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健康

白蔹能治什么病

中药大全 2023-09-22 00:53:48
白蔹能治什么病|白蔹有什么作用|白蔹什么样真假辨别

【中文名】白蔹(《本经》)

【类别】根类

【异名】白根、昆仑(《别录》),猫儿卵(《纲目》),鹅抱蛋(《植物名实图考》),见肿消(《南京民间药草》),穿山老鼠(《浙江中药手册》),白水罐、山地瓜(《东北药植志》),铁老鼠、母鸡带仔、老鼠瓜薯(《广西中药志》),山栗子、八卦牛、白浆罐、狗天天(《辽宁经济植物志》),癞痢茶(江西《草药手册》)。

【来源】为葡萄科植物白蔹的根。

【植物形态】白蔹,又名:菟核、白草(《本经》),野葡萄秧、小老鸹眼、七角莲、上竹龙、早黄钳、白天天秧。

藤本,以卷须攀援他物上升。块根纺锤形或块状,深棕红色,根皮栓化,易剥落。小枝光滑,棕褐色,具纵纹。吁互生,掌状复叶,具柄;小叶片通常5枚,再次作掌状或羽状分裂;小叶有短柄或几无柄,最终裂片披针形残菱形,大小不等,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不规则缺刻状粗齿,叶轴及小叶柄有翅;叶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均光滑无毛。聚伞花序与叶对生,总花梗长4~9厘米,常缠绕,花小,直径1.5~2毫米,淡黄色;花萼5片,不明显;花瓣5片,卵圆形,后脱落;雄蕊5枚,花丝短;花盘杯状,明显;子房着生花盘中央,2室,花柱1枚,甚短。浆果球形,直径6~7毫米,蓝色或蓝紫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长于荒山的灌木丛中。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山西、陕西、广西、内蒙古等地。

本植物的果实(白蔹子)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春、秋采挖,除去茎及细须根,洗净,多纵切成两瓣、四瓣或斜片后晒干。

【药材】干燥的块根呈长椭圆形或纺锤形,两头较尖,略弯曲,长3~12厘米,直径1~3厘米,外皮红棕色,有皱纹,易层层脱落,内面淡红褐色。纵切瓣切面周边常向内卷曲,中部有一凸起的棱线。斜片呈卵圆形,厚1.5~3毫米,中央略薄,周边较厚,微翘起或微弯曲。质轻,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白色或淡红色。气微,味甘。以肥大、断面粉红色,粉性足者为佳。

主产河南、湖北、安徽、江西。此外,江苏、浙江、四川、广西等地亦产。

【化学成份】含粘液质、淀粉等。

【性味】苦甘辛,凉。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甘,微寒,无毒。"

③《药性论》:"味苦,平,有毒。"

④《滇南本草》:"性微寒,味苦辛。"

【归经】入心、肝、脾经。

①《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经。"

②《本草求真》:"入肝、脾。"

③《本草撮要》:"入足少阴、厥阴经。"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散结,生肌,止痛,治痈肿,疔疮,瘰疬,烫伤,温疟,惊痫,血痢,肠风,痔漏。

①《本经》:"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

②《别录》:"下赤白,杀火毒。"

③《药性论》:"治面上疱疮。"

④《日华子本草》:"止惊邪,发背,瘰窃,肠风,痔漏,刀箭疮,扑损,温热疟疾,血痢,烫火疮,生肌止痛。"

⑤《本草图经》:"治风,金疮。"

⑥李杲:"涂一切肿毒,敷疔疮。"

⑦《纲目》:"解狼毒毒。"

【用法与用量】外用:研末撒或调涂。内服:煎汤,1~3钱。

【宜忌】脾胃虚寒及无实火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代赭为使。反乌头。"

②《本草经疏》:"痈疽已溃者不宜服。"

③《本经逢原》:"阴疽色淡不起,胃气弱者,非其所宜。"

【选方】①治痈肿:㈠白蔹二分,藜芦一分。为末,酒和如泥,贴上,日三。(《补缺肘后方》)

㈡白蔹、乌头(炮)、黄芩各等分。捣末筛,和鸡子白敷上。(《普济方》白蔹散)

②敛疮:白蔹、白芨、络石各半两,取干者。为细末,干撒疮上。(《鸡峰普济方》白蔹散)

③治?耳出脓血:白蔹、黄连(去须)、龙骨、赤石脂、乌贼鱼骨(去甲)各一两。上五味,捣罗为散。先以绵拭脓干,用药一钱匕,绵裹塞耳中。(《圣济总录》白蔹散)

④治白癜风,遍身斑点瘙痒:白蔹三两.天雄三两(炮裂去皮脐),商陆一两,黄芩二两,干姜二两(炮裂、锉),踯躅花一两(酒拌炒令干)。上药捣罗为细散,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二钱。(《圣惠方》白蔹散)

⑤治冻耳成疮,或痒或痛者:黄柏、白蔹各半两。为末。先以汤洗疮,后用香油调涂。(《仁斋直指方》白蔹散)

⑥治瘰疬生于颈腋,结肿寒热:白蔹、甘草、玄参、木香、赤芍药、川大黄各半两。上药捣细罗为散,以醋调为膏,贴于患上,干即易之。(《圣惠方》白蔹散)

⑦治皮肤中热痱、瘰疬:白蔹、黄连各二两,生胡粉一两。上捣筛,容脂调和敷之。(《刘涓子鬼遗方》白蔹膏)

⑧治扭挫伤:见肿消二个,食盐适量。捣烂外敷。(《全展选编?外科》)

⑨治汤火灼烂:白蔹末敷之。(《备急方》)

⑩治吐血、咯血不止:白蔹三两,阿胶二两(炙令燥)。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二镜匕,酒水共一盏,入生地黄汁二合,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如无地黄汁。入生地黄一分同煎亦得。(《圣济总录》白蔹汤)

【临床应用】①治疗外科炎症

将白蔹块根去皮研末,取3两(用量根据炎症面积加减)以沸水搅拌成团后,加75~95%酒精调成稠糊状,外敷患处,每日1次,以愈为度。对于疖、痈、蜂窝织炎、淋巴结炎、各种炎性肿块等急性感染的初期,有显著疗效。共观察3l例,除个别病情危急、全身反应严重加用抗菌素外,一般不用其他药物。用药后疼痛减轻,炎症很快吸收或局限。一般经治2~3天可愈。

②治疗扭挫伤

取见肿消2个,食盐适量,捣烂如泥外敷。共治80例,66例有效。有的经治4天就肿消痛减而愈。

?白蔹膏作用与功效,有什么副作用?

白蔹膏--《鬼遗》卷五
【处方】白蔹2两,黄连2两,生胡粉1两。
【制法】上药治下筛,溶脂调和。
【功能主治】皮肤中热痱,瘰疬。
【用法用量】敷之。
【摘录】《鬼遗》卷五
白蔹膏--《鬼遗》卷五
【处方】白蔹3两,白芷3两,芎藭2两,大黄2两,黄连2两,当归3两,黄柏2两,豉8合(炒),羊脂3两,猪脂2升。
【功能主治】痱,瘰疬疮。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二脂合煎,纳诸药,微火煎,膏成去滓,候凝。敷之。
【摘录】《鬼遗》卷五
白蔹膏--方出《外台》卷二十三引《广济方》。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二六
【处方】白蔹3两,甘草(炙)3两,青木香3两,芍药3两,大黄3两,玄参3两。
【制法】上为散,以少酢和稀糊。
【功能主治】瘰疬息肉结硬。
【用法用量】方中甘草,《圣济总录》作「莽草」。
【注意】忌猪肉、五辛、热肉、饮酒、热面。
【摘录】方出《外台》卷二十三引《广济方》。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二六
白蔹膏--《圣济总录》卷一○一
【处方】白蔹半两,白石脂半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研)半两。
【制法】上为末,更研极细,以鸡子白调和,稀稠得所,瓷盒盛。
【功能主治】面粉隳。
【用法用量】每临卧涂面上,明旦以井花水洗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一
白蔹膏--《圣济总录》卷一四○
【处方】白蔹半两,羊粪半两,栝楼根半两。
【制法】上捣如膏。
【功能主治】狐尿刺,久不愈。
【用法用量】封裹疮上,一复时其刺自出。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四○
白蔹膏--《秘传眼科龙木论》卷四
【处方】白蔹1两,白及1两,白芷1两,突厥子两半。
【制法】上为细末,用牛酥5两煎为膏。
【功能主治】风牵睑出外障。
【用法用量】早晨涂在眼睛内;夜半涂亦得。
【摘录】《秘传眼科龙木论》卷四
白蔹膏--《普济方》卷三一三
【处方】白蔹、白及、白僵蚕、当归、大黄、乳香、桃枝、柳枝、槐枝、桑枝、皂荚枝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每用香油1斤,入前药浸3宿,缓火熬,以焦黄色为度,滤去滓,加黄丹半斤,候油欲再滚,即掇锅于地上,用槐枝频搅匀,滴水中不散为度。
【功能主治】一切恶疮肿毒。
【摘录】《普济方》卷三一三
白蔹膏--《眼科全书》卷四
【处方】白蔹、白及、白芷、白蔹皮、石决明、牛蒡子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用牛脂熬,将末入内,同熬成膏。
【功能主治】风牵出睑外障。
【用法用量】早,晚以膏搽于睑胞。屡用有效。
【摘录】《眼科全书》卷四
白蔹膏--《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处方】白蔹面2两,祛湿药膏(或凡士林)8两。
【制法】调匀成膏。
【功能主治】收敛除湿,解毒止痒。主治一切渗出性皮肤病。
【用法用量】外敷患处。
【摘录】《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白蔹膏--《圣惠》卷十四
【处方】白蔹3分,矾石半两(生用),白石脂1分,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研如膏)。
【制法】上为细散,次入杏仁膏,研令匀,后入新鸡子白1枚,酥2两相和,研为膏,入瓷器中盛。
【功能主治】伤寒豌豆疮愈后,满面疮瘢久不没。
【用法用量】每夜取涂面上,来日以温浆水洗之。
【摘录】《圣惠》卷十四
白蔹膏--《圣济总录》卷一一八
【处方】白蔹1两,白及1两,白蜡3两,黄耆1分,麝香(研)1分,乳香(研)1分,牡丹皮1分,芍药1分,丁香1分,麻油半斤。
【制法】上药除油并研药外,并锉细,先用油煎10余沸,即下锉药,候黄耆赤黑色,用绵滤过,慢火煎10余沸,次下诸研药。搅不住手,候凝成膏,于瓷器中盛,下麝香搅令匀。
【功能主治】唇疮。
【用法用量】每用少许、涂贴患处,日3-5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一八

白蔹是什么样的植物?

白蔹是葡萄科蛇葡萄属的一种木质藤本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吉林、辽宁)、华南地区(广东、广西)、华东地区(江西、浙江、江苏)、华中地区(河南、湖南、湖北)、华北地区(山西、河北)、四川、陕西等地。

枝干光滑具纵棱纹;掌状叶具三至五片枚小叶,小叶深裂或叶缘具深齿不裂;叶柄不超过五公分,落叶掉落早;花序呈聚伞状,梗顶端集生,具花瓣五枚、雄蕊五个;果实呈球形状,成熟的果实稍显白色,具种子一至三粒;五六月份开会,七至九月果实成熟。

三,白蔹的价值作用

一是 白蔹含有很多有效成分,具有较高的药理作用; 二是 全草均可入药,可消痈散结、敛疮生肌等; 三是 其根含有大量糖类,是酿酒原料。

白芨是怎样的植物呢?

“白芨”是互叶醉鱼草的别名,为马钱科醉鱼草属落叶灌木,学名为BuddlejaalternifoliaMaxim.。容易混淆的还有“白及”,“白及”是兰科白及属陆地生长的小草本植物,学名为Bletillastrata (Thunb.)Reichb. 。

按照题主问题“白芨是怎样的植物呢?”,我作如下回答。

“白芨”的正式中文名叫互叶醉鱼草,别名还有白芨梢、白积梢、小叶醉鱼草等,分布我国内蒙古及以南至河南、西南至西藏的区域内,多生长在干旱灌木丛中和河滩地。小灌木,高约二公尺左右,;枝条分叉开展细弱,多拱形弯垂;单叶互生(醉鱼草属植物多数的叶是对生的),叶片窄披针形,最长达七公分,表面浅绿色,背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花多朵簇生或组成圆锥状花序,常生长在二年生枝条上,繁密;花冠漏斗状,紫蓝色,上部四浅裂;

在我们这里五六月份开花;果实椭圆状,长约五毫米,在我们这里九月份果实成熟。

“白芨”的花、叶、根在中医上可入药,有小毒,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等作用,药用时请遵医嘱。花叶还可用来杀虫。

“白芨”耐干旱瘠薄,生长适应性强,花朵繁密紫蓝色醒目,远看满枝条紫花像穗状,

具有一定观赏价值,栽培管理简单,可作园林绿化植物栽培应用。

至于“白及”的情况大家可查《中国植物志》兰科白及属的白及便知,这里不赘述了。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供参考。

1,白芨另名为白根,白芨子。

根茎呈三角形,肥厚肉质,富粘性,个大,饱满,颜色白,质坚产于贵州为优质,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2,白芨为兰科多年草本植物。茎从叶丛中抽出,高2尺左右,单一直立,块根肉质,黄白色,花淡紫红色或黄白色。生长在山坡,林下溪水旁边或潮湿地带。

3,白芨为收敛止血药。

.味涩质粘,为收敛止血之要药,能治疗咯血,吐血,外伤出血等症状。

4,性寒凉而苦泄,能敛疮生肌,为外疡消肿生肌的常用药。能治疗疮疡肿毒,皮肤皲裂,烧烫伤等症状。

性凉;味苦甘辛;归心、肝、脾经。

功效

清热,解毒,散结,生肌,止痛,治痈肿,疔疮,瘰疬,烫伤,温疟,惊痫,血痢,肠风,痔漏。

禁忌

胃虚寒及无实火者忌服。

白蔹为葡萄科植物白蔹的根,每年春、秋季采挖,除去茎及细须根,洗净后多纵切成两瓣、四瓣或斜片,晒干即可入药。可以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白蔹,又名山地瓜、野红薯、山葡萄秧、白根、五爪藤等,为葡萄科植物白蔹的干燥块根。分布于华北、东北、华东、中南及陕西、宁夏、四川等地。

白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弘景曰:白蔹“生衡山山谷,近道处处有之,作屯生”。苏恭曰:白蔹“根似天门冬,一株下有十许根,皮赤黑,肉白,如芍药”。《蜀本草》载:“蔓生、枝端有五叶,所在有之”。苏颁曰:“今江淮及荆、襄、怀、孟、商、齐诸州(今江苏、安徽、湖北、河南、山东、陕西一带)皆有之。二月生苗,多在林中作蔓,赤茎……。根如鸡卵而长,三五枚同一窠,皮黑肉白”。

白蔹的图片

白芨别称紫兰、苞舌兰、连及草等,为兰科白芨属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常生长于较湿润的石壁、苔藓层中,或生长于林缘、草丛、有山泉的地方,我国长江流域各地普遍分布,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及园林价值。

不清楚,无法回答,谢谢。

谢友邀请!你好,白蔹又名白根、昆仑、山地瓜、地老鼠、见肿消、鹅抱蛋等等;为葡萄科植物白蔹的干燥块根能入药。

白蔹木质藤本,茎多分枝,带淡紫色,散生点状皮孔,卷须与叶对生。掌状复叶互生,一部分羽状分裂,一部分羽状缺刻,边缘疏生粗锯齿,叶轴有宽翅,裂片基部有关节,两面无毛。聚伞花序与叶对生,序梗细长而缠绕,花淡黄色,花盘杯状,边缘稍分裂。浆果球形或肾形,熟时蓝色或白色,有针孔状凹点,生长于荒山的灌木丛中。

白蔹清热解毒;散结止痛;生肌敛疮。主治疮疡肿毒,瘰疬,烫伤,湿疮,温疟,惊痫,血痢,肠风,痔漏,白带,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提示:痈疽已溃者均不宜服。阴疽色淡不起,胃气弱者,也不宜服用;脾胃虚寒及无实火者忌服。以上白蔹的介绍就聊这些,希望你能满意。谢谢!2019.04.23.

白蔹,又名白葡萄秧、野葡萄蔓根、丝线吊葫芦、野红薯、小老瓜蔓、山地瓜、耗子枕头。为葡萄科植物白蔹Ampelopsis japonica(Thunb.)Makino的干燥根。主产于河南、湖北、江西、安微等地,些外四川、湖南、江苏、山东、河北等地也有分布。

【植物特征】多年生木质藤本,高2~3尺,茎下部多木质化,有卷须,以卷须攀援,常攀援于其他植物上。叶互生,叶呈掌状复叶,具有3~5小叶,叶缘不规则的羽状缺裂,叶轴及小叶柄具宽翅。花果期,花呈聚伞花序与叶对生,花序的总梗常缠绕;花小,淡黄色。浆果球形,熟时蓝色或蓝紫色。地下根茎呈块根,块根纺锤形或块状,深棕红色。

【生长环境】生于山沟旁、山坡灌木丛或攀援于篱旁。

【采集加工】春秋两采挖,去净秧苗、泥土,趁鲜刮去外皮,纵切两瓣,晒干。成品表面粉白色,断面白色,粉性足。

【性味功能】性寒,味苦、甘。能泻火,散结,消肿止痛,生肌长肉。

【用量及用法】3~5克,外用适量。阴寒性疮肿勿用,反乌头、草乌。

【临床应用】①痈肿初起,红肿热痛:白蔹适量,或加赤小豆等量,研末,水调敷患处。②水、火烫伤:白蔹适量,或加生地榆等量,研末,麻油调敷伤处。③治面生粉刺,酒皶:配杏仁同研,和鸡蛋清调涂。

抱歉

真不懂这个

白蔹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拉丁名5英文名6白蔹的别名7来源及产地8植物形态9采制10性状11性味12功能主治13白蔹的用法用量14运用15化学成分16白蔹的药理作用17白蔹的药典标准 17.1品名17.2来源17.3性状17.4鉴别17.5检查 17.5.1杂质17.5.2水分17.5.3总灰分17.5.4酸不溶性灰分 17.6浸出物17.7白蔹饮片 17.7.1炮制17.7.2性味与归经17.7.3功能与主治17.7.4用法与用量17.7.5注意17.7.6贮藏 17.8出处 18参考资料附:1用到中药白蔹的方剂2用到中药白蔹的中成药3古籍中的白蔹 1拼音 bái liǎn

2英文参考 Ampelopsis japonica Mak., Ampelopsis serjanaefolia Bge.radix ampelopsis, Vitis serjaniaefolia [朗道汉英字典]

ampelopsis radix,ampelopsitis radix,Japanese ampelopsis roo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概述

白蔹

白蔹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1]。为葡萄科植物白蔹Ampelopsis japonica (Thunb.) Makino 的干燥块根[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拉丁名 Radix Ampelopsis(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英文名 Japanese ampelopsis root(《中医药学名词(2004)》)

6白蔹的别名 山地瓜、见肿消[1]。

猫儿卵、山地瓜。

7来源及产地 葡萄科植物白蔹Ampelopsis japonica(Thunb.)? Mak.的块根[1]。产华北、华东及中南地区[1]。

8植物形态 木质藤本。茎多分枝,带淡紫色,散生点状皮孔,卷须与叶对生。掌状复叶互生,小叶3~5,一部分羽状分裂,一部分羽状缺刻,边缘疏生粗锯齿,叶轴有宽翅,裂片基部有关节,两面无毛。聚伞花序与叶对生,序梗细长而缠绕;花小,萼片5;花瓣5,淡黄色;雄蕊5;花盘杯状,边缘稍分裂。浆果球形或肾形,熟时蓝色或白色,有针孔状凹点。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野、路旁草丛中。主产河南、安徽、江西、湖北;

9采制 春、秋季采挖,除去泥沙及细根,纵切成瓣或切成斜片,晒干。

10性状 块根矩圆形,纵切瓣长圆形或近纺锤形,切面周边常向内卷曲,中部有 l凸起的棱线;外皮红棕色或红竭色,有纵皱纹、细横纹及横长皮孔,易层层脱落,脱落处呈淡红棕色。斜切片呈卵圆形,切面类白色或浅红棕色,可见放射状纹理,周边较厚,微翘起或略弯曲。体轻,质脆,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味微甜。

11性味 苦、辛,微寒[1]。入心、脾经[1]。

性微寒,味苦、甘。

12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泻火散结,生肌止痛[1]。

1.治疮疡痈肿,煎服并捣敷;瘰疬,扭挫伤,烧烫伤,研末调敷[1]。

2.治温疟,血痢,肠风,痔漏,赤白带下[1]。

13白蔹的用法用量 煎服:3~9g[1]。

14运用 白蔹的果实名白蔹子,煎服亦治温疟,热结痈肿[1]。

15化学成分 本品含鞣质和黏液质[1]。

16药理作用 5%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水浸剂对某些致病性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1]。

17白蔹的药典标准

17.1品名

白蔹

Bailian

AMPELOPSIS RADIX

17.2来源

本品为葡萄科植物白蔹Ampelopsis jaPonica (Thunb.)Makino的干燥块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和细根,切成纵瓣或斜片,晒干。

17.3性状

本品纵瓣呈长圆形或近纺锤形,长4~10cm,直径1~2cm。切面周边常向内卷曲,中部有1突起的棱线。外皮红棕色或红褐色,有纵皱纹、细横纹及横长皮孔,易层层脱落,脱落处呈淡红棕色。斜片呈卵圆形,长2.5~5cm,宽2~3cm。切面类白色或浅红棕色,可见放射状纹理,周边较厚,微翘起或略弯曲。体轻,质硬脆,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气微,味甘。

17.4鉴别

(1)粉末淡红棕色。淀粉粒单粒,长圆形、长卵形、肾形或不规则形,直径3~13μm,脐点不明显;复粒少数。草酸钙针晶长86~169μm,散在或成束存在于黏液细胞中。草酸钙簇晶直径25~78μm,棱角宽大。具缘纹孔导管,直径35~60pLm。

(2)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3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白蔹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6: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7.5检查

17.5.1杂质 不得过3%(附录ⅨA)。

17.5.2水分 不得过15.0%(附录ⅨH第一法)。

17.5.3总灰分 不得过12.0%(附录ⅨK)。

17.5.4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3.0%(附录ⅨK)。

17.6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冷浸法测定,用25%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8.0%。

17.7白蔹饮片

17.7.1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17.7.2性味与归经 苦,微寒。归心、胃经。

17.7.3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敛疮生肌。用于痈疽发背,疔疮,瘰疬,烧烫伤。

17.7.4用法与用量 5~10g。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成极细粉敷患处。

17.7.5注意 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17.7.6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17.8出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927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