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传统典籍 >> 道学八大支柱 >> 道学支柱之治国道学

浅谈老子的治国理想

大道家园 2023-04-21 12:04:11

浅谈老子的治国理想



英国著名近代生物化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两千多年来,道家思想源远流长,它如同一股清泉般荡涤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将勃勃的生机注入中华文化之中。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眸道家思想时,依然感叹于老庄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依然感受到道家思想的智慧在熠熠生辉,依然从中体悟到今时今日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启示和动力。所以,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老子的治国理想以及对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些启示。

一.从《道德经》看老子对统治者本身的要求
展开《道德经》,老子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道”与“德”相交融的理想世界,其间“道”成为了万物的本源和主宰,由“道”演化出了世间的万事万物和自然规律,即所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第42 章 以下只注章数)且不论这种说法对错与否,但我们从中已可以看出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已开始探求宇宙的本源,万物的始祖,原始哲学思想的萌芽已经产生。而 “圣人”成为老子理想中的统治者,那么到底什么是圣人呢?老子也给出了我们答案。在《道德经》第17章中老子将统治者划分为四类。“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统治者即圣人,百姓并不知道有他的存在,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教之言”(第2章),以无为而治的思想统治百姓,顺应百姓生产生活的自然规律,不利用权力干预百姓,不利用法规束缚百姓,所以百姓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的统治者,百姓亲近并称赞他,实行儒家“德政”,但其实已开始以 “有为”的思想统治社会。“其次,畏之”,再次的统治者,百姓畏惧他。实行法家“法治”,用法律束缚和控制百姓的言行举止,用严刑峻法镇压人民。“其次,侮之”,最差的统治者是被人民所轻侮的。当人民被逼得走投无路,以不畏死的精神藐视统治者时,那么人民的反抗也就不远了,这样的统治注定无法长久。由此可以看出:老子心目中最理想的统治者处之以无为之道。他悠闲自在,诚朴信实,很少发号施令,与百姓和谐相处,只需顺应自然和社会规律,不恣意,不妄为,社会自然而然就能治理好,因为“我本自然”。虽然从中可以看出老子“乌托邦”式的幻想,但依然可以感受到给历代统治者的种种启迪和达到过的良好效果。如汉初的 “文景之治”正是黄老之道的生动体诠释,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减少赋税,徭役和兵役,使百姓休养生息,为其后汉武帝时期的空前繁荣奠定了基础。
老子亦对圣人进行了具体的描述。“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第58章),圣人能做到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也就是说圣人能掌握好为人处世的“度”,不炫耀,不夸赞,能将自身的光芒隐没,拥有一种虚静的心态,获得一种超然的境界,在无形中达到治国的目地。“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第72章),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且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也不显示高贵。“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66章)。总而言之,圣人以不争,处下,居后,谦卑的态度统治百姓,和光同尘,韬光养晦,以达到清静无为的统治态度,以求“无为而无不为”的理想状态。

二.从《道德经》看老子的治国方法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57章)。这段话充分体现出老子的治国方法——无为而治,崇尚“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以到达“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我们所要明确的是:老子提倡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按照自然的规律,社会的规则,不妄为,不非为,遵天道,从人性,从而也就无所不为了。所以统治者和决策人必须做到无为才能一切顺利,事业可成。也启示着历代的统治者要尽量减少对百姓的干涉和束缚,使民自由发展,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老子对无为而治还有一个精妙的比喻:“治大国,若烹小鲜”(第60章)。统治者只有小心谨慎,严肃认真,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左右国家,不经常法律迭出,滋扰百姓生活,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若朝令夕改,朝三暮四,百姓便无所适从,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生活,也就违背了无为而治的总体思想,那么国家离灾祸也就不远了。这告诫了日后的统治者治理国家就像烹鱼一样,要协调好各方面的矛盾关系,使之共存共荣,相互促进,掌握好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度”①,做到使统治不扰民,又能使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这就需要后世的统治者以无为之心处以无为之道。
老子还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治国的方法和途径,值得我们后代人学习和借鉴。例如“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第63 章),告诉我们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的做事原则,也体现出哲学中一种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的转化关系。“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第23章)此句以狂风暴雨不能长久做比喻,告诫统治者暴政和苛政更无法长久,如秦、隋皆二世而亡,所以要达到虚静的社会状态,必不能实行暴政,强制百姓,也不能用苛捐杂税榨取百姓,而要减少以强制性法令干涉百姓生活,符合自然规律才能长久生存。
在《道德经》的最后老子着力描写了“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蓝图。这是一个宁静安详的小乡村,人口很少,邻国相望,各自独立,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大概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欺骗,安静祥和,充满田园气息的乡村,人们以原始而自然的方式生活,不追求物质和精神进步,安于简朴,不愿远徙,过着一种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农村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描述的景象大致与之相同。但在笔者看来,这种理想社会缺乏其存在的现实性和可能性。生产力的发展必将冲破这种封闭式的生活方式,国家统一是当时社会的潮流和历史的必然趋势,即所谓的“分久必合”。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体现了其消极避世的思想和一定程度上的 “愚民”政策,无法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不可能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和采纳。老子所提出的“绝圣弃智”“不尚贤”等思想也不符合当今社会的主流,体现了其思想的局限性。但我们也不可以完全否定道家思想,千百年来道家思想经久不息,必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理由,毕竟道家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治国方略和社会理想,同时还有一种宝贵的辩证哲学思想,其中的大部分思想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其思想的光芒依然闪耀于今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们对道家思想应有的态度。

三.从《道德经》看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启示
老子以一个智者的眼光,看透了人世间的沧桑变化,以一种“出世”的精神,构建心中的理想政治和社会。他对理想社会的形成和秩序都提出了相当独到的见解,给我警醒最深的是“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体现出一种辩证而生的哲学道理,万事万物都是相辅相成而存在的,此消彼长,周而复始。从这句话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这样一种观点:社会对于某种德行的大力提倡,正是社会上这种德行的缺失所致。正是因为大道被废除了,所以要提倡仁义。因为家庭出现了矛盾,所以要提倡孝顺慈爱。从古人的观点关照现代生活亦是如此,不禁让我感悟到先知的智慧。当代社会,对诚信大力提倡,讲求人与人之间要讲诚信。这本是人类社会生存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但现在却要写入法律,用法律的力量来提醒和约束人的行为,最自然的本性却需要提醒,讲诚信问题被抬到如此之高的地位,难道不是人性的一种悲哀吗?所以处于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的我们,在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诱惑面前,不能迷失了自我。在名利的问题上,老子反问世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第44章)失去了健康和生命,名利得失就失去了它依附的根本,那还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要得到真正身心的宁静,就应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以一种风轻云淡的态度看待这物欲横流的名利场,抽身而出以达到真正的平静。但也有人反驳到说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之说,将追逐名利看作是理所当然之事。其实不然,“太史公说这话的一刻,决然是超越了名利的。”②司马迁以一种局外人的眼光讲述了经济生活中的真实现象,道出了一个事实,以“利”为轴的经济运行事实。正因为看透了社会的本质,才能跳跃出利益熏心的名利场。因为看透,所以超然。所以指出之一现象是要其实人们要摆正名利的位置,不要被名利绑架,不让名利成为人生的负担,富贵与贫贱都只是相对的,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富有,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贫贱。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与老子提出的“知足者富”的修身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外,老子还具有非常明显的反战思想,呼吁世界和平,对当今世界的和谐和发展尤为重要。老子提出“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第30章) “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第31章)由此看出老子十分厌恶战争,明确地反对战争。这与老子当时所处的时代有很大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火不断,不仅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同时也扰乱了社会秩序,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老子身为没落贵族,与百姓同甘同饮,深刻地体会到战争所带来的苦难,深切地同情百姓的疾苦,所以老子会产生与当时社会现状完全相反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在理想与现实的痛苦挣扎中,老子选择了“不争”“守中”“知足”“无为”“道法自然”的治国处世之道,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就单说 “反战”这一点,就值得当代领导者们仔细思量,深切体悟。当今社会并不太平,局部战争不断。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也许是让我们90后一代人真真正正感受到了战争并不遥远的一刻。现在回想起来,那些可怖的灰色画面依然历历在目,不堪回首。废墟中的城市,连片的救助营,孤儿绝望而孤寂的眼神……这一幕幕不禁让我窒息和绝望。所以笔者始终认为战争应是解决问题的最后方法和底线,任何统治者都应谨慎使用战争,不轻易发动战争,更不能将战争作为侵略和掠夺的手段,维护世界和平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我国现阶段的和平发展道路与老子的反战思想达到了千百年间的呼应,是对老子反战思想的继承和现代社会的创新。所以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能以牺牲别国利益换取自身的发展,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综上所述,老子在千年前提出的道家思想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我们应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博采众长,古为今用”的态度来继承和发展道家思想,为人类求生存,为世界求和平,为科技求创新,为社会求和谐,用道家思想开拓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①张炳玉:《老子与当代社会》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8年 第50页
②张雷锋:《谈古论今说老子》中国致公出版社 2008年 第48页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70/6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