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叉疔药
(《贵州草药》)
【异名】飞蛾草、半边风(《贵州草药》),燕尾草(《云南中草药》),羊蹄草、半截叶、四方台(《广西植物名录》)。
【来源】为西番莲科植物杯叶西番莲的全草或根。
【植物形态】杯叶西番莲
缠绕草质藤本。卷须着生于叶腋。单叶互生,燕尾状杯形两裂,裂片长三角形,长5~10厘米,宽5~8厘米,两裂片之间有1小尖头,主脉5;叶柄近基部具2腺体。聚伞花序腋生;花梗有毛;萼裂片5,卵状长椭圆形,外面几无毛;花瓣5,与萼同形;副花冠由许多丝状裂片组成;雄蕊5;子房卵形,花柱3。浆果球形;种子有假种皮。
生于山间河谷石缝、路旁。分布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地。
【采集】夏、秋季采,洗净,晒干。
【性味】《贵州草药》:"性温,味甜微涩。"
【功用主治】①《贵州草药》:"解毒,止血,熄风,镇痛。治疔疮,刀斧伤出血,痧气腹胀窟,血尿,白浊,半身不遂。"
②《云南中草药》:"养心安神,除湿活络。治风湿性心脏病。"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泡洒服。外用:捣敷。
大药根的功效与作用
大药根的功效与作用,说起大药根可能有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这是什么,大药根也就是大茶药根,一般大茶药根主要产于广东广西福建浙江云南贵州等地。大药根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大药根的功效与作用11、 它的主要功能是解暑消毒止痛接骨,古代时候人们截骨的话通常都会用到大茶药根这味中药。然后呢它的止痛盒解暑的功效也是挺不错的。因为这味中草药呢在我们如今用的也不是特别的多,去那大家可能会有一些陌生但是呢一般在药店里面的话都是会有卖的。在一些药物里面也有他的成分。
2、 然后呢对于治疗骨折和跌打损伤也是有非常好的效果的,现在市场上卖的很多跌打损伤药里面都含有这个大茶药根的成分。然后呢大家下次再买这些药的时候不妨看一下说明书上面的成分里面肯定会含有这份药的,但是那也不排除有一些没有这味药材。然后呢大家可以自己去看一下不要一概而论。
3、 然后呢这个要多一般都是进酒擦或者是煎汤熏洗或者是捣烂外敷。反正就是内外兼用的。然后呢我就说这些了大家那她知道了跟你详细的就可以自己去网上查一下相关的资料或者是咨询业相关的中医,一般学中医的人肯定回知道这一味药材的.QQ问一下你这边有没有学中医的同学。
大药根的功效与作用2 【别名】
胡满蔃(《岭南采药录》),大茶根(《广西药植图志》),断肠草根、猪人参(《矿西中药志》)。
【汉语拼音】
dachayaogen
【加工采集】
全年可采,除去茎苗,洗净,晒干。
【药材鉴别】
干燥根呈圆柱状,略弯曲,表面灰棕色,具细纵纹,有多数横向裂隙,支根痕少数。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带破裂状。横切面皮部灰棕色,形成层明显,木部淡黄色,导管群呈放射状,导管清楚,呈小空洞,木射线较导管群窄,呈深黄色。
产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药理作用】
1、镇痛
钩吻碱腹腔注射,对小鼠热板法试验表明有镇痛作用,ED50为0.28mg/kg;对小鼠醋酸扭体法也表明有镇痛作用,腹腔注射的ED50为0.28mg/kg,灌胃的ED50为0.39mg/kg;对大鼠光辐射甩尾法也表明有镇痛作用,腹腔注射的ED50为0.5mg/kg。
2、协同戊巴比妥钠作用
钩吻碱0.5、0.7、1.0mg/kg皮下注射,与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有协同作用,明显增加入睡鼠数。
3、抗炎
钩吻总碱1mg/kg皮下注射,对角叉菜胶或蛋清引起的大鼠足跖水肿有抑制作用;0.5mg/kg皮下注射连续7日,可抑制大鼠棉球肉芽组织增生;1mg/kg皮下注射可降低大鼠叉菜胶性足肿炎症组织前列腺素E(PGE)含量。
【功能主治】
消肿,止痛,接骨。治疔疮肿毒,跌打损伤,骨折。
①《福建民间草药》:"治手生蛇头疔,足生天蛇毒,痔疮,气性坏疽,煎水熏洗。"
②《广西中药志》:"浸酒外擦,治风湿,跌打,消肿止痛。"
【性味】
《广西中药志》:"味苦,性寒,有大毒。"
【用法用量】
外用:浸酒擦、煎汤熏洗、熬膏或捣敷。
【宜忌】
忌内服。
【副作用】
毒性:钩吻碱静脉注射对小鼠(雌雄各半)的LD50为1.56mg/kg,腹腔注射对雌性小鼠的LD50为1.5mg/kg,腹腔注射对雄性大鼠的LD50为1.2mg/kg。
【归经】
肝;肾经
【植物形态】
常绿藤本,长约12m。枝光滑,幼枝具细纵棱。单叶对生;具短柄;叶片卵状长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12cm,宽2-6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全缘。聚伞花序多顶生,三叉分枝,苞片2,短三角形;萼片5,分离,长约3mm;花小,黄色,花冠漏斗形,先端5裂,内有淡红色斑点,裂片卵形,先端尖,较花筒短;雄蕊5;子房上位,2室,花柱丝状,柱头4裂。蒴果卵状椭圆形,长10-14mm,直径6-8mm,下垂,基部有宿萼,果皮薄革质。种子长圆形,多数,具刺状突起,边缘有翅。花期5-11月,果期7月至翌年2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500-2000m的向阳山坡、路边草丛或灌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药用部位】
为马钱科植物胡蔓藤的根或根皮。植物形态详"钩吻"条。
【来自何书】
《岭南草药志》
大药根的功效与作用3大茶药根为马钱科植物胡蔓藤的根,具有解毒、消肿、止痛、接骨的功效,主治疔疮肿毒、流注、跌打损伤、骨折等症状。
大茶药根主治
主治疔疮肿毒,跌打损伤,骨折。
大茶药根用法用量
日常用法:外用适量,浸酒擦;或煎汤熏洗;或捣敷。
大茶药根禁忌
忌内服。
大茶药根选方
治刀伤:大茶药根(去青皮)、钻地风,二味酌量,共捣烂敷患处。
大茶药根药用部位
为马钱科植物胡蔓藤的根或根皮。植物形态详"钩吻"条。
今天给各位分享红芪的功效与作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红芪的功效与作用吃法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收藏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1、红芪功效与作用2、红芪和黄芪一样都是中草药吗?3、红芪的功效与作用红芪主治功效4、红芪的功效与作用红芪功效与作用红芪一味常见中草药,药用价值极高,具有固表止汗、补气利尿的功效。
具体还有什么功用呢?下面就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红芪的功效与作用
1、补气固表,利尿解毒
红芪味甘、性温,可入肺经和脾经,具有补气固表,利尿解毒的功效。
经常用来治疗中气下陷、慢性肾炎以及糖尿病等疾病,效果显著。
2、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红芪其中一项最为特别的功效就是能够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尤其对心脏病的治疗,效果显著。
红芪的营养价值高于丹参,有出色的止痛作用。
此外,对于中风患者来说,红芪也能起到一定的预防喝缓解作用,可以用于脑血栓和脑梗塞等疾病的恢复治疗。
3、可治高血压
由于血压过高引起下肢浮肿的病症,可配伍红芪、白术和葛根同用;如果患者有血脂的症状,还可以加入泽泻和丹参以及川芎等药物,具体药方应该咨询专业的中医药师。
红芪的简介
【通用名称】红芪
【中药名称】红芪
【拼音名】Hongqi
【英文名】RADIXHEDYSARI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芪HedysarumpolybotrysHand.-Mazz.的干燥根。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
【性状】本品呈圆柱形,少有分枝,上端略粗,长10~50cm,直径0.6~2cm。
表面灰红棕色,有纵皱纹、横长皮孔及少数支根痕,外皮易脱落,剥落处淡黄色。
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棕色,射线放射状,形成层环浅棕色。
气微,味微甜,嚼之略有豆腥味。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热浸法(附录ⅩA)测定,用45%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30.0%。
【炮制】红芪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味与归经】甘,温。
归肺、脾经。
红芪的形态特征
红芪基原植物多序岩黄芪(HedySarumpolybotrysHand-Mazz〉系多年生直立草本,高达1.5米。
根呈长圆柱形,少分枝,长10-50厘米,直径0.5-2厘米,表面红棕色,皮孔横长,黄色或暗黄色,略凸出。
茎有细瘦分枝。
单数羽状复叶互生,L长达15厘米;小叶7-25,长圆状卵形,长1-3.5厘米,宽5-9毫米,先端近平截或微凹,有小刺尖,基部宽模形,全缘,下宙中脉被长柔毛:小叶柄甚短。
总状花序胶生,长达15厘米,有花20余朵,花梗纤细,长2-3毫米,有长柔毛,花等斜钟形,被短毛,下尊齿较长大;花冠淡黄色,长约1厘米,旗瓣长圆状倒卵形,龙骨瓣较旗瓣长。
芙果有子房柄,具3-5英节,有窄翅,表面有稀疏网纹及短柔毛,每节有圆形种子1粒。
猜你喜欢
1.中药红芪的功效与作用
2.黄芪当归羊肉汤怎么做好吃
3.降血脂的中药方
红芪和黄芪一样都是中草药吗?都是。
红芪,为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芪的干燥根,分布于甘肃六盘山、南部的山地、四川西北部等地。
其主要成分为红芪多糖、硒等、氨基丁酸、甲氧基紫檀烷。
具有固表止汗、补气利尿、托毒敛疮的功效。
主要治疗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久泻脱肛、便血、崩漏等病症。
1.固表止汗
红芪有固表止汗的功效,主治气虚流汗、表虚自汗,配伍固表止汗药如浮小麦,效果更佳。
《日华子》:“作汤下水气,止汗,凝气,固表者云。
”
2.补气利尿
红芪有补气利尿的功效,主治食少便溏、久泻脱肛,由于血压过高引起下肢浮肿的病症,可配伍红芪、白术和葛根同用。
还可用来治疗中气下陷。
《中华本草》:“大小便不利,毒蛇咬伤;外用治疔疮,补气之效。
”益气补中蜜炙用。
3.托毒敛疮
红芪有托毒敛疮的功效,主治便血、痒疮、痛疽难溃、血虚萎黄。
内服:煎汤,9-30g。
营养价值
红芪,味甘、微温,主要成分为红芪多糖、硒等、氨基丁酸、甲氧基紫檀烷、阿魏酸烷(基)酯、阿佛洛莫生、甘草甙元、异甙草甙元、驴食草酚、香草酸。
1、红芪具有显著的免疫促进、延缓衰老作用;改善实验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增强耐缺氧能力;镇静、镇痛、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
2、红芪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固表止汗药。
提高痛阈值,对小鼠的急性和亚急性炎症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黄芪,主产于中国的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等地,常用中药之一。
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
主要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等病症。
1.益气固表
黄芪甘温,入脾经,为补益脾气之要药,可治疗脾气虚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
2.敛汗固脱
黄芪能补肺脾之气,益卫固表以止汗,治疗脾肺气虚所致卫气不固,表虚自汗。
又因黄芪善能升阳举陷,也能治疗脾虚中气下陷的久泻脱肛、内脏下垂等。
3.利尿消肿
黄芪既能补脾益气治本,又能利尿消肿治标,为气虚水肿之要药,可治脾虚水湿失运,浮肿尿少。
4.托疮排脓
黄芪以其补气养血之功,使正气旺盛,可收托毒排脓,生肌敛疮之效,可治疗疮疡、痈疽难溃等。
5.调节血压
黄芪的降压成分为γ-氨基丁酸和黄芪皂苷甲,对血压具有一定的双向调节作用。
黄芪能明显降低麻醉犬的脑血管、外周血管、冠状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的阻力,对这些部位的血管有扩张作用,但对肾血管却具有收缩作用。
黄芪降压作用主要为直接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的结果。
6.增强免疫功能
黄芪能显著增加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促进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杀菌能力,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7.保肝护肝
黄芪有保肝作用,特别是对四氯化碳造成肝脏损害引起的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降低有回升作用,并能预防四氯化碳所致的肝糖原减少,适宜慢性肝炎病人,能提高清除病毒或抑制病毒扩散的能力。
8.强心
黄芪具有强心作用,使心脏收缩振幅增大,输出量增加,对中毒或疲劳衰竭心脏的作用更为明显。
而且黄芪多糖可对抗垂体后叶索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
营养价值
黄芪主要含黄芪皂苷、黄芪多糖、黄酮类化合物,还含有氨基酸、蛋白质、核黄素、叶酸、维生素D、β-谷甾醇、胡萝卜苷、咖啡酸、绿原酸及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
1.黄芪多糖能促进RNA和蛋白质合成,使细胞生长旺盛,寿命延长,并能抗疲劳、抗流感病毒。
2.黄芪多糖、皂苷对造血功能有保护和促进作用。
3.黄芪总黄酮和皂苷能保护缺血缺氧心肌。
红芪的功效与作用红芪主治功效红芪,中药名。
为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芪HedysarumpolybotrysHand.-Mazz.的干燥根。
分布于甘肃六盘山和南部的山地,四川西北部等地。
红芪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红芪的功效与作用的资料,欢迎阅读。
红芪的功效与作用
【拼音名】HónɡQí
【英文名】manyinflorescanedsweetvetchroot
【别名】纳洼善马、真盘子、岩黄芪、黑芪。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芪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dysarumpolybotrysHand.Mazz.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洗净,切去根头部及支根,晒干后打捆。
【原形态】多序岩黄芪多年生草本,高达1.5cm。
主根粗长,圆柱形,外皮红棕色长10-50cm。
叶互生;叶柄长;托叶披针形,基部边合;奇数羽状复叶,长达15cm;小叶7-25,叶柄基部甚短;叶片长圆状卵形,长1-3.5cm,宽5-11mm,先端近平截或微凹,基部宽楔形,全缘,上面无毛,下面中脉被长柔毛。
总状花序腋生,长5-8cm,有花20-25,花梗丝状,长2-3mm,被长柔毛;花萼斜钟形,被短毛,最下1个颧齿较其余4齿长大;蝶形花冠,淡黄色,长约1cm;雄蕊10,9合1离,子房狭长形,具柄。
荚果扁平,串球状,有3-5节,边缘具窄翅,表面有稀疏网纹及短柔毛,每节有椭圆形种子1颗。
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600m以下的山坡石缝或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内蒙古、宁夏、甘肃及四川西部。
【性状】
性状鉴别根圆柱形,少分枝,长10-50cm,直径0.8-2cm。
表面灰红棕色,具纵皱纹,有少数支根痕,皮孔横长,色稍浅,略凸起。
栓皮易脱落,露出淡黄色皮部及纤维。
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纤维性,色浅,富粉性。
横断面皮部淡棕色,约占半径的1/2-1/3;形成层环形,棕色,木部致密。
气微而特异,味微甜。
以粉质多、味甘者为佳。
显微鉴别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切向延长的木栓细胞。
栓内层2-4列,为厚角细胞。
韧皮部纤维成束散在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长14-22μm,直径7-14μm。
韧皮射线常波形弯曲。
形成层成环。
木质部导管直径12-110μm,木纤维众多,位于导管周围,基周围薄壁细胞中亦含草酸钙方晶。
粉末特征:黄棕色。
①纤维及晶纤维多,纤维壁微木化,表面有纵裂纹,初生壁与次生壁界限明显,孔沟不明显,胞腔线形,或不明显;晶纤维的含晶细胞壁常不均匀增厚,方晶大多横长排列。
②草酸钙方晶双锥形、长方形或类方形,长约至22μm,直径7-14μm。
③淀粉粒单粒类圆形或卵圆形,直径2-19μm,脐点裂缝状、点状、人字状或三叉状,层纹不明显;复粒由2-6(-8)分粒组成。
④导管大,直径到145μm,多破碎,主为具缘纹孔导管。
另外可见木栓细胞,棕色块。
【化学成份】根含红芪多糖(HPS),微量元素(硒等),并含γ-氨基丁酸(γ-diaminobutyricacid),(-)-1,3-二羟基-9-甲氧基紫檀烷(1,3-hydroxy-9-methoxypterocarpane),5-羟基-2-(2-羟基-4-甲氧苯基)-6-甲氧基苯并呋喃[5-hydroxy-2-(2-hydroxy-4-methoxyphenyl)-6-methoxybenzofuran)],刺芒柄花素(formononetin),阿魏酸烷(基)酯(alkylferulate),阿佛洛莫生(afromosin),甘草甙元(liquiritigenin),异甙草甙元(isoliquiritigenin),(-)-驴食草酚[(-)-vestitol],3',7-二羟基-4'-3',7-dihydroxy-4'-methoxy-isoflavone),香草酸(vanillicacid),3,4,5-三甲氧基肉桂酸甲基酯(3,4,5-trimethoxycinnamicacidmethylester),6-羟基-2(2-羟基-4-甲氧苯基)-苯并呋喃[6-hydroxy-2-(2-hydroxy-4-methoxyphenyl)-benzofuran],芒柄花甙(ononin),琥珀酸(succinic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4-甲氧基苯乙酸甲酯(benzeneaceticacid-4-methoxy-methylester),2,6-双叔丁基-4-甲基苯酚[2,6-bis(1,1-dimethylethyl)-4-methylphenol],正十五烷酸甲酯(n-penta-decanoicacidmethylester),棕榈酸甲酯(palmiticacidmethylester),9,11-十八碳二烯酸甲酯(9,11-octadecadienoicacidmethylester),亚麻酸甲酯(linolenicacidmethylester),硬脂酸甲酯(stearicmethylester),山yu酸甲酯(behenicacidmethylester),1,7-二羟基-3,8-二甲氧基氧(口占)吨酮(1,7-dihydroxy-3,8-dimethoxyxanthone),二十四烷酸(tetracosanoicacid),硬脂酸(stearicacid),3',4'同一羟基黄酮(3',4',3,5,7-pentahydroxyflavone),熊果酸(ursolicacid),阿魏酸二十四醇酯(lignocerylferulate),3,4,5-三甲氧基桂皮酸甲酯(methyl-3,4,5-trimethoxy-cinnamate)。
【鉴别】理化鉴别(1)取本品粉末3g,加水30ml,加0.2%三酮溶液2滴,至沸水浴中加热5min,冷后呈紫红色。
(检查氨基酸、多肽)(2)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3g,加水15ml冷浸过夜,滤过,作供试品溶液。
另取精氨酸、脯氨酸、苏氨酸,以乙醇溶解成每ml含1mg的对照溶液。
取上述两种溶液点于同一硅酸G薄层板上,以乙醇-氨水-水(7:1:2)展开,展距20cm,取出晾干,喷雾吲哚醌试剂,105℃烘烤数分钟,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炮制】红芪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味】甘;温
【归经】归肺脾经
【功能主治】固表止汗;补气利尿;托毒敛疮。
主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浮肿;血虚萎黄;痈疽难溃难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
益气补中蜜炙用。
【临床应用】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塘,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痛疽难溃,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摘录】《中华本草》
红芪功效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主治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
红芪的功效与作用红芪是一种中药材的名字,它是豆科草本植物黄芪和蒙古黄芪的根部,有很出色的药用功效,可以治疗人类的多种疾病,想对红氏的功效与作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可以参考我对红芪做的详细介绍。
红芪的功效与作用
1、红芪的功效
红芪这种中药材味甘,性温,可以入肺经和脾经,补气固表,利尿解毒和排脓生肌都是这种中药材的重要功效,在中医中它多用于人类的中气下陷、慢性肾炎以及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疗,有时也可以用于人类气虚水肿等病的治疗,治疗效果比较不错。
2、红芪能治高血压
红芪这种中药材对人类的高血压也有很出色的治疗效果,特别是对那些因血压过高,引起下肢浮肿的症状,治疗效果明显,在治疗时可以把红芪与白术和葛根等中药材搭配使用,如果患者有高血脂的症状,还可以加入泽泻和丹参以及川芎等药物,具体药方应该咨询专业的中医药师。
3、红芪能保护心脏
保护心脏治疗缺血性心脏病也是红芪的重要功效,它对心脏病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丹参,有出色的止痛作用,治疗时可以把红芪加水煎制以后服用,每天服用五十克,煎制好的药液在一天中分三次服完即可。
另外红芪对人类的中风,也就是心脑血管疾病也有一定的预防和缓解作用,可以用于脑血栓和脑梗塞等疾病的恢复治疗。
红芪的功效与作用
1、补气固表,利尿解毒
红芪味甘、性温,可入肺经和脾经,具有补气固表,利尿解毒的功效。
经常用来治疗中气下陷、慢性肾炎以及糖尿病等疾病,效果显著。
2、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红芪其中一项最为特别的功效就是能够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尤其对心脏病的治疗,效果显著。
红芪的营养价值高于丹参,有出色的止痛作用。
此外,对于中风患者来说,红芪也能起到一定的预防喝缓解作用,可以用于脑血栓和脑梗塞等疾病的恢复治疗。
3、可治高血压
由于血压过高引起下肢浮肿的病症,可配伍红芪、白术和葛根同用;如果患者有血脂的症状,还可以加入泽泻和丹参以及川芎等药物,具体药方应该咨询专业的中医药师。
红芪泡水喝
红芪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含有了各种微量元素,里面含有了赖氨酸等多种微量的元素,适应每日泡水喝,具有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之功效,常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等症状。
用法以及用法:9~10g,开水冲泡食服,切记量适中不宜过多。
红芪的用药禁忌
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红芪与黄芪的区别
红芪与黄芪是通用的,但其原植物与黄芪同科不同属。
红芪一般是野生的。
作用大于黄芪,但基本作用是相同的。
猜你喜欢
1.中药红芪的功效与作用
2.降血脂的中药方
3.黄芪当归羊肉汤怎么做好吃
红芪的功效与作用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红芪的功效与作用吃法、红芪的功效与作用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947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对节叶能治什么病
下一篇: 豆腐渣果能治什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