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不见
(《陕西中草药》)
【异名】一朵云(《陕西中草药》)。
【来源】为阴地蕨科植物蕨蔡的带根全草。
【植物形态】蕨蔡
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根茎短,直立,簇生多数肉质状根,干后呈褐色或暗褐色。总柄长15~30厘米。叶有营养叶与孢子叶之分,同生于总叶柄上。营养叶阔三角形,几无柄,薄革质,长15~20厘米,宽25~30厘米,3~4回羽裂;2回小羽片披针状矩圆形,几对生;末回小羽片披针状矩圆形,羽状浅裂,裂片狭长。孢子叶自营养叶的基部抽出,高出营养叶,孢子囊穗集合成圆锥花序状,长6~16厘米,2次羽状着生。
生于山谷林下阴湿处。分布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浙江、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采集】春、冬采挖,晒干或鲜用。
【性味】《陕西中草药》:"苦涩,凉。"
【功用主治】①《陕西中草药》:"清热解毒,平肝散结。治肺痈,结膜炎,劳伤,蛇咬伤,瘰疬。"
②南川《常用中草药手册》:"补虚润肺,止咳化痰。治咳嗽、虚弱及病后声哑。"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钱。外用:捣敷。
那些一眼心动的春天文案
1、花已开,春已至。人生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也会有生生不息的希望。
2、春天是没有国籍的,白云是世界的公民。
3、不负春光,野蛮生长。
4、又是三月春风起,期待桃花处处浓。
5、但愿春日安好,往后尽是鲜花灿漫。
6、最美是浓烟,看不够的是人间,如期而至的春天,你好。
7、绿色是春天最好的文案。
8、春天的鲜花开满墙头,你是我的如愿以偿。
9、没有一个季节的风比春天,更让人觉得人间温柔且值得。
10、如果你来了春天就不用来了。
11、春天适合努力和拥抱也适合牵手过马路。
12、东风报春,携来尘骨光阴中。春暖花开,浸染暖色人心上。
13、光与竹林,三月人间。
14、我看见那些岁月如何奔驰而过,捱过了冬天便迎来了春天--渡边和子。
15、春风如约而至一定会吹暖每一个角落。
16、春天会有生生不息的希望和意想不到的惊喜。
17、送别经久的冬,四季如初,佳期如许。
18、外面的花已经开的很像样了,我看到风拥作一团,前来祝贺。
19、忽然想问你一些有关春天的事。比如樱花的花期是多少天,天气热了要穿什么吗,能不能趁着春天喜欢我。
20、错过秋枫冬雪便会迎来春天的樱花。
21、"雪融化后是什么?""是春天吧。"
22、春天永远都不会缺席春风永远都能吹到你的身上。
23、用一整个冬天积攒温暖和爱在春天馈赠给你。
24、你的春日好运正在派送。请保持心情舒畅春风如约而至一定会吹满每个角落四季初始,万物复苏,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25、四季初始万物复苏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春风如约而至一定吹满每个角落
26、春天要来了,万物都在努力获得新生你也要加油啊。
27、最好的春天就是,一面是阳光,一面是碧波蓝天。
28、最美是浓烟,看不够的是人间,如期而至的春天,你好。
29、春天适合努力和拥抱,也适合牵手过马路。
30、揣着一口袋的开心满载而归,还有定格春天的味道。
31、火车的窗帘破了一个洞,我背着全车厢的人和春天交换秘密。
32、你和三月,都是春天。
33、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34、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35、山歌,海笑,花飞扬-一大情怀的春天气息扑面而来!
36、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春暖花开的时候心情也会变得好起来哦!
37、许我一段时光,还你一场春暖花开。
38、那面春天,只看得见月圆,看不见云烟,想象明天。
39、三月,但求随心,勿忘本心。惟愿顺意,尽如你意。
40、要相信,总有一天,跋涉万水千山,你的爱,会在更美的风景里,春暖花开。
41、看过一千种关于春天的句子,都不及这一刻唯美的落日黄昏和恰好的微风。
42、因为你要做一朵花,才会觉得春天离开你;如果你是春天,就没有离开,就永远有花。
以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底本,来解读古中医的思想和方法。
我们知道,历代名家都对此书推崇倍至,历代经得起检验的汤液家无一不是精研伤寒的。此书中的药方属于经方的范畴。经方是指汉代以前的经典中的医学方剂,张仲景是汉代以前的经方的总结者和发扬者。
所谓经方,大抵已经沿用了几千年,理论上可以上溯到传说中的神农时代。现在一提经方,自然就会和元明清的医学相背驰,一背驰就会有人出来说否定我们这几百年的医学成果。几百年,相对于漫长的中医历史太短暂了。中国文化成熟得早,易理象数也好,文化哲学也好,青铜器也好,玉器也好,最高成就都是在春秋战国之前,到汉代已经在衰落了。何况近几百年的中医理论主要来自于文人的著作,空谈多过实证,诡辩多过大道,且大多是文人为了博名故意另辟蹊径的东西,开宗立派的效果是达到了,医学却变混乱了。
张仲景之所以是医圣,首先他参透了汉代之前的经方之精髓,然后他在纷乱的辨证体系当中确立了最适合汤液学的 六经辨证体系 ,用来指导运用经方。所以,我们今天在这里讲经方不为复古,更不为疑今,只为在杂说蜂起之世,追本溯源的发扬真正的古中医,但求真耳。
对于经方,自古就有这样的说法,说只要使用得当,就能有“覆杯而愈”的效果。所谓“覆杯而愈”,就是说喝完药,把杯子洗了扣在桌上,病就好了。这个听起来好像不可思议,以我个人的临证经验来看,此言是不虚的。如果辨证准确,外感病只需要半剂药,上午吃下午好,晚上吃早上好,该退烧的会退烧,该止泻的会止泻。慢性病的也是几剂药就会有明显效果,甚至是几剂药治愈的也有很多。绝对不是现在所说的中药慢。慢的那是后世中医,而不是真正的古中医。
历代能够参透这本书的寥寥无几,原因是张仲景在这本书里没有系统的讲述他的医学理论。这就好比一本武功秘笈,只有招数,没有详尽系统的内功心法。加之又是一本残书,经过历代流传还有错简,以及后人加上去的一些自相矛盾的东西,所以历代能真正学通这本书的人是少之又少,很多人只能高山仰止。
现今对《伤寒论》的研究,大部分只停留在依葫芦画瓢的阶段。在临证上,只要能够与书中的方证对应上,就能有极好的治疗效果。书中没有提及的,或者那些似是而非的证状,分析起来就有困难了,选方就没有把握,自己组方效果又不理想。《伤寒杂病论》的行文方式是极简的,不过寥寥几万字,而疾病的反应又千变万化,哪能够一一对应呢?
胡希恕先生,大家都很熟悉了,是一个很好的经方名家,他提出辨证的最高境界是方证对应,推崇原方原剂量。实际上,张仲景教的是加减变化之道,比方说他用桂枝汤变化出二三十个方子来灵活治疗人体各种各样的证和疾病。胡希恕当然明白这个,他之所以不赞成加减变化,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弄清楚组方后面的原理。
张仲景所传承的经方医学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是如何思考人体的?组方用药的原理为何?这些药物又是怎样在人体当中起作用的?只有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才能真正的学到“仲景之法”,而不只在临“仲景之方”,才能像张仲景一样用简单的几十味药物因证组方,以一驭万,而效如桴鼓。我这一次来破解的就是这些问题。
经方的哲学思想属于道家思想的范畴,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知道,中国的文化在汉代之前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导的,汉初以后才转为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张仲景是东汉以前经方的集大成者,他和道家的联系自然不言而喻。
要用道家思想来理解《伤寒杂病论》,那就先要讲两个本体上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人类到底有没有治病的药?
答案是人类是没有治病的药的。为什么?打个比方,我们创造了一台电脑,造了一台洗衣机,我们今天就可以修电脑,今天就可以修洗衣机。而我们人呢?人是造物主造的,是上帝造的最精密的仪器,是被造物。从哲学上来讲,我们的永远修不了自己,除非我们有和上帝同等的智慧,就好像一台洗衣机永远不可能修它自己一样。
既然说我们修不了自己,那医疗又是什么呢?先从西医说起。西医领域一直在致力于研究治病的药,那西医领域到底有没有治病的药呢?先说感冒,现在大家都知道了,抗生素不是感冒的特效药。在国外门诊,大夫是没有权利随便开抗生素的,若开了,他可能会面临吊销执照的处罚。
那问题就来了,既然抗生素不是感冒的特效药,那感冒的特效药又在哪里呢?西医界的答案是没有。如果感冒都么有特效药,那别的病呢?自然更没有特效药了。比方说糖尿病、高血压,我们都知道,终身服药。这些药是控制血压,控制血糖,但不能治愈。不但治不好还伤肝肾,因为服用这些药物引起肝肾衰竭的病人现在很多。如果病严重了呢,就是手术,把坏掉的器官切割或置换。然后就是排异反应,因为不是原装器官人体不接受。这种治疗追求的是五年存活期,如果能存活五年就算治愈。
那中医领域有没有能治病的药呢?我告诉你,一样没有。
能够对抗疾病的只有人体自身的免疫力 。因为我们人体的免疫基因链足够对付已知的一切疾病。比方说艾滋病,人体免疫力一般的,能抵抗艾滋病十年二十年不发病。个别免疫力极强的终生不发病。癌症非典之类的自愈的就更多了。既然人体免疫力能够对付疾病,为什么还会生病呢?是因为我们的免疫力受到了抑制。真正的古中医是反对用药去治病的,而是着眼于恢复人体秩序之常态,打开让免疫力受到抑制的这把锁,然后让免疫力自己去治病。也可以理解为药物是帮人体治病的,而不是自己去治病。人体为天之道场,顺应人体之作为,便为顺其自然,顺势而为,这是道家的思想,真正能“覆杯而愈”的只能是人体自己,而不是药物。
第二个问题:古中医和后世中医的区别是什么?
古中医帮人体排病,言证不言病,证为自体如何排病之证据,顺道而行,顺水推舟,不敢逾越人体妄自作为;后世中医误以为药能治病,总以某方药治某病某症来论治,不见人体自身之作为。
区分古中医和后世中医应以汉代为界。
先说后世中医。后世中医是以药治病治症的。病好理解,什么是症呢?比方说后世中医经常说的脾虚肾虚痰湿淤血就是症。
我举一个病例来说明这个问题。男子的虚劳房事类疾病,后世中医大都从肾论治,分肾阴虚还是肾阳虚。如果是肾阴虚,用生地熟地之类的滋阴药;如果是肾阳虚,那就是苁蓉巴戟天杜仲这类的药。我早年学过很长时间的后世中医,知道用这类药效果不会太好,暂时或有缓解,往往牵延不愈,有时补肾药吃多了还会上火。《伤寒论》里有一个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没有一味补肾药,辨证准确的话治这个病效果立竿见影,几剂药就能治好。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之所以能治好这个病,是因为它没有拿药直接去补肾,而是着眼于人体的大循环,人体的循环恢复了,津血运化归肾,它的肾气自然就会增强。如果人体自己就不能补肾,又有什么药能直接补肾呢?能隔山打牛的补一点,却起不到根本的作用。这就是后世医家治病动辄给病人吃几个月的药,收效却不明显的道理。
再如治肿瘤类疾病,我看现在的医生动不动一张大方子,几十味活血化瘀攻坚散结的药,如果人体大秩序没有恢复,自己就不散结,仅用这些药也不会有太好的效果。
《伤寒杂病论》的治病思想是道家的,是“道”思维的,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就是不妄自作为,不干预天和,不代人体去治病,而是先弄清楚人体在如何排病,为什么排不了?然后致力于平衡人体的能量,恢复人体秩序,助人体一把力,从而让人体能自己去治病。有什么力量大得过人体免疫力,药物若顺水推舟,自然无往而不利,若自行其是,则寸步难行。
既然药物不能治病症,那药物学上所说的补肺补脾发汗通便又怎么理解?其实这些说法也都是不可靠的。举例说明:我们常说桂枝是发汗的,学过《伤寒论》的都知道,桂枝也可以用来止汗。白术这味药,后世说它健脾止泻。北京有个大夫,专用白术治便秘,成了他的独门绝技了。到底桂枝是发汗还是止汗?白术是通便还是止泻?其实这都是后世医家的说法。通便止泻哪能是药物能够做到的,这是人体自身无数条神经配合而形成的一个指令,药物本身不能够代替人体来行使这个指令。药物无非平衡人体阴阳,帮助人体驱走病邪,然后由人体自己来下这个指令。比如桂枝,它只是把阳气送到肌肉组织,表的阳气够了,它该出汗会出汗,该止汗会止汗;白术是气化中焦的,中焦气化,津液得以运行,该止泻会止泻,该通便会通便。
学过经方的都知道,经方来来去去就是那么三四十味药,《伤寒》里主要的方子也就那么几个,无非加减变化而已,却能治人体一切的疾病。人体的疾病何止千万,为什么经方能以不变应万变,说明经方不是治病的,而是用来治理人体的,人体排病的方式就那么几种,药物只是顺势而为协助人体排病,所谓大道至简就是这个意思。再说,人体恢复秩序了,自己就能治病了,何用药物代劳?
《伤寒杂病论》的理论体系当源于黄老之学,也可能是来自当时比较正统的道家思想,受《易经》影响亦深。其实传统中国文化的理论根基皆自“道”而来,诸子百家也都宗道。道为何,天地之大道,宇宙自然之规律。百家学说无非是由道及术的分支,后来大道既衰,道才成了专门的一家,谓之道家。《伤寒杂病论》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虽为道家医学,却与道教不一样,其中并无巫医祝由禁咒之内容,而是直取大道,更近老庄之观念。《伤寒杂病论》中的易理历来还有人去研究,而其中的道家思想却少有人探寻。讲道家医学就要讲无为,讲顺应天然,医家不可妄自作为,不妄自作为才能无为而无不为。医学自仲景之后,整体趋势是越来越有为,越来越喜欢滥用药物对抗疾病。结果大家也看到了,中医汤液学相比仲景时代衰落得太厉害了。两千年来,我们非但没有让中医有所寸进,反倒让中医治病从覆杯而愈,一剂而解,沦落到中医不治病,中医治病慢,中医只能调理的境地。
仲景之术和后世医学还有一个区别,其术虽本源于道,却不空谈大道,甚至避而不谈,而是将道化为具体的临证思路和组方用药方法,而且是大道至简,简而易行的,这才是医学上最难做到的,也是最有价值的。后世的医家往往喜欢谈玄说道,或仅止于道,或细推敲起来里面未必有真正的道,临证用药甚至背离道,分歧繁复更是千门万户观之不尽。所以这次我也是以仲景之法为法,主旨不在空谈医理中的道,不在借医说道说易以炫己,而是道以致用,破解张仲景理解人体的方法和组方用药的规律,以求应之于临证治病救人。让习之者虽不足以谈易说玄,却能回归传统,成为实实在在能用“道思维”治病的传统中医。如果我们再不能回归到真正的传统,中医的前景也许不是再走两千年弯路那么简单的了。
谜语:
恍然大悟(打一中草药名)——脑立清
十人九死(打一中药名)--独活
威风扫地(打一中草药名)——虎力散
低头思故乡(打一中草药名)——怀熟地
红十字会(打一中草药名)——九一丹
大开绿灯(打一中草药名)——路路通
三省吾身(打一中草药名)——防己
敲山震虎(打一中草药名)——驱风散
方法论(打一中草药名)——白术
滔滔不绝(打一中草药名)——长流水
久别重逢(打一中草药名)——一见喜
两个少女(打一中草药名)——二妙散
一江春水向东流(打一中草药名)——通大海
起宏图(打一中草药名)——远志
金钿遍野(打一中草药名)——地黄
踏花归来蝶绕膝(打一中草药名)——香附
第四季度经费(中草药名)——款冬花
妇女节前夕(打一中草药)——三七
人间四月芳菲尽——春不见
滔滔不绝(打一中草药名)——长流水
偷梁换柱(打一中草药名)——木贼
五月既望(打一中草药名)——半夏
不知道(打一中草药名)——生地
窗前江水泛春色(打一中草药名)——空青
忠诚老实(中草药名)——厚朴
儿童节发假(打一中草药名)——六一散
古城姐妹(打一中草药名)——金银花
鲛人挥泪(打一中草药名)——珍珠散
老谋深算(打一中草药名)——苍术
不生第二胎(打一中草药名)——杜仲
连接各户(打一中草药名)——贯众
难过皆因负担重(打一中草药名)——薄荷通
峨嵋第一峰(打一中草药名)——川山甲
后继无人(打一中草药名)——续断
子规啼尽杜鹃红(打一中草药名)——血竭花
三九时节(打一中草药名)——天冬
九九归一(打一中草药名)——百合
稀世珍宝(打一中草药名)——金不换
海棠春睡(打一中草药名)——安息香
儿行母忧(打一中草药名)——附子
杜鹃啼血(打一中草药名)——一点红
分兵出发(打一中草药名)——行军散
快快松绑(打一中草药名)——急解索
老蚌生珠(打一中草药名)——贝母
红袋子(打一中草药名)——赤芍
满盘旗(打中草药名)——白首乌
道旁栽草(打一中草药名)——过路黄
重新制作(打一中草药名)——复盆子
无字之方(打一中药材——没药)
少小离家(打一中药材——当归)
满城尽带金甲(打一中药材——黄连)
和平已不远(打一化学药品——安乃近)
我的左眼看到鬼(打一药典检项——可见异物)
五指山传说(打一中药材——佛手)
九死一生(打一中药材——独活)
壮怀天涯(打一中药材——远志)
哪里有黑头(打一中药材——何首乌)
鸡犬不留(打一生物制品术语——灭活)
精尽人亡 (打一味中药射干
低头思故乡——怀熟地
故乡——熟地
异国——生地
不生第二胎——杜仲
牧童——牵牛子
九死一生——独活
三九时节——天冬
包龙图——首乌
司机——车前子
昭君出塞——王不留行
天女散花——降香
长生不老——万年青
绿林好汉——草寇
病入膏肓——没药
自卫还击——防己
他乡遇故知——一见喜
一江春水向东流——通大海
春眠不觉晓——安息香
春常在——四季青
一年十二月——四季青
断肢再植——骨碎补
东坡先生浑不知——狼毒
有言在先——白前
老实忠厚——厚朴
黑色丸子——乌药
演讲技巧——白术
机构繁多——百部
户——芦根
雪——夏天无
葬花——安息香
武松杀嫂——穿心莲
世上只有妈妈好——光知母
举头望明月——怀熟地
天天向上——连翘
偷梁换柱——木贼
言语肤浅——陈皮
摸用小人——使君子
孩儿拜见父王——太子参
长生不老 —— 万年青
病入膏肓——没药
茅塞顿开——脑力清
自卫还击——防己
绿林好汉 ——草蔻
龙王跨下驹——海马
天涯思故乡 —— 生地、怀熟地
峨嵋第一峰——川山甲
他乡遇故知 ~ 一见喜
皇帝身上袍 —— 龙衣
车—— 莲心
故乡—— 熟地
涨潮——胖大海
冰川——滑石
方法论—— 白术
春夏秋——隐冬
烤火费 ——冬花
说实在的—— 白果
天高云淡 —— 空青
九死一生—— 独活
熟知植物学——草木通
大雪纷飞—— 天花粉
九九归一—— 百合
苦熬三九 ——忍冬
疑虑尽消——多虑平
骨科医生——续断
剧场灯熄——台乌
云雾蔽日——锁阳
穿群而过——贯众
老蚌生珠——贝母
黑色丸子——一乌药
人工育珠——附子
肺气不宣——郁金
谋士难当——苦参
月中神树——桂枝
山山相连植——脉通
五月初五——半夏
穿林而过——木通
红色顾问——丹参
天府之宝——川贝
利刀劈竹东西倒——使君子两分
言行处处要检点——广防己
偷梁换柱——木贼
言语肤浅——陈皮
摸用小人——使君子
孩儿拜见父王——太子参
千年裘——陈皮
夯——大力参
右——穿破石
旦——牵牛星
弁——三角草
用——对月连
皿——一点血
可——何首乌
必——穿心莲
白——太阳针
盾——卫矛
有声有色的技艺——白术
莫用小人——使君子
看看来到五月中——半夏
佳人买纸糊窗棂——防风
丈夫出外三年整——当归
一封书信半字空——白芷
僧人化缘——佛手
宴罢酒酣——当归
黑夜不迷途——熟地
老实忠诚——厚朴
百年美貂裘——陈皮
初入其境——生地
愚公移山——远志
老汉首如霜——白头翁
酸甜苦辣咸——五味子
死后才把金衣献——蝉脱
丢盔弃甲——败酱
一江春水向东流——通大海
女儿出嫁——红娘子
首都男儿(京子)。
满头黑发(首乌)
偷伐森林(木贼)
称呼爸爸(杷子)
土生土长(熟地)
当放牛娃(牵牛子)
十月怀胎(守宫)
户——芦根
春眠不觉晓——安息香
胸中荷花(穿心莲)
睛空夜珠(满天星)
初入其境(生地)
永远康宁(千年健)
老娘获利(益母草)
假期休完(当归)
浪费钱财(金银花)
土皇帝(地龙)
秋尽江南草未凋(冬青)
鸳鸯不独宿(合欢)
赤字消费(红花)
山中无老虎(猴魁)
举头望明月(怀熟地)
不教污淖陷沟渠(净当归身)
天天向上(连翘)
冒雨进攻(落得打)
睡醒秋声无觅处(明天冬)
芭蕉垂泪悼长眠(叶下珠 水安息)
飞泉直自天际来(泽泻 凌霄)
往往取酒还独倾(不二饮)
金银花的传说
古时候,有一个村里,一对善良的夫妻,妻子怀了双胞胎,生下一对可爱的女儿,一个叫金花,一个叫银花。她俩长得如花似玉,聪明伶俐,父母疼爱,乡亲、邻居们也非常喜欢这对姐妹。
两姐妹都到十八岁了,求亲的人络驿不绝,几乎踏破门槛。可姐妹俩谁也不愿出嫁,生怕从此分离。她俩私下发誓:“生愿同床,死愿同葬!”父母也拿她俩没办法。
谁知好景不长,忽然有一天,金花得了病,这病来势又凶又急,浑身发热,起红斑,卧床不起。请来医生给她看了病,医生惊叹地说:“哎呀!这是热毒症,无药可医,只好等死了!”
银花听说姐姐的病没法治,整天守着姐姐,哭得死去活来。
金花对银花说:“离开我远一点吧,这病过(传染)人” 。
银花说:“我恨不得替姐姐得病受苦,还怕什么过人不过人呢?金花说:“反正我话不成了,妹妹还得活呀?”
银花说:“姐姐怎么忘啦?咱们有誓在先:生同床,死同葬。姐姐如有个好歹,我绝不一个人话着!”
没过几天,金花的病更重了,银花也卧床不起了。他俩对爹妈说:
“我们死后,要变成专门治热毒病的药草。不能让得这种病的人再象我们似的干等死了。”
她俩死后,乡亲们帮着其父母把她俩葬在一个坟里。
来年春天,百草发芽。可这坐坟上却什么草也不长,单单生出一棵绿叶的小藤。三年过去,这小藤长得十分茂盛。到了夏天开花时,先白后黄,黄白相间。人们都很奇怪,认为黄的就是金花,那白的是银花。想起两姐妹临终前的话,就采花入药,用来治热毒症,果然见效。
从此,人们就把这种藤上的花称为“金银花”了
杜仲的传说
传说在陕西华山山麓的一个小山村里,住着一户人家,儿子李厚孝,为人忠厚老实。一天,六旬老母突然患病,卧床不起。李厚孝请医生诊治,服药数帖后,老母之病不见好转,李厚孝心急如焚。医生告诉他,华山山崖上长着一种灵芝草,只要采回去,老母的病就有救。厚孝立即背上药篓,拿着锄头,往华山攀去。
华山,峭壁如削,高耸入云。为给老母治病,厚孝哪管山路奇险,攀岩越堑,终于采到了灵芝宝草,那喜悦的心情,难以表述,可是下峭壁时,一不小心扭伤了腰,手一哆嗦,咕碌碌摔下山去。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厚孝慢慢苏醒过来,摸摸宝草还在,心里就放心了,可是想爬却爬不起来,腰腿疼得钻心,只好咬着牙爬到一棵大树下,倚靠在树干歇息。
天很快黑了下来,朦胧间忽听到了鹤叫,睁眼一看,面前站着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厚孝挣扎着喊道:“老爷爷帮帮我,我得赶回家救老娘……”老者慈祥地笑着回答:“孩子,腰伤得不轻啊,莫动,待我给你医来。”说着从怀中掏出一个小葫芦,伸手从树上剥了一块树皮,树皮折断处,剥出细丝,塞进葫芦摇了三摇,树皮立刻化成水,老者给厚孝服下,不一会厚孝的腰就不疼了。老者哈哈大笑扶起厚孝说:“孩子,快回家吧,老母还等着用药呢!”厚孝握着老人的手,千恩万谢,定要老人留下姓名。老者指着大树吟曰:“此木土里长,人中亦平常。扶危祛病魔,何须把名扬!”说完,骑上白鹤,飘然而去。
厚孝望着老人远去的背影,并不解诗中何意,立即回家,将灵芝给老母吃下,药到病除。
几天后,厚孝又来到了那棵树下,只见树上长满了椭圆状有锯齿的绿叶,树粗且直,李厚孝认得这叫杜仲树。厚孝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口中喃喃念着老者留下的那四句诗……啊!这不是“杜仲”二字吗?此木土里长,“木”旁放一“土”是“杜”,人中亦平常,“人中”是“仲”,莫非杜仲树能治腰伤?厚孝十分惊奇,剥下一块树皮带回家中,正碰到有个村民扭伤了腰,厚孝把树皮煎了,病人服下,果然有效。
茵陈的传说
有一个黄痨病人,面色姜黄,眼睛凹陷,瘦成了个刀螂。这天他拄着拐杖,一步一哼地找到华佗:“先生,请你给我治治吧”。
华佗见病人得的是黄痨病,皱着眉摇了摇头说:“眼下医生们都还没找到治黄痨病的办法,我对这种病也是无能为力呀!”
半年后,华佗又碰见那个人。谁想这个病人不但没有死,反倒变得身强体壮,满面红润了。华佗大吃一惊,急忙问道:“你这病是哪位医生治好的?快告诉我,让我跟他学学去。”那个人答道:“我没请先生看,病是自己好的。”华佗不信:“哪有这种事!你准是吃过什么药了吧?”“药也没吃过。”“这就怪了。”“哦,因为春荒没粮,我吃了些日子野草。”“这就对啦!草就是药,你吃了多少天?”“一个多月。”“吃的是什么草啊?”“我也说不清楚。”“你领我看看去。”“好吧。”他们走到山坡上,那个人指着一片野草说“就是这个”。华佗一看,说道:“这不是青蒿吗,莫非能治黄病?”嗯,弄点回去试试看,于是华佗就用青蒿试着给病人下药治病,但一连试了几次,病人吃了没一个见好的。华佗以为先前那个病人准是认错了草,便又找到他询问:“你吃的是几月里的蒿子?”“三月里的。”“唔,春三月间阳气上升,而草发芽。也许三月的青蒿有药力。”
第二年开春,华佗又采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试着给患黄病的人吃,这回可真灵了!结果吃一个,好一个,而过了春天再采的青蒿就不能治病了,为了把青蒿的药性摸得更准,等到第三年华佗又一次作了试验,他逐月把青蒿采来,又分别按根、茎、叶放好,然后给病人吃,结果,华佗发现,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黄病,为了使人们容易区别,华佗便把可以入药的幼嫩青蒿取名叫“茵陈”,他还编了四句话留给后人:
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与后人切记牢,
三月茵陈能治病,四月青蒿当柴烧。
凤仙花的传说
凤仙花具有活血消肿的功效,是妇科调经和外治跌打损伤的民间要药。关于凤仙花药名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相传很早很早以前,在福建龙溪有个叫凤仙的姑娘,长得亭亭玉立,秉性温柔善良,与一个名叫金童的小伙子相爱。一天,县官的儿子路过此地,见凤仙这般漂亮可爱,顿生歹心,前来调戏。被凤仙臭骂一顿灰溜溜地走了。凤仙知道这下可闯了大祸,县官儿子肯定要求找麻烦。于是决定与金童一起投奔外地。凤仙只有父亲,金童上有母亲。两老两少连夜启程远走他乡逃难。途中金童的母亲患病,闭经腹痛,荒山野岭又无处求医访药,四人只好停步歇息。
再说县官听说儿子被村姑骂了一通,就命手下前来捉拿凤仙,眼看就要追上,无奈之中凤仙、金童拜别父母,纵身跳入万丈深渊,以示保洁。两位老人强忍悲痛,将凤仙金童二人合葬。晚上两位老人依坟而卧。凤仙和金童夜间托梦给父母,告之山涧开放的花儿能治母亲的病。次日醒来,果见山涧满是红花、白花,红的似朝霞,白的似纯银。老人采花煎汤,服后果真药到病除病愈。后来,人们就把这种花命名为凤仙花以示纪念。
柴胡的传说
唐代有个胡进士,家有长工叫二慢。秋天,二慢得了瘟病,胡进士怕传染家里的人,就让他离开。二慢来到水塘边,在杂草丛里躺着,觉得又渴又饿,浑身无力,便挖了些草根吃。一连吃了7天,周围的草根吃完了,二慢试着站起身,忽然觉得身上有劲了。从此,二慢的病再没犯过。
过了些日子,胡进士的儿子也得了瘟病。他请了许多医生,谁也治不好。胡进士忽然想起二慢,把他找来询问后,急忙命人挖草根洗净煎汤,给儿子一连喝了几天“药”,病就好了。胡进士很高兴,想给那种药草起个名字,那东西原来是当柴烧的,自己又姓胡,就叫它“柴胡”吧。
枸杞的传说
民间传说,有一书生体弱多病,到终南山寻仙求道,在山中转了好几天,也没有见到神仙踪影。正烦恼间,忽见一年轻女子正在痛骂责打一年迈妇人,赶忙上前劝阻,并指责那年轻女子违背尊老之道。那女子听了,嗬嗬笑道:“你当她是我什么人?她是我的小儿媳妇。”书生不信,转问那老妇,老妇答道:“千真万确,她是我的婆婆,今年92岁了,我是她第七个儿子的媳妇,今年快五十了。”书生看来看去,怎么也不像,遂追问缘由。那婆婆说:“我是一年四季以枸杞为生,春吃苗、夏吃花、秋吃果、冬吃根,越活越健旺,头发也黑了,脸也光润了,看上去如三四十岁。我那几个儿媳妇照我说的常常吃枸杞,也都祛病延年。只有这个小儿媳妇好吃懒做,不光不吃枸杞,连素菜也不大吃,成天鸡鸭鱼肉,吃出这一身毛病。”书生听了这番言语,回到家里,多买枸杞服食,天长日久,百病消除,活到八十多岁。这虽然是神话传说的故事,但枸杞的功效却是古今公认的。
枸杞为茄科植物Lycium chinense Mill, 茎杆高三、五尺。春天发芽、生叶,枸杞叶嫩绿,可以直接食用。到六、七月开始开小红花,随后就结出鲜红色的果实,形状如枣核。枸杞的结果期较长,从七月直到十月底霜冻来之前,每隔15天就要摘一次果,果农们可以有四个月的时间享受收获的喜悦。枸杞主要生长在中国北方的宁夏、内蒙、河北等省。其中以宁夏枸杞品质最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共》中载明“药用枸杞子为茄科植物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L的干燥成熟果实”。
人们食用枸杞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按《本草纲目》的记载,古代的枸杞产于常山的为上品,到了唐代就生产于山东、河北一带,明代时是陕西、甘肃的最好,清代的极品枸杞则产于宁夏,其子园、大小像樱桃一般、肉厚籽少、晒干后也红润甘美。
人们历来把枸杞做为进补的佳品,《本草汇言》中说:“枸杞能使气可充、血可补、阳可生、阴可长、火可降、湿可去、有十全之妙用焉”。自古以来,常食枸杞而强身长寿的例子很多。相传蓬莱县南丘村各家各户都种有枸杞,材里人多长寿,活到一百岁的老人就有十几个,县令得知此事报到皇宫,皇帝叫人送匾,称此村为“长寿村”。
宁徽宗时,顺州筑城,民工们在土中挖到枸杞的根,其外形如犬,立即献入宫中,这就是传说中的千岁枸杞。
又传唐代润州有个开元寺,寺里有一口井,井旁长有很多枸杞,高的有一、二丈,其根盘结粗壮,寺里人饮此井水,人人面色红润,至八十而头不白、齿不掉。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为此做《枸杞井》一诗,诗中说:
僧房药树依寒井,井有清泉药有灵。
翠黛叶生笼石?,殷红子熟照铜瓶。
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
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
人参的传说
传说山东才真正是人参的故乡呢。
在很久很久以前,山东有座云梦山,山上有座云梦寺,寺里有两个和尚,一师一徒。老和尚无心在山上烧香念佛,又不好好勤勤恳恳种地,还对小徒弟百般虐待。小徒弟被老和尚折磨得面黄肌瘦。有一天,老和尚下山去了,留小徒弟在寺庙里干活,不知从哪里跑来一个穿红兜肚的小孩,帮著小和尚做事。从此以后,只要老和尚一外出,穿红兜肚的小孩就来帮小和尚的忙。老和尚一回来,小孩就不见了。
日子久了,老和尚见小和尚脸色红润,再多的活也能干完,感到很奇怪。心想,这里一定有什麽奥秘。他把小徒弟叫来,威逼盘问。出于无奈,小和尚只好说出了真情。老和尚心里思忖:深山僻岭,哪来的红兜肚小孩呢?莫非是神草棒棰(人参)?于是他从箱子里取出一根红线,穿上针,递给小和尚,幷交代说:“等那孩子再来玩的时候,你悄悄地把这根针别在小孩的红肚兜上。”
第二天,老和尚下山了。小和尚本想把实情告诉穿红兜肚的小孩,可又怕老和尚打骂,只好趁小孩急著回家的时候,把针别在了小孩的肚兜上。第三天清晨,老和尚把徒弟锁在寺里,自己拿著镐头,顺著红线,找到一棵老红松旁边,看到那根针插在一棵棒棰苗子上。他高兴极了,举镐就刨,挖出了一个“参童”来。
老和尚把“参童”拿回寺里,放进锅,加入水,加上盖,压上石头。然后,叫小徒弟生火烧煮。不巧这个时候,老和尚的朋友有急事找老和尚下山去,老和尚推辞不掉。临走时,老和尚对小徒弟千叮咛万嘱咐:“我不回来,不准揭锅!”老和尚走后,锅里不断喷出奇异的香气。小徒弟出于好奇,不顾老和尚的叮嘱,搬开石头,解开锅盖。原来锅里熬著一只大棒棰,香气冲鼻。小和尚掐下一块放进嘴里一尝,味道又甜又香。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小和尚乾脆把它吃光了,连汤也喝个精光。就在这时,老和尚急急忙忙地赶了回来。小徒弟一急,不知所措,在寺院里跑了两步,顿觉两腿轻飘,悠然地腾空起飞而去。老和尚一看这般情景,知道“参童”让小徒弟偷吃了,懊悔莫及。
原来,红兜肚小孩就是那棵人参变的。老红松下长著一对人参。自从那棵“参童”被老和尚挖走以后,剩下的这棵人参在老红松下哭的伤心。老红松说:“好孩子,别哭了。我带你到关东去吧。那里人烟稀少,我可以永远保护著你。”人参不哭了,跟著老红松逃到关东深山老林,在长白山上“安家落户”了。从此以后,关内人参日趋消失,而长白山的人参却越来越多。
月季花的故事
月季花,又名长春花,月月红,四季花,胜春。为蔷薇科常绿直立小灌木,植株低矮直立,小枝有粗壮略带钩的皮刺,树干青绿色,主干下部灰褐色。羽状复叶,小叶3~5片,卵状长椭圆形,先端尖,叶缘有锯齿。花数朵集成一簇,花梗长,散生短腺毛。花色繁多,主要有红、紫、白、粉红、黄、橙黄、绿等颜色。花期4~12月,月月红即以此得名。目前,全世界有月季品种约1万多个,我国有1千余种。根据花的长式,分四个类型:即杂色芳香类、繁花类、巨株繁花类和微型类。关于月季花,还有一段美丽的故事。
传说很久以前,神农山下有一高姓人家,家有一女名叫玉兰,年方18,温柔沉静,很多公子王孙前来求亲,玉兰都不同意。因为她有一老母,终年咳嗽、咯血,多方用药,全无疗效。无奈之下,玉兰背着父母,张榜求医:“治好吾母病者,小女以身相许。”有一位叫长春的青年揭榜献方。玉兰母服其药,果然康复。玉兰不负前约,与长春结为百年之好。洞房花烛之夜,玉兰询问什么神方如此灵验,长春回答说:“月季月季,清咳良剂。此乃祖传秘方:冰糖与月季花合炖,乃清咳止血神汤,专治妇人病。”玉兰点头记在心里。
月季不仅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对许多有毒气体具有吸附作用,是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优良花卉。墨红月季的鲜花可提取浸膏,用于化妆品生产。
月季的花、根、叶均可入药。
何首乌的传说
何首乌原本是一个人的名字,因何首乌久服此药而得名。此药本名“交藤”,对于它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何首乌,顺州南县人,祖父名叫“能嗣”,父亲名叫“延秀”。能嗣原名叫“田儿”,体弱多病,不能生育,年五十八岁,尚未娶妻成家,常常羡慕思念仙家道术,随师居于深山老林之中。有一天夜里,他酒醉后睡卧于山野间,朦胧中看见两株藤本植物,相距三尺多,苗蔓忽然相交在一起,久而始解,解后又交。田儿见此情景,甚为惊异,次日晨就连根掘回。遍问众人,没有一人能够认得这是什么植物。后来有一位山老忽然走来,田儿出示询问,山老回答道:“你既然年老无子,此二藤相距三尺多,苗蔓忽然相交在一起,久而始解,解后又交,实在奇异,这恐怕是天赐的神药吧,你何不服用试试呢?”。于是田儿便将所挖之根捣为细末,每天早晨空腹时以酒送服一钱。七天后即思念家室,连服数月后更感强健,因此常服不断,又加至每日二钱。
一年后所患诸病完全痊愈,原已花白的头发变得乌黑油亮,原已苍老的容颜变得光彩焕发,遂娶妻成家。十年之内,生了好几个男孩,于是将本名"田儿"改为“能嗣”。从此以后,他家即将此药当作传家宝一代一代传下去,能嗣又让儿子延秀依法照服,父子二人都活了一百六十多岁。延秀生儿名“首乌”,首乌依爷爷、父亲之法亦服此药,也生了好几个儿子,活了一百三十多岁,虽为百岁老人,头发却乌黑如漆。
有一个叫李安期的人,与何首乌的同乡关系亲密,偷偷打听到这一秘方后服用,也成了一个老寿星,于是遂将这事广加传播,一直流传至今。
当归的传说
当归,是中医和血补血的要药,对人是百病可治,各有所归。故名当归。《本草纲目》载:“当归调血为妇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唐诗“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又不归”正应当归之名。
在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很早以前.在岷山脚下渭水源头.住着—对恩爱夫妻.男的叫荆夫、女的唤秦娘。夫妻二人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不久,秦娘怀孕生子,得了产后血症,荆夫四处求医治疗,不见好转,心里着急。一天,门口来了一位老道人,声称他居住在峨嵋山下,管种百草百药.医治人间疾病,如荆夫愿去求药,秦娘之病可治。荆 夫听说能治好秦娘疾病,哪怕刀山火海也要前去。他安慰秦娘一番,当即随老道前往。经过千里跋涉,终于到了峨嵋山。这里重山叠嶂.云海绵绵,仙洞天池,奇花异香,真是个神仙境地。老道人将荆夫领到一座茅庵旁,指着一种紫杆绿叶开着葱白伞形花序的植物说:“这就是你要找的那种药,现在正在开花,要得成药,最少要三年时间,今年采籽,明年育苗,到了后年才能栽种成药.还得施肥除草.精心护理,如有疏忽,时间倍增”。
荆夫按老道的指点,披星戴月,辛勤栽务。三年过去,所栽之药有了收获,他心里非常高兴,准备回乡给秦娘治病。临行之时,拜别老道。老道人将所栽之药捆在一起,交给荆夫说:眼下秦娘病重,正盼你归,当归,当归!”当归之名即从此来。老道人边说边开得药方一剂,交给荆夫。荆夫接药,感激不尽,双膝跪地,再拜师傅:“不知此药能在吾乡栽种吗?”老道犹豫片刻说:“要种此药得有三个条件:适宜的气候.湿润肥沃的土壤,勤劳而有耐心的主人。吾观弟子家乡有此三宝,这里有少许种子送你,望能依法培植,解民疾苦。”
荆夫拜别师傅,星夜赶路,半月后回到家里,果然秦娘病已沉重,危在旦夕。他当即将所带之药如方配制,给秦娘灌服,病情立见好转.不久便痊愈。夫妻二人感激不尽,就将老道人所赠药籽依法种植,三年之后种成当归,岷山脚下,洮渭之滨,遍地栽种,异香醉人。
还有很多故事我打不下了,你加我为百度的好友,我再告诉你吧,也可以到下面的网址中再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942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穿山龙能治什么病
下一篇: 春花木能治什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