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运动损伤康复训练方法,运动损伤的防治(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 运动损伤的预防原则)

佚名 2024-05-21 06:55:28

运动损伤康复训练方法,运动损伤的防治

一、造成运动损伤的常见因素

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与运动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生理,心理状态、训练、运动技术和人体解剖生理学特点以及外界环境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青少年的骨骼与骨周围肌腱发育相比相对较慢,以骨的肌肉肌腱附着部容易发生损伤。老年人骨中有机质含量降低、骨质脆,以骨折较为多见。女性如有月经紊乱,就可能造成雌激素分泌低下,易发疲劳骨折。体重超标的人,身体的灵活性、耐力相应较差,关节磨损也较常人更快。在过度疲劳状态运动时,人体力量、精准度、共济功能、警觉性、注意力均显著下降,运动损伤的风险会显著增大。每种运动项目都有自己的易伤部位,如:网球运动易使锻炼者造成“网球肘”,长跑运动会导致锻炼者膝外侧疼痛症候群等。另外,外界环境等因素也会造成运动损伤,如:雨后路滑、光线不足、气温过高、过低或过于潮湿,器械劣质,服装和鞋子不合适,缺乏必要的防护器具、运动场地不平坦或有小碎石杂物等。

二、运动损伤的分类

运动损伤的分类方法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损伤组织的种类分类:如肌肉肌腱损伤、滑囊损伤、关节囊和韧带损伤、关节脱位、内脏损伤、脑震荡、神经损伤、骨折等 中国户外运动网 www.iouter.com 户外运动论坛

(二)损伤机制:烧伤、冻伤、溺水等

(三)运动创伤的轻重分类:(1)不损失工作能力的为轻伤;(2)失掉工作能力24小时以上,并需要在门诊治疗的为中等伤;(3)需要长期住院治疗的重伤。这种分类法有助于了解工矿、农村、机关和学校等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中的损伤情况。

(四)运动能力丧失的程度分类:(1)受伤后能按锻炼计划进行训练的为“轻度伤”;(2)受伤后不能按锻炼计划进行练习,需停止患部练习或减少患部活动的为“中度伤”;(3)完全不能锻炼的为“重度伤”。

(五)损伤组织是否有创口与外界相通的分类:(1)开放性损伤,开放性损伤与外界相通,容易引起出血和感染,常见有组织液渗出和血液自创口流出,在运动中最常见的有擦伤、裂伤、切伤和刺伤,开放性骨折也可以归在此类;(2)与闭合性损伤,闭合性损伤包括挫伤、肌肉筋膜拉伤、关节囊和韧带扭伤、肌腱腱鞘和滑囊损伤等,其特点是皮肤、粘膜完整,损伤无裂口与外界相通。

(六)发病的缓急分类:急性损伤 (瞬间遭受直接或间接暴力而造成的称为急性损伤,发病急,病程短,症状骤起;

慢性损伤 因局部长期负担过度,由反复微细损伤积累而成的称慢性损伤,发病缓慢,症状渐起,病程较长。急性损伤处理不当或未完全康复而过早运动而转变为慢性损伤。

(七)根据病因:又可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等。

三、运动损伤防治

运动损伤的种类很多,各个运动项目对人体各部位的运动伤害各不相同。运动员总的来说是小损伤多、慢性多、严重及急性者少。在慢性的小损伤中,有的是一次急性损伤后尚未完全康复就投入训练而造成的,还有的是由于运动量安排不当,局部负荷过大造成的。在大众健身中,锻炼者运动损伤的发生情况与运动员有相似之处,但也有较大差异。急性损伤者相对较多,而劳损者较少。面对众多类型的运动损伤,只要遵循以下预防原则,即可避免或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1)遵守体育锻炼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的一般原则。对于不同性别、年龄和不同项目的运动员,无论伤病与否都要区别对待,如果不加区别的给以同样的运动量与强度,学习同样难度的动作,素质较差的运动员就会受伤。训练课中避免 “单打一”的训练方法。

(2)注重拉伸练习。拉伸练习是有目的的将肌肉和软组织在运动前、中、后进行拉伸, 使被拉伸的肌肉或软组织得到充分的放松。这有利于肌肉的疲劳恢复, 防止肌肉的拉伤, 保持肌肉的弹性, 避免造成运动技术的僵硬和变形。准备活动时的拉伸练习是把肌肉和软组织的内部粘性减轻, 增加弹性, 提高肌肉温度, 预防运动中的肌肉拉伤,主要采用主动性的拉伸训练;训练后的拉伸练习则是放松僵硬疲劳的肌肉, 加速肌肉内部的代谢产物的排出, 减少肌肉的酸痛,尽快的恢复体能,主要采用被动拉伸。

(3)加强运动中的保护与帮助。为避免可能发生的损伤,最好掌握各种自我保护的方法,如自高处或摔下或落下必须双腿并拢,相互保护以避免膝踝关节的损伤。学会各种滚翻动作以缓冲与地面的撞击;各种支持带的正确使用等等。

(4)加强易伤部位和相对较弱部位的训练, 提高它们的功能,是预防运动损伤的一种积极手段。例如,为了预防腰部损伤,应加强腰腹肌的训练,提高腰腹肌的力量,并增强其协调性和拮抗的平衡性。

(5)重视小肌群训练。人体的肌肉分为大小肌群, 小肌群一般起固定关节的作用。一般的力量练习往往注重大肌群而忽视小肌群的练习,造成肌肉力量的不均衡,增加了运动时受伤的几率。小肌群的练习多采用小重量的小哑铃或橡胶拉力,大重量的上肢练习往往有害无益。另外,小肌群练习时应结合多种方向的运动,并且动作要求精确无误。

(6)注重身体中枢稳定性练习。中枢稳定性, 是指包括有骨盆和躯干的力量和稳定性。中枢力量和稳定性对于完成各种复杂运动动作是至关重要。然而, 传统的中枢训练多在固定平面上进行, 如常练习的仰卧起坐等, 功能性不强。中枢的力量练习应同时包括腹部的屈和旋转两种运动形式。

(7)加强自我监督,根据运动项目特点制定一些特殊的自我监督方法。如:易患髌骨劳损的项目,可以做单腿半蹲试验,出现膝痛或膝软即使阳性;易伤肩袖的项目,应经常做肩的反弓试验(肩上举170度时,再用力后伸),出现疼痛即为阳性。易患胫腓骨疲劳性骨折、足屈肌腱腱鞘炎者应将常做 “足尖后蹬地试验”,伤处疼痛者即为阳性。

(8)创造锻炼的安全环境:体育器具、设备、场地等在锻炼前都应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查,例如,参加网球锻炼时球拍的重量、捏柄的粗细、网拍绳子的弹力应该适合锻炼者个人的情况;女性的项链、耳环等锐利物品在锻炼时应暂时不佩戴;锻炼者应根据运动的项目、脚的大小、足弓的高低选择一双弹性好的鞋子。

四、运动损伤的康复

康复训练是指损伤后进行有利于恢复或改善功能的身体活动。除严重的损伤需要休息治疗外,一般的损伤不必完全停止身体练习。适当的、科学的身体练习对于损伤的迅速愈合和促进功能的恢复有着积极的作用。

1、康复训练的目的

(1)保持良好身体状态,通过康复训练可以预防肌肉萎缩和挛缩,健康肢体的运动能力,维持良好的心肺功能,使其一旦伤愈便能立即投入到正常的体育锻炼中去。

(2)防止停训综合症。个体在长期的体育锻炼中建立起来的各种条件反射性联系,一旦突然停止锻炼便可能遭到破坏,进而产生严重的机能紊乱,如神经衰弱、胃扩张、胃肠道机能紊乱等。

(3)伤后进行适当的康复性锻炼,可加强关节的稳定性,改善伤部组织的代谢与营养,加速损伤的愈合,促进功能、形态和结构的统一。

(4)通过伤后的康复训练,可以使机体能量代谢趋于平衡,防止体重的增加,缩短伤愈后恢复锻炼所需的时间。

2、康复训练的原则

(1) 正确的诊断。科学合理的康复计划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全面的诊断基础上,错误或不完整的诊断会延迟、阻碍损伤的康复进程。如运动员腰椎被骨折(峡不连)常常合并专间盘突出,手法推拿时就不易强力侧搬。如果同时合并有滑椎时,背肌力量练习时,要不宜过伸。

(2)个别对待。根据不同的年龄、病情、机能状态选择运动手段、预备姿势及运动量以发展和改善肌肉的功能(力量、速度、耐力)及关节活动度。

(3)伤后的康复训练以不加重损伤、不影响损伤的愈合为前提。应尽量不停止全身的和局部的活动。而且,伤部肌肉的锻炼开始得愈早愈好。

(4)康复训练计划遵循全面训练、循序渐进、适宜大运动量的原则。在损伤愈合过程中,康复动作的幅度、频率、持续时间、负荷量的大小等都应逐渐增加。否则,会加重损伤或影响损伤的愈合,甚至会使损伤久治不愈而成陈旧性损伤。康复训练应注意局部专门练习与全面身体活动相结合。在损伤初期,由于局部肿胀充血、疼痛和功能障碍等,这时以全面身体活动为主,在不加重局部肿胀和疼痛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局部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损伤逐渐好转或趋向愈合,局部活动的量和时间可逐渐增加。

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 运动损伤的预防原则

5 运动损伤处理

运动损伤急性期“冷”处理

日常生活中,运动损伤时人们多采用热敷,按揉,敷膏药的方式处理,其实这样的处理方式更易加重受伤局部出血渗出,使病程加重,不利于恢复。所以当出现运动损伤时,最好用冰袋或冰毛巾来冰镇受伤部位,并进行加压包扎,冰处理可以使局部血管冷凝收缩,能有效减少出血渗出和水肿,同时还有局部冷冻麻醉和止痛的作用,加压包扎可以起到局部止血的作用。

抬高肢体防止肿胀

运动损伤急性期还应该将受伤肢体太高,这样可以加快患处血液回流,减轻受伤部位的肿胀现象。

非急性运动损伤防治

非急性运动损伤(受伤后48小时)的防治原则是:消除肿胀,松解粘连,恢复关节,韧带,肌肉原有功能,处理方法是:按摩,针灸,热敷,理疗,熏蒸,功能锻炼。按中医所说,就是活血化瘀,舒筋通络。

按摩,针灸能使损伤局部因出血渗出而致的组织粘连,肿胀得到化解,恢复肌肉群及韧带间的生理活动范围。

热敷,熏蒸则是使损伤部位血液流动加快,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功能锻炼则是通过牵拉,延展等活动恢复生理功能角度和肌肉力量。

体育运动训练中的运动损伤及防范措施分别是什么?

在体育训练当中,运动损伤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训练方式不当、运动动作不标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等,都会让运动员造成一定的运动损伤。良好的运动损伤防范措施[1]对提升体育运动训练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积极的影响。基于这一点,在体育运动训练中,教练员要明确运动损伤的产生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落实运动损伤防范措施,才能为运动员开展有效的体育训练提供基本的保障与支持。

一,体育运动训练中的运动损伤原因

体育运动训练活动开展过程中,主要训练内容基本都是围绕运动员的耐力、爆发力、柔韧性及敏捷性等展开的。然而不同的体育项目对于运动员各项身体能力要求是不尽相同的,但是现阶段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大多数的体育运动训练开展都遵循同一种训练方式。而这种集中性训练形式没有考虑到运动员的个性化需求,即便能够让运动员在一定时间内得到提升,但是也会极大地增加运动员受伤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如果没有针对集中式训练做出及时的调整,还会导致运动员在原有的陈旧性损伤基础上,产生二次伤害。

二,体育运动训练中的运动损伤防范措施

(1) 开展全面的医务监督

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出现运动损伤是“家常便饭”,加强对运动员的医务监督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定期对运动员身体情况进行有效的检查和评估,教练员能够对运动员具有一个全面的认知,从而为完善体育运动训练计划提供充分的基础条件。应经常性地为运动员提供身体检查的机会,对运动员身体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了解,促使接下来开展的体育运动训练,能够在运动员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当出现运动损伤之后,运动员应该严格按照医嘱进行修养恢复,不要急切回到训练中,只有保障良好的恢复效果,才能更好地开展更为长远、深入的体育运动训练。

(2) 确保运动员的心理健康

心理和情绪的稳定良好,与其生理反应成正比的关系。一旦运动员表现出烦躁、抗拒、忧郁等心理状态,以及焦躁不安的外在情绪,教练员就应该着重注意其心理发展走向,不良的心理发展走向难以推动体育运动训练良好进行。当运动员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之后,能够在其生理状态上看到端倪,主要表现为难以保证睡眠质量、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运行不良、身体机能急剧下降。因此,教练员应该提前与运动员进行沟通,当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心理状况不适时,应该及时将情况反映给教练员,将自己心理状态不良的原因和具体表现向教练员说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2762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