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通细细免锥刀,
出样珊瑚价倍高。
行却月经无阻滞,
堕将胎产不坚牢。
热邪九窍皆能泄,
甘淡诸淋总可操。
泽泻木通同利水,
火分君相辨微毫。
按:木通味辛甘淡平无毒,入心小肠二经。陶隐居云:今出近道。绕树藤生,汁白,茎有细孔,两头皆通,含一头吹之,则气出彼头者良。禀清秋之气,兼得土之甘淡而生。气平味薄,降也,阳中阴也。能上通心包,降心火,清肺热,化津液;下通大小肠、膀胱,导诸湿热由小便出。通血脉,利关节。清肺泄湿,行经下乳。治胸中烦热,遍身拘痛,大渴引饮,淋沥不通,水肿浮大,口燥舌干,喉痹咽痛。功用虽多,不出宣通气血四字。肺为水源,肺热清,则津液化,诸经之湿与热得由小便泻去故矣。丹溪曰:君火宜木通,相火宜泽泻。利水虽同,所用各别。同茯苓、泽泻、灯心、车前子、猪苓,治膀胱湿热癃闭。同牛膝、生地黄、天麦门冬、五味子、黄柏、甘草,治尿血。同牛膝、生地黄、延胡索,治妇人经闭及月事不调。性通利,凡精滑不梦自遗,及阳虚气弱,内无湿热者,禁用。妊娠忌之。
五味:酸、苦、甘、辛、咸,
这五味为中医五行学说的组成部分。在中医学的诊断治疗、遣方用药等方面运用广泛。我们常用的词汇里,把人生际遇和心理情绪合起来说的很多:悲欢离合、爱恨情仇、苦乐忧喜、愁怨嗔怒、愉悦舒畅、生死歌哭。一个健康的生命,他的心理情绪应该是“五味俱全”而又不会“打破瓶子”。
扩展资料:
金代张元素认为“药之五味,随五脏所入而为补泻,亦不过因其性而调之”。他根据《黄帝内经》脏腑苦欲、虚实的补泻原则,提出了五脏五味补泻的具体用药范例。如治肝,辛散之以川芎,辛补之以细辛,酸泻之以白芍;治脾,甘缓之以甘草,甘补之以人参,苦泻之以黄连等等,构成了其独特的药法体系,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五味可影响到阴阳的盛衰,从阴阳属性上分,气属阳,味属阴,味厚者为阴中之阴,薄者为阴中之阳;从五味运动转化而言,辛甘发散属阳,酸苦涌泄属阴,咸味涌泄属阴,淡味渗泄属阳。
参考资料:-五味
你好
四气五味
中药的性质和滋味。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
四气
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又称四性。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另外还有平性,即药性平和。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证。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证。
五味
原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后扩展为体现药物功能归类的标志。
辛味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作用,即辛散。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主治表证和气滞血瘀证。
甘味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作用,即甘缓。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止痛药多具甘味,主治虚证、痛证。
酸味有收敛固涩作用,即酸收。一般止汗、止咳、止泻、固精药多具酸味,主治多汗、久咳、泻痢、遗精、遗尿等证。
苦味有清泄、燥湿作用,即苦坚。一般清热、泻火、通便、燥湿药多具苦味 ,主治热证、火证、湿证。
咸味有泻下、软坚散结作用,即咸软。一般软化坚硬、消散结块、泻下通便药物多具咸味,主治大便燥结、瘰疬瘿瘤、啯瘕痞块等证。五味之外,还有淡味及涩味。淡味有渗湿、利尿作用。一般渗湿利尿药多具淡味,主治水肿、小便不利等证。涩味与酸味作用相似,也有收敛固涩作用。
四气五味与养生
《黄帝内经》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它不仅奠定了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确立了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理论体系的框架,为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 对饮食营养意义的论述
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正如《素问?六节脏象论》(以下《素问》原文皆引自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黄帝内经素问》)所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所谓“地食人以五味”,即是指饮食营养之“五味”。其中,“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合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六节脏象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灵枢?刺节真邪》,以下《灵枢》原文皆引自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等,强调了饮食五味、谷气、水谷之精气是人体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灵枢?五味》);“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灵枢?平人绝谷》)。故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素问?平人气象论》)。
2 对预防思想与饮食营养的论述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灵枢?逆顺》也指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强调预防为主的思想。在预防医学中,饮食营养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这是有关“食养”概念较早的记载。《素问?上古天真论》又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黄帝内经》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原则和方法,如“法于阴阳”、“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等,但由于“人以水谷为本”,故最重要或最基础的还在于“食养”,在于饮食营养的“食饮有节”。
3 对膳食结构的论述
《素问?脏器法时论》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五常政大论》也指出:“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这是世界营养学史上最早根据食物的营养作用对食物进行分类,并认为膳食应以上述四类食物为主组成,进而用于指导人们饮食生活的记载,是我国古代营养学领域的一大发现,它“精辟地、纲领性地向人们揭示了饮食的要义,是世界上最早而又全面的饮食指南”[1],对于指导人们保持合理的平衡膳食具有重要的意义。日本近代营养学家将食物分为“六群”或“四群”,用于指导居民保持平衡膳食的方法[2],其精神实质也与《黄帝内经》相一致。《黄帝内经》中这种“谷养、果助、畜益、菜充”的全面平衡膳食模式,曾对指导中华民族的饮食生活、增进民族的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世界上都有着较为广泛的影响。即使是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它对于预防由于经济发展、膳食模式西化所产生的所谓“文明病”或“富裕病”仍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4 对消化生理的论述
在消化生理上,《黄帝内经》提出了“脾胃学说”。认为“胃者,水谷之海也”(《素问?五脏别论》);“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灵枢?玉版》);“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刺法论》);“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灌五藏”(《灵枢?五味》)等,指出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接受和消化饮食物。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都必须首先经过胃的消化和吸收,才能转化为机体可以直接利用的气、血等物质,故称“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并将胃的这种功能概括为“胃气”。由于“胃气”对于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故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则死”(《素问?平人气象论》);“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根本也”(《素问?玉机真藏论》)。有鉴于“胃气”之盛衰对人体生理的重要意义,因此,在营养学上也就应十分重视保护“胃气”。不仅如此,《黄帝内经》还进一步指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素问?经脉别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素问?太阴阳明论》);“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也”(《素问?厥论》);“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灵枢?本输》)等,进一步阐述了胃的这种消化生理功能,还必须得到脾的运化功能的配合,才能使饮食物转化为精微物质,以化生气血,并运送到全身,从而供养机体。除此之外,人体的消化生理还关系到大肠和小肠,如“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素问?刺法论》)。由于人体是以五脏六腑为中心,故脾胃就构成了人体消化生理的核心。任何饮食物的摄取,都取决于脾胃的运化功能,包括各种营养补充品等,最终都要通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输送。由于脾胃在消化生理上的这种重要作用,故又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实际上是从理论高度概括了脾胃在饮食营养消化生理上的重要意义,这在传统饮食营养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即强调饮食营养,必须首先重视脾胃的运化功能这一内因,必须以脾胃为本,重视保护和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促进人体饮食营养的消化、吸收和输送,这对于解决在食物资源较为丰富的今天,为什么仍然存在着的许多营养不良性疾病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方法,并正在影响着近代营养科学的发展。这种饮食营养以脾胃为本的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饮食营养科学的特点之一。此外,《黄帝内经》还对消化病理进行了论述。如《素问?脉要精微论》的“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等。
5 对食物性能的论述
在食物性能理论上,《黄帝内经》提出了“气味学说”。如“气味和而服之”,“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素问?五脏别论》);“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黄帝内经》中有关食物性能理论的“气味学说”,主要包括了五味与四气两个方面的内容。关于对食物五味的认识,《黄帝内经》中有着较多的论述。《灵枢?五味》说“谷气有五味”。所谓的“五味”,是指饮食物所具有的“甘、苦、辛、咸、酸、淡”几种不同的味。在这里,包括淡味在内虽然已超出了五种味,但习惯上仍将淡味归属于五味。关于“五味”的作用及阴阳属性,则“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素问?脏气法时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咸味涌泻为阴,淡味渗泻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关于饮食五味与人体五脏的关系,则“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灵枢?五味》);“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是谓五入”(《灵枢?九针论》);以及“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灵枢?九针论》)等,说明“五味”还与归经学说等有着内在的联系,不同的“味”与五脏有着不同的亲和力。此外,《黄帝内经》还运用五行学说阐明了五味之间的关系,如“酸伤筋,辛胜酸;苦伤气,咸胜苦;甘伤肉,酸胜甘;辛伤皮毛,苦胜辛;咸伤血,甘胜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关于具体食物的“五味”归属,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论述。如《灵枢?五味》的“五谷:禾亢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五味之外,在《黄帝内经》中还提出了“五臭”的概念,即臊、焦、香、腥、腐:“肝,其臭臊。心,其臭焦。脾,其臭香。肺,其臭腥。肾,其臭腐”(《素问?金匮真言论》)。关于对食物四气的认识,虽然在《黄帝内经》中直接的论述较少,但从其所论述的治则等方面也可以体现出来。
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水谷之寒热,感则害六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说明食物同样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食性。其中,寒凉性质的食物主要用于热性体质或热性病证,温热性质的食物主要用于寒性体质或寒性病证。应当指出的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黄帝内经》在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上不可能通过实验室来进行分析研究,而将食物的营养物质统称为水谷之“精微”(《灵枢?五味》)、“精气”(《灵枢?平人绝谷》)、“食气”(《素问?经脉别论》)、“谷气”(《灵枢?刺节真邪》)等。对食物“精微”物质的认识,则主要是通过食物作用于人体的反应来进一步归纳为“气味学说”,从而构成了传统饮食营养科学中独特的“食物性能理论”。也正是传统饮食营养学这种以人为本、从作用认识食物营养的方法,它较之于西方近代营养学从成分认识食物的方法有其特色和优势。西方近代营养学在食物成分的认识上,受实验室条件的限制,对食物成分的认识也就存在其局限性。而中国传统营养学从食物作用于人体来观察其功能,也就有可能比较全面地认识食物的营养价值。
6 对饮食营养基本法则的论述
有关饮食营养基本法则的论述,在《黄帝内经》中总体概括为“食饮有节”(《素问?上古天真论》)。具体地说,主要包括了调理阴阳、谨和五味、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等方面的内容。其中,《黄帝内经》中的有关论述,虽大多指的是针法或治法,但从“医食同源”的观念出发,也同样适用于饮食营养学。
6.1 调理阴阳的饮食营养法则《素问》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又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由于阴阳的相对平衡是保持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因此饮食营养也必须围绕调理机体的阴阳来进行,以保持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为目标。由此,调理阴阳也就构成了传统饮食营养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法则。
6.2 谨和五味的饮食营养法则《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阳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五脏生成》也指出:“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认为饮食五味虽然可以养生,但是偏嗜五味,导致饮食五味太过又会损伤人体,因此应“谨和五味”,才能享有天赋的寿命。
6.3 因人制宜的饮食营养法则“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灵枢?寿夭刚柔》);“人之肥瘦、大小、寒温,有老、壮、少、小”(《灵枢?卫气失常》)。《灵枢》更有“阴阳二十五人”,根据人的禀赋等的不同,将人分为25种不同的体质特性,此外,尚有《灵枢?通天》的“阴阳五态人”等。由于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等的不同,因此在饮食营养上也应“必知形之肥瘦,营卫血气之盛衰”(《素问?八正神明论》),必“先知二十五人”,“别五态之人”,“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灵枢?经水》),“审有余不足,盛者写之,虚者补之”(《灵枢?通天》)。因此,根据不同的体质等情况,采取相应的饮食营养方法,就构成了传统饮食营养学“因人制宜”的基本法则。
6.4 因时制宜的饮食营养法则《灵枢?四时气》说“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又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更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因此,饮食营养应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根据季节寒热的不同,制订相应的饮食营养方法,这也是传统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在传统饮食营养学中的具体体现。正如《素问》所说“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从者和”;“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6.5 因地制宜的饮食营养法则“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素问?五常政大论》)。《素问?异法方宜论》又说“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之大体也”。我国国土辽阔,各个地区的气候、地理环境等各有不同,因而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也就不一样。因此,在饮食营养上还应兼顾到地域环境的不同情况,制订相应的饮食营养方法,即因地制宜的饮食营养法则。
7 对食疗的论述
食疗作为中国传统医学临证学中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和特色之一,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较多的论述,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医食同源”、“药食同用”的思想。如“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素问?脏气法时论》)。又如“五宜:脾病者,宜食禾亢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灵枢?五味》)等。不仅如此,《黄帝内经》中还记载了以药物和食物配伍治疗疾病的内容,已具有了“药膳”的含义,可谓是最早的食疗药膳方。如“半夏秫米汤(粥)”,并详述对用水、用柴、用火等的要求。《素问?腹中论》以“四乌鱼则骨一?茹丸(乌鱼则骨、?茹、雀卵)”治疗女子血枯,并用鲍鱼汁送服等。此外,对于即使是使用药物治疗或针刺治疗的疾病,也需要饮食营养的配合和支持:“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素问?五常政大论》);“调食和药,治在下愈”(《素问?经脉别论》);“治诸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素问?刺热》)等。酒作为百药之长,以酒疗病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记载。如“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素问?缪刺论》);“且饮美酒,口敢美炙,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灵枢?经筋》)。酒还是一种重要的溶剂,可配制多种药酒。如《素问?腹中论》以“鸡矢醴”治疗臌胀,《素问?玉版论要》以“醪酒”主治面部色深病重者“百日已”,以及《灵枢?九针论》的“醪药”等。应当强调的是,《黄帝内经》中有关食疗的论述,不仅仅是指疾病与饮食营养的问题,从“医食同源”、“药食同用”的观念出发,食疗食物作为药物,它还包括了疾病与临床治疗的内容。因此,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中的“食疗学说”较之于近代营养学中临床营养学的内涵要丰富得多。
8 对疾病恢复期饮食营养的论述
《黄帝内经》中还论述了有关急性热病恢复期的饮食营养问题,提出了“食复学说”:“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素问?热论》)。强调在急性热病恢复期不可骤然进食肉类或油腻之品,也不可勉强多食,以免导致疾病的反复。此外,在《素问?腹中论》中,还有“鼓胀……其时有复发者,何也?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等论述。
9 对食忌的论述
《黄帝内经》在强调饮食营养之宜,即“食宜”的同时,还从另一个方面论述了饮食之忌,即“食忌”,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中特有的—“食忌学说”。如“五禁说”:“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灵枢?五味》);“五裁说”:“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灵枢?九针论》);此外,《素问?宣明五气》指出:“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强调应根据不同的疾病对饮食五味进行限制。《素问?腹中论》云:“热中消中,不可服高粱、芳草、石药”。《素问?刺法论》、《素问?脏气法时论》亦有相关论述。“食忌学说”的提出,反映了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在对饮食物认识上的两点论,即在强调各种饮食物对人体有益的同时,又看到对人体不利的一面,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这种哲学方法论上的“饮食宜忌观”有别于近代营养学上的“热能观”,反映了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的先进性和实践性,并成为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的特色之一。《黄帝内经》中有关饮食营养方面的论述非常丰富。除上述内容以外,还有饮食卫生、饮食营养与疾病等方面的内容。如“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灵枢?师传》);“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氵辟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素问?生气通天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素问?生气通天论》);“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综上所述,《黄帝内经》比较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传统饮食营养学的有关理论、原则和方法,从而奠定了传统饮食营养学的理论基础,在世界营养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是对世界营养科学的一大贡献。对其丰富的饮食营养学的理论进行系统的总结和研究,并用现代科学的相关理论及方法进行整理和提高,对于继承和发扬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饮食营养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淡竹叶
英文名:Lophatheri Herba
主要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利尿通淋
中药材淡竹叶是一味清热药,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干燥茎叶。
淡竹叶药性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淡竹叶的产地主要产于浙江、江苏。
本品甘淡性寒清利,入心、小肠、膀胱经,能清心除烦、利尿通淋。与竹叶相比,唯以清利,不兼透散;又入膀胱经,利尿通淋力较强,热淋涩痛多用兼入小肠经,治心火移热于小肠宜用疗热病烦渴、热淋、水肿兼热及湿热黄疸可投。
本品主要含芦竹素、白茅素等三萜类化合物,以及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蒲公英甾醇等甾类物质。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利尿通淋的功效。用于热病烦渴,小便短赤涩痛,口舌生疮。
淡竹叶的入药部位: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的干燥茎叶。夏季未抽花穗前采割,晒干。
淡竹叶入药部位的性状特点:
本品长25~75cm。茎呈圆柱形,有节,表面淡黄绿色,断面中空。叶鞘开裂。叶片披针形,有的皱缩卷曲,长5~20cm,宽1~3.5cm;表面浅绿色或黄绿色。叶脉平行,具横行小脉,形成长方形的网格状,下表面尤为明显。体轻,质柔韧。气微,味淡。
淡竹叶性寒清利,故脾胃虚寒及阴虚火旺者不宜服。
一切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都意味着阴阳邪正的相互消长,表现为机体(脏腑、经络)功能失常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病理状态-症状和体征。
药物治疗疾病的基本作用是祛除病邪,消除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状态,以恢复人体健康。
药物种类甚多,每一药物都有一定适应范围,如黄芪补气,大黄通便,那么补气,通便分别是黄芪,大黄的治疗作用,这些治疗作用是由于药物各自的若干特性和作用而产生的,前人也称之为药物的偏性。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表现的阴阳偏盛偏衰,这些特性(偏性)即中药的性能,也就是中药的药物作用。
“性”即药性,“能”即效能,每种中药都有一定的性能。疾病的属性有寒证、热证;病势有向上、向下、入里;病位有脏腑、经络之不同;病有虚证、实证,故中药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补泻……等特性-性能。 性:指药物的性质即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属性,前人称为四气。(古代以四时的寒、热、温、凉气候变化-气序,应用于药性的说明,故性气通用,沿用至今)。
四气中温与热,寒与凉是具有共性的,温次于热,热即大温;凉次于寒、凉即微寒,即在共性中又有程度上之差异。而温热与寒凉是两类不同的属性,这是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中概括出来的;治疗热证的药物是寒凉的,治疗寒证的药物是温热的,此外,还有一种“平性”药,即药性较平和,偏热,偏寒不明显,未越出寒、热、温、凉四性范围,虽有寒、热、温、凉、平五种属性,一般仍称四气,而不称五气。
金元时王好古以阴阳学说来比拟解释药性云:“本草之味有五,气有四……夫气者天也,温热天之阳,寒凉天之阴,阳则升,阴则降。”其意义是说温热性药物能升人阳气-增强人体的机能活动;寒凉性药物能降低人之阳气-减弱人的机能活动。
因此,一般把具有温里散寒、助阳益火、活血通络、行气疏肝、芳香开窍等兴奋人体机能活动功能的药物定为温、热性。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表、平肝潜阳等降低人体病理性机能亢进的药物寒、凉药。
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将寒、热、温、凉的作用加以归纳,给后人提出了“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用药原则。
此外,尚有某些药物既有温热,又有寒凉药性功能的存在,将在各论中述及。
味:指药物中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
古时有“神农乃数民尝百草之滋味,当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说明了人类在寻找食物过程中,必须要尝试各类叶、草、根、茎、果,也必然遇到一些具有特殊作用的天然产物,例如有泻、镇静、致吐、止血等作用的物质,并品尝到各种物质的不同滋味,当人们发生疾病时,根据经验利用这些物质来医治疾病,经无数次反复实践,某些天然产物就成了医治疾病的药物,并总结出药物的滋味和功效之间的关系。所以说五味是由味觉所得,或由治疗味觉所得,或由治疗效果而确定的。
实际上除上述五种外尚有淡涩二味,习惯上淡附于甘,酸涩功似,并不另立,仍称五味。
五味也是药物作用的标志,不同的药味,就有不同的药物作用。综合历代用药经验,归纳其作用如下;
辛:有发散、行气血、滋补润养的作用。
发散:麻黄、薄荷。
行气血:陈皮、木香、川芎。
滋补润养:菟丝子、蛇床子。
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
滋补气血:党参、熟地。
缓解腹中挛急疼痛:饴糖、甘草。
酸(涩):有收敛、固涩(止泻、止血)作用。
收敛-自汗、盗汗:龙骨、牡蛎。
固涩-久泻、脱肛:赤石脂、禹余粮、罂粟壳。
尿频、失禁:桑螵蛸、覆盆子。
滑精、带下:芡实、莲子、金樱子。
苦: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作用。
降泄(降气)杏仁-泄降肺气,止咳平喘。
清泄(泻火泄热)山栀-清心泻火。
燥湿:黄连清湿热;厚朴温化寒湿。
咸:有软坚散结、泻下、潜降之作用。
软坚散结:海藻、昆布、瓦楞子。
泻下:芒硝。
潜降:羚羊角、石决明。
上述五味,作用各异,然其中某些药物,又有它一定程度的通性,《内经·至真要大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通泄为阴”,“咸味通泄为阴,淡味渗渗为阳”按药物之味,将它们归入阴阳两类以统辖之。即辛甘淡味药物属阳,酸苦咸味药物属阴。
每种药物都具有气和味,气、味各有其作用。故必须二者综合而观之,同性药物有五味之别,同味的药物亦各有四气之异。
如同一辛味药,有辛寒(浮萍)、辛凉(薄荷)、辛温(半夏)、辛热(附子)、辛平(佩兰)等。
性味组合相同的药物,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近,如紫苏、荆芥、葱白均为辛温,它们都有发汗解表的作用,可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性味不同之药物,功效就有区别,性同味异,或味同性异的药物,在功效上有相同之处亦有不同之点。如寒性药物,若味不同,则其作用有差异;栀子苦寒,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淡竹叶甘寒,清热利尿;浮萍辛寒,疏散风热、利尿退肿。共同之处是寒性均有清热作用。
若甘味药物其性不同,则作用亦不相同:杜仲甘温以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石斛甘微寒,以养阴潜热生津;甘草甘平,以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共同之处是味甘,故均有补益之功效。
尚有某些药物,则是一气而兼有两种以上味者,如桂枝辛甘温;当归甘辛温;生地黄甘苦寒等。这种情况说明了药物之性味是复杂的,也体现了药物作用的多面性。五味相兼亦应根据某一药物功能大小而分清其主次,如桂枝长于调和营卫、发散风寒,作为解表药,故首列辛味。尚有补益强壮作用,常合补益之品同用,此为甘味之功。温经通络、温阳化气则辛甘温之共同作用,故桂枝性味定为辛甘温。当归为常用补血和血之品,首列甘温,并有活血调经之力,此辛味应之,故当归性味定为甘辛温。药物功效有主次,其性味的排列也有一定的顺序。
临床辩证用药时,对五味要有选择。如辛能散气,故气虚时不宜用;甘能助湿,故中满者不宜用;苦能燥湿,故津液不足者宜慎用;酸能敛涩,故余邪未尽者慎用之;咸多滋润,故脾胃虚寒者忌用之。
[附]中药性味功能口诀:中药品种多,性能各不同,寒凉能清热,温热祛寒用,辛味能行散,甘缓能补中,苦味能泄降,酸涩收敛功,咸味能软坚,淡渗利水通,甘寒能养阴,芳香必止痛,麻舌常有毒,香窜开窍能,气味相结合,配伍贵变通。 人体发生疾病,病变部位有上、下、表、里之别;病势有上逆、下陷之异,治疗上就要求药物应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使之有助于调整紊乱的脏腑气机,使之平顺,或因势利导祛邪外出。病邪在上在表者宜用升浮之药物;病邪在下在里者宜用沉降之品,旨在药达病所。病热逆上宜降,病热陷下宜升,这是运用中药必须掌握的一般规律。然而,遇到痰涎壅实,胸闷窒呕吐者,利用升浮之瓜蒂以涌吐痰涎;若泻痢初起而系积滞所致者,则用消积导滞、沉降攻下之大黄通泄之,此乃通因通用之法。
由此可见,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几种趋向而言。升和降、浮与沉,都是相对的。升是升提的意思;降是降逆的意思;浮是上行发散的意思;沉是下行泄利的意思。升、浮药物的特点是向上向外,具有升阳、举陷、发表、散寒、祛风、开窍等药理作用;而沉降药物的特点则是向下向里,具有潜阳、降逆、平喘、收敛、泻下、渗利等作用。
药物的升降浮沉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气味和质地的轻重。一般来说,味辛甘、气温热的药物,多主升浮;味酸苦咸,气寒凉的药,多主沉降。《本草纲目》云:“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大凡质轻的药物,如花叶之类多主升浮,质重的药物,如种子、矿石、贝壳之类多主沉降。但也有例外,如巴豆辛热,不升反沉,故有泻下逐水作用;旋复花是花,不升浮,反而沉降,主降逆平喘,故有“诸花均升,复花独降”之说,牛蒡子是种子类,反主升浮,能疏风诸热。此外,药物的升降浮沉还可因加工、炮制或配伍而发生改变。酒制则升、盐炒则下行、姜汁炒则能发散、醋炒则能收敛。所以在临床应用时要灵活掌握,才能运用得当,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归经是古人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认识到某种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疾病具有特殊的治疗效果,总结出来的一种用药规律。如肺经有病时,常有咳、喘、痰症状,杏仁能止咳平喘,说明杏仁归入肺经;肝有病时,胁痛或不适为其主要表现用青皮能治胁痛,说明青皮归入肝经等。由于药物归经不同,同属一性味药物,其作用亦不相同,或作用部位有别,如黄芩、黄连,黄柏同属苦寒清热药,但黄芩入肺经而长于清肺热;黄连入心、胃经而能泻心火、清胃热;柏入肾经而重于泻相火。又如肉桂和干姜同为温里药。但因干姜入肺、脾、胃经,故肺、脾、胃有寒多择用干姜;而肉桂因入肝、肾经,故肝、肾有寒多选用肉桂而不用干姜。
了解归经学说有着深刻的实践意义;一是可作为选方用药的依据。一般来说,每经每脏的病证都有其主方,方中的主药,使药都归于本经。如太阳经表证,常用人本经之麻黄、桂枝作为解表之主药;肝肾阴虚者多用以熟地黄、山茱萸为主药所组成的方剂六味地黄汤来治疗。这些古方组成规律,促进了归经学说的发展。二是可作为随证用药之依据。如头痛部位有所不同,所代表不同的经脉之病证,前头痛(阳明经)者加白芷;偏头痛(少阳经)者加柴胡;枕部疼痛者(太阳经),加用蔓荆子等。三是以归经为线索,探求某些药物的潜在功能。如清热解毒药蒲公英入胃经。故应用于上消化道溃疡病的治疗,取得良效;山豆根入肺经,故试用于肺癌的治疗等。均是按药物之归经所探求到的某些药物的新途径。四是籍归经以执简御繁。如白术补中益气,健脾燥湿,疗脾胃气虚,腹泻呕吐,口渴自汗等多种病证,这些病证均与脾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有关。因而通过白术归脾经而得到全面理解和掌握。
必须着重强调,归经学说在运用时一是要与药物性味、升降浮沉相结合,二是要与各脏腑间的用药互相兼顾。是因为同归一经之药物,其性味、升降浮沉不同,故不能执一而废它。如肺病咳嗽有寒热虚实之别,入肺药虽有麻黄、干姜、黄芩、百合、桑白皮、葶苈子等,临床上运用麻黄、干姜温肺之寒以疗咳;黄芩、桑白皮清肺泄热以止咳;百合滋补肺虚而止咳;葶苈子以泄肺实而止咳。诸职此类,诸经亦然。
此外,尚有“引经药”的理论,所谓引经药是指具有特别作用的归经药物,它除了对本经病证具有治疗作用外,还能把不归本经的药物引归到本经而发挥其治疗作用,以提高药物疗效。(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载体学说)。
表8-1 引经药物举例表
脏腑经络 引经药 脏腑经络 引经药
手少阴心经 黄连、细辛 足阳明胃经 白芷、石膏、葛根
手太阳小肠经木通、竹叶手厥阴心包经丹皮、柴胡
足少阴肾经 肉桂、细辛 手少阴三焦经 柴胡、连翘
足太阳膀胱经 羌活 足厥阴肝经 青皮、川芎、柴胡
手太阴肺经 桔梗、升麻、葱白、 足少阳胆经 柴胡、青皮
足太阴脾经 升麻、苍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891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散风止痛良药苍耳子
下一篇: 车前子“除湿痹”肾虚诸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