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读经教育

也谈青少年读经的意义

大道家园 2023-04-21 12:04:11

上海同济大学   邵龙宝

青少年读经活动是伴随中国经济的起飞、政治上的独立,由中华中兴到"盛世修典"的传统文化热而引发的弘扬和发掘自己的文化资源的一种文化自信、自觉的教育行动。中华古诗文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读经活动的影响,不仅仅在中国,若干年后也会辐射到全世界。
《论语》等经典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国人的文化生命的不竭源泉。在基督教国家,一个有身份的人一定读过《圣经》,在伊斯兰国家,一个有文化的人也一定读过《古兰经》,对于一个有教养的西方人来说,没有读过荷马史诗、柏拉图的《理想国》,莎士比亚的作品,总不是体面的事。但是,一位中国大学生毕业之后,却从来没有触碰过《论语》等经典,在中国社会则是极其正常的。人们似乎已失去记忆:今天我们所站立的这块大地曾是多少先人站立过的地方,先人们在生产劳动和文化创造中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在亚斯贝尔斯看来,公元前2世纪到8世纪之间是人类文化第一次大发展的轴心时代,孔子与苏格拉底、释迦牟尼、耶稣各自在中国、古希腊、印度、中东、伊朗等地同时创造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孔子是其中最伟大的思想范式的缔造者之一。孙中山先生曾经说:"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世界上最为丰厚的为人处世、道德修养方面的文化资源。"可惜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所致,在教育的可操作层面,传统经典一直成为稀缺的内容。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现实问题,我们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而引导青少年读经则是最为有效的途径和措施。经济全球化正在加速各民族文化的融合,有利于人类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但经济全球化也使某些发达国家以文化霸权的姿态推行所谓的"普遍主义价值",以泯灭和消解民族国家自身的文化认同,以竭力提高其"使人随我所欲"的软实力(约瑟夫o奈)使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文化缺乏生命力、丧失根性。读经活动有利于抵御文化霸权主义的侵蚀,强化中华民族的寻根意识和文化认同感。"文化认同"是每一个体人所归属的民族文化基本身份的自我定位。只有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才会有中国灵魂,才会有世界眼光,才能以此为前提继承全人类的文化遗产。让孩子们从小就懂得识别自己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身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具有文化自觉意识,在今天显得格外重要。"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崛起,异质文化的撞击和沟通遍及全球,商品大潮对人文情趣提出严峻的挑战。因此,做好面向新世纪的人文精神建设这篇大文章,乃是一个民族能否以独特的精神风范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战略性问题。"(杨义)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读经是为学会"得道"做人,是一种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做一个对得起天地良心堂堂正正的人,学会生存之道、生命智慧。经典中有许多人生的真谛和高明的哲理,渗透着中国文化特有的道德理性和实践理性的能动性,良知和良能必须存养、习练,在实践中磨砺,读经的好处是在把经典的思想通过诵读、默念、背记,与自己内在的良知良能融为一体,以为日后的精神修养打下一个最为坚实的学养的基础。《四书》等经典都强调人的实践理性的自觉在真诚的道德践履中择善固执,以实现道德生命的自我完成。道德寓于自然生命之中,"按照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思路,中西哲学都根源于人与自然的断裂┈对人的自然状态、物质生命的否定、漠视和淡化。中国哲学也在人心和道心、人欲与天理的区分中,否定了人的自然欲望的道德意义。"①这种对自然生命的贬抑导致难以成为普通大众的精神自觉。马克思认为,生产过程是人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统一的过程;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的生产劳动是历史存在的前提,也只有在满足了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之后,才能有人的精神生命包括理论理性能力的自由发展。马克思并没有否定中国儒家道德生命自我完成的理想,但认为其前提是只有在物质生产高度发展、基本社会制度的正义,这是人的自我完善的新的存在视域的开放。我们没法告知少年儿童这样难懂的道理,但是我们在引导孩子们读经时应该自己明了在读经的背后我们有着试图将马中西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全球视域中进行综合创新的理论出发点和归宿。
读经有利于强化素质教育,全面提升中华民族的人文素养。随着信息化、网络化进程的加快和应试教育的节奏加快,中国的孩子们越来越不会用手写汉字,看不懂文言;英文的重视程度几近于母语,这种状况发展下去,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质必然会不断下滑,重理轻文、重功利、轻道义的社会风气就难以抑制,中国古代的诗歌辞赋、琴棋书画等民族瑰宝就会在相当程度上失传和被丢弃。"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代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余秋雨)"幼年的直感能力强,记忆能力也强,若以唱歌和游戏及说故事的方法教孩子们学古诗,他们不仅很快就可以熟记成诵,而且会感到很大兴趣。若老师善加引导,他们还可在学诗的同时,学到很多有关历史、地理及文化方面的各类知识,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无穷。"(叶嘉莹语)"一个人,如果他从来不知道孔子、老子、孟子、庄子是何许人,从来没有读过、听过诗经、唐诗、宋词,如果他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一无所知的话,他就没有资格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无法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陈越光语)真正的大学是思想库、精神文明的辐射源、社会发展的智慧源泉,它不是为培养熟练的技术工人、精明能干的老板、长袖善舞的政客,而是培养具有原创性的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大师。它所要解答的问题是带根本性的大问题,包括人世起始,当下命运、终极关怀,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等……它培养能献身于社会与他人道德和精神上完美的人。人文科学必须直面"做人究竟意味着什么?青少年读经有利于提升大学的人文内涵。从孩提时就打好国学的根基,提升读书、作文包括口头语言和学习外文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有效开发左脑和右脑的协调开发,古诗文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在诗文中的智能、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读经有利于维护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纯洁和尊严,有利于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确立起理性的爱国信念,有利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如果能把读经与传播现代理念相结合,还有利于现代公民社会的形成,有利于具有中国特色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四有新人培养目标的实现。当然,在引导孩子们读经时要注意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以克服我们教育中忽视创造力培养的欠缺,同时要相信今天的孩子们在开放的世界中有他自己辨别事物的能力。让我们的青少年从小读经还蕴藏着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即它有利于弥合精英--大众与经典文化之间的距离。现在经典文化在不同阶层间存在突出的分化,这不仅与我们的公共教育的欠缺有关,还与历史上对待传统经典的看法有关,引导青少年读经有利于实现全体公民平等享受经典文化资源的权利。
读经的一大难处是不能使读经成为"死"读书,而应将它读"活"。这里的"活"是要与人类文化的精髓加以融合,不能只要自己的经典,不要人家的经典,抵消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近代以来我们缺少西方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那样一种比较深刻的文化反思。启蒙的实质是每个人大胆地运用自己的理性,中国人距离这种境界似乎还有一段差距。与西方哲学对人类做出的两个最重要的历史贡献相比,我们缺少哲学知识的系统性的积累。"西方的两个最重要的历史贡献:一是发展了有关人性、意识能动性原理的客观知识的形而上学;二是发展了有关公共生活、政治生活制度建设的政治哲学。"②前者表现为把道德意识构建出一种知识系统,后者表现为将"天赋人权"、"契约论"、"自由、平等、博爱"等理论原则,以"普选制"、"代议制"、"权利制衡"等制度设计,奠定了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主导精神和制度框架。我们的"致良知",诚如王阳明所说,是要在自己的行为实践中去发现、扩充良知,强调道德的"良知"应落实在行为之中,"良知"只能以实践工夫为实存形态。然而这种"良知"的实现只有在具体的道德情境中才有其实现的正当性和客观性,所以难以"形成先验的、纯粹实践理性的知识系统"③。因此,中国哲学没有发展出客观化的、知识形态的形而上学。我们必须看到,"对传统经典的重视也是政治民主化的一种走向,不是如全盘西方化的自由主义者那样向西方寻求思想资源,而是在复归传统中,在儒家的民本思想中寻求依据。"④我的看法是把我们经典中的圣贤之言与现代化的科学、民主、理性、公共生活、公共理性、公共精神、契约精神相结合,才能创造性地转化为一种理性规则、理性的实践、由理性控制的精神,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事业的精神动力。这是新时代传统文化现代转换的一种路径,也是我们引导青少年读经活动时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
引导青少年读经有百利而无一害,但是究竟如何读才能切实有效却值得很好地研究。我的看法一是要有一定的分析,不加分析把经典中的话都当作精神指南恐怕不行。要想使圣贤人格在现在成为青少年的楷模就必须融入现代精神。怎么融入是一个难题。"所谓经典是反映了大自然的运动方式,所以才能不期然地与现实重合。"⑤二是应以少而精为要。现在的孩子们处在一个开放的世界环境中,你不让他学外语、玩电脑、参加各种数理化的竞赛似乎不可能。如何使传统经典与现代化的手段和措施结合起来,日本、韩国有不少可资借鉴的经验。假如我们能开发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学习《论语》等《四书》和《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篇章和名句格言的软件产品,配以动画、音乐等辅助,既有原汁原味,又有现代化的品味,也许对引导读经不无裨益。三是引导读经,也有一个"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的问题。前者强调恢复经典的原貌和本意,要求越原汁原味越好,后者重在阐释今天我对经典的理解和发挥,具有一种个性化和现代感。引导学生读经,不可能要求老师们把每一句话作这样的"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的阐释,但是这不能不说是整个工程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总之,关于读经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一个可行的操作系统,它应测算出一名中小学生在不同年级,在一个学期中用于读经的时间以多少为最佳,在不同的年级或年龄以读什么篇章为合适,各占多少分量和比重,彼此之间既不重复,又能体现一种由浅入深的层次和进度。从小学到大学应该读完哪些经典为标准,这样到大学毕业,每个人都有几十篇经典的积累,会是一种怎样的文化底蕴?再如,考试怎样与经典的传播学习相联系?如何让读经进入到教育层面,成为法律上的规定,为达此目的我们应该作怎样的努力和奋斗?



注释:
①②③孙利天,生命领会和精神自觉--中西马哲学会通的辨证本体基础,新华文摘,2008年第7期,36、34、35页。
④⑤王安忆、曹锦清,摘自文汇报2007年10月28日第8版,《传统经典与大众生活》。
本文还参考了来自ICI国际文教基金会武汉大方文教的名家谈儿童诵读工程。


作者简介:邵龙宝,同济大学法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比较文化与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06/1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