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即药性,“能”即效能,每种中药都有一定的性能。疾病的属性有寒证、热证;病势有向上、向下、入里;病位有脏腑、经络之不同;病有虚证、实证,故中药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补泻……等特性-性能。
1.性味
性:指药物的性质即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属性,前人称为四气。(古代以四时的寒、热、温、凉气候变化-气序,应用于药性的说明,故性气通用,沿用至今)。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四气中温与热,寒与凉是具有共性的,温次于热,热即大温;凉次于寒、凉即微寒,即在共性中又有程度上之差异。而温热与寒凉是两类不同的属性,这是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中概括出来的;治疗热证的药物是寒凉的,治疗寒证的药物是温热的,此外,还有一种“平性”药,即药性较平和,偏热,偏寒不明显,未越出寒、热、温、凉四性范围,虽有寒、热、温、凉、平五种属性,一般仍称四气,而不称五气。
金元时王好古以阴阳学说来比拟解释药性云:“本草之味有五,气有四……夫气者天也,温热天之阳,寒凉天之阴,阳则升,阴则降。”其意义是说温热性药物能升人阳气-增强人体的机能活动;寒凉性药物能降低人之阳气-减弱人的机能活动。
因此,一般把具有温里散寒、助阳益火、活血通络、行气疏肝、芳香开窍等兴奋人体机能活动功能的药物定为温、热性。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表、平肝潜阳等降低人体病理性机能亢进的药物寒、凉药。
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将寒、热、温、凉的作用加以归纳,给后人提出了“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用药原则。
此外,尚有某些药物既有温热,又有寒凉药性功能的存在,将在各论中述及。
味:指药物中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
古时有“神农乃数民尝百草之滋味,当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说明了人类在寻找食物过程中,必须要尝试各类叶、草、根、茎、果,也必然遇到一些具有特殊作用的天然产物,例如有泻、镇静、致吐、止血等作用的物质,并品尝到各种物质的不同滋味,当人们发生疾病时,根据经验利用这些物质来医治疾病,经无数次反复实践,某些天然产物就成了医治疾病的药物,并总结出药物的滋味和功效之间的关系。所以说五味是由味觉所得,或由治疗味觉所得,或由治疗效果而确定的。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实际上除上述五种外尚有淡涩二味,习惯上淡附于甘,酸涩功似,并不另立,仍称五味。
五味也是药物作用的标志,不同的药味,就有不同的药物作用。综合历代用药经验,归纳其作用如下;
辛:有发散、行气血、滋补润养的作用。
发散:麻黄、薄荷。
行气血:陈皮、木香、川芎。
滋补润养:菟丝子、蛇床子。
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
滋补气血:党参、熟地。
缓解腹中挛急疼痛:饴糖、甘草。
酸(涩):有收敛、固涩(止泻、止血)作用。
收敛-自汗、盗汗:龙骨、牡蛎。
固涩-久泻、脱肛:赤石脂、禹余粮、罂粟壳。
尿频、失禁:桑螵蛸、覆盆子。
滑精、带下:芡实、莲子、金樱子。
苦: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作用。
降泄(降气)杏仁-泄降肺气,止咳平喘。
清泄(泻火泄热)山栀-清心泻火。
燥湿:黄连清湿热;厚朴温化寒湿。
咸:有软坚散结、泻下、潜降之作用。
软坚散结:海藻、昆布、瓦楞子。
泻下:芒硝。
潜降:羚羊角、石决明。
上述五味,作用各异,然其中某些药物,又有它一定程度的通性,《内经·至真要大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通泄为阴”,“咸味通泄为阴,淡味渗渗为阳”按药物之味,将它们归入阴阳两类以统辖之。即辛甘淡味药物属阳,酸苦咸味药物属阴。
每种药物都具有气和味,气、味各有其作用。故必须二者综合而观之,同性药物有五味之别,同味的药物亦各有四气之异。
如同一辛味药,有辛寒(浮萍)、辛凉(薄荷)、辛温(半夏)、辛热(附子)、辛平(佩兰)等。
性味组合相同的药物,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近,如紫苏、荆芥、葱白均为辛温,它们都有发汗解表的作用,可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性味不同之药物,功效就有区别,性同味异,或味同性异的药物,在功效上有相同之处亦有不同之点。如寒性药物,若味不同,则其作用有差异;栀子苦寒,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淡竹叶甘寒,清热利尿;浮萍辛寒,疏散风热、利尿退肿。共同之处是寒性均有清热作用。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若甘味药物其性不同,则作用亦不相同:杜仲甘温以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石斛甘微寒,以养阴潜热生津;甘草甘平,以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共同之处是味甘,故均有补益之功效。
尚有某些药物,则是一气而兼有两种以上味者,如桂枝辛甘温;当归甘辛温;生地黄甘苦寒等。这种情况说明了药物之性味是复杂的,也体现了药物作用的多面性。五味相兼亦应根据某一药物功能大小而分清其主次,如桂枝长于调和营卫、发散风寒,作为解表药,故首列辛味。尚有补益强壮作用,常合补益之品同用,此为甘味之功。温经通络、温阳化气则辛甘温之共同作用,故桂枝性味定为辛甘温。当归为常用补血和血之品,首列甘温,并有活血调经之力,此辛味应之,故当归性味定为甘辛温。药物功效有主次,其性味的排列也有一定的顺序。
临床辩证用药时,对五味要有选择。如辛能散气,故气虚时不宜用;甘能助湿,故中满者不宜用;苦能燥湿,故津液不足者宜慎用;酸能敛涩,故余邪未尽者慎用之;咸多滋润,故脾胃虚寒者忌用之。
[附]中药性味功能口诀:中药品种多,性能各不同,寒凉能清热,温热祛寒用,辛味能行散,甘缓能补中,苦味能泄降,酸涩收敛功,咸味能软坚,淡渗利水通,甘寒能养阴,芳香必止痛,麻舌常有毒,香窜开窍能,气味相结合,配伍贵变通。
2.升降浮沉
人体发生疾病,病变部位有上、下、表、里之别;病势有上逆、下陷之异,治疗上就要求药物应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使之有助于调整紊乱的脏腑气机,使之平顺,或因势利导祛邪外出。病邪在上在表者宜用升浮之药物;病邪在下在里者宜用沉降之品,旨在药达病所。病热逆上宜降,病热陷下宜升,这是运用中药必须掌握的一般规律。然而,遇到痰涎壅实,胸闷窒呕吐者,利用升浮之瓜蒂以涌吐痰涎;若泻痢初起而系积滞所致者,则用消积导滞、沉降攻下之大黄通泄之,此乃通因通用之法。
由此可见,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几种趋向而言。升和降、浮与沉,都是相对的。升是升提的意思;降是降逆的意思;浮是上行发散的意思;沉是下行泄利的意思。升、浮药物的特点是向上向外,具有升阳、举陷、发表、散寒、祛风、开窍等药理作用;而沉降药物的特点则是向下向里,具有潜阳、降逆、平喘、收敛、泻下、渗利等作用。
药物的升降浮沉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气味和质地的轻重。一般来说,味辛甘、气温热的药物,多主升浮;味酸苦咸,气寒凉的药,多主沉降。《本草纲目》云:“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大凡质轻的药物,如花叶之类多主升浮,质重的药物,如种子、矿石、贝壳之类多主沉降。但也有例外,如巴豆辛热,不升反沉,故有泻下逐水作用;旋复花是花,不升浮,反而沉降,主降逆平喘,故有“诸花均升,复花独降”之说,牛蒡子是种子类,反主升浮,能疏风诸热。此外,药物的升降浮沉还可因加工、炮制或配伍而发生改变。酒制则升、盐炒则下行、姜汁炒则能发散、醋炒则能收敛。所以在临床应用时要灵活掌握,才能运用得当,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归经
归经是古人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认识到某种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疾病具有特殊的治疗效果,总结出来的一种用药规律。如肺经有病时,常有咳、喘、痰症状,杏仁能止咳平喘,说明杏仁归入肺经;肝有病时,胁痛或不适为其主要表现用青皮能治胁痛,说明青皮归入肝经等。由于药物归经不同,同属一性味药物,其作用亦不相同,或作用部位有别,如黄芩、黄连,黄柏同属苦寒清热药,但黄芩入肺经而长于清肺热;黄连入心、胃经而能泻心火、清胃热;柏入肾经而重于泻相火。又如肉桂和干姜同为温里药。但因干姜入肺、脾、胃经,故肺、脾、胃有寒多择用干姜;而肉桂因入肝、肾经,故肝、肾有寒多选用肉桂而不用干姜。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了解归经学说有着深刻的实践意义;一是可作为选方用药的依据。一般来说,每经每脏的病证都有其主方,方中的主药,使药都归于本经。如太阳经表证,常用人本经之麻黄、桂枝作为解表之主药;肝肾阴虚者多用以熟地黄、山茱萸为主药所组成的方剂六味地黄汤来治疗。这些古方组成规律,促进了归经学说的发展。二是可作为随证用药之依据。如头痛部位有所不同,所代表不同的经脉之病证,前头痛(阳明经)者加白芷;偏头痛(少阳经)者加柴胡;枕部疼痛者(太阳经),加用蔓荆子等。三是以归经为线索,探求某些药物的潜在功能。如清热解毒药蒲公英入胃经。故应用于上消化道溃疡病的治疗,取得良效;山豆根入肺经,故试用于肺癌的治疗等。均是按药物之归经所探求到的某些药物的新途径。四是籍归经以执简御繁。如白术补中益气,健脾燥湿,疗脾胃气虚,腹泻呕吐,口渴自汗等多种病证,这些病证均与脾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有关。因而通过白术归脾经而得到全面理解和掌握。
必须着重强调,归经学说在运用时一是要与药物性味、升降浮沉相结合,二是要与各脏腑间的用药互相兼顾。是因为同归一经之药物,其性味、升降浮沉不同,故不能执一而废它。如肺病咳嗽有寒热虚实之别,入肺药虽有麻黄、干姜、黄芩、百合、桑白皮、葶苈子等,临床上运用麻黄、干姜温肺之寒以疗咳;黄芩、桑白皮清肺泄热以止咳;百合滋补肺虚而止咳;葶苈子以泄肺实而止咳。诸职此类,诸经亦然。
此外,尚有“引经药”的理论,所谓引经药是指具有特别作用的归经药物,它除了对本经病证具有治疗作用外,还能把不归本经的药物引归到本经而发挥其治疗作用,以提高药物疗效。(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载体学说)。
甜瓜的功效与作用禁忌
甜瓜的功效与作用禁忌,很多人对这种食物的功效和作用不是很清楚,这种药材现在也逐渐走向国际,总的来说,这是一种对人的身体又很好作用的食物,不按量食用可能会引发危险,以下是甜瓜的功效与作用禁忌。
甜瓜的功效与作用禁忌1葫芦科甜瓜属中幼果无刺的栽培种,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别名香瓜、果瓜。甜瓜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维生素等营养素,还含有可以将不溶性蛋白质转变成可溶性蛋白质的转化酶。具有清热解暑,除烦止渴、利尿的功效;用于暑热所致的胸膈满闷不舒、食欲不振、烦热口渴,热结膀胱、小便不利等症。
功效与作用:
1、甜瓜含大量碳水化合物及柠檬酸等,且水分充沛,可消暑清热、生津解渴、除烦;
2、甜瓜中的转化酶可将不溶性蛋白质转变成可溶性蛋白质,能帮助肾脏病人吸收营养;
3、甜瓜蒂中的葫芦素B能保护肝脏,减轻慢性肝损伤;
4、现代研究发现,甜瓜子有驱杀蛔虫,丝虫等作用;
5、甜瓜营养丰富,可补充人体所需的能量及营养素;
6、甜瓜味甘,性寒,无毒,归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暑,除烦止渴、利尿的功效;用于暑热所致的胸膈满闷不舒、食欲不振、烦热口渴,热结膀胱、小便不利等症。
营养价值(好处):
1、 甜瓜含大量碳水化合物及柠檬酸等,且水分充沛,可消暑清热、生津解渴、除烦;
2、 甜瓜中的转化酶可将不溶性蛋白质转变成可溶性蛋白质,能帮助肾脏病人吸收营养;
3、 甜瓜蒂中的葫芦素B能保护肝脏,减轻慢性肝损伤;
4、 现代研究发现,甜瓜子有驱杀蛔虫,丝虫等作用;
5、 甜瓜营养丰富,可补充人体所需的能量及营养素。
副作用(坏处):
脾胃虚寒,腹胀便溏者忌服。
①《孙真人食忌》:"患脚气病人食甜瓜,其患永不除。又多食发黄疸病,动冷疾,令人虚羸。解药力。"
②《食疗本草》:"多食令人阴下湿痒生疮,动宿冷病,症癖人不可食之,多食令人惙惙虚弱,脚手无力。"
能吃吗
能吃。果实香甜或甘甜,除了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外,还含有少量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及其他维生素等。
怎么吃:
鲜果食用为主,也可制作瓜干、瓜脯、瓜汁、瓜酱及腌渍品等。
禁忌人群:
出血及体虚者,脾胃虚寒、腹胀便溏者忌食香瓜。
适宜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香瓜, 夏季烦热口渴者、口鼻生疮者、中暑者尤其适合食用。
甜瓜的功效与作用禁忌2 作用功效:
1、性味归经
甜瓜,味甘,性寒;归心、胃经。
2、医学经典
《食疗本草》:“甜瓜能止渴、益气、除烦热、利小便,通三焦、壅寒气。”
3、中医辨证
“甜瓜祛风化痰、通经络、行血脉、下乳汁、除热利肠,主治大小便带血、痔漏崩中、黄积疝毒、卵肿、气血作痛、痈疽肿痛、痘疹胎毒、身热烦燥、热病口渴等症。还对主口鼻疮、风湿麻木、四肢痛疼等有食疗助康复效果。
4、现代研究
甜瓜提取物对乙型脑炎病毒有明显预防作用,感染病毒注射它,保护率可达60%一80%。甜瓜组织培养液中还可提取到一种抗过敏性物质泻根醇酸,其有很强的抗过敏作用。现代研究结果还表明,甜瓜汁还是消雀斑、增白、去除皱纹的不可多得的天然美容剂,常用甜瓜液擦涂脸部,可以美容嫩肤、抗皱消炎、预防和消除痤疮及黑色素沉着。
甜瓜尚含有转化酶,可将不溶性蛋白质转变成可溶性蛋白质,能帮助肾脏病人吸收营养,对肾病患者有益。甜瓜蒂所含的葫芦素B能明显增加实验性肝糖元蓄积,减轻慢性肝损伤,从而保护肝脏。甜瓜蒂含有的苦毒素、葫芦素E等结晶性苦味质,能刺激胃黏膜和胃感觉神经。内服透气,可引起呕吐中枢兴奋,致呕吐和下痢,医药上可用作催吐剂和利尿剂。
食用注意与禁忌人群:
(1)甜瓜,性味甘寒,凡脾胃虚寒腹胀、腹泻便溏者忌用。
(2)瓜蒂含有喷瓜素,有毒不可食。
(3)出血及体虚者不可食瓜蒂。
(4)患有严重的脚气病者应少食甜瓜。
(5)糖尿病患者应少食甜瓜。
(6)甜瓜不宜与田螺、螃蟹、油饼等同食。
不能吃。
药瓜也就是药西瓜,是一种藤本有毒的植物,是不能食用的,但是其所有部位有毒,可做杀虫剂。
外表无毛绒,有竖纹理,瓜蒂有公母之分。空芯,内有海绵状物,及类似南瓜子的种子。具体来说,一方面这类西瓜的瓜肉切开是白色的,而且会有空心的感觉,其外表像是哈密瓜和西瓜的嫁接产物,其淡绿色的纹路不像普通的呈波浪状,而是呈碎花状,没有纹路。
扩展资料
药西瓜分布在北非及地中海东南沿岸、阿拉伯半岛,向东经伊朗、阿富汗、印度,直至澳大利亚。前苏联卡良格登也夫(1950年)在土库曼斯坦德詹河谷曾发现野生药西瓜。
另外,在药西瓜幼苗期有蟋蟀进行轻微咬食,并发现极个别立枯病,可进行补苗,如在个别叶片上发现蚜虫,但并未扩散,主要是因为药西瓜植株上密布刚毛。果期有老鼠啃食痕迹。总体来说病虫害轻微,不影响产量及品质。
——药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907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