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贝母
(《滇南本草》)
【异名】虻(《诗经》),黄虻(《管子》),苘(《尔稚》),贝母、空草(《本经》),贝父、药实(《广雅》),苦花、苦菜、勤母(《别录》)。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卷叶贝母、乌花贝母或棱砂贝母等的鳞茎。
【植物形态】①卷叶贝母
多年生草本,高15~55厘米。鳞茎圆锥形或近球形,直径5~12毫米。茎直立,绿色或微带褐紫色,具细小灰色斑点。叶片着生在茎上部1/3或1/5的部分,通常下端对生,上端3叶轮生,少为互生;叶片线形,长5~12厘米,宽2~10毫米,先端卷曲呈卷须状。花单生于茎顶,少有2朵,下垂,钟状;花被6片,菱状椭圆形,长2.5~3厘米,外轮3片较挟,先端钝圆或梢尖,黄绿色,具紫色方块纹及脉纹:雄蕊6,长1~1.5厘米;子房3室,花柱较粗,柱头3歧而外反。蒴果六角矩形,长7~20毫米,径达12毫米。种子薄而扁平,半圆形,黄色。花期6月。果熟期8月。
生于高山草地或湿润的灌木丛中。分布四川、西藏、云南、甘肃、青海等地。
形态与卷叶贝母相似,惟本种鳞茎圆锥形,直径6~8毫米。叶下部的常对生,上部的互生或近对生,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4~6.5匣米,宽3~5毫米,先端不卷曲。花被片长2~2.5厘米,外轮长椭圆形,内轮矩状倒卵形,外面浓紫色,内面黄绿色并带不规则的紫色斑点及脉纹;花丝密被短毛。
生高山阳光充足的草坡上。分布四川和青海交界处。
③棱砂贝母,又名:雪山贝。
多年生草本,高25~40厘米。鳞茎圆锥形,径1.5~2厘米,鳞叶6~10片。茎绿褐色.叶互生,少有对生,无柄,基部稍抱茎,绿褐色或紫褐色:叶片长卵圆形,长4厘米左右,宽5~20毫米,先端不卷曲,上方叶窄小,顶生叶披针形。花单生于茎顶;花被长卵形,长3~4厘米,黄绿色,并有深色的平行脉纹及紫褐色的标点,基部中央具长6毫米,宽2毫米的腺穴;雄蕊6,花丝无毛。蒴果长16毫米。种子椭圆形,具翅,大小约2~3毫米;花期5月。果期7月。
生于高寒地带。分布云南、四川、西藏等地。
【药材】川贝母的商品主要有松贝、青贝、炉贝3类。松贝、青贝的原植物为卷叶贝母、乌花贝母;炉贝的原植物为棱砂贝母。
①松贝
干燥鳞茎,全体呈圆锥形,顶端尖或微尖,直径4~12毫米,颗粒最小者称"珍珠贝"。表面白色诚淡黄色,外围为2瓣鳞叶,1瓣大,略呈马蹄形,1瓣小,略呈披针形,相对抱合,其内包有小鳞叶数枚。底部中央,有一细小而坚硬的鳞茎盘,其下残留少数须根痕。不论颗粒大小,均能端正起立,顶端均不开裂。质硬而脆,富粉性,断面白色,呈颗粒状。气微弱,味微苦。以质坚实,颗粒均匀整齐、顶端不开裂、色洁白、粉性足者为佳。
主产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为川贝中之最优品。
②青贝
干燥鳞茎,呈扁球形或略呈圆锥形,颗粒多歪曲,高5~10毫米,直径1~1.6厘米。外表色白微黄,顶端开裂,平或略尖,外层2鳞叶大小几乎相等,墓部常残留须根。断面粉白色,颗粒性,富粉性而坚实。气无,味淡。以粒小均匀、色洁白、粉性足者为佳。
主产青海、四川和云南交界处,品质亦优。
③炉贝
干燥鳞茎,呈长圆锥形如马齿,顶端尖,高1~2厘米,直径约1~1.5厘米。外表白色或黄白色而有深黄色斑点,形成虎纹,习称"虎皮贝"。外层2鳞叶大小相等,顶端开裂,基部较尖或圆。断面均显粉白色,粉质而较坚。气微弱,味淡。以质坚实、色白者为佳。
主产四川(昌都)、云南(德钦、大理),品质次于松贝、青贝。
此外,尚有下列几种,亦作川贝母使用:
①岷贝,为植物甘肃贝母的干燥鳞茎。
鳞茎圆锥形。叶生于下部的对生,披针形至线形,长5~9厘米,宽5~10毫米,先端钝;上部的叶互生,对生,或3叶轮生,多成线形,先端不弯曲。花钟形,下垂,花被片长3~4.5厘米,黄色,有淡紫小斑点,花丝具乳头状突起。
主产甘肃。
药材性状似青贝,但色泽较白。
②平贝,为植物平贝母的干燥鳞茎。
鳞茎圆而扁平。下部叶轮生,上部叶对生或互生,线形,长9~12厘米,宽2~6毫米,先端渐尖,呈卷须状。花单生叶腋,狭钟形,下垂,花被片长2~3厘米,紫黄色,具多数黄色斑痕。
药材圆而扁平,高5~8毫米,直径1~2厘米。表面类白色或微棕黄色,外层2鳞片较厚,大小相似,互相合抱,顶端常开裂。断面颗粒性,粉质,坚实。气微酸,味苦。
主产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
③生贝,为植物伊贝母(又名:西贝母)的干燥鳞茎。
伊贝母鳞茎卵圆形。叶互生或对生,无柄,下部叶广披针形至椭圆形,长4~11厘米,宽22~30毫米,顶叶轮生,线形至披针形,先端不呈卷须状。花单生或2~6朵成束状,顶生,钟形,长3~4.5厘米,宽2~2.5厘米,花被片黄色或白绿色,内面有不明显的暗色斑点。
药材扁圆球形或类扁圆锥形,大小及形态极不整齐,高1~2厘米,直径1.5~2.5厘米。表面黄白色,有深黄色斑点,顶端尖或平,开裂或不开裂,基部扁平而凹入,外层鳞片有的似浙贝母而较薄,内表面棕黄色。质轻而疏松,折断面颗粒性,微带灰质。气微弱,味微苦或带咸。以坚实而有粉性、不带咸味者为佳。
主产新疆。
④北贝,为植物一轮贝母的干燥鳞茎。
一轮贝母鳞茎扁球形,直径在1厘米以下。叶4~5片轮生于茎上部(仅1轮,偶有2轮),其余的叶对生或互生,叶片先端不卷曲。花单生,暗紫色,上有黄色斑点。产华北、东北。
【炮制】拣去杂质,用水稍泡,捞出,闷润,剥去心,晒干。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贝母先于柳木灰中炮令黄,擘破,去内口鼻上有米许大者心一小颗后,拌糯米于带上同炒,待米黄熟,然后去米取出。"
②《本草述钩元》:"姜汁泡,去心。"
【性味】苦甘,凉。
①《本经》:"味辛,平。"
②《别录》:"苦,微寒,无毒。"
⑧《唐本草》:"味甘苦,不辛。"
【归经】入肺经。
①王好古:"肺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二经。"
③《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功用主治】润肺散结,止嗽化痰。治虚劳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郁结,肺痿,肺痈,瘿瘤,廉疬,喉痹,乳痈。
①《本经》:"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
②《别录》:"疗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目眩,项直,咳嗽上气,止烦热渴,出汗,安五脏,利骨髓。"
③《药性论》:"治虚热,主难产作末服之;兼治胞衣不出,取七枚末,酒下;末,点眼去肤翳;主胸胁逆气,疗时疾黄疸,与连翘同主项下瘤瘿疾。"
④《日华子本草》:"消痰,润心肺。末,和砂糖为丸含,止嗽;烧灰油敷人畜恶疮。"
⑤《本草别说》:"能散心胸郁结之气。"
⑥《本草会缠):"治虚劳咳嗽,吐血咯血,肺痿肺痈,妇人乳痈、痈疽及诸郁之证。"
⑦《本草正》:"降胸中因热结脚及乳痈流痰结核。"
⑧《本草述》:"疗肿瘤疡,可以托里护心,收敛解毒。"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宜忌】脾胃虚寒及有湿痰者不宜。
①《本草经集庄》:"厚朴、白薇为之使。恶槐花。畏秦艽、矾石、莽草。反乌头。"
②《本草经疏》:"寒湿痰及食积痰火作嗽,湿痰在胃恶心欲吐,痰饮作寒热,脾胃湿痰作眩晕及我厥头痛中恶呕吐,胃寒作泄并禁用。"
【选方】①治肺热咳嗽多痰,咽喉中干:见母(去心)一两半,甘草(炙)三分,杏仁(汤浸去皮、尖、炒)一两半。上三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含化咽津。(《圣济总录》贝母丸)
②治伤风暴得咳嗽:贝母(安心)三分,款冬花、麻黄(去根节)、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研)各一两,甘草(炙锉)三分。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圣济总录》贝母汤)
③治伤寒后暴嗽、喘急;欲成肺萎、劳嗽:贝母一两半(煨令微黄)。桔梗一两(去芦头),甘草一两(炙微赤、锉),紫菀一两(洗去苗土),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上药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下二十丸;如弹子大,绵襄一丸,含咽亦佳。(《圣惠力》贝母丸)
④治小儿咳嗽喘闷:贝母(去心,麸炒)半两,甘草(炙)一分。上二味捣罗为散,如二、三岁儿,每一钱匕,水七分,煎至四分,去滓,入牛黄末少许,食后温分二服,更量儿大小加减。(《圣济总录》贝母散)
⑤治百日咳:川贝母五钱,黄郁金、葶苈子、桑白皮、白前、马兜铃各五分。共轧为极细末,备用。1.5~3岁,每次二分;4~7岁,每次五分;8~10岁,每次七分,均一日三次,温水调冲,小儿酌加白糖或蜜糖亦可。(《江苏中医》(2):36,1965)
⑥治久嗽咽嗌妨闷,咽痛咯血:贝母不以多少,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食后含化,日可三服。(《鸡峰普济方》贝母丸)
⑦治肺痈肺萎:川贝一两,天竺黄、硼砂各一钱,文蛤五分(醋炒)。为末,以枇杷叶刷净蜜炙,熬膏作丸,芡实大,噙咽之。(《医级》贝母括痰丸)
⑧治吐血衄血,或发或止,皆心藏积热所致:贝母一两(炮令黄)。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温浆调下二钱。(《圣惠方》)
⑨治忧郁不伸,胸膈不宽:贝母去心,姜汁炒研,姜汁面糊丸,每次七十丸。(《集效方》)
⑩化痰降气,止咳解郁,消食除胀:贝母(去心)一两,姜制厚朴半两。蜜丸梧子大,每白汤下五十丸。(《卫生杂兴》)
⑾下乳:牡蛎、知母、贝母,三物为细末,同猪蹄汤调下。(《汤液本草》三母散)
⑿治瘰疬便毒:皿母、皂角子各半斤。为细末,用皂角半斤锉碎,搓揉浓水,滤过作膏子,和药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早晨酒下。(《昔济方》贝母丸)
⒀治喉痹肿胀:贝母、山豆根、桔梗、甘草、荆芥、薄荷,煎汤服。(《本草切要》)
⒁治乳痈初发:贝母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即以两手覆按于桌上,垂乳良久乃通。(《仁斋直指加)
⒂治冷泪目昏:贝母一枚,胡椒七粒,为末点之。(《儒门事亲》)
⒃治小儿鹅口,满口白烂:贝母去心为末,半钱,水五分,蜜少许,煎三沸,缴净抹之,日四、五度。(《圣惠方》)
1、现代研究表明,川贝母主要含川贝碱等多种生物碱,有镇咳、祛痰、降压、解痉、兴奋离体子宫等多种药理作用。但大量川贝碱能使神经中枢系统麻痹,呼吸抑制,血压降低,心搏变慢。浙贝母含浙贝碱等多种生物碱,有镇咳、降压、兴奋子宫及扩瞳等药理作用。
2、在临床上,常用于肺虚久咳,痰少咽贝都能清肺化痰而止咳,均可用于痰热咳嗽。常与知母同用,如二母散。但川贝性凉而甘,兼有润肺之功,多用于肺虚久咳,痰少咽燥等症。
可与沙参、麦冬、天冬等养阴润肺药配伍;浙贝苦寒较重,开泄力大,清火散结作用较强,多用于外感风热或痰火郁结的咳嗽,常与桑叶、牛芬子、前胡、杏仁等宣肺祛痰药同用。
3、贝母还可用于凛痈疮痈肿毒及乳痈、肺痈等症。川贝母、浙贝母皆有清热散结的功效,浙贝母较优。治凛病常与玄参、牡蛎等配伍,即消凛丸。
治疮痈、乳痈,常与蒲公英、天花粉、连翘等配伍;治肺痈,可与鱼腥草、鲜芦根、慧该仁等同用。此外,近年来又以浙贝母用于甲状腺腺瘤,常配合夏枯草、海藻、昆布、获术等品应用。
贝母简介
鳞茎的个较川贝为大,习称“大贝”,而其中个较小者,习称 “珠贝”。大贝的鳞茎外层的单瓣鳞叶,一面凸出,一面凹人,略呈新月形,外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有时有淡棕色疲痕,内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质硬而脆。
珠贝为完整的鳞茎,呈扁圆球形,直径1一1.5厘米,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肥厚,互相抱合。药材是以鳞叶肥厚、质坚实、粉性足、断面色白者为佳。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中药止咳有川贝
贝母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药,一般我们可以在很多止咳化痰耳中成药里面看到贝母的成分,贝母有几种类型,比如有川贝母,而川贝也是用的比较多的一种,那么,一般吃川贝母都有哪些具体的功效与作用呢?吃川贝对身体有哪些好处呢?
1、药理作用
1、镇咳祛痰作用:小鼠氨水引咳法证明,灌服总生物碱及非生物碱部分每只0.25—0.5毫克,均有镇咳作用。家种及野生川贝母70%乙醇提得的流浸膏25毫升/千克灌服,无明显镇咳作用。小鼠二氧化硫引咳法证明,贝母生物硷亦无镇咳作用。贝母皂甙Ⅱ号0.2克/千克灌服,能使小鼠咳嗽潜伏期明显延长。小鼠酚红排泌法证明,家种及野生川贝母200%流浸膏25毫升/千克,川贝母生物碱11.3毫克/千克,川贝母皂甙1-Ⅶ号每只0.5毫升灌服,均有不同程度的祛痰作用,以生物碱及皂甙Ⅲ的祛痰作用较明显。
2、对循环系统的作用:给猫静注川贝碱4.2毫克/千克可产生持久性血压下降并伴以短暂的呼吸抑制。西贝碱对麻醉犬亦有降压作用。贝母碱及贝母碱宁极少量时可使血压上升,大量生物碱可致血压下降。
3、其他:兔以川贝碱静注7.5毫克/千克,使血糖升高并维持2小时以上。西贝碱对豚鼠离体回肠兔十二指肠及在体犬小肠均有明显的松驰作用。此作用不被新期的明和氯化钡所对抗,其解痉作用类似的罂粟碱。l:16.73—1.53的贝母碱使豚鼠离体子宫张力增加,本品水浸液(1:25)在试管内对星形奴卡氏菌有抑制作用。
4、毒性。川贝母碱小鼠静注的MLD为40毫克/千克,兔为12~15毫克/千克。
2、性味归经
【性味】甘、苦,凉。
【归经】入肺、肝二经。
3、功效主治
1、清燥润肺,本品甘、苦,性凉,而质润,偏入手太阴肺经。功专清燥润肺,常可用于咳嗽,咳痰,咳血,肺痿,肺痈等证。
2、散结消肿,本品功可化痰开结,解毒消肿,开郁降浊,故可用于瘰疬,疝瘕,喉痹等证。
3、鉴别应用:川贝味苦而兼甘,甘以润肺,偏补,故燥咳及内伤久咳咯血多用之。浙贝味苦而兼辛,辛以疏散,偏泻,故开泄清热之功强,多用于治疗外感客热,痰碉色黄咳吐不利之咳嗽及瘰疬,疮肿。土贝偏解毒消肿。
4、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5、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1、厚朴及自薇为之使。《本草经集注》:“厚朴,白薇为之使。”
2、川贝反乌头。《本草经集注》:“反乌头。”
3、脾胃虚寒及有湿痰者不宜。《本草经疏》:“寒湿痰及食积痰火作嗽,湿痰主胃恶心欲吐,痰饮作寒热,脾胃湿痰作眩晕及痰厥头痛中恶呕吐,胃寒作泄并禁用。”
【配伍应用】
1、配杏仁,川贝母润肺化痰,清肺止咳;杏仁降气祛痰,宣肺平喘,润肠通便。川贝突出于润,杏仁侧重于洚。二药伍用,一润一降,润降合法,化痰止咳甚效。主治肺虚之咳、痰少咽燥及外感风邪、痰热郁肺、咳嗽不已、咯吐黄痰等症。
2、配知母,知母苦寒,气味俱厚,上行入肺,中行归胃,下行走肾,功专滋阴降火,消痰止咳,润燥滑肠;川贝母苦甘而凉,气味俱清,走上焦,入心肺,能润肺散心胸郁结,且化痰止嗽。二药伍用,并走上焦,清气滋阴,降气润燥,化痰止咳之力倍增。可治阴虚燥咳,水亏火旺,肺脏受累,以致咳嗽痰少,久久不愈。口干舌红,细数;或肺热咳嗽诸症。
3、配浙贝母,川贝母苦甘微寒,润肺止咳,消热化痰,主治肺热燥咳,阴虚劳咳;浙贝母苦寒,开泄力胜,化痰止咳,清火散结,主治感冒风热,痰热郁肺之咳嗽,咳痰黄稠,瘰疬,疮痈肿毒,乳痈等。川贝母润肺力强,偏治虚症;浙贝母散结力大,偏治实症。两药合用,可治虚实相兼之肺热咳痰粘,咽燥痰少,瘰疬,乳痈,瘿瘤等证。
4、配苏子,贝母味甘苦而性偏凉,其甘以润燥,苦以化痰,凉以清金降热,其治重在化痰兼清痰热,化痰则平喘咳。热清则宁肺金;苏子性味辛温,质重主降,能利膈消痰。降气定喘,偏润而滑肠,专降上逆之气,化痰饮,止喘嗽。两者皆为肺经专药,寒温并用,相使配伍,降气消痰,润肺滑肠及止咳平喘力增。宜治燥邪伤肺,肺气不利,痰壅气逆之咳喘,尤兼大便不通者,用之施以上下并治之妙。
6、食用方法
川贝就是常用的药材,其性凉,甘平,主要的功效就是帮助润肺止咳,从而有很好的清热化痰以及平喘,是现在日常生活中伤风感冒咳嗽以及热火引起的咳嗽治疗之选。那么一般川贝粉要怎么食用呢?这里就为大家简单地介绍几种比较平常的服用方式。了解川贝粉的功效与作用。
首先就是将川贝与水果一起煮,能够帮助清热化痰,是民间常用的止咳方式。其做法比较简单,就是将梨切片,与粉末状药材一起加入到水中煮,大概在三十分钟到四十分钟左右就可以了,然后在煮好的水中加入冰糖或者蜂蜜,就是一道常用的止咳好选择。这款茶饮好喝又健康,蜂蜜也是有很好的润肺功效,强强组合后能够有更好的治疗咳嗽的效果,减缓人体的不舒适。
其次就是将川贝与西洋参和蛤蚧一起服用,这主要是针对慢性支气管炎进行的治疗方式,同时对支气管哮喘也有很好的帮助,将这些材料打成粉状,做成胶囊,在治疗的时候直接服用胶囊就可以了。关于川贝的服用方式还是非常多的,除了以上两种外,直接服用也是可以的,兑着开水。当然还有就是根据不同的病症情况,在中医的诊断下和其他的药材一起搭配使用,对人体的调节和舒缓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
是属于温带高山地带的百合科植物,也是止咳润肺的名贵中药材,除了止咳化痰方面的作用,有哪些方面呢?下面就来详细的说下关于。
既是专有名词,也是贝母家族分类(按产地分为四大类:川贝母、浙贝母、土贝母、伊贝母,按品种的不同,可分为川贝母、浙贝母和土贝母三大类)中的种类名称,均有药用价值。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治虚劳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郁街、肺痿、肺痈、喉痹、乳痈。用量3~9g;研末冲服一次1~2g。 来源有几种,分别为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及梭砂贝母。 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一.清热化痰、润肺止咳
1.咳嗽,风寒暴咳喘急。
2.中风窍闭,惊痫等。
二.解郁散结;
1.郁症,忧思郁结,胸闷脘胀。
2.瘿瘤。
3.乳痈,痈疽肿毒。
4.乳汁不下。
一些关于川贝母的常见食用方法:
1、川贝母治咳嗽:贝母(大者 去心 麸炒令黄)十枚 阿胶(炙燥)、甘草(炙 锉)各半两.上三味捣罗为细散 每服二钱匕 临卧煎糯米饮调下.(贝母散《圣济总录》)
2、川贝母治小儿鹅口,满口白烂:贝母去心为末,半钱,水五分,蜜少许,煎三沸,缴净抹之,日四、五度。(《圣惠方》)
3、川贝母治肺热咳嗽多痰 咽喉中干:贝母(去心)、杏仁(汤浸去皮、尖 炒)各一两半.上二味 捣罗为末 炼蜜丸如弹子大.含化咽津.(贝母丸《圣济总录》)
4、川贝母治冷泪目昏:贝母一枚,胡椒七粒,为末点之。(《儒门事亲》)
5、川贝母喘闷:贝母(去心 麸炒)半两 甘草(炙)一分.上二味 捣罗为散.如二三岁儿 每一钱匕 水七分 煎至四分 去滓 入牛黄末少许 食后温分二服 更量儿大小加减.(贝母散《圣济总录》)
6、川贝母治乳痈初发:贝母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即以两手覆按于桌上,垂乳良久乃通。(《仁斋直指方》)
7、川贝母治百日咳:白花蛇5g 贝母10g 生甘草10g.以上三味 粉碎 过筛 混合均匀.口服 1次1.5~3g 1日3次.〔《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4 3(4):43〕
8、川贝母治喉痹肿胀:贝母、山豆根、桔梗、甘草、荆芥、薄荷,煎汤服。(《本草切要》)
9、川贝母治吐血、衄血 或发或止 皆心经积热所致:贝母(炮令黄)一两.捣细罗为散 不计时候 以温浆调下二钱.(《圣惠方》)
10、川贝母治瘰疬便毒:贝母、皂角子各半斤。为细末,用皂角半斤锉碎,搓揉浓水,滤过作膏子,和药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早晨酒下。(《普济方》贝母丸)
11、川贝母治肺痈吐脓 五心烦热 壅闷咳嗽:贝母(去心)、紫菀、桔梗(炒)各一两 甘草(炙 锉)半两.上捣筛 每服三钱 水一盏 煎五七沸 去滓 不拘时稍冷服.(《证治准绳》四顺汤)
12、川贝母下乳:牡蛎、知母、贝母,三物为细末,同猪蹄汤调下。(《汤液本草》三母散)
13、川贝母治伤风暴得咳嗽:贝母(去心)三分,款冬花、麻黄(去根节)、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研)各一两,甘草(炙锉)三分。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圣济总录》贝母汤)
14、川贝母化痰降气,止咳解郁,消食除胀:贝母(去心)一两,姜制厚朴半两。蜜丸梧子大,每白汤下五十丸。(《卫生杂兴》)
15、川贝母治伤寒后暴嗽、喘急、欲成肺痿、劳嗽:贝母一两半(煨令微黄)。桔梗一两(去芦头),甘草一两(炙微赤、锉),紫苑一两(洗去苗土),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上药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下二十丸;如弹子大,绵裹一丸,含咽亦佳。(《圣惠方》贝母丸)
16、川贝母治忧郁不伸,胸膈不宽:贝母去心,姜汁炒研,姜汁面糊丸,每次七十丸。(《集效方》)
17、川贝母治肺痈肺痿:川贝一两,天竺黄、硼砂各一钱,文蛤五分(醋炒)。为末,以枇杷叶刷净蜜炙,熬膏作丸,芡实大,嚼咽之。(《医级》贝母括痰丸)
川贝母用药禁忌:
脾胃虚寒及寒痰、湿痰者慎服川贝母;川贝母反乌头、矾石、莽草,恶桃花。
上面是对于川贝母的以及食用搭配的秘方的叙述,更多有关方面的内容,请在站内搜索“川贝母”,可以找到更多相关的回答。
【川贝母的】、【】、【】
川贝母是非常常见的一种中药材,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能够帮助我们起到不错的润燥作用,而且还可以很好的促进肺部健康的作用,那么既然川贝母是很不错的一种中药材,我们服用川贝母有哪些好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治疗前列腺肥大
川贝母是养生效果特别强的一种中药材,而且对我们的肾脏健康来说有非常大帮助,对肾脏和前列腺健康有非常大帮助,我们知道前列腺肥大让很多男性为止困扰,这个时候只要用川贝、党参和苦参适量来煎水服用的话,只要服用几剂以后就能够看到比较明显的成效,对于男性朋友们来说是不错的选择。
治疗婴儿消化不良
虽然说川贝母对于婴幼儿来说会造成一定的不适情况,但是实际上服用川贝母也会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家里有孩子的朋友都知道,婴儿消化不良是非常恼火的一件事情,这个时候你只要选择一些川贝粉末,并且按照医生规定的剂量一天喂三次即可解决问题,效果很不错。
治疗肝硬化腹水
肝硬化腹水是比较严重的肝病,稍微不注意的话可能会出现丧命的情况,所以能够发现这样的疾病对我们健康有非常大影响,而川贝母对我们的肝脏健康有一定帮助,而这样的病症也是可以通过川贝来治疗的,但是,如果有比较严重的心脏病或者是溃疡的人是不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所以说总的来说我们服用川贝母很不错。
上面给大家介绍了川贝母的一些情况,能够发现我们服用川贝母很健康,可以起到治病的养生效果,而且我们服用川贝母的效果也同样不错,所以说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就不要错过川贝母,对我们的健康来说还是很不错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942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楮头红能治什么病
下一篇: 川贝母―暗紫贝母能治什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