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漏下血,我们都知道,正常的规律性的子宫出血被称之为月经,而非正常的周期性子宫出血,就是我们现在所述的崩漏下血。除了周期非正常之外,崩漏下血的病症还分为两类:其中爆发迅速,措手不及,并伴有令人头疼的大量的出血量的出血症状称为崩,而病情状况缓慢,血量比正常月经期少,但持续时间长且不断绝,长达几个月甚至几年,中医中称之为漏。崩漏下血,以上两种病情中漏较为多发于青春期和更年期的女性,但崩和漏在其发病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相互转化,相伴共生,因此中医临床上将两者并称为崩漏,同时在西医中亦称之为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
那么,有哪些合适的药材可以对崩漏下血进行有效的治疗呢?以下列举了几种常见药材:
药材一:生地黄
生地黄的药物功用为清热解毒,生津降燥,滋阴养血,主治阴虚发热、血崩、月经不调。味甘苦,寒凉,无毒性。不过胃虚脾虚者慎服用。生地黄内服或煎成药汤都很有效果,还可以与红米一同熬粥,效果也很显著。
药材二:三七
三七又名田七,药物功用为散血止淤,消肿定痛,可治血淤闭经,又被人称为假人参,药用功能丰富,对人体大有裨益。可以煎成药汤或者制成丸药。
药材三:红米
红米就是俗称的红曲米,是由多种米发酵而成的酒曲米。药用功能为活血化瘀,崩漏下血。切记脾虚和无食积淤者谨慎服用。
综上所述,中医药材中可以治疗崩漏下血的还有很多,崩漏下血算是一种很常见的病症,不需要担心治疗不好的问题,但是女性对自身身体健康还是要时刻关心爱护,崩漏下血是对自身健康的一种警告,不能不对此高度重视。
今天给各位分享鲜生地黄的功效与作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鲜生地黄功效作用与主治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收藏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1、鲜地黄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2、地黄的功效和作用3、地黄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介绍4、生地黄有什么功效与作用5、鲜生地的功效与作用鲜地黄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鲜地黄俗称生地,很多药店都有出售,一般情况都是用作中药配伍,很少直接食用,鲜地黄长得跟生姜有点相像,但无论是气味还是功效都是有所不同的,那么鲜地黄有什么功效呢?那么我们一起来了解鲜地黄的功效与作用吧。
功效与作用
第一,鲜地黄可以起到止血的功效。
对于产妇产后小便出血、外伤流血不止等出血,能起到止血,存进伤口愈合的效果。
第二,鲜地黄还能治疗干咳、肺热咳嗽等疾病。
现在很多中成药中,都加有鲜地黄的成分。
第三,鲜地黄能治疗女性妇科疾病,对于痛经,月经不调的女性,鲜地黄配合其他中药,能帮助月经不调、经常痛经的女性减轻病痛。
第四,鲜地黄能有效缓解便秘,有些人因大肠干燥,导致大便不畅,治疗时,加用鲜地黄,能增加肠道内的润滑作用,使大便通畅!
第五,鲜地黄能清热解毒,对于因体内热量过多,导致口渴的病人,运用鲜地黄能起到滋阴、消渴之功效。
食用方法
做法一:姜汁地黄粥
原料:地黄汁50ml(或干地黄50g),大米50g,生姜3片。
做法:将鲜地黄洗净,切段,榨汁;或将干地黄水煎取汁备用。
将大米淘净,与生姜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煮粥,待熟时,调入地黄药汁或鲜地黄汁,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连续3~5天。
功效:清热养阴,生津止渴。
做法二:蜂蜜地黄粥
烹饪方法:
1、将十月份出土的新地黄5000克,洗净捣汁,每500克汁入白蜜120克,熬成膏状收贮,封好,每次用10克。
2、将米约50克煮粥,粥熟,入地黄膏10克及酥油少许。
用法:于每日早晚空腹食用。
菜肴特点:滋阴,养血,润肺。
适用于肺、肾阴虚,干咳少痰,骨蒸劳热,咯血,血崩,阴伤便秘等症。
与熟地黄的区别
首先,鲜地黄与熟地黄的颜色就不一样,鲜地黄外皮薄,表面浅红黄色,具弯曲的纵皱纹、芽痕、突起及不规则疤痕。
肉质,易断,断面皮部淡黄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木部黄白色,导管呈放射状排列。
而熟地黄表面为乌黑色,有光泽,黏性大。
质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断面乌黑色,有光泽。
其次,熟地黄的形状为不规则的块片、碎块,大小、厚薄不一。
而鲜地黄的形状呈纺锤形或条状。
再者,两者气味也不太相同鲜地黄的气味味微甜、微苦。
熟地黄的气味微,味甜。
注意事项
鲜地黄泡水喝,一天10-15克就可以了,经常喝对人体有抗衰补益的作用。
如果有条件的话煮几分钟,如果没有条件的话就用热水泡一下就行,特别适合容易上火的人。
鲜地黄是地黄常见的一个种类,鲜地黄泡水喝对人体有不少益处呢!鲜地黄为玄参科草本植物地黄的新鲜块根。
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用于温热病、高热、舌绛、身发斑疹,以及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血、衄血等症,对于热入营血,灼伤阴液,津少口渴之症尤为适宜,常与犀角,丹皮,玄参等同用。
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鲜地黄毕竟是药,其性寒,长期饮用的话,会导致寒气入侵体内,所以,鲜地黄泡水偶尔喝可以,长期喝就要掂量着体质是否适合哦!
猜你喜欢:
1.地黄的栽培技术
2.地黄丸的主要功效
3.地黄丸的类似配方
4.地黄的作用及鉴别
5.地黄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地黄的功效和作用地黄的功效和作用
地黄的功效和作用,相信大家都对地黄的功效和作用有一定的了解,地黄的性价比也是非常高的,地黄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药材对人体的作用过犹不及,下面我带你了解它,地黄的功效和作用。
地黄的功效和作用1
地黄的功效与作用
功效
1、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
2、干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3、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主治
1、鲜地黄: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咽喉肿痛。
2、干地黄:用于热人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知绛烦渴,津伤便秘,咽喉肿痛。
3、熟地黄:用于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jing,内热消渴,眩晕,耳鸣,颏发早白。
地黄的用法和用量
1、鲜地黄,12~30g。
2、干地黄,10~15g。
3、熟地黄,9~15g。
地黄的食用禁忌
1、生地黄: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2、熟地黄:本品性质黏腻,有碍消化,凡气滞痰多、脘腹胀痛、食少便溏者忌服。
重用久服宜与陈皮、砂仁等同用,以免黏腻碍胃。
地黄有毒吗
无毒。
地黄的附方
1、堕胎下血不止:代赭石末一钱,生地黄汁半盏调。
日三、五服,以瘥为度。
(《圣济录》)
2、吐血衄血:胡黄连、生地黄等分。
为末,猪胆汁丸梧子大,卧时茅花汤下五十丸。
(《普济方》)
3、口干心躁:熟地黄五两,水三盏,煎一盏半,分三服,一日尽。
(《圣惠方》)
4、吐血不止:鳖甲、蛤粉各一两(同炒色黄),熟地黄一两半(晒干)。
为末。
每服二钱,食后茶下。
(《圣济录》)
地黄的功效和作用2
一、地黄的功效
具有清热凉血功效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壮热神昏,口干舌绛。
如清营汤。
治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液已伤,夜热早凉,舌红脉数者,如青蒿鳖甲汤。
可用于治温热病热入营血,血热毒盛,吐血衄血,斑疹紫黑。
如四生丸;
养阴生津功效用于津伤口渴,内热消渴。
治温病伤阴,肠燥便秘,如增液汤。
性味归经
地黄味甘、苦,性寒。
归心、肝、肺经。
二、地黄的作用
了解了地黄的`功效是什么,应该知道地黄的作用应该也是不少的,应用的范围也是蛮大的,那就来看看地黄的作用是什么吧,还有禁忌是要注意什么的呢?
地黄中含有有效成分(R-BP-F),经过实验研究证明,对于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可以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地黄还含有止血的作用,经过实验研究证明,生地黄能够缩短血液凝固所需要的时间,从而达到止血的功效;
地黄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有抗凝血酶的作用,以此来产生抗血管内凝血的功效;
能够治疗肝炎,生地黄配上甘草一起服用,临床实践证明,有治疗肝炎的功效。
三、生地黄禁忌
一般来说,生地在作为中药煎服的时候,用量是10到30克,鲜地黄的量会加倍。
不过需要注意鲜地黄性寒,脾虚湿滞的人,不能使用。
性寒,所以脾胃有湿邪及阳虚者应忌服生地。
《雷公炮炙论》:勿令犯铜铁器,令人肾消,并白髭发、损荣卫也。
生地黄性寒而滞,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所以脾胃虚寒(虚弱)、大便溏薄、胸闷食少、气滞痰多者不宜应用。
《药性论》:忌三白,指生地与萝卜、葱白和薤白相克。
四、地黄和熟地黄的区别
很多人都是分不清地黄与熟地黄的,认为两者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功效与作用应该也是一样的,其实是不对的,两者的区别还是蛮大的,一起来看看有什么区别吧。
中药地黄为玄参科植物的根茎,晒干即成生地,将生地以砂仁、酒、陈皮为辅料,反复蒸晒至颜色变黑,质地柔软即为熟地。
生地与熟地药理作用是不同的,切不可将两药互相替用。
1、外形区别
地黄
多呈不规则的团快状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段稍细,长6~12cm,直径3~6cm,有的较细,长条状,稍扁而弯曲。
表面棕黑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
体重,质较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或乌黑色,有光泽,具粘性。
味微甜。
熟地黄
为不规则的块片、碎块,大小、厚薄不一。
表面乌黑色,有光泽,粘性大。
质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端面乌黑色,有光泽、味甜。
2、药效区别
生地黄:性寒,功能凉血清热、滋阴补肾、生津止渴,常用于治疗热入营血、骨蒸痨热、咽喉燥痛、痰中带血等症。
由生地为主所制的六味地黄丸,就是千古著名的补肾良方,临床还常用于慢性肾炎、高血压、神经衰弱、肺结核等病的治疗。
熟地黄:性温,其功用也发生变化,为补血要药。
配伍当归、白芍、川芎就是大名鼎鼎的“四物汤”,常用于治疗血虚症。
熟地配白芍能养肝,配柏子仁养心,配龙眼肉能养脾,配麻黄则通血脉。
但熟地滋腻滞脾,有碍消化,故脾虚者少食,腹满便溏者不宜服用。
所以生地黄和熟地黄还是有一些差别的,无论在外型上还是药效上都有所不同,所以购买时一定要多加注意。
五、地黄的食用方法
1、地黄粥
功效:清热生津,凉血止血。
适用于消渴病及热病后期,阴液耗伤,低热不退,劳热骨蒸,或高热心烦,口干作渴,口鼻出血。
材料:生地黄50克,大米100克,水1000毫升,冰糖100克。
做法:取新鲜生地黄适量,洗净后切段,每次榨取生地黄汁约50毫升。
或用于地黄60克煎取药汁,粳米加水煮沸后加入地黄汁,煮成稀粥。
用法:每日早晚服,空腹食。
禁忌:服此药粥时,忌吃葱白、韭菜、薤白及萝卜。
来源:《二如亭群芳谱》。
2、地黄煲水蟹
材料:生地黄50克、水蟹3只、蜜枣2枚、生姜2--3片。
做法:生地黄、蜜枣用清水洗净,并稍浸泡片刻;水蟹宰后,洗净。
然后与生姜一起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000毫升(约8碗水量),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约2个小时,调入适量食盐和少许生油便可,此量可供2——3人食用。
功效:中医认为它有清热解毒、补肾添髓、养筋活血、通经络、利肢节、滋肝阴和充胃液之功,还认为有黄疸、眩晕、健忘、喉肿、疥癣、腰酸腿痛和风湿关节炎等症患的人,宜常食螃蟹。
3、藕节地黄排骨汤
材料:鲜藕节100克、生地黄30克、黑木耳10克、蜜枣2个、猪排骨400克、生姜3片。
做法:各物洗净。
藕节刮皮去须;蜜枣去核;猪排骨切段。
一起下瓦煲,加清水2000毫升(约8碗量),武火滚沸后改文火煲约2小时,下盐便可。
为3——4人用。
功效:藕节有收敛止血、凉血散瘀的功效,为调理各种热性出血的食疗之物;生地黄能清热泻火、凉血养阴;黑木耳能润肠通便、凉血止血;
加入甘润的蜜枣和补益的猪排骨为汤,能清热凉血、养阴止血,对秋暑干燥时的痔血者,及月经过多,或淋沥不尽兼见口干口苦、烦躁易怒、便秘等有辅助治疗作用。
禁忌:脾胃虚寒、经漏或血崩属气虚者慎用。
地黄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介绍地黄是临床常用的一味滋补中药,具有很多的滋补功效,但是服用起来也是有很多的禁忌的。
下面一起来看看地黄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吧!
鲜地黄的药用功效
1、清热生津:鲜地黄味甘微苦,性寒,以清热止渴力胜,多用于热病烦渴、消渴大饮、热痹肿痛。
2、凉血止血:鲜地黄气薄味厚,甘苦而寒,能泄阳明以平火,凉血热而归经。
3、养阴生津:鲜地黄气清质润,味甘气凉,能清胃热、养胃阴、益胃气、生津液。
鲜地黄的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地黄在试管内初步试验结果认为,对某些致病性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
2、保肝作用:地黄煎剂对小鼠实验性四氧化碳中毒性肝炎有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元减少的作用。
3、止血作用:地黄乙醇提取物所得的黄色针状结晶能缩短兔凝血时间,而水煎剂的作用不明显。
4、利尿作用:麻醉犬iv地黄浸膏后单位时间内尿量有增加,利尿作用可能与其强心及扩张肾血管等作用有关。
5、泻下作用:梓醇甙具有迟效性缓和泻下作用,小鼠泻下作用的ED50为0.34克/千克。
6、其它作用:地黄水煎浸膏剂、醇浸剂均能对戊巴比妥钠的催眠效应产生协同作用,煎剂或醇浸剂对小鼠减压缺氧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鲜地黄的药用禁忌
1、脾虚泄泻、胃虚食少、胸膈多痰者慎服。
2、《雷公炮炙论》:勿令犯铜铁器,令人肾消,并白髭发、损荣卫也。
3、《品汇精要》:忌萝卜、葱白、韭白、薤白。
4、《本草经集注》:得麦门冬、清酒良,恶贝母,畏芜荑。
鲜地黄的药用选方
1、治吐血:生地黄汁一升二合,白胶一两,以铜器盛。
蒸之令消。
2、治跌骨破碎:用生地黄捣烂,熨热过之,日夜数易。
若血聚,以针决之。
3、治乳痈:地黄汁敷之,一日数次效。
4、治血热生癣:以生地黄汁频服之。
5、治伤肢折臂,断筋损骨,但有皮相连者:用生地黄研汁,好酒和服,一月筋皮连续,并杵碎,炒热封损处。
猜你喜欢:
1.中药生地黄的功效与作用
2.地黄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3.地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4.地黄的作用及鉴别
5.鲜地黄的功效作用及注意事项
生地黄有什么功效与作用生地黄有什么功效与作用
生地黄有什么功效与作用,相信大家对地黄并不陌生,我们常见的地黄虽然是熟地黄,但是生地黄对我们人体也有不少益处。
那么接下来我带大家一起详细了解下生地黄有什么功效与作用。
生地黄有什么功效与作用1
1、清热凉血
生地黄可入营血分,善于清热凉血,常可以用来治疗温热病热入营血,温毒发斑等症状。
2、止血
生地黄善于清解营血分子热而有凉血止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血热妄行导致的吐血、衄血、等症状。
3、清热养阴
生地黄甘寒质润,有清热养阴生津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内热消渴等病症。
4、滋肾阴
生地黄甘寒养阴清热,入肾经,能够滋养肾阴而将虚火,养阴津而泄伏热,可以用来治疗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等病症。
5、润肠通便
生地黄甘寒质润,善于滋阴润燥而通便,适用于治疗阴虚津伤,肠燥便秘者使用。
6、抗肿瘤
生地黄的抗肿瘤作用与增加免疫功能有关,地黄具有促进机体淋巴母细胞的转化、增加T淋巴细胞数量的作用,并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特别对免疫功能低下者作用更加的明显。
7、抗真菌
地黄水浸剂对须疮癣菌、石膏样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及奥杜盎小芽胞癣菌等多种真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8、抗炎
地黄煎剂及其提取液通过动物实验表明对动物甲醛性关节炎和蛋清性关节炎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并能抑制松节油皮下注射引起的肉芽肿和组胺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可见生地黄有明显的抗炎、抗过敏的作用。
9、镇静
怀地黄有明显镇静作用,其作用部位可能在大脑皮层,生地黄的镇静作用有利于缓解高血压病人的症状,明显改善高血压病人引起的失眠。
10、保护血管
地黄既有止血作用,
又有抗凝血作用,生地黄、熟地黄、生地炭、熟地炭的水煎剂都能明显缩短凝血时间,相互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11、强心
生地黄流浸膏对蛙心的收缩力有显著增强作用,对衰弱的心脏更显著,
但大剂量能使正常蛙心中毒,大白鼠静脉注射地黄的乙醇提取物、水提取物,对心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使心跳变慢甚至停止。
因此,大剂量使用地黄时应注意对心脏的毒性。
生地黄的禁忌
1、地黄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适用于热病热入营血以及热病伤津等证,清热凉血作用不及鲜生地,养阴作用强于鲜生地、弱于熟地黄。
生地是中药。
清热、生津、润燥、滑肠、破瘀、生新、止痛、调经、凉血、止血。
味甘、苦,性寒。
但是要注意对于一些寒性体质不要用。
2、生地黄苦寒清热,甘寒质润养阴,为清凉滋润之品,擅长于滋阴清热凉血。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肠。
主要用于瘟病热入营血症;血热妄行吐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等诸出血症;还治热病后期伤阴,阴虚发热,内热消渴的阴虚症;对于阴虚肠躁便秘可引起增水行舟的'作用。
3、所以生地是可以长期吃的,吃生地有很好的凉血作用,长期吃生地的人还可以养颜,是一种很好的中药材。
但是能长期吃也是有些禁忌的:
4、脾胃有湿邪及阳虚者忌服生地。
勿令犯铜铁器。
生地忌萝卜、葱白、韭自、薤白。
而且生地有早吃凉血,晚吃燥血的说法,这点需要注意。
生地黄有什么功效与作用2
生地黄的常用功效:
1、生地黄善于清热凉血,常用来治疗温热病热,温毒导致长斑的症状。
2、生地黄甘寒养阴清热,入肾经,能够滋阴补肾,从而起到养阴清火,滋阴生津清热的效果。
可以用来治疗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等症状。
3、生地黄主要用于治疗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还可以治疗肠燥便秘。
因为生地黄甘寒质润,所以既能养阴清热,又能生津止渴。
有热病阴伤,口渴的患者可以用生地黄加以伍麦冬、玉竹、沙参等药物来治疗。
4、生地黄中含有大量的甘露醇,谷甾醇,单萜,地黄甙等物质,这些物质具有抗炎,抗过敏,抗真菌,抗凝血的功效。
临床上常用生地黄来治疗肝肾阴虚,精血亏虚等疾病。
5、生地黄的抗肿瘤作用跟增强免疫功能有关,地黄具有促进机体淋巴母细胞转化,增加T淋巴细胞数量的作用,还可以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来说生地黄的治疗效果很好。
6、生地黄性寒,善于滋阴润燥而通便,适用于肠燥便秘的人。
7、生地黄含有的有效成分(R-BP-F)经过实验研究证明,对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来说可以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而且生地黄还含有止血的功效,能够缩短血液凝固所需要的时间从而达到止血效果。
这跟抗凝血酶的作用类似,以此来产生抗血管内凝血的功效。
8、生地黄可以单独食用也可以跟牡丹皮、芍药、麦冬、黄连、女贞子等药物一起使用。
将生地黄与煅牡蛎、黄芪等药物合用,可以治疗小儿虚热盗汗;生地黄跟车前草,鹿角胶等药物使用,可以治疗虚劳引起的小便出血;生地黄跟牡丹皮,犀角,芍药等药物合用可以治疗鼻子出血,吐血不尽等症状。
当然了,是药材就会有禁忌事项,生地黄也一样。
生地黄的禁忌事项有这些:《药性论》中指出,生地黄忌三白,三白指的是生地黄与萝卜,葱白,以及薤白相克。
生地黄性寒,所以脾胃有湿邪以及阳虚的人应该不要吃生地黄,误吃生地黄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鲜生地的功效与作用鲜生地的功效与作用
鲜生地的功效与作用,相信很多人都是吃过这种食物的.,不同的食物对人体产生的作用不同,有些疾病的产生就是因为吃错了保健食物,鲜生地是非常值得食用的食物,下面是鲜生地的功效与作用。
鲜生地的功效与作用1
生地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是凉血滋阴的主药。
主要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
生地是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
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习称“鲜地黄”;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习称“生地黄。
除去杂质,洗净,闷润,切厚片。
生地也叫生地黄、干地黄、大生地、鲜生地等。
生地味甘,性寒。
归心、肝、肾经。
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是凉血滋阴的主药。
主要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等症。
清热凉血,用于温病热入营血,身热口干,舌红等症,常与玄参、黄连等同用;用于血热妄行、吐血、尿血、便血等,常与鲜荷叶、生侧柏叶等同用。
养阴生津:用于热病伤阴,津伤口渴等症,常与麦冬、沙参等同用;用于阴虚内热消渴症,西医称为糖尿病,常常与山药、葛根、枸杞等同用。
鲜地黄:味甘、苦,性寒。
归心、肝、肾经。
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
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等。
生地一般煎汤内服,每日用量10-15g;或做丸散;或熬膏服都可以。
生地性寒滞腻,脾虚腹满便溏及胸闷食少者忌服。
生地常用,鲜地黄一般使用较少。
鲜生地的功效与作用2
功效
清热凉血,生津润燥。
鲜地黄外用有凉血散瘀,解毒止痛作用。
主治
用于急性热病,高热神昏,斑疹,津伤烦渴,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崩漏,便血,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劳热咳嗽,跌打伤痛,痈肿。
外用于乳痈,汤火伤、跌打瘀肿疼痛,暴赤眼痛,均可捣敷或取汁涂搽。
相关配伍
1、治吐血:生地黄汁一升二合,白胶一两,以铜器盛。
蒸之令消。
(《医心方》单神方)
2、治跌骨破碎:用生地黄捣烂,熨热过之,日夜数易。
若血聚,以针决之。
3、治伤肢折臂,断筋损骨,但有皮相连者:用生地黄研汁,好酒和服,一月筋皮连续,并杵碎,炒热封损处。
4、治乳痈:地黄汁敷之,一日数次效。
(2-4方出自《卫生易简方》)
5、治血热生癣:以生地黄汁频服之。
(《千金要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捣汁或熬膏。
外用:适量,捣烂敷;或取汁涂搽。
使用注意
胃虚食少、脾虚有湿者慎服。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洗净泥土,除去须根及芦头。
用时切成段或片。
关于鲜生地黄的功效与作用和鲜生地黄功效作用与主治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收藏本站。
这一章我们来了解一下啥叫崩漏,相信很多女性朋友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这词。下面棠子就带大家来详细了解一下,它是个啥东西。
崩漏 是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出血的总称。临床以阴道出血为其主要症状。
若出血量多而来势凶猛者,称血崩或者崩下;若出血量少,但持续不断的,称为漏下。若经期延长达2周以上者,应届崩漏范畴, 称为经崩或经漏。
崩漏多发生在青春期及更年期。
现代医学中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女性生殖器炎症和肿瘤等所出现的阴道出血症,皆属崩漏的范围。
《济生方》说:“崩漏之病,本乎一证,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本病属常见病,常因崩与漏交替,因果相干,致使病变缠绵难愈,成为妇科的疑难重症。
1、规则性出血,经期延长量多;
2、不规则出血,量多或淋漓出血,时间长短不一,长期出血者可致贫血。
1、 肝 :精神刺激,使肝郁气滞,郁久化热,热盛迫血妄行。
2、 脾 :思虑伤脾或饮食不节损伤脾气,脾虚不能统血,营血外溢引起。亦有由于平素阳盛血热,饮食不节,脾不运湿,湿从热化,湿热内蕴,血热妄行而引起的。
3、 肾 :为先天之本,肾气不足,或大病久病耗伤阴血,而致肝肾阴虚,冲任不能固摄而出血。
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引起冲任不固的常见原因有肾虚、脾虚、血热和血瘀。
先天肾气不足,少女肾气稚弱,更年期肾气渐衰,或早婚多产,房事不节,损伤肾气,若耗伤精血,则肾阴虚损,阴虚内热,热伏冲任,迫血妄行,以致经血非时而下;或命门火衰,肾阳虚损,封藏失职,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亦致经血非时而下,遂成崩漏。
忧思过度,饮食劳倦,损伤脾气,中气下陷,冲任不固,血失统摄,非时而下,遂致崩漏。
素体阳盛,或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感受热邪,或过食辛辣助阳之品,火热内盛,热伤冲任,迫血妄行,非时而下,遂致崩漏。
七情内伤,气滞血瘀,或感受寒、热之邪,寒凝或热灼致瘀,瘀阻冲任,血不循经,非时而下,发为崩漏。
塞流即是止血。崩漏以失血为主,止血乃是治疗本病的当务之急。具体运用止血方法时,还要注意崩与漏的不同点。治崩宜固摄升提,不宜辛温行血,以免失血过多导致阴竭阳脱;治漏宜养血行气,不可偏于固涩,以免血止成瘀。塞流之药可酌用十灰散、云南白药、紫地宁血散等。
澄源即是求因治本。崩漏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针对引起崩漏的具体原因,采用补肾、健脾、清热、理气、化瘀等法,使崩漏得到根本上的治疗。塞流、澄源两法常常是同步进行的。
复旧即是调理善后。崩漏在血止之后,应理脾益肾以善其后。历代诸家都认为崩漏之后应调理脾胃,化生气血,使之康复。近代研究指出,补益肾气,重建月经周期,才能使崩漏得到彻底的治疗。“经水出诸肾”,肾气盛,月事才能以时下,对青春期、育龄期的虚证患者,补肾调经则更为重要。当然复旧也需兼顾澄源。
总之,塞流、澄源、复旧有分别,又有内在联系,必须结合具体病情灵活运用。
(一)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断,血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酸膝软,手足心热,颧赤唇红,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肾阴不足,虚火内炽,热伏冲任,迫血妄行,故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断;阴虚内热,故血色鲜红,质稠;肾阴不足,精血衰少,不能上荣空窍,故头晕耳鸣;精亏血少,不能濡养外府,故腰腿酸软;阴虚内热,则手足心热;虚热上浮,则颧赤唇红。舌红,苔少,脉细数,也为肾阴虚之征。
【治疗法则】: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方药举例】:左归丸(《景岳全书》)去川牛膝,加早莲草、炒地榆。
熟地、山药、枸杞子、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川牛膝
方中熟地、枸杞子、山茱萸滋肾阴而填精血;山药、菟丝子补肾阳而益精气,寓阳生阴长之意;龟板胶、旱莲草、炒地榆育阴凉血止血。全方共奏滋肾益阴,固冲止血之效。
若阴虚有热者,酌加生地、麦冬、地骨皮。
本型也可用育阴汤(《百灵妇科》)。
熟地、山药、续断、桑寄生、山茱萸、海螵蛸、龟板、牡蛎、白芍、阿胶、炒地榆
熟地、山茱萸、续断、桑寄生补肾益精;龟板、牡蛎、海螵蛸育肾阴、固冲任,涩精止血;山药补脾阴,白芍敛肝阴,阿胶养血滋阴也能止血,地榆凉血止血。全方既滋肾益阴,又固冲止血。
(二)肾阳虚证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多,淋漓不尽,色淡质稀,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脉沉弱。
【证候分析】:肾阳虚衰,冲任不固,血失封藏,故经乱无期,经血量多,淋漓不断;肾阳不足,经血失于温煦,故色淡质稀;肾阳虚衰,外府失荣,故腰痛如折,畏寒肢冷;膀胱失于温化,故小便清长;肾阳虚不能上温脾土,则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脉沉弱,也为肾阳不足之征。
【治疗法则】:温肾助阳,固冲止血。
【方药举例】:大补元煎。酌加补骨脂、鹿角胶、艾叶炭。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不思饮食,四肢不温,或面浮肢肿,面色淡黄,舌淡胖,苔薄白,脉缓弱。
【证候分析】:脾气虚陷,冲任不固,血失统摄,故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脾虚气血化源不足,故经色淡而质稀;脾虚中气不足,故神疲体倦,气短懒言;脾主四肢,脾虚则四肢失于温养,故四肢不温;脾虚中阳不振,运化失职,则不思饮食;脾失运化,水湿内停,水湿泛溢肌肤,故面浮肢肿。面色淡黄,舌淡胖,苔薄白,脉缓弱,也为脾虚之象。
【治疗法则】:健脾益气,固冲止血。
【方药举例】:固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白术、黄芪、煅龙骨、煅牡蛎、山茱萸、白芍、海螵蛸、茜草根、棕炭、五倍子
方中黄芪、白术健脾益气以摄血;龙骨、牡蛎、海螵蛸固摄冲任;山茱萸、白芍益肾养血,酸收止血;五倍子、棕炭涩血止血;茜草根活血止血,血止而不留瘀。全方共奏健脾益气,固冲止血之效。
若出血量多者,酌加人参、升麻;久漏不止者,酌加藕节、炒蒲黄。
若阴道大量出血,兼肢冷汗出,昏仆不知人,脉微细欲绝者,为气随血脱之危候,急宜补气固脱,方用独参汤(《景岳全书》)。
人参25g,水煎取浓汁,顿服,余药再煎顿服。
或用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救治,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以固脱。
人参、麦冬、五味子
若症见四肢厥逆,冷汗淋漓,又为亡阳之候,治宜回阳固脱,方用参附汤(《校注妇人良方》)。
人参、附子、生姜、大枣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血色深红,质稠,心烦少寐,渴喜冷饮,头晕面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热伤冲任,迫血妄行,故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血为热灼,故血色深红,质稠;邪热内炽,津液耗损,故口渴喜饮;热扰心神,故心烦少寐;邪热上扰,故头晕面赤。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血热之象。
【治疗法则】: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方药举例】:清热固经汤(《简明中医妇科学》)。
生地、地骨皮、炙龟板、牡蛎粉、阿胶、黄芩、藕节、陈棕炭、甘草、焦栀子、地榆
方中黄芩、地骨皮、生地、阿胶清热凉血益阴;龟板、牡蛎育阴潜阳,固摄冲任;焦栀子、地榆清热凉血止血;藕节、棕炭涩血止血;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之效。
若肝郁化火者,兼见胸胁乳房胀痛,心烦易怒,时欲叹息,脉弦数等症,宜平肝清热止血,方用丹栀逍遥散加醋炒香附、蒲黄炭、血余炭以调气理血止血。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净,血色紫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或弦涩有力。
【证候分析】:瘀滞冲任,血不循经,故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断;冲任阻滞,经血运行不畅,故血色紫黯有块,“不通则痛”,故小腹疼痛拒按。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或弦涩有力,也为血瘀之征。
【治疗法则】:活血祛瘀,固冲止血。
【方药举例】:逐瘀止崩汤(《安徽中医验方选集》)。
当归、川芎、三七、没药、五灵脂、丹皮炭、炒丹参、炒艾叶、阿胶(蒲黄炒)、龙骨、牡蛎、乌贼骨
方中没药、五灵脂活血祛瘀止痛;三七、丹皮炭、炒丹参活血化瘀止血;当归、川芎养血活血;阿胶、炒艾叶养血止血;乌贼骨、龙骨、牡蛎固涩止血。
1、参三七粉3克,温开水送服,每日2次。
2、云南白药0.6克,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
3、宫血宁,每日3次,每服1-2粒。
4、宫泰冲剂,每日2次,每服2包。
1、避免过度精神刺激,注意劳逸结合。
2、出血多时多卧床休息,避免劳累。
3、出血期间保持外阴清洁,禁止同房。
4、饮食有节制,少吃辛辣或生冷食物。
本章医学文献:《太平圣惠方》、《食医心鉴》、《圣济总录》、《安徽中医验方选集》、《中医妇科学》、《简明中医妇科学》、《景岳全书》、《内外伤辨惑论》、《校注妇人良方》、《济生方》等。
好啦,这一章有关崩漏自诊自疗的文就完结了,以上文仅供参考
女性健康目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2359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产妇出虚汗一般多久
下一篇: 半个月能测出怀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