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健康

阳明穴准确位置是哪里

佚名 2024-03-06 13:23:20

阳明穴准确位置是哪里

阳明穴一般指阳明经上的穴,阳明经分为手阳明大肠经以及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穴包括迎香穴、曲池穴、合谷穴等,足阳明胃经穴包括冲阳穴、足三里穴、解溪穴等,不同穴位的准确位置如下:

一、手阳明大肠经穴

1、迎香穴:位于面部,在鼻唇沟内,鼻翼外侧0.5~1厘米的位置,具有通利鼻窍、散风清热等功效。

2、曲池穴:这是阳明大肠经的合穴,位于肘区,弯曲手肘,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就是曲池穴,具有疏风清热、通络止痛等功效。

3、合谷穴:在手背部,位于第一和第二掌骨之间,通常是在第二掌骨桡侧中点部位取穴,具有清热解表、明目聪耳等功效。

二、足阳明胃经穴

1、冲阳穴:这是该经的原穴,位于足背动脉循行部位,一般在足背的最高点,具有和胃化痰、通络宁神等功效。

2、足三里穴:此穴位是胃下合穴,位于小腿外侧,外膝眼下四横指的位置,具有健脾和胃、通腑化痰等功效。

3、解溪穴:在踝关节前中间的凹陷部位,位于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主要功效为镇惊安神、清胃降逆等。

另外,手阳明大肠经穴还包括商阳穴等,位于食指末节桡侧,足阳明胃经穴还包括承泣穴等,位于眼球和眶下缘之间,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确定具体位置。

北宋武当马钰真人教你学《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之二

针灸歌诀学习之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三)

其二,内庭次趾外,本属足阳明,

能治四肢厥,善静恶闻声,

瘾疹咽喉痛,数欠及牙疼,

疟疾不能食,针着便惺惺。(针三分、灸三壮)

附注:

①内庭次趾外,本属足阳明: 内庭似通于内部之庭堂而名,足阳明胃经之“荥”穴; 定位: 正坐垂足,在第二跖趾关节的前方,当次趾与中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取穴。


②能治四肢厥: 寒湿之邪侵袭经络,壅遏气血致下肢冷痛、软弱麻木无力及足胫肿, 取刺内庭可祛除下肢寒湿。


③善静恶闻声: 《灵枢·经脉》:“闻木音则惕然而惊,欲独闭户塞牖而处。”《铜人》注云:“胃,土也,木能克土,故闻木音则惕然而惊” , 内庭为足阳明经穴,可治足阳明经病。 足三里为合穴,偏治胃腑病;内庭为荥穴,善治胃经病。


④瘾疹咽喉痛,数欠及牙疼: 内庭为足阳明胃经荥穴, “荥输治外经”, 取泻本穴能治疗阳明热盛、循经上扰的头面诸证 。 瘾疹 为血分有热受风、郁于肌肤不得外泄的皮肤疾患, 刺内庭以泄阳明实热 ; 急性咽喉炎、扁桃腺炎 所引起的咽喉肿痛诸症,刺内庭可泻热镇痛。 循经上攻的胃火牙痛,当清泻胃火以治其根本,多取内庭施以泻法。 内庭穴下牙肿痛,合谷穴治上牙疾病。


⑤疟疾不能食,针着便惺惺: 惺惺,此处指病症减轻或消失。 三阳热盛者一般刺大椎穴泻太阳之热,刺外关穴泻少阳之热,刺内庭穴泻阳明之热 。 食滞胃肠所致疳积不化,燥热内攻所致大便秘结,均可取用内庭穴清利胃肠积热,祛邪化滞 。


⑥针三分、灸三壮 :内庭处肌肤浅薄,直刺0.3-0.5寸,或向上斜0.5-1.0寸。肌肤浅薄处施灸壮数宜少。

笔记:足阳明胃经穴位讲解(三)

10.天枢穴

位置:神阙外开两寸,左右各一。

是 大肠的募穴。

治症:便秘。(1)帮助诊断便秘是否堵塞在大肠。手放肚脐旁,一按天枢穴,痛得大叫、惨叫,是燥矢,有宿便,干的大便。(此大便极硬,不出,会让人发精神病。燥矢太强,会让人发狂奔走。)(2)帮助查看病情。压按天枢,不痛,软掉了,说明宿便已排掉。

(3)治疗。热症下针效果好,寒症艾灸比针好。因为热症若灸,是火上浇油,寒症隔姜灸。

11.外陵穴至气冲穴

(1)外陵穴

位置:阴交外开两寸。

(2)大巨穴

位置:石门外开两寸。

(3)水道穴

位置:关元穴外开两寸。

治症:和水分合并使用,两个穴道同时用,可通利水肿、腹水。

(这些都是近取穴,肠鸣,腹泻可治。)

(4)归来穴

位置:中极外开两寸。

治症,睾丸上缩到腹部,下针归来即好。睾丸一直转也可以用。

(5)气冲穴

位置:曲骨外开二寸。

治症:中极、气冲、关元都围绕在妇人子宫卵巢附近,灸可以助孕。

(补充:孕妇忌针腹部。)

12.髀关穴至梁丘穴

(1)髀关、伏兔穴

位置:从膝盖头往上六寸,叫伏兔穴。从伏兔穴在往上六寸,是髀关穴。

治症:伏兔偶尔用到,髀关几乎用不到,多半治抽筋、脚没有力。脚膝冷会用到伏兔穴。

(2)阴市、梁丘、解穴

位置:从膝盖头上二寸,往外开一寸,是阴市,附近梁丘,膝盖头外侧直角骨头上一寸,叫解穴。

治症:(1)阴市。是近取穴,治膝盖冰冷,好像有水在里面一样。(2)梁丘。是足阳明胃经的郄穴,炎症时用来消炎,像红肿之类可用。如膝盖受伤不易收口时可用。青春痘生在足阳明胃经上可用。(3)解穴。下针后很痛,很难过,包括肿起来,下解穴立好。如下太渊、经渠时不小心扎到动脉,胀起来了,下对面解穴,立马去掉。古时点穴后解不掉,用解穴。

(3)犊鼻穴

位置:膝盖的盖子跟胫骨中间的韧带居中处。

很少下针。

12.足三里穴

人的穴位在身体的各个部位?

【人体穴位常识】 穴位是指神经末梢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歌诀有: 百会倒在地, 尾闾不还乡, 章门被击中, 十人九人亡, 太阳和哑门, 必然见阎王,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⑵?脱?佟?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穴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5、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被点中后,都有性命危险,但初伤时,可能感觉不大,但后果严重,凡被点中者,不可轻视。 另附:奇经八脉及十二经胳走向 武侠小说中常出现奇经八脉之说,那么到底什么是奇经八脉呢? 其实,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 所谓经,是指神经纵运行的在的干脉。所谓络,是指神经横运行的网络系统的小支脉。经络如环无端、内外衔接,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分十二经脉,络无法计数。人体主要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十二经络走向包括: 1、手三阴经:从胸沿臂内侧走向手。 2、手三阳经:从手沿臂外嘧呦蛲贰?3、足三阴经:从足沿腿内侧走向腹。 4、足三阳经:从腹沿腿外侧走向足。 而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致晕11穴部位 :
  1.脑户穴:位于百会穴后四寸五分。
  2.囟门穴(又名囟会):位于百会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发际上一寸陷中。
  4.前顶穴:百会穴前一寸五分。
  5.后顶穴(又名顶门穴):位于百会穴后一寸五分。
  6.风府穴(又名天星):项后枕骨下两筋中间。
  7.头维穴:位于额角,入发际角尖处。
  8.耳后穴:位于耳后静脉中。
  9.哑门穴:位于风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于前顶穴后五分,再外开一寸处。
  11.玉枕穴:位于脑户穴旁一寸三分。 致残103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鸠尾):胸剑突骨下缘。
  2.对门穴(又名不容):巨阙穴旁开六寸。
  3.扇门穴:即男者左对门穴,女者右对门穴。
  4.京门穴(又名气俞):第十二肋游离间处。
  5.五定穴(又名天枢):平脐中旁开三寸。
  6.伯劳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8.胆中穴:平第四肋间隙,两乳头之间正中。
  9.对心穴(又名至阳):第七胸椎棘突下。
  10.风门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环跳穴:股骨大转子后上方,当大转子与胝骨裂孔连线的内三分之二处。
  12.盖膝穴:即膝盖骨。
  13.膝眼穴:膑骨尖两旁凹陷处。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胫骨内侧缘内侧。
  15.脚住穴:脚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开腔穴:即两耳。
  17.乔空穴:即两耳后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沟正中。
  23.驾梁穴:即鼻梁。
  24.咽空穴:即两个鼻孔。
  25.牙关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将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于风膊下处。
  30.精灵穴:即两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时肘桡侧横纹尽头处。
  32.中脘穴:脐上一寸。
  33.六宫穴(又名脐中.神阙):即肚脐。
  34.气关穴(又名气门):左乳下二横指处。
  35.血瘦穴(又名血关):右乳下二横指处。
  36.挂膀穴:血瘦穴下一分处。
  37.肚角穴:位于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宫穴:位于血关穴之下,气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点。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八分。
  41.粪门穴:即肛门口。
  42.冲阳穴:足背的最高点,动脉旁。
  43.血囊穴:右侧十二肋骨下缘。
  44.气囊穴:即小腹左边。
  45.净瓶穴:即脐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点。
  47.山根穴:即鼻梁之上。
  48.对口穴:项后的风府与哑门之间。
  49.气隔穴:脐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门穴:右侧十二肋下三横指。
  51.膈门穴:左侧十二肋骨下缘。
  52.气舍穴:锁骨内侧端上缘。
  53.开气穴:即气舍穴偏右。
  54.转喉穴:即气舍穴偏左。
  55.血仓期门穴:右侧锁骨下八分处。
  56.气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7.督脉穴:枕骨正中。
  58.正额穴:头额前正中。
  59.后海底穴:肾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攒竹穴:眉内端陷中。
  61.正气穴:左侧乳上一寸三分。
  62.上血海乳穴:右侧乳上一寸三分。
  63.气血二海穴:左右乳下一寸三分。
  64.下血海穴:右乳上一寸四分。
  65.藿肺穴:中脘与建里之中点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处。
  67.泰山穴:离梭子骨四寸处。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缘凹陷中。
  69.劳宫穴:第二.三掌骨之间。
  70.神门穴:尺侧腕关节横纹头。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颊车穴:下颔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侧腕上五寸。
  74.下关穴:颧弓下与下颔关节切迹间凹陷处。
  75.足三里穴:犊鼻穴下三寸,胫骨粗隆外侧陷中。
  76.犊鼻穴:屈膝,膑韧带外侧陷中。
  77.肩井穴:肩头高处,当大椎与肩峰之间。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缘。
  79.风市穴:大腿外侧膝上七寸。
  80.阳陵泉穴:腓骨小头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窝中动脉外。
  82.承山穴:委中与跟腱之间。
  83.昆仑穴:外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
  84.血海穴:屈膝,膑骨内上缘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后骨下,两筋间陷中。
  86.尾宫上穴:即尾宫上一分许。
  87.鹤顶穴:位于膝盖骨上缘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点。
  89.内踝尖穴:即足内踝最高点。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泪孔穴:(又名睛明):目内眦头外一分。
  92.所闻穴(又名听宫):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间隙外侧近噱突处。
  94.绝骨穴(又名悬钟):外踝上三寸。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7.太渊:腕关节横纹上,桡动脉外侧。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处。
  99.曲骨穴:脐下五寸处。
  100.大都穴:足拇趾内侧本节后。
  101.魄户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
  102.天窗穴:颈侧.胸销乳突肌后缘。
  103.箕门穴:大腿内侧,血海穴上六寸。 致命36穴部位
  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于两眉之间。
  2.头额前穴:位于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阳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后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脑户):位于枕骨粗隆上方。
  5.厥阴穴(又名头窍阴):位于脑后两边,乳突后当浮白与完骨之间。
  6.华盖穴:胸骨柄与胸骨体联合的中点,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于脐上三寸正中。
  8.巨阙穴:脐上六寸,即鸠尾穴下一寸。
  9.气海穴(又名丹田穴):脐下一寸五分。
  10.关元穴:脐下三寸。
  11.水分穴:位于脐上一寸。
  12.中极穴:脐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14.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15.左乳根穴:左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6.右乳根穴:右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7.左期门穴:左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8.右期门穴:右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9.左幽门穴:巨阙穴左开五分。
  20.右幽门穴:巨阙穴右开五分。
  21.左商曲穴(又名左肓俞):脐中左旁五分。
  22.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脐中右旁五分。
  23.左章门穴:左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4.右章门穴:右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5.左腹结穴(又名左七劳):脐左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6.右腹结穴(又名右七劳):脐右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7.左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侧一寸五分。
  28.右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右侧一寸五分
  29.命门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30.左志室穴(又名志堂穴):位于命门穴左旁三寸。
  31.气海俞穴: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32.鹤口穴(又名尾宫穴):位于尾骨宫下两腿骨尽处。
  33.海底穴(又名会阴穴):前阴与肛门之间。
  34.涌泉穴:位于第二.三趾跖关节后方,蜷足时所现的凹陷处。
  35.右志室穴:位于命门穴右旁三寸。
  36.藏血穴:位于脑后右玉枕穴下五分。

笔记:足阳明胃经穴位讲解(完)

12.足三里穴

位置:膝下三寸(用手指头顺着胫骨从下往上推,推到开始高起来的地方,外开一个指头处即是。)

是胃经合穴,属土,与胃经穴性相同,故是胃经的本穴(阳经的五腧穴井荣俞经合,对应的五行是金水木火土。),虚症、实证都可治。

治症:足三里是很大的穴道,是很常用大穴,所有的胃病都可治(吐血除外)。脚无力扎足三里(针、灸都可用,灸百壮都没有关系。)胃经的虚实症都可用,如乳癌硬块正好在乳中的下方,时间长就可在此穴用补,时间短用泻。

足三里之补泻手法

针扎到足三里,心里想经络运行的方向,针下去以后,逆向而转,逆为泻,顺为补。补的时候,补是单数,像三五七九,比如说,把针提一点起来,一个绿豆大,气就到了,很快。

常灸足三里,可让人健康长寿。(可使胃气足)

13.奇穴——阑尾穴

位置:足三里下一寸处。

帮助诊断,此处有压痛点,就是盲肠炎。

治症:阑尾炎。针阑尾穴,痛去掉后,可以下大肠募穴天枢,小肠募关元。

14.上巨虚、条口与下巨虚

(1)上巨虚

位置:足三里下三寸。

治症:乳房硬块可用。

(2)下巨虚

位置:上巨虚下三寸处。

治症:肚脐以下硬块,比如子宫卵巢肿瘤,可以针此穴。实症(有东西)泻,虚症(没有东西)补。泻时逆向行针,补泻做完再往前扎一点,就是泻。

(3)条口穴

位置:下巨虚上一寸处。

条口可以治脚麻。

15.丰隆穴

位置:腿外侧胫骨凸起处和外踝骨头凸起处连成一条线,正中间的点,即是丰隆穴。

用补法可以丰胸。

最有名的是去痰。

16.解溪穴与冲阳穴

(1)解溪穴

位置:脚上两条大筋中间。

解溪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经穴(阳经井荣俞经合对应的五行是金水木火土),属性是火,胃经属土,故是胃经的母穴。

虚症治此。所谓的虚症,比如头痛,已痛好几年了,就针对侧的解溪穴。

(2)冲阳穴

位置:解溪穴下二寸。找的时候摸到动脉,动脉下就是冲阳,大约在解溪穴下二寸。

是胃经的原穴(阳经才有原穴)。古时禁针,现用毫针,摸到冲阳脉,把脉拨开来,针就下去了。

原穴补泻都可以做,实症、虚症通通可以。

有冲阳脉代表胃气还在。

17.陷谷、内庭与厉兑穴

(1)内庭穴

位置:在第二趾和第三趾交缝上五分处的两个脚趾骨后即是。

是胃经的荣穴,属水。

(2)陷谷穴

位置:内庭上二寸处。

是胃经的俞穴。

治疗时症。上午七点到九点,是胃经气血流注的时间。如果有个人告诉你,他头痛是每天早上七点到九点,可以针胃经的俞穴。再如七点到九点发脾气,用陷谷。

每天早上起床脸肿(胃经走在脸上),针陷谷。

(3)厉兑穴

位置:脚趾甲旁

胃经的井穴,属性是金,土生金,故是胃经的子穴。

“补井当补合,泻井当泻荣”。如果井穴刚好是子穴,泻用荣穴;如果井穴刚好是母穴,补用合穴。

井主心下满。治疗心脏动脉血管阻塞,最常用的穴道就是厉兑,非常好用。

井穴荣穴胃经实症都可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1250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