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健康

乌药能治什么病

中药大全 2023-09-21 17:35:29
乌药能治什么病|乌药有什么作用|乌药什么样真假辨别

【中文名】乌药(《本草拾遗》)

【类别】根类

【来源】为樟科植物乌药的根。

【植物形态】乌药,又名:旁其(《本草拾遗》),鳑魮、矮樟(《纲目》),香叶子树、白叶柴、吹风散、青竹香、钱蜞柴、钱柴头、盐鱼子柴。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达4~5米。根木质,膨大粗壮,略成念珠状。树皮灰绿色。小枝幼时密被锈色短柔毛,老时平滑无毛;茎枝坚韧,不易断。叶互生,革质,椭圆形至广倒卵形,长3~8厘米,宽1.5~5厘米,先端渐尖或尾状渐尖,基部圆形或广楔形,全缘,上面绿色,有光泽,除中脉外,均光滑无毛,下面灰白色,被淡褐色长柔毛,后变光滑,叶脉3条,基出,极明显;叶柄短,有短柔毛。伞形花序腋生,几无总梗;小花梗长1.5~3毫米,被毛,簇生多数小花;花单性,雌雄异株,黄绿色;花被6片,大小几相等,广椭圆形,雄花有雄蕊9枚,排成3轮,最内一轮的基部有腺体,花药2室;雌花有退化雄蕊多枚,子房上位,球形,1室,胚珠1枚。核果近球形,初绿色,成熟后变黑色。花期3~4月。果期10~11月。

生于荒山灌木林中或高草丛中阳光充足、土壤肥沃处。分布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北、湖南、陕西等地。

本植物的叶(乌药叶)、果实(乌药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广西地区另有一种乌药,植物为白胶木,形态与本种相似,主要区别:其老叶下面密生金黄色或锈色贴伏柔毛,有光泽。参见"千打锤"条。

【采集】冬、春二季采挖;以初夏采者粉性大,质量好。挖取后,除去须根,洗净晒干,商品称为"乌药个"。如刮去栓皮,切片,烘干者,称为"乌药片"。

【药材】①乌药个

呈纺锤形,略弯曲,两头稍尖,中部膨大,或成连珠状,长10~15厘米;膨大部直径1~2厘米。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有须根残痕,具纵皱及横裂纹,质坚硬,不易折断,横切面类圆形,浅棕色而微红,稍显粉性,中心色较深,外层皮部棕色,甚薄;木质部有放射状纹理及环纹。气微香,味微辛苦.以连珠状、质嫩、粉性大、横断面浅棕色者为佳。

②乌药片

分薄片与厚片,均为类圆形片状,厚片有时斜切成椭圆形,直径1~2厘米,厚约1.5毫米;薄片厚1毫米以下。平整而有弹性。切面黄白色至淡棕色而微红,有放射状纹理及环纹。以平整不卷、色淡、无黑斑、不破碎者为佳。

主产浙江、湖南、安徽、广东、广西。此外,湖北、江西、陕西、四川、云南、福建等地亦产。习惯以浙江天台所产者品质最佳,故称"天台乌药"或"台乌药"。

【化学成份】根含多种倍半萜类成分香樟烯、香樟内酯、羟基香樟内酯、乌药醇、乌药醚、异乌药醚、乌药酮。

【炮制】拣去杂质,分开大小条,用水泡透,根据季节注意换水,防止发臭,及时捞出切片。如已在鲜时切片者,筛去灰屑。

【性味】辛,温。

①《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

②《药品化义》:"味辛带微苦,性温。"

【归经】入脾、肺、肾、膀胱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阳明、少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二经。"

③《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

④《本草从新》:"上入脾、肺,下通膀胱与肾。"

【功用主治】顺气,开郁,散寒,止痛。治气逆胸腹胀痛,宿食不消,反胃吐食,寒疝,脚气,小便频数。

①《本草拾遗》:"主中恶心腹痛,宿食不消,天行疫瘴,膀胱肾间冷气攻冲背膂,妇人血气,小儿腹中诸虫。"

②《日华子本草》:"治一切气,除一切冷,霍乱及反胃吐食.泻痢,痈疖疥癞,并解冷热。"

③王好古:"理元气。"

④《纲目》:"治中气,脚气,疝气,气厥头痛,肿胀喘息,止小便数及白浊。"

⑤《本草通玄》:"理七情郁结,气血凝停,霍乱吐泻,痰食稽留。"

⑥《玉楸药解》:"破瘀泄满,止痛消胀。"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磨汁或入丸、散。

【宜忌】气虚、内热者忌服。

①《医学入门》:"疏散宣通,甚于香附,不可多服。"

②《本草经疏》:"病属气虚者忌之。""妇人月事先期,小便短赤,及咳嗽内热,口渴,口干、舌苦,不得眠,一切阴虚内热之病,皆不宜服。"

③《本经逢源》:"不可见火。"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选方】①治风气攻疰四肢,骨节疼痛,遍身顽麻,头目旋晕;瘫痪,语言蹇涩,筋脉拘挛;脚气步履艰难,脚膝软弱;妇人血风,老人冷气,上攻胸臆,两胁刺痛,心腹膨胀,吐泻肠呜:麻黄(去根、节)、陈皮(去瓤)、乌药(去木)各二两,白僵蚕(去丝、嘴,炒)、川芎、枳壳(麸炒)、甘草(炒)、白芷、桔梗各一两,干姜(炮)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七分,温服。(《局方》乌药顺气散)

②治冷气、血气、肥气、息贲气、伏梁气、奔豚气,抢心切痛,冷汗,喘息欲绝:天台乌药(小者,酒浸一夜,炒)、茴香(炒)、青橘皮(去白,炒)、良姜(炒)。等分为末,温酒、童便调下。(《卫生家宝方》)

③治心腹气痛:乌药,水磨浓汁一盏,入橘皮一片,苏一叶,煎服。(《濒湖集简方》)

④治胀满痞塞,七情忧思所致:天台乌药、香附、沉香、砂仁、橘红、半夏,为末。每服二钱,灯心汤调。(《亦水玄珠》乌药顺气散)

⑤治浑身胀痛,气血凝滞者:香附(盐、酒、便、醋四分制之)、乌药,共细末,酒下四、五分。(《慎斋遗书》香附散)

⑥治七情伤感,上气喘息,妨闷不食:人参、槟榔、沉香、天台乌药。上药各浓磨水,和作七分盏,煎三、五沸,放温服。(《济生方》四磨汤)

⑦治气厥头痛,妇人气盛头痛及产后头痛:川芎藭、天台乌药等分,为末。每服二钱,葱、茶调下。(《纲目》)

⑧治产后逆气,食滞胀痛:陈皮、藿香、枳壳各钱半,厚朴一钱,泽泻、乌药、香附各二钱,木香七分至一钱,煎服。(《沈氏尊生书》排气饮)

⑨治胎前产后血气不和,腹胀痛:乌药、香附、当归、川芎(俱酒炒)各三钱。水煎服。(《本草切要》)

⑩治产后腹痛:天台乌药、杜当归,为末,豆淋酒调下。(《朱氏集验医方》乌药散)

⑾治小肠疝气乌药一两,升麻八钱。水二钟,煎一钟,露一宿,空心热服。(《孙天仁集效方》)

⑿治干湿脚气乌药一两,莳萝一分(二味炒令黄色)。同为末,温酒下二钱。若是干脚气,用苦楝子一个,柏浆水一升,煎至五合,调下。(《博济方》乌药散)

⒀治脚气掣痛,初发时:土乌药,不犯铁器,布揩去土,瓷瓦刮屑,好酒浸一宿,次早空心温服,溏泄即愈,入麝少许尤佳,痛入腹者,以乌药同鸡子,瓦罐中水煮一日,去鸡子,切片蘸食,以汤送下。(《永类钤力》)

⒁治肾经虚寒,小便滑数及白浊等疾:天台乌药(细锉)、益智子(大者,去皮,炒)。上等分,为末,别用山药炒黄为末,打糊丸,如梧桐子大,曝干。每服五十丸,嚼茴香数十粒,盐汤或盐酒下。(《魏氏家藏方》固真丹,即《妇人良方》缩泉丸)

⒂治小儿慢惊,昏沉或搐:乌药磨水灌之。(《济急仙方》)

⒃治小儿疳积:天台乌药、鸡内金、五谷虫各等分,加入青黛%5(例如台乌药净末用一两,青黛用五分)。共研细末,和匀。每晨空腹用温开水送服一至三钱,连服一月。(《浙江中医杂志》乌金散。12:32(560),1958)

⒄治泻血,血痢:乌药不以多少,炭火烧存性,捣罗为末,陈粟米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圣济总录》乌金丸)

⒅治跌打损伤(背部伤尤宜):乌药一两,威灵仙五钱。水煎服。(《江西草药》)

⒆风湿麻痹。用乌药一百两、沈香五十两、人参三两、甘草四两,共研为末。每服半钱,空心服,姜盐汤送下。此方名"乌沈汤"。

⒇一切气痛。用乌药(酒浸一夜后炒)、茴香(炒)、青桔皮(去白,炒)、良姜(炒),等分为末,以温酒加童便调下。

(21)几种常见病。用香附、乌药,等分为末,每服一至二钱,饮食不进,姜枣汤送下;疟疾,干姜白盐汤送下;腹中有虫,槟榔汤送下;头风虚肿,茶汤送下;妇女冷气,米汤送下;产后血攻心、脾痛。童便送下;妇女血海痛,男子疝痛,茴香汤送下。

(22)小肠疝气。用乌药一两、升麻八钱,加水二碗,煎成一碗,露一宿,煨热,空心服。

(23)脚气扯痛。用乌药刮屑,浸酒中一宿,次早空心温服。溏泄好愈。加麝香少许更好。

(24)血痢。用乌药烧存性,研为末,加陈米饭做成刃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汤送下。

(25)咽喉闭痛。用生乌药,加酸醋二碗,煎成一碗,先噙后咽,吐出痰涎好愈。

乌药的功效与作用(2)

……

乌药配伍应用


配肉桂:行气散寒,温经止痛。肉桂性大热,长于散寒温经。乌药得肉桂,则增强其散寒温里作用,肉桂得乌药则温绐行气,二药相合,用于脾胃虚寒之腹痛、痛经。

配益智仁:滋补脾肾,散寒缩尿。益智仁散寒纳气,暖脾摄津;乌药温散下焦虚寒,助膀胱气化。二药相配,除下元虚冷,固涩缩尿,用于小便频数或遗尿。

配香附:行气止痛。香附芳香直窜,善疏解郁结之肝气,乌药长于理脾肺之气,二药合用,可治一切气病。

配川楝子、小茴香:川楝子疏肝行气,小茴香芳香行气、除寒散结。二药配合,可增强理气疏肝、散寒止痛之力,用于治寒凝气滞、寒疝腹痛。

配当归:行气活血止痛。当归补血活血,行气止痛,为血中之气药,当归得乌药,则行气温通作用增强,常用于治疗经行腹痛。

养生药膳

乌药米饭

原料:

乌药10克,白糖100克,糯米250克。

做法:

先将乌药加水适量泡发,再放入锅中煎煮半小时,捞去乌药,汤备用。糯米淘净,放入大碗内加适量水,隔水蒸。米饭蒸熟后扣在盘子里。将药汤中加白糖煎成浓汁,浇在米饭盘里即食。

药膳功能:

本品健脾温胃,特别适用于脾胃虚弱者食用。

乌药蜜饮

原料:

乌药15克,元胡15克,半枝莲20克,蜂蜜30克。

做法:

先将乌药、元胡、半枝莲洗净,晒干。乌药、元胡切片,半枝莲切段,一同放入砂锅内,加适量水煎煮20分钟。再用洁净纱布过滤,取滤汁放入容器,调入蜂蜜即成。

药膳功效:

本品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特别适用于大肠癌寒凝气滞引起的腹部疼痛。


乌药羊肉汤

材料:

羊肉(瘦)100克,乌药10克,高良姜10克,白芍药25克,香附8克,姜4克,大葱4克,黄酒3克,花椒1克,白砂糖5克,盐1克。

做法:

将乌药、高良姜、白芍、香附、花椒研末,装入纱布袋中,放入沙锅内。羊肉洗净,切小块,入沙锅,加水适量,先以大火煮沸,再改文火慢炖至羊肉烂熟,加入生姜(切大片)、葱(切段)、黄酒、白糖,煮一二沸,取出沙布袋,加入盐即可。

用法:

食肉饮汤。每日1剂。

养生功效:

温脾散寒,益气补虚。

八珍母鸡汤

材料:

母鸡1500克,当归15克,党参15克,川芎10克,白术10克,赤芍药10克,香附10克,乌药10克,甘草5克,盐8克,料酒15克,味精2克,大葱10克,姜10克。

做法:

(1)母鸡宰杀,去毛、去内脏、去血洗净。

(2)母鸡放入沸水锅内烫3分钟,捞出沥水,切成大块。

(3)当归、西党参、川芎、炒白术、赤芍、香附、台乌药、炙甘草洗净,用干净纱布袋装好,扎口备用。

(4)药袋、鸡块、生姜片、葱段、料酒、精盐放入沙锅内,倒入适量清水,用旺火煮沸,撇去浮沫。

(5)转用文火煨至鸡肉烂,放入味精,盛入汤碗内即成。

乌药附方

治风气攻疰四肢,骨节疼痛,遍身顽麻,头目旋晕;瘫痪,语言蹇涩,筋脉拘挛;脚气步履艰难,脚膝软弱;妇人血风,老人冷气,上攻胸臆,两胁刺痛,心腹膨胀,吐泻肠呜:麻黄(去根、节)、陈皮(去瓤)、乌药(去木)各二两,白僵蚕(去丝、嘴,炒)、川芎、枳壳(麸炒)、甘草(炒)、白芷、桔梗各一两,干姜 (炮)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七分,温服。(《局方》乌药顺气散)

治冷气、血气、肥气、息贲气、伏梁气、奔豚气,抢心切痛,冷汗,喘息欲绝:天台乌药(小者,酒浸一夜,炒)、茴香(小茴香)(炒)、青橘皮(青皮)(去白,炒)、良姜(高良姜)(炒)。等分为末,温酒、童便调下。(《卫生家宝方》)

治心腹气痛:乌药,水磨浓汁一盏,入橘皮(陈皮)一片,苏一叶,煎服。(《濒湖集简方》)

治胀满痞塞,七情忧思所致:天台乌药、香附、沉香、砂仁、橘红、半夏,为末。每服二钱,灯心(灯心草)汤调。(《亦水玄珠》乌药顺气散)

治浑身胀痛,气血凝滞者:香附(盐、酒、便、醋四分制之)、乌药,共细末,酒下四、五分。(《慎斋遗书》香附散)


治七情伤感,上气喘息,妨闷不食:人参、槟榔、沉香、天台乌药各等分。上各浓磨水,和作七分盏,煎三五沸。放温服,或下养正丹尤佳。(《严氏济生方》四磨汤)

治气厥头痛,妇人气盛头痛及产后头痛:川芎藭、天台乌药等分,为末。每服二钱,葱、茶调下。(《纲目》)

治产后逆气,食滞胀痛:陈皮、藿香(广藿香)、枳壳各钱半,厚朴一钱,泽泻、乌药、香附各二钱,木香七分至一钱,煎服。(《沈氏尊生书》排气饮)

治胎前产后血气不和,腹胀痛:乌药、香附、当归、川芎(俱酒炒)各三钱。水煎服。(《本草切要》)

治产后腹痛:天台乌药、杜当归,为末,豆淋酒调下。(《朱氏集验医方》乌药散)

治小肠疝气:乌药一两,升麻八钱。水二钟,煎一钟,露一宿,空心热服。(《孙天仁集效方》)

治干湿脚气:乌药一两,莳萝一分(二味炒令黄色)。同为末,温酒下二钱。若是干脚气,用苦楝子一个,柏浆水一升,煎至五合,调下。(《博济方》乌药散)

治脚气掣痛,初发时:土乌药,不犯铁器,布揩去土,瓷瓦刮屑,好酒浸一宿,次早空心温服,溏泄即愈,入麝少许尤佳,痛入腹者,以乌药同鸡子,瓦罐中水煮一日,去鸡子,切片蘸食,以汤送下。(《永类钤力》)

治肾经虚寒,小便滑数及白浊等疾:天台乌药(细锉)、益智子(益智仁)(大者,去皮,炒)。上等分,为末,别用山药炒黄为末,打糊丸,如梧桐子大,曝干。每服五十丸,嚼茴香数十粒,盐汤或盐酒下。(《魏氏家藏方》固真丹,即《妇人良方》缩泉丸)

治小儿慢惊,昏沉或搐:乌药磨水灌之。(《济急仙方》)

治小儿疳积:天台乌药、鸡内金、五谷虫各等分,加入青黛5%。共研细末,和匀。每晨空腹用温开水送服3—9g,连服一月。(《浙江中医杂志》1958,25(12):32乌金散)

治泻血,血痢:乌药不以多少,炭火烧存性,捣罗为末,陈粟米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圣济总录》乌金丸)

治跌打损伤(背部伤尤宜):乌药30g,威灵仙15g。水煎服。(《江西草药》)

风湿麻痹:用乌药一百两、沉香五十两、人参三两、甘草四两,共研为末。每服半钱,空心服,姜盐汤送下。此方名乌沈汤。

咽喉闭痛:用生乌药,加酸醋二碗,煎成一碗,先噙后咽,吐出痰涎好愈。

(21)几种常见病:用香附、乌药,等分为末,每服一至二钱,饮食不进,姜枣汤送下;疟疾,干姜白盐汤送下;腹中有虫,槟榔汤送下;头风虚肿,茶汤送下;妇女冷气,米汤送下;产后血攻心、脾痛。童便送下;妇女血海痛,男子疝痛,茴香汤送下。

(22)小肠疝气:用乌药一两、升麻八钱,加水二碗,煎成一碗,露一宿,煨热,空心服。


(23)脚气扯痛:用乌药刮屑,浸酒中一宿,次早空心温服。溏泄好愈。加麝香少许更好。

(24)血痢:用乌药烧存性,研为末,加陈米饭做成刃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汤送下。

(25)治心腹刺痛,调中快气:乌药(去心)十两,甘草一两,香附子(沙盆内断去皮、毛,焙干)二十两。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入盐少许,或不着盐,沸汤点服,不拘时。(《局方》小乌沉汤)

(26)治气喘:乌药末、麻黄五合,韭菜绞汁一碗,冲末药服即止,不止再服。(《心医集》)

(27)治室女月水不调,或赤或浊,断续不定,心膈迷闷,腹脏撮痛:乌药二两,当归(切、焙),蓬莪术(炮)各一两。为细末。每服二钱匕,以温酒调下。(《圣济总录》乌药散)

(28)治男子、妇人一切风气,四肢骨节疼痛,遍身顽麻,头日旋晕及疗瘫痪,语言蹇涩,筋脉拘挛。又治脚气,步履艰难,脚膝软弱,妇人血风,老人冷气,上攻胸臆, 两胁刺痛,心腹膨胀,吐泻肠鸣:麻黄(去根、节)、陈皮(去瓤)、乌药(去木)各二两,白僵蚕(去丝、嘴,炒)、川芎、枳壳(去瓤麸炒)、甘草(炒)、白芷、桔梗各一两,干姜炮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七分,温服。(《局方》乌药顺气散)

(29)治声音哑:甘草、桔梗、乌梅、乌药各等分。水煎服。(《仙拈集》回音饮)

(30)治诸瘘久不瘥:乌药末二两,猪胆三枚。上二味,以胆汁和乌药末,令匀,以薄绵裹。内疮口,日三五度。(《圣济总录》乌药膏方)。

乌药的副作用

【副作用】

(一)传统文献

《本草纲目》:无毒。

(二)临床观察

无毒。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长期服用也没有明显副作用。有实热和阴虚内火甚者不宜使用。

用药禁忌

气虚及内热证患者禁服。

孕妇及体虚者慎服。

《医学入门》:“疏散宣通,甚于香附,不可多服。”

《本草经疏》:“病属气虚者忌之。”“妇人月事先期,小便短赤,及咳嗽内热,口渴、口干、舌苦,不得眠,一切阴虚内热之病,皆不宜服。”

《本经逢源》:“不可见火。”

上一页全文完(共 17819 字) 展开全部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920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