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艾灸的起源?艾灸具有奇特养生保健的作用,那么中医艾灸的起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呢?中医艾灸的起源,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中医艾灸的起源
艾灸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点燃,熏烤人体的穴位,再利用其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保健治病的一种治疗方法。那么中医艾灸的起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呢?
在人类学会用火之前灸法就已经产生了。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狩猎、劳作过程中受伤了、生病了,当时没有药,也没有医生,只能随便找个地方躺一下,正好躺在被太阳晒得发烫的大石头上,很舒服,躺了一段时间,意外发现疼痛减轻了或不疼了,原来不能动的部位能动了。
一次不算数,两次、三次、多次以后,在我们古人的大脑里就会形成一个条件反射——温度、热量能缓解疼痛。于是,当他们身体哪个部位有疼痛的时候,他就会到晒得发烫的大石头上躺一下,或者用晒得发烫的小石头在疼痛的部位烫一下。
但发烫的石头受到天气和地点的限制,所以,当人类学会主动用火以后,他们就拿起一根树枝或一把干草点着火,主动来熏烤他们疼痛的部位。这样,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用来缓解自身疼痛、治疗自身疾病的方法——灸法就正式宣告诞生了。
所以,远古的灸法就是用温热或火烤来解除疼痛、治疗疾病的方法。
中医认为,艾灸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等作用。艾灸的功效与作用,一起来看看。
艾灸的功效与作用
1、局部刺激:艾灸通过对人体特定部位以艾火刺激,这种温热刺激,使受刺激的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血液循环,使局部的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强,促进炎症、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吸收,还能发挥镇静、镇痛作用,促进药物的吸收。
2、调节免疫功能:艾灸可以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在病理状态下,这种调节作用更明显。
3、防病保健: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
4、美容作用:艾灸可以驱散疲劳,恢复元气,补充体能,平衡阴阳,滋养五官发肤的功效,能淡化、表皮的黑色素,消除水肿、眼袋、黑眼圈等,有效改善面部倦容,令女性肌肤红润,有弹性。
5、广泛运用于医学各科:广泛运用与医学各科领域,如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不错的特效。
如果自己在家艾灸时要选择质量好的艾绒。劣质艾绒,生硬不团聚,燃烧时火力暴躁,易使患者感觉灼痛,甚至熏烤时石粒脱落,灼伤皮肤。
体质壮、病情轻、病程短者,灸治1—2次即可;体质差、病情重、病程长者,可灸数月乃至1年以上。初灸时,每日1次;长期灸治者,3次后改为2—3天1次。
以上就是一些艾灸的相关知识,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艾灸的内容,请继续关注养生食疗栏目网中医养生频道。
灸法作为中医学里最古老的疗法之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结晶。关于灸疗法的起源,虽然还缺少确实可靠的资料来印证,但是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这一疗法的出现不会晚于原始社会。
根研究证明,早在北京猿人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懂得用火,灸,《说文解字》释为“灼也”,即是以火烧灼之意。先人们在用火过程中,可能因偶而不慎灼伤,结果却使身体另外一部分的病痛得到意外的减轻或痊愈,多次的重复体验,于是便主动地以烧灼之法来治疗一些病痛,逐渐产生了灸疗法。灸疗法的文献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一九七三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既是关于经脉的专著,又是记载灸法的最早的医学典籍。内所提到的各种经脉病症,均采取灸疗其所属经脉之法。并发现其中一些病症甚至可以“久(灸)几(既)息则病已矣”(《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同时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亦提到灸法和熨法。在同时代的不少非医学书籍中,也有不少灸法的记述。《左传》中提到公元前五八一年医缓给晋景公诊病时说过的“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这样一段话,其中“攻” 字,一般认为应当作“灸法”。非医药文献中最早提及“灸”字的,则见于《庄子·盗跖》篇:“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
《孟子·离娄》篇,还提出了艾灸“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从上述可知,灸疗法不仅在医学著作中已经作为一种主要疗法应用于临床,而且一些非医家在引喻射事时亦多用灸法,这充分表明,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灸疗之法已经相当盛行了。
产生于奏汉之际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把灸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进行系统介绍,强调“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灵枢·官能》)。它首先指出“灸者亦从北方来”(《素问·异法方宜论》),说明灸法的产生与我国北方人居住条件、生活习俗和发病特点有关。灸法的适应症包括外感病、内伤病、脏病、寒热病、痈疽、癫狂等,如“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痈”(《素问·异法方宜论》)。
灸法的作用具有起陷下、补阴阳、逐寒邪、畅通经脉气血等多个方面。《内经》还提到灸的补泻之法:“以火补之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之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灵枢·官能》)。最后,指出艾灸之禁忌症为:阴阳俱不足或阴阳俱盛者、阳盛亢热及息积等病~
传承数千年的艾灸,在历史上一直担负相当重要的作用,从帝王将相到寻常百姓,都普遍使用艾灸来调养身体,艾灸起源于中国原始社会,人们利用火以后,被火灼伤,发现具有治病、疗伤的效果而逐渐演变而来。艾灸法的发明来源于北方。在医学专著中,最早见于《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凛冽,其民乐野处而觅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炳,故灸炳.者,亦从北方来。”说明灸法的应用,同寒冷的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春秋战国时期,以艾灸治病就已经很流行。而宫廷艾灸很早就被帝皇采用,到如今为了方便普通百姓使用,人们开发一款智能艾灸盒,左点小艾蕴生小宫灸故宫联名款,这款产品无烟无明火,使用更省心,非常适合普通人使用。
灸法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最为盛行。
灸法我国中医最古老的疗法之一,现存最早的文字记录载于《左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灸疗就已经盛行。《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扁鹊心书》等医学著作先后对灸疗有详细的记载,由于灸疗经济有效,便于掌握,在民间流传很广。
艾灸疗法起源于—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春秋时代的《诗经·采葛》载:“彼采艾兮”,西汉毛亨和毛茛传释:“艾所以疗疾”。从远古时代实际临床运用早于文字记载的特点来看,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18载西戎的卜法:“以艾灼羊髀骨,视其兆,谓之死跋焦”。以此印证,我国殷商以前的甲骨卜法,也可以用艾作燃料。《孟子·离娄篇》载:“今之欲王音,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见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因此,用艾灸治病的起源也当在西周之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887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古代女人怎么生孩子
下一篇: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