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兰亭序》
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几十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了序文手稿,称为《兰亭序》。
学书法的,几乎都知道这个大名鼎鼎的《兰亭序》这个书帖,这几乎代表了古代书法的最高境界之一。
后人的书法有超过的吗?有!但是谁也不愿意去抢这个第一,也没法抢。即便书法再美,这幅字的历史文化地位是没法撼动的。除非后世的书法家也能玩穿越!
汉字从象形的图符发展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逐渐正规,逐渐简化。再到秦末、西汉的隶书,至东晋,出现更为简化适合快速书写的行书,其表意功能、书写功能、观瞻性等方面,日趋完美中。
在这种前提之下,出现了当时的《兰亭序》。这已经不仅仅是字好、行文的文笔好的简单意义,它代表了汉字的一个转折点,一个未来的发展方向,一个规范化、美化的未来。
殷商甲骨文作为文字的发展,功用优先;而规范一些的金文更在意表意,书法的美感略显朴素;至秦朝李斯的《峄山石刻》,代表了秦朝书法的一个高峰,美感有了,但过于繁杂,不易快速书写;至《兰亭序》,这些问题初次几乎完美地同时解决了。
《兰亭序》简单介绍到这,现在通过上述这个故事,请回答一个大题:
当时修禊这亭子,几个角?
这脑筋急转弯有点突然,但是,这才是今天要说的正事。
古代的四角亭当时没照片,也没录像,也没画家画出当时的景象。
但从文化的历史发展角度来看,当时的亭子是四角。
两点证据:
一、维字的古意
《説文解字》:維,車蓋維也。从糸,隹聲。
当时的车盖,称为维。后来的轿子的顶盖,多为四角。
从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发现的车盖,是圆形的,酷似现代的雨伞。而维,古代是指那些从顶部引出的斜拉筋,古人用的材质是绳子。
且洛书的几何之象是金字塔的俯瞰图,亭子顶部的俯瞰图,也就是四角。
二、亭子的发展
后世的亭子有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十二角。
从古代数理文化的发展而言,四角是河图、洛书之象;五角是五行之象;六角、十二角是道家用数;而八角是儒家用数,后来佛教传入,与儒家同时使用八角,出现八角塔。
也就是年代越往前追溯,四角亭的概率越大。
古人建亭子的功用古代亭子,多在路边,为行人歇脚、避雨之用。当时的绅士,钱若有盈余,便去修功德,建亭子成为一种公益。
后世亭子,演变为园林内部景观之用。
王羲之等人修禊的这个亭子, 便是修功德而建。
一众文人,在修禊之后的剪彩仪式上,饮酒赋诗,才有了王羲之这个总序。酒过两碗,借着酒劲和兴致,王羲之挥毫,一蹴而就。其文采才情自是不用说。即便当下,能够立即写出如此一篇精彩文章的,也是文人中的精品。
道
古人为何建亭子即然为了遮光挡雨,古人为何要建个亭子,而非房子?
为求美观、经济、有文化内涵!
这里仅仅解释这个有“文化内涵”。
在鲁班之前,古人造房,未见有图纸留存。至鲁班,已经是整理完善了古代木匠的基础工艺。
那么,这个亭子的图纸是什么?
河图、洛书的数理一统兼容表达!
河图、洛书之象发现河图洛书的几何之象,还是从学国画说起。
国画的亭子
当我们将画的后侧确定为南方的时候,河图中间的一、四、十就成为亭子的顶盖。
河图中间的一、四、十
一、四、九数序是简单平滑的平方抛物线,而一、四、十中的十。造就了亭子的檐角上翘,曲率改变了。
亭子的角为何上翘--关键在十
处处有数学,就看我们留心不留心了。这个飞檐,后来被夸张美化,挂上风铃,骑上龙子,谁还记得这个数字十的功用呢?
河图、洛书宫位变化比较
河图接下来的外圈,与洛书的外圈,数字总数是一致的。这也就是这是亭子顶部与下方的重檐的衔接部分,或者说数理一统的部分。
文王演绎后天八卦,就是将火宫与金宫调换了一下位置,以对应洛书的数字,为伏羲八卦增加了一层文化的加密锁。
河、洛的对比表达
当我们把河图、洛书这样画在一起的时候,这种数字特征就明显了。
从几何形态而言,只要四方就可表达河图、洛书数理一统的概念。它即是洛书九宫的外围,也是河图的外围。
当然,这里如果采用太极的圆,也会起到数理一统的文化目的。鉴于天圆地方一统的考虑,以及圆在建筑上的难度,古人选择方是简化的首选。
用太极的圆进行数理一统的衔接
那么,亭子下方的重檐,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四方形。在古代数理文化中,圆方是一统的。后来的天坛,采用了天地都是圆的特征,这时候的建筑工艺水平也提高了,圆不再是建筑的难点了。
下图是帮古人画出来的四角重檐亭子的图纸:
河、洛一统数理的表达
中国古人,从未操心过河、洛数理一统的问题,这是基于圆方一统为基础产生的兼容性的数理文化。这个亭子就是古人数理文化一统兼容的见证。
河图、洛书这是阴阳表达,而真正河、洛一统的表达,就在我们司空见惯的亭子里面。默默流传几千年,以至于我们甚至忘了古人的初衷。
岁月如梭,“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多少个长亭外,古道边的故事,在流传。多少个亭子下面,曾闪过古人倩丽婀娜的身影。
亭子的发展,如今已经更多是园林建筑装饰意义了,但是,那翘起的飞檐,仰天的龙子,保留下来的是一种文化的情怀。虽不曾想起,但也从不会忘记。
河洛文化的情怀,随时光流淌。梦回之际,不妨看看古人的数理。
待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03/26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道数」河图洛书,绘制着你我的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