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和瘀血是人体受某种致病因素作用后在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形成以后,又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某一脏腑组织,发生多种病证,故又属于致病因素之一。
1. 痰饮
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较稠浊的成为痰,清稀的称为饮。痰不仅是指咯吐出来的有形可见的痰液,还包括瘰疬(luo3li4)[scrofula](颈项或腋窝的淋巴结结核,患处发生硬块,溃烂后流脓,不易愈合)、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而未被排出的痰液,临床上可通过其所表现的证候来确定,这种痰称为“无形之痰”。
饮就是水液停留于人体局部者,因其所停留的部位及症状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悬饮”、“溢饮”、“支饮”等。
痰饮的形成:痰饮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及七情内伤等,使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津停滞而成。因肺、脾、肾及三焦对水液代谢关系密切,肺主宣降,通调水道,敷布津液;脾主运化水液;肾阳主水液蒸化;三焦为水液通调的道路。故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常,均可聚湿而生痰饮。痰饮形成后,饮多留聚于肠胃、胸胁及肌肤,而痰则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至筋骨皮肉,形成多种病证,因而有“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说。
痰饮的病证特点:痰饮形成以后,由于停滞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一样,阻滞于经络的,可影响气血运行和经络的生理功能。停滞于脏腑的,可影响脏腑的功能和气机的升降。
痰的病证特点是:痰滞在肺,可见喘咳咯痰;痰滞在心,心血不畅,可见胸闷心悸;痰迷心窍,则可见神昏,痴呆;痰火扰心,则发为癫狂;痰停于胃胃失和降,可见恶心呕吐,胃脘痞满;痰在经络筋骨,则可致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或成阴疽流注等;痰浊上犯于头,可见眩晕,昏冒;痰气凝结咽喉,则可出现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之症。
饮的病证特点:饮在肠间,则肠鸣沥沥有声;饮在胸胁,则胸胁胀满,咳唾引痛;饮在胸膈,则胸闷、咳喘,不能平卧,其性如肿;饮溢皮肤,则见肌肤水肿、无汗,身体疼痛。
2. 瘀血
瘀血,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均称为瘀血。瘀血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某些疾病的治病因素。
瘀血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因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行不畅而凝滞。气为血帅,气虚或气滞,不能推动血液的正常运行;或寒邪客入血脉,使经脉踡缩拘急,血液凝滞不畅,或热入营血,血热搏结等,均可形成瘀血。二是由于内外伤、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等原因造成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而形成瘀血。
瘀血的病证特点:瘀血形成以后,不仅失去正常血液的濡养作用,而且反过来又会影响全身或局部血液的运行,产生疼痛、出血或经脉淤塞不通,内脏发生癥积,以及产生“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等不良后果。瘀血的病证特点因瘀阻的部位和形成瘀血的原因不同而异。如瘀阻于心,可见心悸,胸闷心痛,口唇指甲青紫;瘀阻于肺,可见胸痛,咳血;瘀阻胃肠,可见呕血,大便色黑如漆;瘀阻于肝,可见胁痛痞块;瘀血攻心,可致发狂;瘀阻胞宫,可见少腹疼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经色紫黯成块,或见崩漏;瘀阻肢体末端,可成脱骨疽;瘀阻于肢体肌肤局部,则可见局部肿痛青紫。
瘀血的病证虽然繁多,但其临床表现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肿块,外伤肌肤局部,可见青紫肿胀,淤积于体内,久聚不散,则可形成癥积,按之有痞块,固定不移。出血,其血色多呈紫暗色,并伴有块状。在望诊方面,久瘀可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唇甲青紫,舌质暗紫,或有瘀点、瘀斑,舌下经脉曲张等征象。脉象多见细涩、沉弦或结代等。
第四节 饮食失宜
饮食失宜分为三个方面:
饮食不节
饮食不洁
饮食偏嗜
一、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即饥饱失常或饮食规律失常。过饥则营养不良;过饱则损伤肠胃。
过饥,指摄食不足,如饥而不得食,或有意识限制饮食,或因脾胃功能虚弱而纳少,或因七情强烈波动而不思饮食,或不能按时饮食等。过饥,一方面因气血亏虚而脏腑组织失养,功能衰退,全身虚弱;另一方面因正气不足,抗病力弱,易感邪而发病。
过饱,即饮食过量,或暴饮暴食,或中气虚弱而强食,以致脾胃难以运化而致病。轻则饮食积滞不化,以致“宿食”内停,可见脘腹胀满疼痛,嗳腐泛酸,呕吐、泄泻、厌食等。重则食滞日久,可致脾胃大伤,或可聚湿、化热、生痰而变生他病。
二、饮食不洁
进食不洁净的食物,导致疾病的发生。饮食不洁可以引起各种肠胃疾病、食物中毒和寄生虫病。
三、饮食偏嗜
1.寒热偏嗜
饮食物也有寒热温凉的不同性质,若嗜食寒凉或温热,能导致人体的阴阳失调,发生某些病变。如多食生冷寒凉之物,可以损伤脾胃阳气。多食油煎温热之物,可以损伤脾胃阴液。
2.五味偏嗜
中医学认为,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一定亲和性,如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素问·五脏生成》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饮食偏嗜考点记忆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最易导致脘腹胀满,嗳腐泛酸,厌食症状的是
A.摄食不足
B.饮食不洁
C.暴饮暴食
D.饮食偏寒偏热
E.饮食五味偏嗜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过饱,即饮食过量,或暴饮暴食,或中气虚弱而强食,以致脾胃难以运化而致病。轻则饮食积滞不化,以致“宿食”内停,可见脘腹胀满疼痛,嗳腐泛酸,呕吐、泄泻、厌食等。重则食滞日久,可致脾胃大伤,或可聚湿、化热、生痰而变生他病。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多食甘,则
A.肉胝陷而唇揭
B.骨痛而发落
C.筋急而爪枯
D.脉凝泣而变色
E.皮槁而毛拔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素问·五脏生成》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多食辛,则
A.肉胝陷而唇揭
B.筋急而爪枯
C.骨痛而发落
D.脉凝泣而变色
E.皮槁而毛拔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素问·五脏生成》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第五节 劳逸失度
一、过度劳累
过劳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劳力过度 指体力劳动负担过重,时间过长,得不到应有的休息以恢复体力,耗气伤血,积劳成疾。表现为少气乏力、神疲消瘦、自汗等症。
2.劳神过度 指思虑太过,劳伤心脾而言。思虑劳神过度,则耗伤心血,损伤脾气,可出现心神失养的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及脾不健运的纳呆、腹胀、便溏等症。
3.房劳过度 指性生活不节,房事过度频繁而言。若房事不节,过度频繁,则耗伤肾精,可见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精神萎靡、性机能减退,或遗精、早泄,甚或阳痿等症。
二、过度安逸
1.安逸少动,气机不畅。久卧伤气。
2.阳气不振,正气虚弱。
3.长期用脑过少,神气衰弱。
过度劳力而耗
A.血
B.气
C.津液
D.神
E.精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劳力过度:指体力劳动负担过重,时间过长,得不到应有的休息以恢复体力,耗气伤血,积劳成疾。表现为少气乏力、神疲消瘦、自汗等症。
劳神过度,临床多见症状是
A.腰酸腿软,精神萎靡
B.气少力衰,神疲消瘦
C.心悸、失眠、纳呆、腹胀、便溏
D.动则心悸,气喘汗出
E.以上均非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劳神过度:指思虑太过,劳伤心脾而言。思虑劳神过度,则耗伤心血,损伤脾气,可出现心神失养的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及脾不健运的纳呆、腹胀、便溏等症。
第六节 痰饮
一、痰饮的概念
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的局部或全身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浓度较大、黏稠的叫痰,浓度较小、清稀的叫饮。
痰饮有无形与有形之分。有形的,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或听之有声的痰或饮而言;无形之痰饮,是指有痰饮的病理表现,如头目眩晕、恶心呕吐、气短、心悸或癫狂、昏不识人等,却看不到有排出来的或其他实质性的痰和饮,需按治痰饮的方法治疗。
二、痰饮的致病特点
1.痰饮的病机特点
①阻滞气机运行。
②影响水液代谢的进行。
③易于蒙蔽心神。
④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痰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至筋骨皮肉,无处不到;饮多留于肠胃、胸胁、胸膈及肌肤,相对局限。
⑤病程长。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和“怪病多痰”之说。
2.痰饮的病证特点
(1)痰证:
痰滞在肺,见喘咳咯痰;
痰阻于心,心主血脉不利,胸闷心悸;痰迷心窍,神昏,痴呆;痰火扰心,发为癫狂;
痰停于胃,胃失和降,恶心呕吐,胃脘痞满;
痰留经络筋骨,见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或成阴疽流注等;
痰浊上犯于头,眩晕,昏瞀;
若痰与气凝结咽喉,见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的梅核气证。
(2)饮证:
饮留胸胁,则胸胁胀满,咳唾引痛,为悬饮;
饮在胸膈,则胸闷咳喘,不能平卧,其形如肿,为支饮;
饮留肠间,肠鸣沥沥有声,为痰饮;
饮溢肌肤,则肌肤水肿,无汗,身体痛重,为溢饮。
痰饮的形成,与哪些脏腑功能失常关系最密切
A.肝、脾、肾、三焦
B.心、脾、肾、三焦
C.肺、脾、肾、三焦
D.肝、心、肾、三焦
E.肺、肝、肾、三焦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痰饮的形成,与肺、脾、肾、三焦功能失常关系最密切。
饮在肠间的为
A.痰饮
B.悬饮
C.溢饮
D.支饮
E.以上均非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饮证:
饮留胸胁,则胸胁胀满,咳唾引痛,为悬饮;
饮在胸膈,则胸闷咳喘,不能平卧,其形如肿,为支饮;
饮留肠间,肠鸣沥沥有声,为痰饮;
饮溢肌肤,则肌肤水肿,无汗,身体痛重,为溢饮。
饮在胸胁的为
A.痰饮
B.悬饮
C.溢饮
D.支饮
E.以上均非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饮证:
饮留胸胁,则胸胁胀满,咳唾引痛,为悬饮;
饮在胸膈,则胸闷咳喘,不能平卧,其形如肿,为支饮;
饮留肠间,肠鸣沥沥有声,为痰饮;
饮溢肌肤,则肌肤水肿,无汗,身体痛重,为溢饮。
第七节 瘀血
一、瘀血的概念
凡是因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脏腑及其他部位,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于体内,均称为瘀血。瘀血是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
二、瘀血的形成
一是由于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行不畅而瘀滞。二是由于内外伤,或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等原因,引起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而形成瘀血。
三、瘀血的致病特点
1.瘀血病证的共同特点
(1)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
(2)肿块:外伤肌肤局部,可见青紫肿胀;积于体内,久聚不散,形成症积,按之有痞块,固定不移。
(3)出血:其血色多呈紫暗色,并伴有血块。
常伴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唇甲青紫,舌色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沉弦或结代。
2.瘀血病证
瘀阻于心,见心悸、胸闷心痛、口唇指甲青紫;
瘀阻于肺,见胸痛、咳血;
瘀阻胃肠,见呕血、大便色黑如漆;
瘀阻于肝,见胁痛痞块;瘀血攻心,可致发狂;
瘀阻胞宫,见少腹疼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经色紫黯成块或见崩漏;瘀阻于肢体末端,可形成脱骨疽;瘀阻肢体肌肤局部,可见局部肿痛青紫等。
第八节 结石
(一)结石的概念
结石,是指体内某些部位形成并停滞为病的砂石样病理产物。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结石,又可成为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常见的结石有胆结石、肾结石、膀胱结石、胃结石等。
(二)结石的致病特点
1.多发于肝、肾、胆、胃、膀胱等脏腑。
2.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
3.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瘀血所致出血的特点是
A.出血量多
B.出血不畅
C.出血夹有血块
D.出血伴有疼痛
E.出血量少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瘀血病证的共同特点
(1)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
(2)肿块:外伤肌肤局部,可见青紫肿胀;积于体内,久聚不散,形成症积,按之有痞块,固定不移。
(3)出血:其血色多呈紫暗色,并伴有血块。
肌肤甲错为何证的临床表现
A.痰
B.饮
C.水
D.瘀血
E.疫疠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瘀血病证的共同特点
(1)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
(2)肿块:外伤肌肤局部,可见青紫肿胀;积于体内,久聚不散,形成症积,按之有痞块,固定不移。
(3)出血:其血色多呈紫暗色,并伴有血块。常伴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唇甲青紫,舌色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沉弦或结代。
以下与瘀血形成无关的是
A.气虚
B.气滞
C.血寒
D.气脱
E.外伤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瘀血的形成
一是由于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行不畅而瘀滞。二是由于内外伤,或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等原因,引起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而形成瘀血。
①痰饮的形成,多为外感六淫,或七情内伤,或饮食不
节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水液
停聚而形成。由于肺、脾、肾、肝及三焦等对水液代谢起着
重要作用,故痰饮的形成,多与肺、脾、肾、肝及三焦功能
失常有关。如肺失宣降,津液不布,水道不利,则聚水而生
痰饮;脾失健运,水湿内生,可以凝聚生痰;肾阳不足,水
液不得蒸化,也可停而化生痰饮;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津
液停积而为痰为饮;三焦水道不利,津液失布,也能聚水生
痰(
3
分)。
②痰饮的致病特点为:阻滞气血运行;影响水
液代谢;易于蒙蔽心神;致病广泛,变幻多端(
3
分)。
痰饮的概念及性质
痰饮,是由于机体津液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痰饮一般分为有形与无形两类:
(1) 有形之痰饮: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或闻之有声的痰饮。
(2) 无形之痰饮:指某些因痰饮而引起的疾病或症状。由于其临床虽见痰饮之常见症状,如头目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短、神昏或癫狂等,但看不到有排出的实质性痰饮,而此类病证如按痰饮进行治疗,又能收到同样的疗效,故称其为无形的痰饮。
此外,痰饮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之痰饮,系指由呼吸道所咳出的分泌物。而广义之痰饮,则除上述咳吐而出之痰液外,还应包括留滞于体内因水湿凝聚而成之痰饮水邪及无形之痰饮病证在内。
关于痰饮的性质,由于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都是由于人体津液代谢失调而形成,因此四者皆为阴邪,故痰饮病邪性质属阴,一般以浓度较大,质地稠粘为痰;而把浓度较小,质地较为清稀者称为饮,故两者区别即在于痰稠而饮稀、痰浊而饮清。从寒热性质来分,前人又有“痰热而饮寒”的说法,认为“得阳气煎熬则成痰,得阴气凝聚则为饮”,但从临床实际来看,亦有寒痰或热饮者,故不可一概而论。痰饮具有聚散不定,流动不居之特性,故可以流窜全身各处而发病。
痰饮的形成与病机
痰饮的形成 痰饮病证形成之后的病机特点
痰饮的形成是由肺、脾、肾等脏腑的气化功能障碍,或三焦水道失于通调,导致体内津液代谢紊乱而成。
人体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水液依靠脾气的运化、肺气的宣降、肾阳的气化蒸腾,方能气化为津液以滋养全身,或变为汗、尿,携带废物而排出体外,以维持人体正常的水液代谢平衡。当人体在某些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肺、脾、肾三脏的气化功能失调时,则水液不能化生津液,或水湿不能正常气化而排出,则会停留积聚于体内而生成痰饮。如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若肺失宣降,水津不能气化输布,则可停聚而成痰饮;脾主运化水湿,若脾虚,中阳不振,运化失职,则水湿不化可聚成痰饮;肾主蒸化水液,若肾阳不足,蒸化无力,水液不得化气,也可停留而成痰饮;三焦乃水与气通行之道路,若三焦失于通调,则水停气滞,气水互结,亦可发为痰饮。由于三焦历经五脏六腑,概括了表、里、内、外,上、中、下各个部位,故痰饮病邪可以在三焦各个部位停留,内而脏腑,外而筋骨皮肉,无所不至,从而可形成多种痰饮病变。导致痰饮形成的原因,多由外感六*,或饮食所伤及七情内伤所致。若外邪犯肺,肺气郁阻,或化热化燥,则煎灼肺津而成痰;若平素体胖阳虚,又久嗜酒肉肥甘生湿之品,湿聚而不化,亦可成痰或成饮;若情志内伤,肝郁气滞,郁而化火,火热煎灼津液,则亦为生痰之因。而久居潮湿环境及水中作业,外湿困遏脾阳,运化失职,则又为水饮内生之因。
常见的痰饮病证
临床所见,痰饮所致的病证较多,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的说法。痰饮为病,即包括了有形痰饮和无形痰饮等多种病证在内。由于其所在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一样。
(1) 常见的痰证:如痰阻于肺,可见咳喘咯痰;痰迷心窍,可见胸闷心悸,神昏癫狂;痰停于胃,可见恶心呕吐,痞满不舒;痰停皮下肌肉,则可见痰核、阴疽流注;痰阻经络筋骨,则可见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痰浊上犯头目,则发眩晕昏冒;痰气凝结咽喉,则可致咽中梗阻,如有异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
(2) 常见的饮证:如饮泛肌肤,则成水肿;饮停胸胁,则见胸胁胀痛、咳嗽引痛;饮停胸膈,则常见咳喘倚息、不能平卧;饮在肠间,每致肠鸣沥沥有声、腹满食少。总之,痰饮病证,随其病变部位及其寒热虚实性质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的临床见症,应综合分析,方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848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阴虚是肾虚吗如何调理呢
下一篇: 男人吃啥食物壮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