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是指直肠或乙状结肠下段的粘膜层或全层肠壁经肛管向外突出于肛门外的一种病理状态。临床上并不常见。
大量病例资料提示本病与发育缺陷有关:如小儿骶骨曲发育不全,直肠正常平面位消失,直肠前陷凹腹膜返折过低,老年性肌肉松弛,生育过多或分娩致肛提肌分离或会阴撕裂等。故本病多见于小儿、老年及多产妇女。
此外,长期腹泻或便秘、排尿困难、慢性咳嗽、重体力劳动等引起腹内压增加,也常为本病的诱因。
近年来国外有人研究,脱肛常伴有精神或神经系统疾患,如有报告显示100例成人完全性脱肛,3%肯定有精神疾患,33%可能有精神疾患。另一报告报道100例小儿脱肛,4%有智力障碍专家认为有神经系统病变时,排便的控制力与调节功能障碍,直肠慢性扩张,对粪便等刺激的敏感度减弱,因而产生便秘与自制力的下降,有利于脱肛的发生。
长期以来,对脱肛的形成机制存在着滑动疝和肠套叠两种主要学说的争论,而有专家认为两者基本上是一回事只不过是程度上的不同,滑动性疝型也可以说是一种肠套叠,只是未影响到整圈肠壁。
中医认为脱肛是脾气不足,气虚下陷造成的,又叫中气下陷。治疗需健脾补气升提。可用下列方药治疗:
1.炙黄芪30克,党参、白术、升麻、柴胡各10克,炙甘草5克,浓煎,每天1剂,分3次喝下。
2.同时服用补中益气丸,每次10克,每天3次。
3.用明矾,皮硝各30克,开水冲化后熏洗肛门。严重者,在脱肛推回后用丁字带固定。
4.如因便秘、腹泻、痔疮等病引起的脱肛,需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中气不足型
【证见】 直肠粘膜或全层脱出,轻重不一,有的便时脱出,有的增加腹压即脱出,粘膜色淡红,粘液不多,里急后重及肛门坠胀疼痛感不明显,伴食纳不佳。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 补中益气,固摄升提。
【方药】
1.主方补中益气汤(李杲《东垣十书》)加减
处方:党参30克,黄芪30克,升麻9克,柴胡6克,当归9克,白术12克,炙甘草3克,大枣9克,金樱子12克,续断9克,五倍子12克。水煎服,每日l剂。
虚寒者,加肉桂3克(煽)、炮姜9克、制附子9克。夹热者,加黄连6克、黄芩9克、槐花9克。久泻久痢者,加诃子12克、破故纸9克。
2.中成药
(1)补中益气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人参养荣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1)人参芦(顾伯华《中医外科临床手册》)
处方:人参芦1个(研末)。每日1个,温开水送服。
(2)鳖首(朱仁康《中医外科学》)
处方:鳖首(烘干研末)3克,内服,每日3次。适用于儿童脱肛。
(3)脱肛方(柯泽春验方)
处方:使君子肉若干,捣烂,加饴糖适量,制成丸药。每丸3克,每次l丸。另炖瘦猪肉100—150克,取肉汤服用。每3日服丸药和肉汤1次,3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小儿I、Ⅱ度脱肛。
(4)菝葜金樱汤(曹会卿验方)
处方:菝葜90~120克,金樱子(根)60.90克。水煎分3次服;小儿酌减。
(5)升陷回肠汤(王建叶等验方)
处方:党参30克,升麻9克,甘草6克。加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过滤取汁,再加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两次药液混合,早晚2次分服。配合外洗:用芒硝30克、甘草9克,加水2 500—3 000毫升,煮沸5分钟;待温坐浴,早晚各1次。
下焦湿热型
【证见】 直肠粘膜或全层脱出,灼热肿痛,血性粘液较多,里急后重,排尿不畅,肛门坠胀,疼痛剧烈。舌红,苔黄腻,脉洪数。
【治法】 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方药】
1.主方黄连解毒汤(王焘《外台秘要》)合地榆散(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加减
处方:黄连6克,黄芩9克,栀子9克,黄柏9克,地榆12克,赤芍9克,甘草3克,苍术9克,泽泻9克,槐花9克,凤尾草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湿清热退,肿消痛减后,仍以补气升提为治则,参照中气不足证论治。
2.中成药
(1)黄连解毒丸,每次10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地榆槐角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1.常见于体虚的小儿及老年人,或新产妇,或有长期泻痢、咳嗽等病史,或有内痔环切手术史。
2.脱出为本证的主要症状。轻者排便时直肠粘膜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日久逐步发展为直肠全层脱出,除大便时脱出外,甚至咳嗽、行走、下蹲也脱出,须用手推回或卧床休息后方能回纳。如脱出未即时还纳,直肠粘膜充血水肿,出血或糜烂。可伴有肛周皮肤潮湿瘙痒、腰骶及腹部坠胀酸痛。脱出时间稍长,’没有及时复位,可造成嵌顿,粘膜由粉红色变为暗紫色,甚至糜烂坏死,肿胀疼痛,体温升高,排尿不畅,里急后重,肛门坠胀疼痛。
3.本病常分为I、Ⅱ、Ⅲ度。
I度:直肠粘膜脱出,淡红色,长2~5厘米。质软,不易出血,便后可自然回复。
Ⅱ度:直肠全层脱出,长5-9厘米,呈圆锥形,淡红色,表面为环状而有层次的粘膜皱襞,触之较厚,有弹性,便后需用手帮助回复,常伴发肛门松弛。
Ⅲ度: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长达10厘米以上,呈圆柱形,表现有较浅的环状皱襞,括约肌松弛无力。
4.本病尚需与内痔相鉴别。内痔中、后期虽也能脱出,但痔核分颗清楚突起,表面多为暗红色或青紫色,拭之容易出血。
--------------------------------------------------------------------------------
脱肛症状
本病是因小儿气血未旺,发育未全,或因老年气血衰退,或因产育,气血双亏,或因久泻久痢、长期咳嗽等,以致中气不足,气虚下陷,不能摄纳升提,肛门松弛,直肠移位而脱出肛外而成。若因手术或外伤损及肛门,肛门失于禁固,也会导致本病。
本病病位在大肠,病因较为复杂,但其根本原因是中气不足所致。临床上脱肛以虚证多见。中气不足,气虚下陷,不能提举内脏,气虚肛门固摄无力,则排便或腹压增加时直肠脱出。若脱出后未及时还纳,局部气血郁滞,湿聚热生,则脱出物肿痛并作,里急后重,此时为标实本虚。治疗以补中益气,固摄升提为基本原则。
--------------------------------------------------------------------------------
脱肛的治疗方法
中气不足型
【证见】 直肠粘膜或全层脱出,轻重不一,有的便时脱出,有的增加腹压即脱出,粘膜色淡红,粘液不多,里急后重及肛门坠胀疼痛感不明显,伴食纳不佳。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 补中益气,固摄升提。
【方药】
1.主方补中益气汤(李杲《东垣十书》)加减
处方:党参30克,黄芪30克,升麻9克,柴胡6克,当归9克,白术12克,炙甘草3克,大枣9克,金樱子12克,续断9克,五倍子12克。水煎服,每日l剂。
虚寒者,加肉桂3克(煽)、炮姜9克、制附子9克。夹热者,加黄连6克、黄芩9克、槐花9克。久泻久痢者,加诃子12克、破故纸9克。
2.中成药
(1)补中益气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人参养荣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1)人参芦(顾伯华《中医外科临床手册》)
处方:人参芦1个(研末)。每日1个,温开水送服。
(2)鳖首(朱仁康《中医外科学》)
处方:鳖首(烘干研末)3克,内服,每日3次。适用于儿童脱肛。
(3)脱肛方(柯泽春验方)
处方:使君子肉若干,捣烂,加饴糖适量,制成丸药。每丸3克,每次l丸。另炖瘦猪肉100—150克,取肉汤服用。每3日服丸药和肉汤1次,3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小儿I、Ⅱ度脱肛。
(4)菝葜金樱汤(曹会卿验方)
处方:菝葜90~120克,金樱子(根)60.90克。水煎分3次服;小儿酌减。
(5)升陷回肠汤(王建叶等验方)
处方:党参30克,升麻9克,甘草6克。加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过滤取汁,再加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两次药液混合,早晚2次分服。配合外洗:用芒硝30克、甘草9克,加水2 500—3 000毫升,煮沸5分钟;待温坐浴,早晚各1次。
下焦湿热型
【证见】 直肠粘膜或全层脱出,灼热肿痛,血性粘液较多,里急后重,排尿不畅,肛门坠胀,疼痛剧烈。舌红,苔黄腻,脉洪数。
【治法】 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方药】
1.主方黄连解毒汤(王焘《外台秘要》)合地榆散(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加减
处方:黄连6克,黄芩9克,栀子9克,黄柏9克,地榆12克,赤芍9克,甘草3克,苍术9克,泽泻9克,槐花9克,凤尾草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湿清热退,肿消痛减后,仍以补气升提为治则,参照中气不足证论治。
2.中成药
(1)黄连解毒丸,每次10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地榆槐角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参照中气不足证单方验方(1)~(4)。
--------------------------------------------------------------------------------
脱肛的外治法
1.熏洗 可选用苦参汤加石榴皮、明矾、五倍子煎汤熏洗;或用蛇床子、明矾、乌梅、槐花、地榆、防风、葱叶煎汤,先熏后洗,每日2次。
2.敷药 可用马勃,木贼烧灰存性,共研为细末,混合均匀。将药末撒布患处,使之还纳复位。
3.回复术 直肠脱出后,须立即回复;如脱出时间较长,局部充血肿胀,则回复困难。施术时取侧卧位,粘膜涂以润滑剂,将脱出部分缓慢推入;再将食指伸入肛门内,检查是否推到括约肌上方。如因疼痛;回复困难,可在局麻下进行。术后病人应卧床休息2~3日,使其不再脱出。
4.注射法 将药物注射于直肠粘膜下层,使粘膜与肌层粘连;注射到直肠周围间隙,使直肠壁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此法对儿童效果良好,对成人配合肛门紧缩手术也可治愈。如用药量过多,浓度过大时,可能引起直肠粘膜或直肠周围组织坏死,甚至感染和形成脓肿。
(1)粘膜下注射法:①适应症:儿童直肠粘膜脱出。②禁忌症:直肠急性炎症,腹泻及持续性腹压增加等疾病。③药物:脱肛液。④操作方法:取侧卧位或截石位,局部消毒后,将直肠粘膜暴露于肛外。用鼠齿钳固定脱出的粘膜,于齿线上方l厘米处以细针头刺入粘膜下层,作点状或柱状注射。每点注入O.1一O.3毫升,点间距离O.5一l厘米,每次用药总量12毫升左右。注射完毕再予消毒后,随即还纳肛门内,外盖无菌纱布。术后酌情服用肠道消炎药。
(2)双层注射法:①适应证:成人Ⅱ、Ⅲ度直肠脱出。②禁忌证:痢疾、腹泻、肛门直肠急性炎症。③药物:脱肛液。④操作方法:常规备皮,清洁灌肠。取侧卧位或截石位,腰俞麻醉,肛门部常规消毒,铺巾。嘱病人作排便动作,使直肠尽量脱出肛外,以0.1%新洁尔灭消毒直肠粘膜后,用鼠齿钳2—3把固定脱出的粘膜之最高层,用较细的肌肉注射针头由此处向上作粘膜下层点状或柱状注射,然后向外作粘膜下点状或柱状注射,用药量10毫升左右。待全部脱出的直肠注射完毕,再消毒后还入肛门。换6号针头(长8厘米),分别于左右3、9点距肛缘1.5厘米处进针。先在左侧刺人皮肤皮下及外括约肌进入坐骨直肠间隙,约4—5厘米,针头略遇阻力即达肛提肌,通过肛提肌针头有落空感时,即进入骨盆直肠间隙,此时左手食指伸人直肠内,触摸针头部位确定在直肠壁外,骨盆直肠间隙内时,再深入2~3厘米。一般进针深度,男性不超过7.5厘米,女性不超过5.5厘米。然后退针缓缓注药,呈扇形注射5一10毫升。换针头以同样的方法注射对侧;最后注射后侧,并使针略呈弧形,在肛门与尾骨之间刺人,沿骶骨曲进针,食指伸入直肠内引导针头进入直肠后间隙,注药3~5毫升。三点一次注药总量不超过25毫升。
5.手术
(1)疤痕支持固定术:
适应证:成人Ⅱ、Ⅲ度直肠脱垂。
禁忌证:直肠脱出后嵌顿、水肿、坏死。
操作方法:常规备皮,清洁灌肠。腰俞麻醉,取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直肠用0.1%新洁尔灭消毒,分别选定左、右两个点,在齿线以上1.5厘米处,用鼠齿钳将直肠粘膜纵行夹住。然后用弯圆针和0号肠线在钳下方贯穿结扎1针,垂直向上间断结扎共4~5针,针距1厘米,对侧同法结扎。术毕,局部再消毒后,直肠内放凡士林纱条,外盖无菌敷料固定。
(2)肛门紧缩术:
适应证:直肠脱垂并发肛门松弛,不完全失禁者。
禁忌证:肛周急性炎症,泻、痢、便次增多者。
操作方法:常规备皮,清洁灌肠。腰俞麻醉,取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于肛门后侧2厘米处,沿左右肛缘作“V”形切口,切口长短按肛门松弛程度而定。如肛门松弛可插入3指以上者,可紧缩1/2;3指以下者,紧缩1/3。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将皮瓣游离至齿线并向上牵拉,暴露肛尾韧带、外括约肌皮下部及肛管后三角;将外括约肌缝合2针,闭合肛管后三角,缝合皮肤“V”形切口,然后再将向上的游离皮瓣作“∧”形切除。止血后肛门内放凡士林纱条引流,外盖无菌纱布。伤口5-7日拆线,术后可服抗感染药物。
--------------------------------------------------------------------------------
脱肛如何治疗
1.针灸疗法
体针:取长强、百会、合谷、足三里、承山、阴陵泉、三阴交、八髑等穴。小儿取百会穴用艾卷灸。每次10分钟,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
耳针:取直肠下端、神门、皮质下,捻转l~3秒钟,留针30—60分钟。
梅花针:肛门周围皮肤刺打,以增强括约肌及盆腔肌肉对直肠的支持固定作用。
2.饮食疗法
黄芪蒸鸡:黄芪50克,母鸡1只,食盐少许。母鸡去内脏、毛、爪,将黄芪填进鸡腹内,放在器皿中隔水蒸熟,放入食盐调味,分餐食肉喝汤,适用于中气不足证。
升麻大枣猪肠汤:升麻10克,大枣30克,猪大肠500克,食盐少许。升麻用纱布包裹,与大枣、猪肠同炖至猪肠熟烂,加入食盐调味。去升麻,分3次食大枣、猪肠,喝汤。适用于中气不足证。
马齿苋升麻粥:马齿苋200克,升麻10克,粳米50克,食盐或白糖适量。马齿苋与升麻同煎水去渣,放入粳米煮为粥,加入食盐或白糖调味。适用于下焦湿热证。
栀子无花果泥:栀子10克,无花果500克,白糖少许。栀子研为细末,无花果捣如泥后加入栀子末、白糖,随意服食。适用于下焦湿热证。
3.预防调护
避免长期增加腹压的活动,改变排便下蹲时间过久的不良习惯。
患内痔、直肠息肉等经常脱出的疾病,’应及时治疗。
防止便秘或痢疾、腹泻、便次频繁等增加腹内压的疾病。
年老体弱中气不足,有胃、子宫下垂者,应用补中益气法,既有治疗效果,又可达到预防本病的目的。
脱肛后必须及时复位,Ⅲ度脱肛者用棉垫加“T”字带束紧压迫固定,以防嵌顿。
正值冬季寒冷的季节,很多人都开始减少运动,天气凉身体的新陈代谢也减慢了,这个时节正是补元气的季节,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中医健康养生,六大中药进补养生不可少。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中医养生六种补气中药,欢迎阅读。
补气中药 1、白术
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可用于脾气虚弱的食少、便溏、倦怠少气、自汗;水湿停滞的痰饮、水肿;妊娠脾虚气弱、胎气不安、足肿等症。
利水消肿、固表止汗、除湿治痹宜生用;健脾和胃宜炒用;健脾止泻宜炒焦用。脾气不足,形瘦面黄,不思饮食,脘腹胀满,大便溏薄者,可与人参、茯苓、炙甘草等配伍,以增健脾益气之功。痰饮内停,症见胸胁支满,头眩心悸,咳而短气者,可与桂枝、茯苓、甘草配伍,健脾温阳化饮。表虚自汗,症见汗出恶风,易于感冒,稍劳则汗出尤甚者,可单味煎服或研末服;也可与黄芪、防风配伍,以固表止汗。
2、黄芪
补气升阳、益精固表、利水退肿,适用于自汗、盗汗、浮肿、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及一切气衰血虚之症。但有高热、大渴、便秘等实热症者忌用。
民间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意思是说经常用黄芪泡水当茶喝,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黄芪茶能补中盖气,而且补而不腻,可改善气虚和贫血,增强体质,延年益寿,若熊再加上枸杞、党参、茯芩等药材一起冲泡,效果更好。
3、西洋参
补气养阴、清火生津,适用于肺虚劳嗽、久咳、喘咳、咯血、失音等症。激烈活动后疲劳乏力、大汗虚脱者服用不错。
西洋参补气,性凉,所以服用后不会上火,气阴两虚之人尤宜。气虚之人主要表现为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呼吸短促、动则汗出、声音低微等;而阴虚则会表现出一派虚热之象,如舌质红、口干舌燥、眼干、手心发热等。这类人服用西洋参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西洋参切成片,或者去药店买些现成的西洋参片,每天拿两片放在嘴里含着,直至参片软化,吐掉或吞服都可以。
4、太子参
补肺健脾、益气生津,可用于脾气虚弱的食少、倦怠、小儿清瘦;肺虚咳嗽、自汗心悸、津液不足的口渴及病后气阴两亏等病症。
一般素有口干、烦躁、心悸、失眠、乏力、食少、手足心热等气阴两虚症状的病人均可使用,它既可与其他药物配伍,又能单味煎水温服,常用剂量为10~30克,可根据病情适量加减。那些久病、体弱之人脾胃被伤,出现饮食减少、乏力、自汗等症状时,可用其配伍山药、扁豆、谷芽等有健脾、消食作用的药物,或取太子参15克、莲子20克,加水上锅煮至莲肉烂熟为度,食莲肉,喝汤。
5、党参
能补中益气、生津养血,常用于气虚不足的乏力、气短、心悸、食少、便溏、气津两伤的口渴;气血两虚的面色萎黄、头晕等症,以及病后体虚、营养不良。
党参、黄芪伍用,出自《脾胃论》补中益气汤。用于治疗脾胃气虚所引起的身热有汗、口干口渴、喜用热饮、头痛恶寒、少气懒言、饮食无味、四肢乏力、舌嫩色淡、脉虚大,或中气不足、清阳下陷所引起的脱肛、子宫脱垂、久痢、久疟等症。
6、人参
大补元气,有补益强身作用,可抗衰老,适用于久病体虚、心悸心慌、肢冷、气短、虚脱、心衰、神经衰弱等症,提高免疫功能,促进疾病的康复。
关于人参的食用方法,《清宫档案》里记载了很多,如?把它切成片,含在嘴里,直到它软化了,再咀嚼咽下去这是人参的一个服用方法,即?含服?。另外,就是泡酒。拿一两根人参,配一点滋阴的药物,如枸杞子,泡在酒里,每日小剂量饮用一点,既补气又养阴。
推荐几种常见补气食物
补气的食物1、小米
小米可以健脾和胃,特别适合脾胃虚弱的人食用。根据研究,小米中的维生素B1、无机盐含量明显高于大米。小米粥熬好以后放置一会儿,粥的最上层会凝聚一层膜状物,就是?粥油?,可以保护胃黏膜、防治胃十二指肠溃疡。
补气的食物2、山药
山药具有补肺、脾、肾的功效,适合各种体质的人。它不热不燥,性味平和,如果食用了,不用担心腹胀、便秘等问题。
补气的食物3、板栗
板栗可以健脾益气、补肾强筋、抗衰老。板栗含有多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可以降低高血压、冠心病的患病风险。
补气的食物4、花生
花生可以补中益气,还可以补脾和补肺,这对气虚而兼有肺虚或脾虚者更宜,最好是水煮花生。
补气的食物5、番茄
番茄是十大补气养血的食物之一。番茄含的?番茄素?,可以抑制细菌。它所富含的维生素A原,在人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可以促进骨骼生长,防治佝偻病、眼干燥症、夜盲症。
中医中药 补气、养血、养阳【十六法】
(一)中医补气十六法
中药补气:黄芪,人参,党参,太子参,黄精,西洋参,白术等。
成药补气:补中益气丸,十全大补膏,归脾丸,参苓白术丸等。
艾灸补气:足三里,神阙,关元,脾俞,气海,百会,肺俞等。
针灸补气:足三里,百会,三阴交,气海,关元,脾俞,肺俞等。
注射补气:黄芪注射液注射足三里。胎盘注射液注射三阴交等。
输液补气: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
药茶补气:人参灵芝茶,黄芪枸杞茶,洋参麦冬茶等。
药膳补气:黄芪心肺汤,人参炖母鸡,党参炖排骨等。
药酒补气:黄芪,人参,灵芝,麦冬,枸杞子等泡酒饮。
饮食补气:海参,鸡蛋,红枣,牛羊胎盘,芡实,山药,莲子等。
运动补气:气功,太极,导引,武术,健身操,适当活动等。
生活补气:生活作息规律,劳逸结合,心态平衡等。
按摩补气:按摩足三里,关元,揉腹,捏脊等。
治病补气:有病早治根治,切勿拖延,防止久病耗气。
病后补气:大病术后产后均应及时调理虚损,防止气虚。
技巧补气:呼吸吐纳,意守丹田,三分饥寒,百事有节等。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836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喝中药也有讲究
下一篇: 怎样分辨中药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