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健康

中药轻粉有哪些功效?禁忌?主治什么?炮制方法?性味归经?

中药大全 2023-09-21 09:27:15
名称:轻粉
类别:外用药
拼音:QING FEN
拉丁:Calomelas
别名:水银粉、汞粉、峭粉、腻粉、银粉、扫盆
药用部位:氯化亚汞结晶
药材性状:为片状结晶,状似雪花。色白,有银色光泽。体轻,手捻易碎成白色粉末。
栽培要点:
产地:湖北、河北、湖南、云南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制作。用胆矾、水银、食盐等经加工而成。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寒;辛;入肝、肾经;有毒
功能主治:杀虫,攻毒,利水,通便。治疥癣,瘰疬,梅毒,下疳,皮肤溃疡,水肿,膨胀,大小便闭。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入丸、散,0.06~0.15g,不入汤剂。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干撒。
禁忌:不可过量和久用,内服慎用,孕妇禁用。

粉草的功效与作用,粉萆_的功效与作用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粉草的功效与作用,以及粉萆_的功效与作用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1、粉草什么作用2、甘草的功效和作用3、中药甘草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4、甘草的功效和作用,甘草可以长期服用吗?5、甘草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是什么粉草什么作用粉草即甘草。
甘草是一种补益中草药。
适应病症1.用于心气虚,心悸怔忡,脉结代,以及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
前者,常与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
后者,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四君子汤、理中丸等。
2.用于痈疽疮疡、咽喉肿痛等。
可单用,内服或外敷,或配伍应用。
痈疽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等同用,共奏清热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饮。
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同用,如桔梗汤。
若农药、食物中毒,常配绿豆或与防风水煎服。
3.用于气喘咳嗽。
可单用,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应用。
如治湿痰咳嗽的二陈汤;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汤;治热毒而致肺痈咳唾腥臭脓痰的桔梗汤;治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汤等。
另风热咳嗽、风寒咳嗽、热痰咳嗽亦常配伍应用。
4.用于胃痛、腹痛及腓肠肌挛急疼痛等,常与芍药同用,能显著增强治挛急疼痛的疗效,如芍药甘草汤。
5.用于调和某些药物的烈性。
如调味承气汤用本品缓和大黄、芒硝的泻下作用及其对胃肠道的刺激。
另外,在许多处方中也常用本品调和诸药。
此外,现代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常与乌贼骨、瓦楞子、马鞭草等同用。
本品尚兼有利尿作用,故常以干草梢作治疗热淋尿痛的的辅助药。
与大豆合用有解毒的功效,痢疾初作,不可用。
药理作用西医药理发现,甘草剂有抗炎和抗变态反应的功能,因此在西医临床上主要作为缓和剂。
缓解咳嗽,祛痰,治疗咽痛喉炎;甘草或甘草次酸有去氧皮质酮类作用,对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有良好功效;甘草制剂能促进胃部粘液形成和分泌,延长上皮细胞寿命,有抗炎活性,常用于慢性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甘草的黄酮具有消炎、解痉和抗酸作用;甘草也是人丹的主要原料之一。
[4]甘草还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精制糖果、蜜饯和口香糖。
甘草浸膏是制造巧克力的乳化剂,还能增加啤酒的酒味及香味,提高黑啤酒的稠度和色泽,制作某些软性饮料和甜酒;香烟矫味。
在化工、印染工业中,甘草也广有用途。
[4]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除去甘草甜素的浸膏及甘草中黄酮甙类对大鼠实验性溃疡有明显保护作用。
[4]2.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甘草浸膏、甘草甜素及甘草次酸对健康人及动物都有促进钠,水潴留的作用;小剂量甘草甜素(每只100ug)能使大鼠胸腺萎缩及肾上腺重量增加,产生糖皮质激素可的松样作用。
大剂量时则糖皮质激素样作用不明显,只呈现盐皮质激素样作用。
[4]3.解毒作用甘草浸膏及甘草甜素对某些药物中毒、食物中毒、体内代谢产物中毒都有一定的解毒能力。
解毒作用的有效成份为甘草甜素,解毒机制为甘草甜素对毒物有吸附作用,甘草甜素水解产物葡萄糖醛酸能与毒物结合,以及甘草甜素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增强肝脏的解毒能力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4]4.止咳平喘作用甘草次酸有明显的中枢性镇咳作用,大剂量的甘草次酸可使小鼠呼吸抑制。
此外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盐尚有抗炎症及抗过敏、抗肝损伤、抗促癌、抗菌、抗艾滋病毒(甘草甜素)作用。
[4]5.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心律失常。
[4]药用性能【功能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大剂量30~60克)。
外用:适量,煎水洗渍;或研末敷。
【使用注意】:不宜与京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
其他药效1.甘草[5]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对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过多有抑制作用;并有抗酸和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作用。
2.甘草黄酮、甘草浸膏及甘草次酸均有明显的镇咳作用;祛痰作用也较显著,其作用强度为甘草酸甘草黄酮甘草浸膏。
3.甘草还有抗炎,抗过敏作用,能保护发炎的咽喉和气管粘膜。
甘草浸膏和甘草酸对某些毒物有类似葡萄糖醛酸的解毒作用。
4.甘草常用来治疗随更年期而来的症状.因为甘草里含有甘草素,是一种类似激素的化合物,它有助于平衡女性体内的激素含量。
5.甘草所含的次酸能阻断致癌物诱发肿瘤生长的作用。
甘草的功效和作用一、草果的功效与作用
草果有燥湿除寒、祛痰截疟、消食化食的功效,但气虚或血亏,无寒湿实邪者忌服草果,草果治疟疾,胃中寒痰凝结,不易开解:草果、常山、知母、乌梅、槟榔、甘草、穿山甲。
水煎服。
(《慈幼新书》草果饮)
1、草果治脾痛胀满:草果仁二个。
酒煎服之。
(《仁斋直指方》)
2、草果治瘅疟,脉采弦数,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膈满能食,口苦舌干,心烦,渴水,小便黄赤,大腑不利:青皮(去白)、厚朴(姜制炒)、白术、草果仁、柴胡(去芦)、茯苓(去皮)、半夏(汤泡七次)、黄芩、甘草(炙)各等分。
细锉。
每服20克,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济生方》清脾汤)
3、草果治瘟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无憎寒,初起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哺益甚,头身疼痛:槟榔10克,厚朴5克,草果仁2.5克,知母5克,芍药5克,黄芩5克,甘草2.5克。
用水一钟,煎八分,午后温服。
(《瘟疫论》达原饮)
4、草果治肠胃冷热不和,下痢赤白,及伏热泄泻,脏毒便血:草果子、甘草、地榆、枳壳(去穰,麸炒)。
上等分为粗末。
每服10克,用水一盏半,煨姜一块,拍碎,同煎七分,去滓服,不拘时候。
(《传信适用方》草果饮)
5、草果治疟疾,胃中寒痰凝结,不易开解:草果、常山、知母、乌梅、槟榔、甘草、穿山甲。
水煎服。
(《慈幼新书》草果饮)
6、草果治肿寒疟疾不愈,振寒少热,面青不食,或大便溏泄,小便反多:草果仁、附子(炮,去皮脐)。
上等分,细锉。
每服25克,水二盏,生姜七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济生方》果附汤)
草果为姜科植物草果的果实,草果有燥湿除寒,祛痰截疟,消食化食的功效,草果主治疟疾,痰饮痞满,脘腹冷痛,反胃,呕吐,泻痢,食积。
甘草因具有祛痰止咳的功效,常用来治疗感冒发热、支气管炎、气喘咳嗽、皮肤过敏。
通过医学家研究发现,甘草可以有效预防心脏病,并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甘草含有大量的复方甘草酸苷,可以有效治疗慢性肝炎。
甘草可以有效抑制癌症的复发、转移以及用来治疗艾滋病。
甘草常与诸多中药配伍,用来治疗脾胃气虚、胃痛、腹痛等。
中药甘草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中药甘草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甘草虽然是一种中药材,但是对于人们来说,并不会觉得陌生。
甘草是豆科植物,以根和根状茎入药,别名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粉草。
那么甘草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呢?甘草的食用禁忌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为大家科普中药甘草的功效及作用吧!
甘草的功效和作用
娇正异味
据分析甘草中含有甘草酸,味道极甜。
置于1:20000的水溶液中,仍具有甜味。
故在中药处方中,可扮演矫正其他诸药异味的角色。
解毒作用
甘草酸在体内可水解生成一分子甘草次酸和两分子葡萄糖醛酸。
甘草次酸具有皮质激素样的作用,能增加肝脏的解毒作用。
缓和药性
甘草酸属有机酸,可与中药中多种生物碱起化学反应生成不易溶解的沉淀物,既将这些沉淀物在体内缓慢分解而逐渐发挥药效,又可使药性发作较缓,从而降低副作用。
同时,甘草酸还具有类似药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能吸咐多种药物中化学成分,在体内逐渐释放出来,缓慢发挥药效。
增强方剂中其它药的功效
这与甘草中所含的甘草酸、甘草甙元、异甘草甙元有关。
比如甘草酸芍药甙在镇痛、解痉、解热、抗炎、抑制胃液分泌和松弛平滑肌方面均有协同作用。
甘草酸还具有“助溶作用”
与其它药同煎,可增强其它药万分在水中的溶解度,从而使药效增强。
甘草本身虽无抗菌作用,但它能增强其它清热解毒药物对细菌的抑制作用。
用于心气虚,心悸怔忡,脉结代,以及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
前者,常与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
后者,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四君子汤、理中丸等。
用于痈疽疮疡、咽喉肿痛等
可单用,内服或外敷,或配伍应用。
痈疽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等同用,共奏清热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饮。
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同用,如桔梗汤。
若农药、食物中毒,常配绿豆或与防风水煎服。
用于气喘咳嗽
可单用,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应用。
如治湿痰咳嗽的二陈汤;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汤;治热毒而致肺痈咳唾腥臭脓痰的桔梗汤;治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汤等。
另风热咳嗽、风寒咳嗽、热痰咳嗽亦常配伍应用。
用于胃痛、腹痛及腓肠肌挛急疼痛等
常与芍药同用,能显著增强治挛急疼痛的.疗效,如芍药甘草汤。
用于调和某些药物的烈性
如调味承气汤用本品缓和大黄、芒硝的泻下作用及其对胃肠道的刺激。
另外,在许多处方中也常用本品调和诸药。
抑制胃酸分泌过多
甘草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对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过多有抑制作用;并有抗酸和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作用。
镇咳祛痰
甘草黄酮、甘草浸膏及甘草次酸均有明显的镇咳作用;祛痰作用也较显著,其作用强度为甘草酸甘草黄酮甘草浸膏。
甘草还有抗炎,抗过敏作用
能保护发炎的咽喉和气管粘膜。
甘草浸膏和甘草酸对某些毒物有类似葡萄糖醛酸的解毒作用。
甘草常用来治疗随更年期而来的症状
因为甘草里含有甘草素,是一种类似激素的化合物,它有助于平衡女性体内的激素含量。
甘草所含的次酸能阻断致癌物诱发肿瘤生长的作用
现代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常与乌贼骨、瓦楞子等同用。
本品尚兼有利尿作用,故常以干草梢作治疗热淋尿痛的的辅助药。
甘草的食用禁忌是什么
1、湿病忌用甘草
《汤液本草》明确指出:“甘者令人中满,中满者勿食甘,甘缓而壅气,非中满者所宜。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记载,凡因湿所致的呕恶、痰饮、中满、水肿等症皆不用甘草,例如攻逐水饮的五苓散等。
总之,张仲景等医家虽未明言,但湿病用甘草之弊昭然已明。
2、急证少用甘草
历代医家公认,甘味药性缓而善守,而甘草为甘味药之代表,其甘缓柔润之性,决定了它在急证运用中的局限性。
以《伤寒论》为例,阳明急下三证、少阴急下三证,都用不含甘草的大承气汤,意在避其甘缓,急下以存阴。
又如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变化而来),为治少阳兼腑实证的名方,现应用于急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性胰腺炎等病的治疗,但其证显然比小柴胡汤证更为重急,故去小柴胡汤中的甘草之类,增加大黄、枳实等防其甘缓。
3、肾病慎用甘草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灵枢·五味》篇提出:“肾病禁甘。
”仲景宗此训,创制温补肾阳的“肾气丸”即不含甘草,后世医家据此而衍化的肾病诸方,如济生肾气丸、右归丸、左归丸、六味地黄丸等都未用甘草。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甘草所含的甘草甜素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能促进水、钠潴溜和排钾增加,长期大量应用甘草,会出现水肿、血压增高、血钾降低、四肢无力等假醛固酮症,说明“肾病慎用甘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甘草的功效和作用,甘草可以长期服用吗?甘草的功效:
甘草是豆科植物,以根和根状茎入药,别名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粉草。
生甘草能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调和诸药性;炙甘草能补脾益气,主治脾气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热毒疮疡,咽喉肿痛,药物、食物中毒;缓和药物烈性、毒性。
别名: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粉草。
性味:甘,平。
归经:归心经、肺经、脾经、胃经。
功效: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主治:脾气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热毒疮疡,咽喉肿痛,药物、食物中毒;缓和药物烈性、毒性。
用法用量:煎服,3~10g。
清热解毒宜生用;补中缓急宜炙用。
甘草调和诸药量宜小,作为主药量稍大,用于中毒抢救量宜大。
补中缓急宜炙用,清热解毒、止咳宜生用。
脾胃虚寒,脘腹挛急作痛者,可与桂枝、芍药、饴糖配用,以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若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者,常与人参、白术、茯苓同用。
外感风寒咳嗽者,常与麻黄、杏仁同用。
咽喉肿痛者,可单用煎服,亦可与桔梗同用,以增解毒利咽之功。
甘草的作用:
生甘草,长于清火,以清热解毒,润肺止咳力胜。
用于痰热咳嗽,咽喉肿痛等。
炙甘草,长于温中,以甘温益气,缓急止痛力强。
用于脾虚胃弱,心悸脉结代等。
粉甘草,善治尿道痛,尿路淋,生草节宜消肿毒、利关节;粉甘草,偏重清内热,泻心火。
同是一物,其炮制所不同,则功效主治亦别。
甘草性平,味甘,归十二经。
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痉以至抗癌等药理作用。
在中医上,甘草补脾益气,止咳润肺,缓急解毒,调和百药。
临床应用分“生用”与“蜜炙”之别。
生用主治咽喉肿痛,痛疽疮疡,胃肠道溃疡以及解药毒、食物中毒等;蜜炙主治脾胃功能减退,大便溏薄,乏力发热以及咳嗽、心悸等。
甘草用于心气虚,心悸怔忡,脉结代,以及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
前者,常与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
后者,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四君子汤、理中丸等。
用于气喘咳嗽。
可单用,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应用。
如治湿痰咳嗽的二陈汤;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汤;治热毒而致肺痈咳唾腥臭脓痰的桔梗汤;治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汤等。
另风热咳嗽、风寒咳嗽、热痰咳嗽亦常配伍应用。
用于痈疽疮疡、咽喉肿痛等。
可单用,内服或外敷,或配伍应用。
痈疽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等同用,共奏清热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饮。
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同用,如桔梗汤。
若农药、食物中毒,常配绿豆或与防风水煎服。
用于调和某些药物的烈性。
如调味承气汤用本品缓和大黄、芒硝的泻下作用及其对胃肠道的刺激。
另外,在许多处方中也常用本品调和诸药。
用于胃痛、腹痛及腓肠肌挛急疼痛等,常与芍药同用,能显著增强治挛急疼痛的疗效,如芍药甘草汤。
现代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常与乌贼骨、瓦楞子、马鞭草等同用。
本品尚兼有利尿作用,故常以干草梢作治疗热淋尿痛的的辅助药。
甘草与大豆合用有解毒的功效。
甘草用药禁忌及注意事项
甘草适宜胃溃疡者、十二指肠溃疡者、神经衰弱者、支气管哮喘者、血栓静脉炎患者。
第一:选择正确的服用方法
湿盛胀满,浮肿者不宜用。
不可与鲤鱼同食,同食会中毒。
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久服较大剂量的生甘草,可引起浮肿等。
将甘草进行不同的方法所获得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而实验发现泡水以及含服所获得的甘草功效是最好的。
建议大家在平时生活中可以将甘草泡水,或者选择含服服用甘草。
第二:甘草不能连续使用
虽然甘草对身体的保健效果非常的好,但并不是说这种药材可以长时间服用。
甘草不能够长期服用,否则肠胃健康会变差,同时也很容易出现对这种中药材上瘾的情况。
研究发现甘草中含有一定能够的阿片,如果长期服用很容易令身体对这种药材产生依赖性。
甘草服用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一周的时间。
如果身体状况已经得到恢复,那更应该立即停止服用这种药材;如果是一周的时间之后身体都没有任何起色,那么也应该停止服用甘草。
第三:甘草的副作用
甘草服用后对身体的副作用体现在腹泻、身体倦怠、精神焦躁不安以及冷汗等异常情况,如果服用甘草后出现上述情况,那就应该立即停止服用甘草,避免造成更大的危害。
第四:甘草不能够大量服用
过量的服用甘草容易对身体产生危害,甚至于出现呼吸系统停止的症状。
如果没有科学的使用甘草,则容易呼吸衰竭,这样生命安全就得不到保障了。
甘草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是什么甘草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是什么
甘草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是什么,相信大家都对这种食物的功效和作用有一定的了解,它的功效与作用有很多种,对这些功效和作用还不要了解的话,以下是甘草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是什么。
甘草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是什么1
甘草的功效与作用及中药禁忌
名称:甘草
别名:蜜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
来源: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状茎。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入脾、胃、肺经。
功效: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
作用: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
禁忌:实证中满腹胀忌服甘草。
用法:内服:煎汤,0.5-3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掺或煎水洗。
甘草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是什么2
甘草用于心气虚,心悸怔忡,脉结代,以及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
前者,常与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
后者,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四君子汤、理中丸等。
甘草用于痈疽疮疡、咽喉肿痛等。
可单用,内服或外敷,或配伍应用。
痈疽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等同用,共奏清热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饮。
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同用,如桔梗汤。
若农药、食物中毒,常配绿豆或与防风水煎服。
甘草用于气喘咳嗽。
可单用,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应用。
如治湿痰咳嗽的二陈汤;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汤;治热毒而致肺痈咳唾腥臭脓痰的桔梗汤;治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汤等。
另风热咳嗽、风寒咳嗽、热痰咳嗽亦常配伍应用。
甘草用于胃痛、腹痛及腓肠肌挛急疼痛等,常与芍药同用,能显著增强治挛急疼痛的疗效,如芍药甘草汤。
甘草用于调和某些药物的烈性。
如调味承气汤用本品缓和大黄、芒硝的泻下作用及其对胃肠道的'刺激。
另外,在许多处方中也常用本品调和诸药。
甘草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对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过多有抑制作用;并有抗酸和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作用。
甘草黄酮、甘草浸膏及甘草次酸均有明显的镇咳作用;祛痰作用也较显著,其作用强度为甘草酸甘草黄酮甘草浸膏。
甘草还有抗炎,抗过敏作用,能保护发炎的咽喉和气管粘膜。
甘草浸膏和甘草酸对某些毒物有类似葡萄糖醛酸的解毒作用。
甘草常用来治疗随更年期而来的症状。
因为甘草里含有甘草素,是一种类似激素的化合物,它有助于平衡女性体内的激素含量。
食用禁忌
甘草不宜长期食用:草不能够长期服用,否则肠胃健康会变差,同时也很容易出现对这种中药材上瘾的情况。
甘草不宜过量服用:过量的服用甘草容易对身体产生危害,甚至于出现呼吸系统停止的症状。
因此,我提醒大家,服用甘草一定要注意适量,儿童服用甘草一定要减少用量,最好咨询医生。
甘草过敏人群禁止服用:如果对甘草过敏,一定要禁止服用,否则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我提醒大家,第一次服用甘草时,一定要对身体进行过敏试验,再服用。
不适合和甘草一起服用的药材:甘草不可以和止咳药物、强心药物以及降血压药物等一起服用,避免对身体造成严重后果。
甘草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止咳效果,如果和其他的止咳药物一起服用,那么会严重损害呼吸中枢的健康。
粉草的功效与作用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粉萆_的功效与作用、粉草的功效与作用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巴豆的功效与作用 巴豆的功能主治

巴豆,(学名:Croton tiglium)为大戟科巴豆属植物巴豆树的干燥成熟果实,其根及叶亦供药用。巴豆树为常绿乔木,高6~10米。巴豆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巴豆的功效与作用的资料,欢迎阅读。

巴豆的功效与作用
本品为较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别名:江子,肥鼠子。

来源:本品为大戟科常绿乔木巴豆树的成熟干燥果实。野生或栽培。

产地:主产于四川宜宾、长宁、兴文、万县、合川等地,福建、广西、云南、贵州等省亦有产。

形状鉴别:蒴果呈卵圆形或钝角三棱形。长约2厘米,直径约1.5厘米,果壳淡黄绿色或灰黄色,微粗糙,有6~8条纵像线形沟纹。外壳坚脆,常从沟纹处开裂,三瓣或四瓣,每瓣内有种子一枚(种子习称巴米)。种子呈略扁椭圆形,形似蓖麻子,而少花纹,种皮棕黄色,一端有种脐种阜,另一端有合点,两者之间有一条隆起的种脊。种皮薄而坚脆,剖开种皮可见黄白色种仁,胚乳两片肥厚富油性。中央有菲薄子叶两片。气无味辛辣。有大毒。以颗粒饱满,种仁色白,不泛油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脂肪油、蛋白质。蛋白质中含巴豆素等。

功效与作用:泻下。有较强促进肠的蠕动。

炮制:多制霜用。

性味:辛辣,热。

归经:胃、大肠经。

功能:峻下寒积,逐水消肿。

主治:胃肠寒积停滞,脘腹胀痛,痰多水肿等症。外用治恶疮疥癣。

注:巴豆有大毒,多去油制霜用,名巴豆霜。其制法有三:1、取巴豆仁碾轧成细泥状,用能吸油的纸多层包裹,放铁板上,底下加热,使油受热扩散渗透干纸上,反复换纸数次至油质大部分消失,所余之渣碾细过罗,即成巴豆霜。

2、北京制法,压缩去油,至含油率15%作用、碾细过罗即成。

3、天津制法,先测定巴豆仁含油量,加入适量淀粉,同轧,使其含油率为25%。

禁忌:本品有毒,凡非寒实急症,不可轻用。孕妇及虚弱患者均禁用。本品畏牵牛子。

用量:0.15~0.45g。
巴豆外观特征
巴豆(原变种)灌木或小乔木,高3-6米;嫩枝被稀疏星状柔毛,枝条无毛。

叶纸质,卵形,稀 椭圆形,长7-12厘米,宽3-7厘米,顶端短尖,稀渐尖,有时长渐尖,基部阔楔形至近圆形,稀微心形,边缘有细锯齿,有时近全缘,成长叶无毛或近无毛,干后淡黄色至淡褐色;基出脉3(-5)条,侧脉3-4对;基部两侧叶缘上各有1枚盘状腺体;叶柄长2.5-5厘米,近无毛;托叶线形,长2-4毫米,早落。

总状花序,顶生,长8-20厘米,苞片钻状,长约2毫米;雄花:花蕾近球形,疏生星状毛或几无毛;雌花:萼片长圆状披针形,长约2.5毫米,几无毛;子房密被星状柔毛,花柱2深裂。

蒴果椭圆状,长约2厘米,直径1.4-2厘米,被疏生短星状毛或近无毛;种子椭圆状,长约1厘米,直径6-7毫米花期4-6月。[1]

生长习性编辑

生于村旁或山地疏林中,或仅见栽培。[1]

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怕霜冻。喜阳光,在气温17-19℃、年雨量1000mm、全年日照1000h、无霜期300d以上的地区适宜栽培,当温度低于3℃时幼苗叶全部枯死。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上栽培为宜。[2]

物种分布编辑

产于浙江南部、福建、江西、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四川和云南等省区。[1]

栽培技术编辑

繁殖方法

用种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直播:一般8-9月采收伏子留种。高湿地区随采随播,低温地区在翌年2月播种。播前剥去果壳,按行株距3m?3m开穴,穴深3cm,每穴播4-5粒,覆土3-4cm。

育苗移栽法:按行距25cm开沟,沟深3cm,播种后覆土,浇水。1hm2用种量180-225kg。苗期需松土除草2-3次,遇旱浇水,苗高15-20cm时施稀人畜粪水。霜降前包草防冻,苗高60-100cm,3-4月移栽,按行珠距3m?3m开穴,穴径30cm,深30cm,每穴栽种1株,覆土压实,浇水。[2]

田间管理

植株在封行前可与小麦、甘薯、蔬菜间作,封行后可在行间栽种阴性植物。生长期要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并注意除草,春、夏季各追肥1次。[2]

病虫害防治

尺蠖可用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喷杀。[2]
巴豆主要价值
医用价值

巴豆辛热,有大毒,属于热性泻药,可温肠泻积、逐水消胀、宿食积滞以及涤荡肠胃中的沉寒痼冷。也常用于外疗疮疡,破积解毒。此外,巴豆油对皮肤黏膜有刺激,内服有峻泻作用,有很强的杀虫抗菌能力。[3]

药用价值

功能主治

泻寒积,通关窍,逐痰,行水,杀虫。治冷积凝滞,胸腹胀满急痛,血瘕,痰癖,泻痢,水肿,外用治喉风,喉痹,恶疮疥癣。

①《本经》: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肿。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

②《别录》:疗女子月闭,烂胎,金疮脓血不利,丈夫阴颓,杀斑螫毒。

③《药性论》:主破心腹积聚结气,治十种水肿,痿痹,大腹。

④《本草拾遗》:主症癖,痃气,痞满,腹内积聚,冷气血块,宿食不消,痰饮吐水。?

⑤《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病,泄壅滞,除风补劳,健脾开胃,消痰破血,排脓消肿毒,杀腹藏虫。治恶疮息肉及疥癞疔肿。

⑥《医学启源》:导气消积,去脏腑停寒,消化寒凉及生冷硬物所伤,去胃中寒湿。

⑦《汤液本草》:可以通肠,可以止泄。

⑧《纲目》:治泻痢,惊痫,心腹痛,疝气,风歪,耳聋,喉痹,牙痛,通利关窍。[4]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0.5~1分(用巴豆霜)。外用:绵裹塞耳鼻,捣膏涂或以绢包擦患处。

注意

无寒实积滞、孕妇及体弱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芫花为之使。恶蘘草。畏大黄、黄连、藜芦。

②《药对》:畏芦笋、菰笋、酱鼓、冷水。得火良。与牵牛相反。

③《药性论》:能落胎。

④《本草衍义补遗》:无寒积者忌之。[4]

附方

1、治寒实结胸,无热症者: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心皮,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三味为散,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伤寒论》白散)

2、治心腹诸卒暴百病,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大黄一两,干姜一两,巴豆一两(去皮心,熬,外研如脂)。上药各须精新,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纳中,合治一千杵,用为散,蜜和丸亦佳。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许三、四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瘥;如未瘥,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瘗;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金匮要略)三物备急丸)

3、治寒癖宿食,久饮不消,大便秘:巴豆仁一升,清酒五升。煮三日三夜,研,令大热,合酒微火煎之,丸如胡豆大,每服一丸,水下,欲吐者服二丸。(《千金方》)

4、治痞结症瘕:巴豆肉五粒(纸裹打去油),红曲三两(炒),小麦麸皮一两(炒)。俱研为细末,总和为丸,如黍米大,每空心服十丸,白汤下。(《海上方》)

5、治阴毒伤寒心结,按之极痛,大小便秘,但出气稍暖者:巴豆十粒,研,入面一钱,捻作饼,安脐内,以小艾炷灸五壮。气达即通。(《仁斋直指方》)

6、治小儿L痰喘:巴豆一粒,杵烂,绵裹塞鼻,痰即自下。(《古今医鉴》)

7、治寒痰气喘:青橘皮一片,展开,入刚子一个,麻扎定,火上烧存性,研末,姜汁和酒一钟,呷服。(《医说》)

8、治夏月水泻不止:大巴豆一粒(去壳)。上以针刺定,灯上烧存性,研细,化蜡和作一丸,水下,食前服。(《世医得效方,针头丸)

9、治气痢: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细研,取热猪肝和丸,空心米饮下,量力加减服之。牛肝尤佳。或以蒸饼丸服。(《经验方》)

10、治小儿下痢赤白:巴豆(煨熟,去油)一钱,百草霜二钱(研末),飞罗面煮糊丸,黍米大,量人用之。赤用甘草汤,白用米汤,赤白用姜汤下。(《全幼心鉴》)

11、治伏暑伤冷,冷热不调,霍乱吐利,口干烦渴:巴豆大者二十五枚(去皮膜,研取油尽,如粉),黄丹(炒,研,罗过)取一两一分。上同研匀,用黄蜡熔作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以水浸少顷,别以新汲水吞下,不拘时候。(《局方》水浸丹)

12、治腹大动摇水声,皮肤黑,名曰水臌:巴豆九十枚(去皮心),杏仁六十枚(去皮尖)。并熬令黄,捣和之,服如小豆大一枚,以水下为度,勿饮酒。(《补缺肘后方》)

13、治肝硬化腹水:巴豆霜一钱;轻粉五分。放于四、五层纱布上,贴在肚脐上,表面再盖二层纱布。经一至二小时后感到刺痒时即可取下,待水泻。若不泻则再敷。(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14、治喉痹:白矾二两(捣碎),巴豆半两(略捶破)。同于铫器内炒,侯矾枯,去巴豆不用,碾矾为细末,遇病以水调灌,或干吹入咽喉中。(《百一选方》)

15、治白喉:巴豆仁、朱砂等分,各研成细末,混和,每用3~5分,置膏药上,贴于眉间的上方(勿使药末掉入眼中)。约经8~12小时,局部皮肤发生大小不等的水泡时,便可揭去膏药,擦掉药末,涂上1%龙胆紫液,以防感染。(《江苏中医》(11):23,1959巴豆朱砂膏)

16、治耳卒聋:巴豆一粒,蜡裹,针刺令通透,用塞耳中。(《经验方》)

17、治风虫牙痛:一巴豆一粒,研,绵裹咬之。二针刺巴豆,灯上烧令烟出,熏痛处。(《经验方》)

18、治一切恶疮:巴豆三十粒,麻油煎黑,去豆,以油调雄黄、轻粉末,频涂取效。(《普济方》)

19、治一切疮毒及腐化瘀肉:巴豆去壳,炒焦,研膏,点肿处则解毒,涂瘀肉则自腐化。(《痈疽神秘验方》乌金膏)

20、治荷钱癣疮:巴豆仁三个,连油杵泥,以生绢包擦,日一、二次。(《秘传经验方》)[4]

临床应用

1、防治白喉

对白喉密切接触者,病人家属、白喉恢复期患者、健康带菌者,以及轻症白喉病例,均可采用巴豆泥局部贴敷的方法加以防治。方法:将除去内外壳的生巴豆仁0.5克在消毒乳钵中研成泥状(或加朱砂0.5克共研),挑取绿豆大的膏点,置于约1.5厘米平方的胶布上。贴于两眉间印堂穴,或颈部扶突穴,经6~8小时(最长12小时)揭去,可见局部出现一小水泡,即用消毒针尖刺破,以消毒棉球拭干渗液,再涂龙胆紫液。对白喉密切接触者及病人家属,贴巴豆朱砂膏后,经对照观察,能降低发病率;对白喉恢复期患者或健康带菌者,用巴豆泥外敷后,可使90%以上病例于8~24小时内带菌现象消失;对轻症白喉可配合青霉素及其他对症治疗。

2、治疗喉梗阻

因白喉及麻疹后喉炎引起的喉梗阻,可用生熟巴豆散约0.5~0.7分,用喷粉器吹入咽部,观察2~3小时,如无呕吐、腹泻或呕吐腹泻次数不多,而梗阻症状尚未明显好转的,可再行第2、3次喷咽,1天内喷咽不超过3次,必要时可连续喷2~3天。如呕吐腹泻较着者,应立即停止。对体质虚弱、心力衰竭及并发心肌炎病变者慎用。多敷病例在喷咽后半小时至3~4小时,可见吸气性陷没、呼吸促迫及喘鸣等症状明显好转,数小时至1~2天内梗阻解除。治疗过程中应同时使用白喉抗毒素及磺胺类、抗菌素。对气管下位梗阻无效。呕吐泄泻为常见反应,但梗阻症状多在腹泻咸呕吐后得到明显改善。生熟巴豆散系用3粒生、4粒熟的巴豆研末去油制成。制法:取七倍数的巴豆若干粒去壳去衣,将其中4/7炒至黄色,与其余3/7的生巴豆共研成粉末。把它夹在数层能吸收油分的纸内,用力挤压去油,再换纸用温热熨斗在纸上熨压,去净残留油分,然后再研成细末备用。

3、治疗支气管哮喘及哮喘性支气管炎

取苹果1只洗净,用小刀挖1个三角形小洞,另用巴豆仁1粒放入小洞,仍将苹果盖严,隔汤蒸30~60分钟。放凉,取出巴豆仁,吃苹果,喝苹果汤。成人每日吃1个,重症早晚各吃1个,夜间喘息者临睡前吃。8岁以下小儿酌减。可连续服用数周。服后具有止喘、祛痰作用;个别病例可能出现轻微腹泻。

4、治疗急、慢性肠炎及慢性痢疾

取巴豆适量去内外壳,取仁,不去油,放入铜(或铁)勺中置炭火上炒焦,至巴豆内外黑透为度,待冷,秤准2钱,研成泥状备用。另将蜂蜡2钱溶化,与巴豆泥搅拌均匀,候稍冷,搓条制丸,约制成80丸,每丸重0.15克,内含巴豆0.075克。成人每次0.6克(4丸),日服3次,空腹时服用;8~15岁,每服2丸;5~7岁,每服1丸;1~4岁,每服半丸;6个月以上,每服1/3丸;6个月以下,每服1/4丸;未满1月婴儿忌服。服后未见腹痛、腹泻、呕吐等副作用。凡兼有发热及其他合并症者忌服。经治疗急性腹胃13例,慢性腹泻4例,慢性下痢4例,均治愈。本药对体虚老人的慢性泄泻亦有效。

5、治疗急性阑尾炎

将巴豆、朱砂各0.5~1.5克研细混匀,置6x6厘米大小的膏药或胶布上,贴于阑尾穴,外用绷带固定。24~36小时检查所贴部位,皮肤应发红或起小水泡,若无此现象,可重新更换新药。共治疗99例,其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7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者82例。最少的贴1次,最多的贴3次。效果:治愈85例,无效14例(仍用手术治疗)。

6、治疗神经性皮炎

取巴豆去壳1两,雄黄1钱,磨碎后用3~4层纱布包裹,每天擦患处3~4次,每次1~2分钟,直至痒感消失,皮损消退为止。[4-5]

其他价值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913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