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伤寒论》。
【异名】四物附子汤(《备急千金要方》卷七)。
【组成】甘草30克(炙) 附子40克(炮,去皮,破八片) 白术30克 桂枝60克(去皮)
【用法】上四味,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初服得微汗则解。
【主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
【用药禁忌】 忌海藻、菘菜、猪肉、生葱、桃、李、雀肉等。
风湿痛:骠骑使吴谐,以建元元年8月26日始觉如风,至7日,卒起便顿倒,髀及手皆不随,通引腰背疼痛,通身肿,心多满。至9月4日服此汤1剂,通身流汗,即从来所患悉愈。
寒痹:单用本方治疗寒痹2例,西医诊断为慢性腰骶关节炎继发坐骨神经痛。其中1例已有10余年病史。均获治愈。作者认为,凡属风湿寒痹,即使没有汗出恶风、短气、小便不利等症,用本方亦可取效。
风湿性心脏病:素患风湿性心脏病、心悸短气、汗出恶风、关节冷痛、痛有定处、下肢浮肿、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弦。此为风湿相搏,日久不愈,邪从寒化。治宜温脾化湿散寒为主,佐以强心通阳。炙甘草15g、炮附子10g、白术10g、桂枝5g、茯苓15g。煎服。1个月后,心悸短气较前减轻,关节已不疼痛,下肢浮肿消失,小便正常。
以骨节疼痛为主症的运动系统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脊椎骨质增生、慢性腰骶关节炎继发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结核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肥大性腰椎炎、腰椎管狭窄等。
虽然甘草附子汤有这么多的好处,治疗效果也是很不错的,但是要注意的事,像这种中药药材在服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千万不要自己随便买一些药回家服用,很有可能会有一些药物中毒的情况,自己要引起重视。
附子与乌头虽同属一物,但因炮制方法稍有不同,在临床应用上略有差异,一般认为附子以补火回阳较优,下面就由我为大家介绍下附子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哦。
附子的功效和作用
回阳救逆
用于亡阳证,症见冷汗自出,四肢逆冷,脉微欲绝。主要是肾和心的阳气绝。本品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下补肾阳以益火,挽救散失的元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单用,力量不够,常与干姜、甘草同用,以加强回阳救逆之功效,即四逆汤(干草、生姜降毒,杀附子毒,又增强回阳救逆效果,附子回阳较干姜迟缓,所以有的书讲,干姜偏走,附子偏守)。临床往往兼阳气脱,若阳衰气脱,大汗淋漓、气促喘急者,这时仅回阳,对元气虚脱没有针对性,所以与大补元气的人参配伍,以回阳固脱,即参附汤。
补火助阳
补火,就是补命门之火,命门之火就是人体的元阳、肾阳。用于阳虚证。本品能温一身之阳,凡阳虚者如肾、脾、心诸脏及卫阳虚弱者均适用。若肾阳虚,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而见阳痿宫冷,畏寒身冷,腰膝冷痛,生长发育迟缓,早衰;肾不主水而水肿,小便清长,夜尿频多,遗尿者,每与肉桂、熟地、山茱萸等同用,如桂附八味丸。肾主生殖,生殖、性功能降低等;肾不纳气,呼吸急促,出多进少,虚喘;肾不温煦脾阳,脾肾阳虚,腹泻,久泻不止,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见小便不利、肢体浮肿者,用之有助阳化气之功,常与健脾利水药白术、茯苓等同用,如真武汤。心阳不足,而见心悸气短、胸痹心痛者,可与人参、桂枝等同用。卫阳虚自汗出者,可与黄芪、桂枝同用。但最有效有用的是改善不能温煦形体。还有脾阳虚,寒湿内盛的脘腹冷痛,大便溏泻,食欲不振,它脾肾双补,常与党参、白术、干姜同用,如附子理中汤。心阳虚,轻的自汗,心悸或胸痹疼痛,有寒象,也可用,和活血化瘀的或温心的肉桂、桂枝配伍,另外,卫阳不固,自汗不止,与黄芪一起用。
散寒止痛
即能温中,又能温经。广泛的温里散寒。温中,用于胃寒,脾胃虚寒,也用于实证的寒邪过重,脘腹冷痛;温经,经脉受寒,出现的冷痛、头痛可用,还有类似于乌头的祛风湿的作用,对于风湿寒痹,尤其是兼阳虚的它祛风湿,散寒止痛,但祛风湿不如乌头。只要有寒无论虚实均可用。实证就是温里散寒止痛,虚症就是温补阳气。
用于痹痛
本品辛散温通,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以寒湿偏盛、周身骨节疼痛较甚者为适宜,可与桂枝、白术等同用,如甘草附子汤。
附子的各家典籍
《本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别录》: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眙,为百药长。
《本草拾遗》:醋浸削如小指,纳耳中,去聋。去皮炮令坼,以蜜涂上炙之,令蜜入内,含之,勿咽其汁,主喉痹。
《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去脏腑沉寒;补助阳气不足,温热脾胃。
李杲:除脏腑沉寒,三阴厥逆,湿淫腹痛,胃寒蛔动;治经闭;补虚散壅。
王好古: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
《纲目》: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痓癫痫,小儿慢惊,风湿麻痹,肿满脚气,头风,肾厥头痛,暴泻脱阳,久痢脾泄,寒疟瘴气,久病呕哕,反胃噎膈,痈疽不敛,久漏冷疮。合葱涕,塞耳治聋。
《本草备要》:补肾命火,逐风寒湿。
《本草从新》:治痘疮灰白,一切沉寒痼冷之证
【释名】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省亦有栽培。
【采集加工】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然后加工成盐附子、黑附片及自附片。
【性味】味辛,性热;有毒。
【功效主治】回阳救逆亡阳症;补火助阳肾阳虚诸症,脾肾阳虚症,阳虚水肿症,阳虚外感症;散寒止痛寒湿痹痛。本品大辛大热,为纯阳燥烈之品,其性善走,功能峻补下焦之元阳,而逐在里之寒湿;又可外达皮毛,而散在表之风寒。用治亡阳欲脱、脉微欲绝者,可以回阳复脉;用治肾阳不足,阳痿滑精,腰膝冷弱者,可以补火壮阳;用治阴寒内盛,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痰饮水肿尿少者,可以温里散寒而逐冷湿;用治风寒湿痹,而致恶寒发热脉沉者,可以助阳发表。此外,与补益药同用,可治一切内伤不足,阳气衰弱之症。总之,彻内彻外,“果有真寒,没有所不治”。
【附方】本品能回阳救逆,用于亡阳证,常与干姜、甘草同用,即四逆汤。若阳衰复有气脱,见大汗淋漓、气促喘急者,可与大补元气之人参同用,即参附汤。
本品补火助阳,用于各种阳虚证。若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者,常与肉桂、熟地、山萸肉等同用,如桂附八味丸;阴寒内盛,脾阳不足者,可与人参、白术、干姜等同用,如附子理中丸;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者,可与白术、茯苓等同用,如真武汤;阳虚复感风寒脉沉者,可与麻黄、细辛同用,如麻黄细辛附于汤;阳虚自汗者,可与黄芪、桂枝、白芍等同用。亦可与人参、桂枝等同用,治心阳衰弱之心悸气短等证。
本品散寒止痛,用于寒湿痹痛,可与桂枝、白术等同用,如甘草附子汤。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870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宫颈糜烂中度中医怎么治呢?
下一篇: 气血不足怎么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