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一、肝气犯胃按什么穴位1. 肝气犯胃按什么穴位2. 肝气犯胃的表现3. 肝气犯胃的原因二、肝气犯胃的注意事项三、肝气犯胃吃什么调理肝气犯胃按什么穴位1、肝气犯胃按什么穴位大敦(井木穴)穴位位置:在足大趾外侧趾甲角旁一分。大敦穴疏肝理气的作用最强,善治因气郁不舒引起的妇科诸症,如闭经、痛经、崩漏,更年期综合症。同时也是治疗男子阳痿、尿频、尿失禁的要穴。用指甲轻掐此穴还有通便之效。同时,此穴还是治疗肝脏慢性病必不可少的治疗和保健要穴。最佳方法:此穴用艾炙效果最好。
太冲(俞木穴)穴位位置:在行间上二寸,第一二趾骨结合部的凹陷中。肝脏排毒的要穴:揉按太冲穴,同时太冲穴也是肝经上治疗疾病种类最多的穴位,几乎所有疾病揉按太冲都有一定的效果。诸病寻它皆有效,没事常揉体自安。太冲穴会给我们补充气血;当我们心慌意乱时,太冲穴会让我们志定神安;当我们怒气冲天时,太冲穴会让我们心平气和。特效人群:最适合那些爱生闷气、有泪往肚子里咽的人,还有那些郁闷、焦虑、忧愁难解的人。
2、肝气犯胃的表现心情抑郁或烦躁易怒。该症状是最常见的,表现为情绪低落,总是唉声叹气,或者烦躁易怒,影响到日常的生活和工作。肝经循行部位胀闷疼痛等。肝经循行经过小腹、胸胁、喉咽、头顶等部位,肝气郁结会有小腹疼痛、乳房胀痛、胁肋疼痛、头痛等表现。颈部、咽喉部的病变。肝经循行经过咽喉,肝气郁结于此,人就会出现咽喉部有异物感,吞不下、咳不出,中医称之为“梅核气”。如果气机郁结日久,会进一步影响血和津液的正常运行,导致痰瘀留滞于颈部,出现颈部肿块等。
3、肝气犯胃的原因生理情况下,肝的疏泄功能可以促进脾胃的运化,脾胃的运化功能又有助于肝的疏泄,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疾病情况下,两者亦相互影响,如抑郁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引起肝气犯胃证;若胃气先虚,肝气相对偏盛,乘之于脾胃,也可引起肝气犯胃证。前者为木旺乘土,后者为土虚木乘。
肝气犯胃的注意事项1、做好保暖措施。胃喜暖怕冷,喜润恶燥,秋冬天气寒冷,胃部受凉后会使胃的功能受损,故要注意胃部保暖。患有慢性胃炎的人,平素戴个护肚能让胃部更加暖和。秋冬昼夜温差大,晚上用热水袋或温热贴敷贴脐部具有温阳散寒作用。夜晚睡觉盖好被褥,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
2、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这样有利于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增强人体素质和对气候急剧变化的适应能力,减少发病机会,做到未病先防。
3、夏天炎热烦躁,人经常容易感到烦躁,爱发火,出现肝火旺盛的现象,而情志不遂,长期积郁,就会导致肝失疏泄,横逆犯胃。临床主要表现胸胁胃脘胀满疼痛,呃逆嗳气,呕吐,或见嘈杂吞酸,烦躁易怒,会导致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
肝气犯胃吃什么调理1、奶、蛋、鱼、瘦肉、豆制品等食品,每日膳食轮换安排,为肝脏提供足量优质的蛋白质。
2、适当食用葡萄糖、蔗糖、蜂蜜、果汁等容易消化的单糖与双糖类食物,以增加肝糖原储备。
3、绿茶清热解毒,消食解腻。菊花平肝明目、玫瑰花疏肝解郁,常饮这类茶水有益护肝。
4、枸杞滋补肝肾、养肝明目,或泡茶、或炖汤、或熬粥都可以。常吃核桃仁、开心果之类的坚果,以疏肝理气、缓解焦虑。
5、茄汁青鱼片:青鱼补肝明目,养胃健脾。适用于久病体虚、神经衰弱、慢性肝炎、慢性肾炎。
6、素焖扁豆:扁豆被誉为春季首选健脾和胃的素补佳品,尤其适用于老人、孕妇、乳母,以及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患者服食。
1 饮食不节呕吐的敷贴方法症状:由于饮食不节制,饱餐过量,暴饮暴食或者嗜食酒辣肥腻的食物,导致食滞消化不良而出现呕吐酸腐,或者吐出带有未消化的食物,嗳气厌食、脘腹胀满以及大便秘结或者溏泄等症状。
敷贴穴位:缺盆穴(人体的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敷贴方法:取生石膏8克,伏龙胆20克,食盐20克,一起研磨成细末,用白酒调拌成糊状后外敷于缺盆穴处。
2 痰饮内阻呕吐敷贴方法症状:呕吐清水痰涎,或胃部表现为如囊裹水,腕痞满闷,食欲不佳,头眩、心悸、或者逐渐消瘦,舌苔白滑而腻。
敷贴穴位:中脘穴(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处),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公孙穴(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丰隆穴(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八寸),足三里穴(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
敷贴方法:用公丁香5克,柿蒂、半夏各10克,姜竹茹、旋复花各12克,陈皮、桔梗各6克。将上述材料一起研磨成细末,用姜汁、醋各半调匀后分别敷贴于上述穴位上,每日1次,每次敷贴6-8小时,对于偏寒湿体质的人群,可在敷贴前先用艾灸温和灸中脘穴和足三里穴处各20分钟,再行敷贴。
3 肝气犯胃呕吐方法方法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吞酸,或者干呕泛恶,腕肋胀满,经常嗳气,每当遇到情志失调的事情呕吐症状容易加重。
敷贴穴位:中脘穴(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处)、期门穴(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阳陵泉穴(腓骨小头部似陵,陵前下方凹陷处)、太冲穴(位于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敷贴方法:将紫苏叶、白芍、陈皮、半夏、厚朴各准备10克,茯苓准备20克,砂仁8克,将上述材料一起研磨成细末后过筛,然后用醋调匀后敷贴于上述穴位上,外面覆盖上纱布后用胶布固定即可。
4 脾胃虚寒呕吐敷贴方法症状:脾胃虚寒所导致的呕吐表现为饮食稍多即可发生呕吐,时发时止,平日消化不良,胸脘痞满,不欲饮食,面色晄白,肢体倦怠无力等症。
敷贴方法:将生姜100克,洗净后同50克橘皮一起捣碎,然后加入米饭团约50克,一起捣成泥状,外敷于神阙穴上,上面盖上纱布,再用热水袋在敷贴处热熨20分钟。
方法方法:用生半夏20克,黄连5克,公丁香15克,一起研磨成细末后用黄酒调和成稠膏状备用,进行敷贴时需现在中脘穴处拔火罐15分钟,然后在分别在每个穴位上进行敷贴,最后盖上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不少人因为饮食不当等原因导致胃部经常会出现一些不是症状,例如胃胀,胃痛等等,其中胃痛是非常让人难受,很多人出现胃痛的症状后首先就会通过按摩的方式来缓解胃痛。那么胃痛怎么按摩缓解疼痛?胃痛按摩哪里见效快?胃痛怎么快速缓解按摩?
1、胃痛怎么按摩缓解疼痛
(1)急性胃痛按揉梁丘穴
位置:位于膝盖外侧端直上约两个拇指宽度的位置。
按摩方法:按压梁丘穴是,用拇指之间按在穴位上,朝大腿方向用力加压,稍微的刺激是无法止住胃痛的。每次按压20秒,休息5秒后在继续,按到胃痛缓解为止。
(2)按揉足三里
位置:胫骨外侧,在膝盖下方约4横指宽处。
按摩方法:以拇指指腹着力,以顺时针方向稍微用力按揉足三里穴约2分钟,然后再以逆时针方向按揉约2分钟,分别做左右两腿,以局部感觉到酸胀为佳。
可以用来治疗胃痛、腹痛,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不适。
(3)点按内关穴
位置:手臂内侧中间,腕横纹上约3指宽处。
按摩方法:用拇指或者食指稍用力点按内关穴约1分钟,再两手交替按摩,以酸胀感向腕部和手放散为佳。
可用来治疗胃痛、呕吐、呃逆、胸闷等不适。
(4)按揉中脘穴
位置: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的中点。
按摩方法:用拇指或者中指按压中脘穴约半分钟,然后顺时针方向按揉约2分钟,以局部感到酸胀为佳。
可以用来治疗胃痛、胃胀反酸等不适。
(5)腹部震颤按摩法
可平躺于床上,腹部放松,手指稍微弯曲紧贴于腹部,上下颤动,如雀啄。颤动频率宜每秒3-4次为宜,用力均匀柔和。可从上腹部开始,由剑突下缓缓下行,至肚脐,来回往复移动,如此颤动约十余分钟,便可听到肠鸣音,但腹内气体下行排出,即可达到治疗效果。
此法能改善交感神经和植物神经性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增强循环,疏通气血,对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腹痛腹胀等症状,具有较好的疗效。
2、治疗胃痛小偏方
(1)寒性胃痛
症状表现:表现为受凉或者吃生冷食物所诱发,胃痛突然发作,疼痛较为剧烈,喜欢热敷和热饮,畏寒、口不渴、腹胀、吐酸水等。
1、用10克干姜,胡椒10粒,一起研磨成为细末,然后用温开水冲服,每日2次,2日服完,可以用于,适用于寒性胃痛的人群服用。
2、胡椒7粒,大枣10个(去核),煎汤,调入适量的红糖,喝汤吃枣,每日1-2次,用于寒性胃痛。
(2)热性胃痛
症状表现:表现为胃脘疼痛较为严重,并且有烧灼样感,反酸嘈杂,情绪容易烦躁易怒,并会伴有口干口苦等症状。
1、用瓜蒌皮12克,黄芩3克,加入适量清水煎煮,饮其汤液,每日2剂。适用于胃脘疼痛较甚,内有烧灼感的热性胃痛人群饮用。
2、苦瓜150克,切段后用盐腌制片刻,青果50克,猪肚一具洗净,将上述材料放在一起加水炖煮至猪肚烂熟后即可,喝汤吃肚,适用于热性胃痛。
(3)肝气犯胃导致的胃痛
症状表现:主要表现为多因烦恼发怒而引起胃痛发作,胃脘胀满,痛连两肋,打嗝或者放屁后疼痛可稍有缓解。
1、香附10克,苏叶5克,枳壳6克,加入适量清水煎煮,每日2剂,适用于气滞型胃痛。
2、佛手5克(干品)切碎,玫瑰花6-10克,用滚开水冲泡10分钟,平日代茶饮用,适用于气滞胃痛。
3、淤血内停导致胃痛
症状表现:表现为胃脘疼痛并且位置固定,疼痛拒按,痛如针刺,或见有吐血、黑便等症状。
1、丹参20克,炒五灵脂、生蒲黄、炒陈皮、全当归各10克,檀香、元胡、甘草各6克,三七粉3克(冲服),将上述材料用水煎煮2次,将两次药液和匀,分2次冲服三七粉。每日1剂,用于淤血胃痛。
2、桃仁10克(去皮尖),生地10克,同煎取汁,加入粳米100克煮粥,快好时加入桂心粉2克,红糖50克,稍煮片刻后即可,上、下午分食,适用于淤血型胃痛。
(1)食积胃痛
症状表现:因暴饮暴食后引起的胃脘胀满疼痛,打酸臭呃,恶心呕吐,吐后或放屁后疼痛症状减轻等。
1、白胡椒10粒,大黄1克,研磨成细末后用温开水冲服,每日1-2次,用于食滞胃痛。
2、槟榔200克,陈皮20克,丁香,草豆蔻各10克,加水和食盐适量,煎煮至药液近干,停火待冷,将槟榔切成黄豆大小,备用,于饭后嚼食5-10块。
(2)脾胃虚寒疼痛
症状表现:胃脘冷痛,空腹时疼痛可加重,一般在进食后疼痛可缓解,腹部喜温喜按,泛吐清水。
1、黄芪20克,当归、川芎、枳实各12克,良姜10克,炙甘草5克,用水煎煮2次,将两次药液和匀,分2次热服,每日1剂。用于虚寒型胃痛
2、大麦200克,煮汤,羊肉500克,草果5个共煮至羊肉熟烂,将羊肉、草果捞起,余汤与大麦汤合熬至大麦熟透,将羊肉切成小块,放入汤内,加盐调味,再煮片刻即可食用,酌量分食。
(3)胃阴亏虚疼痛
症状表现:胃脘隐隐疼痛,疼痛部位不固定,呈灼痛感,饥不欲食。
1、百合30克,南沙参15克,白芍、甘草各10克,用水煎煮2吃,将两侧药液和均后加入适量蜂蜜调匀,分2次rerun,每日1剂,用于胃阴亏虚型疼痛。
2、沙参、麦冬、玉竹、生地黄各10克,加适量清水煎煮取汁,兑入适量冰糖代茶饮用,可用于缓解胃阴不足所引起的胃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894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脸眼睛肿按什么穴位
下一篇: 眼部疾病按什么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