长的作用。

如同其他中药一样,猫肉也有一定的禁忌,湿毒内盛者忌用;因其易有伤胎的弊端所以孕妇忌用;猫肉不能与中药藜芦同用。

因为风俗习惯和猫与人类非常亲近等各种原因,即使“吃货”们也放过了猫肉,药圣李时珍没放过它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药效”,这些在爱猫人士看来或许非常残忍,但是为了治病救人也是无奈之举。

五加皮香加皮共同的功效

五加皮香加皮共同的功效

五加皮香加皮共同的功效,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见到五加皮和香加皮,相信我们有些朋友们也是比较熟悉的,这两样都是很好的药材,下面看看五加皮香加皮共同的功效,欢迎阅读!

五加皮香加皮共同的功效1五加皮和香加皮都能够用来治疗腰膝酸软,去湿肿痛,强健筋骨。

五加皮和香加皮疗效区别

五加皮同时也能够治疗脚气,也能够补肝肾,滋阴养肾,对于年轻女性来说,五加皮非常好,但是香加皮就没有这些功效,

并且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适当的服用一些香加皮,可以促进我们人体的健康,

但是如果过量的服用香加皮那么也是会导致我们人体出现中毒症状的,对于我们人体的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五加皮和香加皮外形区别

五加皮是一种干燥的根皮,是夏秋两季采挖的,晒干之后呈长筒状,外表是灰褐色,有一些圆孔断面不整齐,质量比较轻,非常容易折断,而且有一种乡土气味,

香加皮虽然也是干燥的根皮,但是,外表是淡黄色的,气味比较苦,一般这种的香加皮都是含有剧毒的,

如果我们不小心服用了这种香加皮,那么会严重的危害我们人体的.健康了,并且有时候还会引发中毒的症状。

香加皮和五加皮不仅在外形上有很大的差别,并且二者的功效和作用也是有着非常大的不同的,

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就是需要多注意了,一定要知道五加皮和香加皮的区别,千万不要胡乱的服用这些药物。

五加皮与香加皮区别要点:

五加皮是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的干燥根皮,又 称南五加皮、刺五加皮,是临床常用的祛风湿、强筋骨之药。

香加皮是萝摩科植物杠柳的干燥根皮。虽然两者为不同科属的植物,但因其药用部位、成品性状、作用有些相似,临床上又习惯称五加皮和香加皮为“南五加”和“北五加”,所以有些地区出现了混淆,甚至代用等现象,这是极错误的。

因为香加皮有毒,不能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五加皮,药用,五加科小灌木系住五加的根皮。性味与归经,辛、苦。温。归肝,肾经。

功效,祛除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消肿。临床应用,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痛。本品功能祛风湿,又能补肝肾,强筋骨。

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痛、脚膝痿弱无力、小儿行迟等症。

本品又能温补肝肾、强筋健骨,可用治肝肾不足所致腰膝酸疼、下肢痿弱以及小儿行迟等症。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本品又能利水消肿,治水肿、小便不利。

香加皮香加皮,性味辛苦温,有毒。

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腰膝酸软。

更长于利水,用于治疗水肿(尤宜用于心衰性水肿),小便不利。

临床用量为3~6g,内服宜慎,不宜过量。五加皮、香加皮虽然均具有祛风湿之功效,但由于来源不同,其性状和作用等均有很大的差异。

五加皮香加皮共同的功效2 五加皮与香加皮的不同:

一、功效上成分不同

1、五加皮:刺五加含超氧化歧化酶SOD (Superoxide dimutase)复合物、含有丰富的葡萄糖、半乳糖、胡萝卜素、含有芝麻脂素、木栓酮、皂苷、真皮素、刺五加苷、非芳香性不饱和有机酸等物质。

2、香加皮:甾类糖苷、杠柳毒苷、游离孕烯醇类化合物等。另含北五加皮苷G、北五加皮苷K、北五加皮苷Hl、北五加皮苷H2、杠柳苷A、杠柳苷B、杠柳苷C、杠柳加拿大 麻糖苷、4-甲氧基水杨醛等成分。

二、功效特点不同

1、五加皮:增强人体免疫以及抵抗自由基攻击的效果,具有抗氧化作用,可增强人体免疫力、防止老化及促进健康;具有刺激性激素的作用,以及镇静和调整心肌能力的作用;具有止咳、袪痰效果,也有抗结核杆菌的作用。

2、香加皮:具有强心、升压作用,不能对抗巴比妥的中枢抑制作用;具有增强呼吸系统功能、抗癌、抗胆碱酯酶,抗放射、杀虫等作用。

一、外形特征不同

1、五加皮:外表面灰褐色,有稍扭曲的纵皱纹和横长皮孔样斑痕;内表面淡黄色或灰黄色,有细纵纹。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灰白色。气微香,味微辣而苦。

2、香加皮:多呈单卷筒状,偶见双卷筒状、槽状或不规则碎片状,长3~8(~15)厘米,厚1~5毫米。外表面土黄色、浅棕色至深棕色。多数具有层状可剥落的栓皮,偶见横向突起的皮孔。内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光滑,有细纵纹。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

二、产地不同

1、五加皮:主产于湖北、河南、安徽等地。

2、香加皮:生于山野、河边、砂质地。主产山西、河南、河北、山东。

五加皮香加皮共同的功效3 五加皮的功效与作用

祛风湿,补肝肾而强筋骨,可视为种兼有强壮作用的镇痛剂。南五加皮药性较温和。北五加皮作用强烈,具有一般强心甙作用的特点,可视为一种兼有强壮作用的镇痛剂。南五加皮药性较温和。北五加皮作用强烈,具有一般强心甙作用的特点,可视为强心剂,对心脏的作用于毒毛旋花甙相似。有毒性,应慎用。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辛、苦、温。

归经:入肝、肾二经。

功能:祛风湿,强筋骨。

主治:风湿痹痛,腰膝软弱,脚气,浮肿。

临床应用:

1、治慢性风湿关节炎、风湿性肌炎。功力偏于下半身,以祛湿为主。凡风湿腰痛、手足冷痛均可用,多配其它祛风湿药和补益药浸酒,即五加皮酒,有镇痛和强壮作用,不仅治风湿痛,而且对脚气病足膝萎弱、肾虚、小便遗溺等也有一定治疗价值。制五加皮酒最好用南五加皮,因北五加皮有毒性,过量饮用北五加皮酿制的酒,有时会引起中毒。广东酿制的五加皮酒药性较和缓,常以红毛五加皮配黄芪、当归、川芎、牛膝、续断、海桐皮、千年健等酿制。

2、治疗轻症水肿、小便不利,常与其它利尿药如茯苓皮、大腹皮等配伍,方如五皮饮。

3、治小儿发育迟缓、筋骨萎弱、行迟。用五加皮15g,配牛膝、桑寄生、续断各7.5g研末,每服1.5g,开水送服。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口苦口渴者不宜用。

用量:6~15g。

处方举例:五皮饮(《麻科活人全书》):五加皮12g、茯苓皮15g、大腹皮9g、生姜皮6g、陈皮6g,水煎服。

注:五加皮品种较为复杂。药材主要有三类:

1、为全国广大地区所用的萝摩科植物杠柳的根皮,即正文所描述的北五加皮。

2、为五加科植物五加及其同属几种植物的根皮,药材名五加皮(南五加皮),主产于山西、浙江、湖北等地,性状与北五加皮相似,唯外表面栓皮,多不呈鳞片状剥落,气微弱,不香,味味苦涩。销于河南、山西、浙江、上海、福建、湖北、湖南(衡阳)、广东、广西、四川等地。(东北二省产销的五加皮为五加科植物短梗五加的根皮,与南五加相同)。

3、为五加科植物粗叶藤五加(四川产)及红毛五加(云南产)的茎皮,药材名红毛五加皮。性状:呈细长筒状,长短不一,完整的长20~30厘米,厚约0.5毫米。外表面密被褐色或淡黄棕色刺毛。质脆,易折断。气味微弱。销于湖南、广东、广西、四川,并大量出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950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