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名医张仲景的故事,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人类医药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医学典籍,下面一起来看看东汉名医张仲景的故事。
周汉晋名医张仲景的故事
张仲景(约150~219年),名机,东汉末年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一说涅阳故城在今南阳市与邓县之间的稂东镇,地属邓县)人。(按《水经注》:“涅阳,汉初置县,属南阳郡,因在涅水(今赵诃)之阳,故名。”张仲景的里籍自来众说纷云,陈邦贤氏定为南阳郡涅阳,范行准氏定为南阳蔡阳,嗣后廖国王、张炎二氏考涅阳故城在今邓县稂东镇。尚启东考为南阳郡棘阳(故城在今河南新野东北),《后汉书》无传,其事迹始见于唐代甘伯宗《名医录》:“张仲景,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
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着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曹集诠评》第九卷),张仲景称其宗族原有人丁二百余口,自建安以后的不到十年间,死亡者有三分之二,而死于伤寒的竟占十分之七。张仲景有感于宗族的衰落和人口的死亡,加之世浴之弊,医家之弊,医道日衰,伤往昔之莫救,促使他悉心研究医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前代医籍如《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又结合个人临证之经验,编成了《伤寒杂病论》。原书十六卷,经汉末战乱兵火而散佚,复得后世医家整理,成为今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前者专门讨论伤寒病。后者主要论述内伤杂病。
伤寒是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张仲景基于此说而发展,他以六经为纲,剖析了伤寒病各个阶段的病机病位病性,创立了伤寒病的六经辨证体系。对于各科杂病,张仲景以脏腑经络为枢机,缕析条辨,开后世脏腑辩证之先河。《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共载方剂269首,用药214种,对药物的加工与使用,方剂的配伍与变化都有很细致的要求。张仲景对外感热病与杂病的认识和临证治疗的指导思想与方法,被后世概括为辨证论治体系,其在药剂学方面的成就,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宋代之后的医学家多尊称其为“亚圣”、“医圣”。
张仲景本为士人,而能绝意宦途。精研医道,并鄙视那些“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的“居世之士”。他不仅以医术享誉于当时,且对医生的医德与医疗作风有相当严格的要求,批评那些医德不修、医风不正的医生,“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病问疾,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诀诊,九侯曾无彷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这些论述上承秦汉,下启晋唐,成为祖国医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仲景的着作除《伤寒杂病论》外。见于文献着录的尚有《张仲景五脏论》、《张仲景脉经》、《张仲景疗妇人方》、《五脏营卫论》、《疗黄经》、《口齿论》等。张仲景弟子有杜度、卫汛,俱为当时名医。
后人为了纪念张仲景,曾修祠、墓以祀之。明清以来留下的有关文物胜迹较多。河南南阳的“医圣祠”始建于明代,有清代石刻“医圣祠”(1727)、“医圣张仲景故里”(1900),据明代《汉长沙太守张仲景灵应碑》记载:“南阳城东仁济桥西圣庙,十大名医中有仲景像。”清代《南阳县志》记载:“宛郡(南阳)东高阜处,为张家巷,相传有仲景故宅,延曦门东迤北二里,仁济桥西,有仲景墓。”河南南阳的医圣祠经明清以后屡次修葺(其间也有毁坏),保存比较完整。分布各地的十大名医祠中都供有张仲景的塑像,反映了中国民间对张仲景的崇敬与缅怀。医圣祠于本世纪50年代以后经不断扩建增修,已焕然一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仲景,字玑,东汉著名医学家。约生于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卒于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
张仲景少年时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对医学有极大兴趣,从史书中受到古代名医扁鹊的影响和启发,又曾拜同乡著名中医张伯祖为师,对于当时那种追逐权势名利、不精究医药方术的士人极为愤慨,认为有病求助于巫祝迷信者是“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文|乔江茗
张仲景最为出名的要算其《伤寒杂病论》,相传张仲景的家族,原来有200多人,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以来,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死了三分之二,其中有十分之七是死于伤寒病。
伤寒病蔓延的时候,一些庸医趁火打劫,不给病人认真诊脉,“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和病人相对片刻,便开方抓药,只知道赚昧心钱。更多的人,虽师承名医,却不思进取,因循守旧,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以解救百姓的病痛,而是竞相追逐权势荣耀,忘记了自己的本分。
张仲景对这些人非常气愤,痛加斥责,他决心要控制瘟疫的流行,根治伤寒病。从此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刻苦研读《素问》、《灵枢》、《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继承《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广泛借鉴其他医家的治疗方法,结合个人临床诊断经验,研究治疗伤寒杂病的方法,并于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开始着手撰写《伤寒杂病论》。
那时候,东汉王朝动荡不安,为了避乱,张仲景辞官来到岭南隐居,专心研究医学,撰写医书。
到建安十五年,终于写成了划时代的临床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经后人整理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概括了“辨证施治”的理论,为我国中医病因学说和方剂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该书被奉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也被誉为“经方大师”。
张仲景写成该书后仍专心研究医学,直到与世长辞。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天下后的公元285年,张仲景的遗体才被后人运回故乡安葬,并在南阳修建了医圣祠和仲景墓。
讨论一: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史学家,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三国志》作者。按照我国“后朝修前朝的历史”的修史习惯,晋代陈寿撰写的《三国志》里面没有出现张仲景,按理讲陈寿所处时代与张仲景所处时代最近,书中居然只字不提张仲景,特别是公元285年张仲景的遗体被运回故乡安葬并在南阳修建医圣祠和仲景墓这样的大事竟然也只字不提这是很说明问题的。
讨论二:范晔(398—445),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后汉书》作者。南朝范晔先生费时13年,考订众家之说,著成《后汉书》一部,为后汉史研究保存了一份难得的史料。这部最权威的后汉史著作,共计收录了六位名医(郭玉、程高、华佗、徐登、赵炳、费长房),其中没有张机或张仲景的名字!范晔祖籍南阳郡顺阳县,曾在荆州做过四年秘书丞。当时的荆州下辖七郡,其中就有南阳郡。
这就是说,范晔不仅是传说中的张仲景的老乡,而且做过南阳百姓的父母官。老乡当中出了个神仙般的“医圣”,范晔居然不知道,这是很匪夷所思的。而两本史书,同时没有记载当时名震域内号称为“医圣”的张仲景,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
讨论三:长沙太守名单中没有张仲景
《名医传》说,张仲景曾经“官至长沙太守”。而据《三国志》记载,东汉末年第一任长沙太守是孙坚。由于孙坚镇压湖南境内的黄巾军、平定零陵、桂阳农民起义有功,公元187年被任命为长沙太守。孙坚担任长沙太守直至192年。192年,孙坚推荐吴人苏代继任长沙太守。
刘表攻下长沙后,刘表任命张羡为长沙太守。据张功耀查阅家里保存的《张氏族谱》,张羡为张功耀一百世祖张茂的兄长,张平的长子,汉留侯张良的第19代孙。张羡担任长沙太守不久即与刘表不和,终至张羡叛表。尔后,刘表组织对张羡的围攻。数年不下。张羡最后病死长沙。临死前,张羡任命自己的儿子张怿继承长沙太守。刘表趁机再次攻长沙。张怿败。长沙陷于刘表。汉建安13年,刘表病死。刘表的儿子归顺了曹操。
曹操任命韩玄担任长沙太守。七年后,曹操再任命廖立接任。廖立担任这个职务六年以后,长沙被吴人攻破。从那以后,长沙不再受汉室控制,也不再有汉室臣民担任长沙太守。这样一来,东汉至魏蜀吴三足鼎立,唯一可能的张姓长沙太守,只有张羡和张怿。
结论1:张仲景这个人与华佗扁鹊一样都是被虚构出来的,历史上从来就没有这个人的真实史料出现过。
结论2:从张仲景的生卒年对应事迹来看是混乱的,事迹与从医时间不符。
结论3:即便张仲景有真人存在也确实写出了伤寒杂病论,这部书可能是拼凑出来的。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著书是从205年开始,一共历时10年,而他的理论跟验方都是出自《素问》、《灵枢》、《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继承《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
因为这些方子和理论在10年内是没法进行有效的临床验证的,不吃不喝不睡也做不到,因为他写了整整十六卷之多,这不要说在东汉,即便是在科学发达,实验室高精度仪器完备的情况下也难以做到。
张仲景,东汉南阳人。生于桓平元年,卒于献帝建安二十四年。中国是古代伟大的医学家,也是世界医学史上的伟人。汉灵帝提出孝道后,官至长沙做太守。他一生奉行古法,博采众长,集前人成果和四代精华,写出了不朽的医学巨著《伤寒论》。这本医书集理、法、方、药于一体。它是辨证论治的先驱,形成了独特的中医思想,极大地促进了后世医学的发展。
张仲景年轻时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对医学感兴趣。1996-2004年,南阳地方病流行,同一个家庭的死者相互分离,伤寒死者居第七位。
面对这种情况,张仲景毅然辞官从医,认真研究伤寒的病因和治疗方法,系统总结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写成十六卷《伤寒论》。后来有医家称张仲景为“医圣”,将《伤寒论》作为医学经典。自魏晋以来的1600多年间,一直是学习中医的必读经典。他所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使中医独具特色。隋唐以来,张仲景的著作流传海外,在世界医学界享有盛誉。自晋代以来,有1700多位中外学者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进行了整理、注释、研究和发展,这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张仲景是中国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理论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名医,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时至今日,依然是“千年辉煌道教”。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892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悬壶济世”的故事
下一篇: 中医四大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