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健康

老中医教你调理法

中医世家 2023-06-24 03:48:09

1.生姜

祛寒:生姜在中医上属于辛温解表药,有祛寒解表的作用,而且毒副作用较小。现代医学认为生姜能够刺激毛细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怕冷、容易手脚冰凉的人可以用生姜泡脚。需要注意的是,用生姜泡脚并不是将生姜放入热水中泡一会儿,而是一般取15―30克的生姜(约为中等大小的姜半块),将其拍扁,放入锅中加入小半锅水,盖上锅盖用热水煮上10分钟左右。煮好后,将全部姜水倒出,加入适量冷水至40℃左右(一般以不感觉到烫为宜)。泡脚时水要没过踝部,最好边泡边搓双脚。

生姜中的药用成分有许多是小分子物质,盖上锅盖煮可以避免其挥发。半块姜的用量是对于一般家庭用来泡脚的盆装上半盆水的量而言。如果泡脚用的水量较多,或是怕冷的症状比较重,可酌情增加姜的用量。用生姜水泡脚一段时间后,怕冷的症状一般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2.桂皮

消肿:桂皮,又称肉桂、官桂或香桂,它与花椒都是家庭中常用的香料,二者都有温肾阳的作用。用他们泡脚,对于因肾病引起的浮肿有较好的缓解作用。肾源性水肿是由于肾脏功能问题或出现疾病而引起的水肿。一般首先发生在组织疏松的部位,如眼睑或面部、足踝部,以早晨起床时最为明显,用手指按压水肿部位的皮肤可出现凹陷。如果出现了肾源性水肿,可以用花椒和桂皮各15克(一小撮或一小块)煮后泡脚,煮法同煮生姜的方法。连续用此法泡脚能够起到一定的消肿作用。

如果先从身体的下垂部位(如腿)开始出现水肿症状,逐渐发展到身体其他部位,则可能是由于心脏功能问题而导致的心源性水肿。这种水肿可以选用前面提到的生姜煮水来泡脚,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从而达到辅助减轻水肿的目的。

3.艾草

温肺:据《本草纲目》记载,艾草是性温、味苦、无毒的一味药。它具有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也常用于针灸,故又被称为“医草”。用艾草泡脚还能够改善肺功能,对于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和容易咳白痰的人很有好处。艾草泡脚的方法和生姜泡脚的方法相近,一般取30-50克(一小把)干艾草煮水泡脚,煮法与前面提到的相同。

身体寒湿重的病人,每周可以用艾草泡一次脚。还可在用艾草水泡脚的同时,喝上一杯生姜红枣水(10粒干红枣加两片生姜,加十碗水煮两个小时)作为辅助。

用艾草泡脚期间应当注意,同时多喝温开水,少吃寒凉的食物,注意休息。虚热、实火引起的头面部、咽喉部的不适、慢性支气管炎等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发烧和患有低血压、糖尿病的人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艾草泡脚。而且用艾草泡脚每周2-3次即可,不宜过于频繁。因为用艾草泡脚能引火下行,有时会引起头面部的气血不足,容易引起头晕、头痛,还会引起情绪上的变化。

4.红花

防冻疮:红花是一种妇科常用中药,它能够活血通经,祛淤止痛。冬季容易发生冻疮和皮肤皴裂的人在秋季应该提早用红花泡泡脚,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取红花10-15克(大约一小撮)按之前提到的方法煮水泡脚,能够预防和改善冻疮。每到冬天,有人的手脚经常会发生皴裂和破皮,但是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又需要很长时间恢复。选择用红花来泡脚,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

中医养生有诀窍记住六个字

“顺”:养生跟着季节走

古人认为,人身体的变化与四季轮回是一致的,因此饮食起居、衣食住行必须与季节相适宜。《黄帝内经》说:“顺天时地利。”这里的“时”,指的是四时阴阳,具体说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要养肺、养阴,早卧早起,情绪须安宁,否则会伤肺。

“静”:让心安静下来

现代人喜欢生活得热热闹闹,每天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生怕孤独和寂寞。其实,这种浮躁的生活对健康极为不利。《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人安静下来,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消耗,特别是“气”的消耗,做到身体“节能”,这样才能预防疾病、益寿延年。

大家不妨把生活节奏放慢,采取静坐、闭目养神的方式来静养身、慢养心。

“修”:修身行善烦恼少

《易经》里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殃。”其实就是平时积德行善、豁达大度的人,往往能和这个世界和谐相处,能减少很多烦恼,心情愉悦。可见,修身养性,宽以待人,淡泊名利,对别人好,自己收获的将是健康、快乐和长寿。

“调”:多做深长呼吸

人难免会遭遇营养失衡、过度劳累、病邪袭来等诸多不良因素,这时候就要用到“调”字了。《黄帝内经》说,应该根据四季的变化调养精神意志,调养七情六欲。其中还强调了呼吸的调节,即“调息”,练习呼吸吐纳。

养生建议:建议大家平时多做深长、缓慢、均匀的呼吸。可以练习“丹田息”,鼻子吸气后,通过意念把气送到下丹田气海的位置,即在肚脐下1.5寸。然后再把气慢慢呼出来。练习“丹田吸”的同时,吞咽唾沫,配合调津,保健效果更好。

“补”:有补有泻最健康

古人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脏腑、气血,原则有三,一是先辨证,二是食补为先,三是补、泻结合。

中医讲药食同源,所有食物都有调理身体的作用。从味道说,酸味补肝,苦味补心,甜味补脾,辛味补肺,咸味补肾。从颜色论,红色补心,黑色补肾,黄色补脾,绿色补肝,白色补肺。

中医讲药食同源,所有食物都有调理身体的作用。从味道说,酸味补肝,苦味补心,甜味补脾,辛味补肺,咸味补肾。从颜色论,红色补心,黑色补肾,黄色补脾,绿色补肝,白色补肺。

“固”:固精、固气、固神

固精,就是要保护肾气,最重要的是节欲。固气,一要减少耗气,少说话;二要多晒太阳,补充阳气;三要多做有氧运动,增加氧气;四睡眠能养五脏之气,绝对不能熬夜;五要通过饮食带来水谷之气,多喝补血补气营养粥,里面加入了黑米、红米、糯米、小米、赤豆、荞麦、大黄米、大麦米以及桂圆、红枣、核桃、莲子、葡萄干等天然有机食品,坚持喝能达到气血双补的目的!

固神,就要调养七情,不“过喜、过怒、过思、过悲、过恐”,情绪控制好了,身体才会少受伤害。

养生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注意日常的一些小的事情就能达到很好的养生效果,记牢这个六字诀:顺、静、修、调、补、固,其实养生很简单!

治胃病的偏方 老中医绝不外传的治胃病方法

我们都知道俗话说十人九胃,很多人都有胃病,因为他们常常因为饮食不规律导致胃病,胃病的情况还是蛮多的如果不能很好的调理的话可能会导致严重的问题的,那么治胃病的偏方有哪些呢?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养胃呢?

我们都知道胃是主管消化的,如果我们的胃不好会让我们的消化不良的,还会让我们没有胃口的,所以护好胃很重要的。

治胃病的偏方

豆腐鸡蛋壳

材料就两种,豆腐和鸡蛋壳。我们首先取新鲜豆腐适量,洗干净的鸡蛋壳6克,然后将其研磨至粉末状,再拌入豆腐调拌均匀,食用即可,每日服用两次最佳。这个偏方用鸡蛋壳是有道理的,鸡蛋壳含有丰富的纤维蛋白和钙物质,对于中和胃酸、治疗胃痛等有奇效。

核桃炒红糖

核桃要选取新鲜的,大约7个,砸去外壳取出仁,然后切碎,在砂锅内温火炒至淡黄色,再放入5克左右的红糖炒拌几下即可出锅,趁热吃下。每天早晨空腹吃,半小时后才能吃饭和喝水。此方需持续用12天,不可中断。

花生油蜂蜜

最先将0.5千克蜂蜜倒入碗中,用锅将125-150克花生油烧开,以泡消散为止,然后将油倒进盛有蜂蜜的碗中,饭前20-30分钟服用一匙,早晚各服用一次。病重者可添加一次。此方对胃炎和胃溃疡、十二指肠不舒服溃疡都有效。留心,不能喝酒,忌食辛辣食品。

吃山药

山药中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营养物质,这些物质具有增强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的作用。《本草纲目》将山药的功效概括为五点,即“益肾气,健脾胃,止泻痢,化痰涎,润皮”。慢性胃炎患者若将山药和粳米一起煮成粥或将其用冰糖煨熟后服用,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吃芋头

芋头,中医认为,“吞之开胃,通肠壁”。芋头的淀粉颗粒小,消化率可达到98%以上;含有丰富的黏液皂素,能够在肠壁胃壁上形成保护膜,润滑肠道,通便;营养丰富,还能够满足大病之后的营养需求。此外,芋头,含有一种黏液蛋白,被人体吸收之后,能够产生免疫球蛋白,可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上面介绍的治胃病的偏方是不是很简单的,这些方法在生活中都是可以做到的,我们可以试试的,如果你正在饱受胃病的折磨,苦不堪言的话不妨试试看看吧,相信会帮助到你的。

胃病治疗常用妙招

第一招:花生米治风寒胃疼

有些人受冷风刺激后时常会惹起胃疼,可吃些炒熟、煮熟,甚至生的花生米,用不到100克,胃疼即可见轻消散。

第二招:治胃寒秘方

二锅头白酒50克,倒在茶盅里,打入一个鸡蛋,然后将酒点燃,酒烧干了鸡蛋也煮熟了,早晨空腹吃,轻者吃一至两次可愈,重者三至五次可愈。留心鸡蛋不可参加任何调料。

第三招:心里美萝卜水治胃炎

将心里美萝卜(青皮红心大萝卜)洗净切碎,煮成炎后放点糖趁热喝下去。

第四招:炒枣泡水治老胃病

将大枣洗干净放炒勺里炒至外皮微黑,以不焦糊为准,一次可多炒些备用。把炒好的大枣掰开,放进杯子里用开水冲泡,一次放三至四个即可,可适量加糖,待水的颜色变黄后服用。

怎样养胃

饮食宜温软

胃病患者的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避免过饥或过饱。注意细嚼慢咽,对食物充分咀嚼,可使食物尽可能变“细”,以减轻胃的工作负担,而且咀嚼的次数愈多,随之分泌的唾液也愈多,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

切忌三餐进食不规律及暴饮暴食。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黏的食物,食物的温度应以“不烫不凉”为度,过烫过冷的食物进入胃部之后,都会刺激胃黏膜引起胃病。不吃宵夜,临睡前进食会导致胃酸分泌,而且产生的热量容易囤积,无论对胃、对人体都无益处。

不吃霉变物

不吃发霉变质的大米、花生仁、玉米以及变质的肉类、鱼类、贝壳类。同时,要少吃咸肉片、腌鱼干等,以避免食物中的致癌物。注意口腔卫生,唾液经口腔细菌及其酶的作用后,唾液中的硝酸盐还原成有致癌作用的亚硝酸盐,因此,饭后应漱口。

饭后莫急走

常说发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但是并不是让我们饭后立即的运动,饭后立即的运动不利于消化的,严重的还可能导致胃下垂的,所以说的饭后走走是在饭后20-30分钟之后的,我们要牢记住这条的哦。

适度做运动

适度的运动锻炼,可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复发。除了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体能锻炼外,每天进行腹部自我按摩也是防治胃肠病的有效方法。两手相叠于上腹部,以胸骨柄剑突下为中心,作顺、逆时针方向揉摩各30-50次;然后同法在神厥穴周围揉摩各30-50次。此外,追加揉摩两腿足三里50-100次。每天早晚两次。

结语: 饱受胃病折磨的朋友们是不是看到了希望,以上介绍的治疗胃病的偏方会帮助大家很好的治疗胃病的,除此之外还有调理胃病的方法,都希望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养好胃的,以上介绍的方法我们都可以试试的哦。

失眠,难以入睡,老中医教你几个常用方,远离失眠

最近很多粉丝问我,老是失眠,睡不着是怎么回事,有些朋友看到这个问题, 立马就能回答上来,失眠,吃安眠药不就行了吗?

这是现代医学的做法,中医呢,得先辨证,分证型来看。

导致失眠的证型有很多,根据个人的证型和症状,治疗方法也大有不同。

比如所 心脾两虚的失眠,就要调理心脾,肝血不足的呢,就补肝养血,还有就是心肾不交,要交通心肾,肝郁化火生痰的失眠,就要解郁、清热、化痰,因为胃不和而失眠的,就要调理胃,肝郁气滞的就要疏肝解郁等。

中医看诊, 要治病求其本,审症求因,所以啊,治疗失眠,首先要搞清楚的就是,病因是什么,怎么得的,根据症状来开方,对症下药,这样效果才明显

比如说现在人啊,他的失眠,不单单是睡不着, 往往还伴有焦虑,因为睡眠不好,感到心烦焦虑,所以要在辨证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心理,加入一些除烦抗焦虑的药,中医上叫做除烦清热。

就拿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导致失眠的肝郁气滞来说 ,只要一生气,一着急,就容易睡不着 ,同时感觉, 胸胁或少腹有种胀痛感,心情抑郁,容易发怒、经常叹气,或者是感觉咽喉部位有东西,或胁肋部位下面一按,有肿块等症状。

这是因为,肝主情志,你碰到一件烦心事,在那生气,郁闷,就会影响到肝,肝呢,主疏泄,掌管全身气机,喜条达,恶抑郁,心情郁闷,导致肝疏泄失调,气机紊乱,就像是堵车一样,堵到那不走了,停滞在那了,这一堵,搞得脏腑不和,那你能睡的着吗?

这个时候,应当疏肝解郁,让气机运行通畅,肝疏泄恢复正常,最常用的就是逍遥散的加减。

逍遥散怎么解释?

逍遥自在,没有烦恼,心情舒畅这叫做逍遥,结合前面所说的,在逍遥散的基础上加上一些 除烦清热,安神的药材就可以了。

另外一个导致的失眠的常见原因就是心脾两虚。

中医认为,思虑过度,劳累过度,会损伤心脾,导致心脾两虚, 而现在生活压力那么大,基本上人人都有些思虑过度,劳累过度,这也是为什么我说心脾两虚是生活中导致失眠的常见原因之一。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了,气血生化无源,血不养心,就会导致 心神不安,心神不安,你还能睡的着吗?

症状见:心烦失眠,心慌气短,反应比较迟钝,肢体倦怠、乏力,不想动弹,食欲不振,腹胀,吃完饭后,感觉胀的更严重了,大便偏烂,不成形等。

这种情况应当调理心脾,最常用的就是归脾汤的加减。

还有就是, 思虑过度,心里总是装着事情,用脑过度,睡不着觉,中医讲这叫伤到了心血,大家都知道心主神明,掌管着一切,比如说我们的思维和意识,过度用脑,心里天天装着事情,就会伤到心血,掌管一切的心出问题了,又怎么会睡得着呢?

不仅睡不着,还伴随着心悸 怔忡,想着安静的躺着缓缓,却没有效果,而且头晕目眩,脸上没有光泽,嘴唇上血色减少,并且特别容易被吓到,健忘,东西刚放下来,就忘放在哪了等症状。

这种情况需要做的就是养心血,最常用的就是 天王补心汤的加减,加减,加什么呢?

可以加一些花类,花使人心情愉悦,大家看到花都会感到心情愉悦,没有人说,看到花之后愁眉苦脸的吧,往方中加入一些玫瑰花、代代花这些使人心情比较愉悦的药材,整体下来呢。 有解郁除烦、养心安神之功效。

还有就是心肾不交导致的失眠,心肾不交的问题前面我已经说过很多次了,心肾不交的心,属于五脏之火,肾呢,是水,正常情况下,心火往下行跟肾阳一起温肾水,让肾水不寒;肾水呢,上济心阳,使心火不亢。

我们把这种状态称之为 水火既济,阴阳平衡,是我们能够正常生活的保障。

而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身体就会出现问题,比如说肾水变少了,也就是肾阴不足了,没办法上济心火,心火就会偏多偏亢,出现烦热、盗汗、耳鸣、失眠多梦,功能出现障碍,腰膝酸软等症状。

因为水少了,缺少津液,所以舌头红红的,没有水分,对于这种情况呢,应当滋阴降火, 注意了这里的滋阴降火,是肾水变少,心火偏亢状态下的滋阴!

最常用的方子就是,黄连阿胶汤,黄连可降心火,阿胶能滋肾水,鸡子黄以补阴血而清虚热

这是心肾不交,还有一个很多人都会出现的问题—— 胃不和则卧不安。

这句话的意思是,胃里面不舒服了,就会影响睡眠,翻来覆去睡不着,导致失眠的原因是,胃强脾弱,胃主受纳,你胃强,受纳的就多,吃的多,但是你脾弱,脾主运化,脾弱了,运化失调,没办法运化,无法吸收和消化,你吃进去的东西。

那些无法消化掉的东西,就会停滞在胃里面,这一停就出事了,胃以降为顺,现在降不下去了,胃气就会上逆,你一躺下睡觉,胃里面的东西就会返上来,而且还伴随着,胸前满闷,打隔,返酸水,恶心呕吐等症状。那你还能睡得着吗?

所以饮食要规律,睡前不要吃太多的东西。

这种情况最常用的就是半夏秫米汤。

最后,再提醒大家一点!用药之前一定要先辨证!搞清楚自身情况再来用药,可别你是因为心肾不交的失眠,没有辨证,用了肝郁气滞的方子!

除此之外呢,大家一定要饮食规律,适当运动,放松心情,不熬夜,这样才能 健康 生活!# 健康 解密# #中医# #我来科普#

小儿积食不可忽视,老中医教你用3个方法如何缓解

小儿脾胃尚未发育完全,消化、转运的功能也相对较弱,饮食稍有不当便容易引起脾胃不调,形成积食[1]。宝宝积食出现后,会造成很多危害,比如积食化热降低抵抗力,引发盗汗、夜啼、便秘、腹泻等,如果宝宝本身就有咳嗽还可能会加重咳嗽[2]。



对于缓解积食,其实有很多办法,按摩和食疗是两种简单且效果不错的方法,下面就详细给大家介绍一下。



很多食物都有着不错的消食功效,例如,山楂 含有多种有机酸能促进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服用后能达到活血化瘀、消食化滞的作用[3]。白萝卜 能清热化痰、理气消食,服用后可增进食欲,促进消化。此外麦芽、谷芽、山药、莲子 等也有着提高脾胃功能的效果,是调理小儿积食的不错选择。




在按摩消食法中,首先推荐大家使用捏脊的方法 ,具体操作为:每日清晨或者洗澡之后,让宝宝趴在床上,家长用双手大拇指、食指、无名指指腹轻轻捏按宝宝脊柱双侧的肌肉,从尾椎向脖子缓缓推动。捏脊过程中会听见“咯咯”的声音,捏完之后用手掌轻抚宝宝背部皮肤,重复3-5次即可(以宝宝病情轻重决定)[4]。



如果想进一步提高疗效,还可以宝宝肚脐为中心,用手掌顺时针柔抚300圈,然后再逆时针柔抚300圈,帮助宝宝胃肠蠕动。


除了捏脊外,还推荐穴位按摩。


补脾经 :用食中二指轻揉宝宝拇指,顺时针和逆时针各2-3分钟,达到健脾益气、增强脾胃功能的效果。


揉板门 :板门穴位于拇指下方,大鱼际处。对于积食的宝宝,家长们可以用拇指指腹揉按宝宝手掌的大鱼际,顺时针左右手各50次,可以起到健脾补气、消食化滞、缓解宝宝腹胀、大便干结的症状。



当然,为了避免积食,宝妈们日常可以多让宝宝跑一跑、跳一跳,饭后散步一小会,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日常也要让宝宝养成少食多餐的习惯,避免一次摄入过多引起肠胃不适。


参考资料:[1]小儿积食治疗研究——《临床医药实践》2012年第21卷第10期,767-790页

[2]儿童积食莫轻视——《中国药店》2015年第4期,74-75页

[3] 山楂能健胃消食——《保健时报》2015年第14期

[4]小儿积食的中医调养——《上海中医药报》2020第10期

#生活百科## 健康 #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829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