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易学精研

《周易》哲学观对道家太极拳的影响

大道家园 2023-04-21 12:04:11

何胜保

一、前言

《周易》哲学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史书典籍之一,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被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医家等奉为圭臬,这一包罗万象、玄奥神秘的哲学论著为中华武术文化的创作和形成开辟了广阔的哲学天地,闪烁着华夏先哲们智慧的灵光。先古人们对《周易》哲学中的阴阳、刚柔、变化、天人合一、始终、坎离、震艮等喻示哲理进行解释和阐发的过程中,形成了多样的武学流派,其中,对道家太极拳思想形成的影响极为深远。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太极拳也正是以《周易》哲学思想为基础,在对天地万物、自然规律客观认知和把握,对宇宙、人生现象的思考,以及对世事变幻法则的全面认识的进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武学文化体系。因此,这就需要从事物发展本源的角度来展开最为本质的探索,研究《周易》哲学对道家太极拳思想的统摄与影响,才能赋予道家太极拳思想以全面清晰的认识。

二、道家太极拳名称的来源

太极发端于易,《易·系辞上》云:“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意思就是说,在易成卦的过程中,先是有太极,然后由太极分成阴阳二爻(即:两仪),二爻相加有四种可能的形象(即:四象),也可以看出《周易》作为穷尽天地奥秘的哲理书,也是对天地开辟的概述,是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太,即大;极,指尽头,极点,物极则变,这也说明《周易》把宇宙万物的变化之源称之为太极。道家文化也正是吸收了《周易》哲学中的太极观,把宇宙看成是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无极即道,是比太极更加原始更加终极的状态。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道家太极拳早期被称之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据史料记载,有关太极拳的名称最早见于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确立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这也是根据《太极图说》而立论的,这种无极而太极的哲学命题脱胎于老子的《道德经》,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王宗岳《十三势歌》载:“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此处的长拳即为太极拳。十三势也是吸收了《周易》哲学中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之说,以此来比喻太极拳的手法、步法等。由此可以看出,《周易》哲学对道家太极拳的影响深远。


三、《周易》阴阳五行哲学观与道家太极拳

《易经》认为宇宙的初始状态为混沌,用太极( QQ截图20151031120240)表示,太极生两仪,才出现了阴阳之说。老子在《道德经》中日:“万物负阴而抱阳。”孔子在《易·系辞》中日:“一阴一阳谓之道。”《周易·乾凿度》日:“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这一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把自然界的事物看成是相对立的两个方面,用阴阳二气的对立和消长作为来解释事物变化的运动规律,说明万物变化的过程,而在春秋时代《周易》学说中并没有谈及“阴阳”的概念,以阴阳解《易》大约始于战国,庄子·天下》中谈到:“《易》以道阴阳。”认为阴阳二气相交产生万物。《系辞·下》说“:阴阳合德,刚柔有体。”《系辞》又载曰:“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

《周易》中对于阴阳的思维方式作为哲理指导被广泛地运用于道家太极拳理论之中。道家太极拳讲求进退、虚实、动静、刚柔、显藏、开合、虚实、慢快、曲直、抑扬、内外、攻守等,这一对立统一的概念范畴也正是《易》学中阴阳哲理的核心。王宗岳《太极拳论》云:“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道家太极拳阴阳观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形成了阴阳虚实要含蓄在内,具有柔中寓刚、柔化刚打的特点。由此可以看出,《周易》阴阳哲学的思维方式为道家太极拳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五行虽不是直接来源于《易》,但却是《易》的哲学基础。因为,在《周易》六十四卦象中,每一爻都需要将卦象与天干、地支以及五行方位相配合,先哲们也总结出了宇宙万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组成,世界万物都可以根据五行来进行归类,而赋予了认知事物的本质属性,用以解释事物发展变化的本原。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在生克这个对立与统一的矛盾中,推动了事物的不断衍生、变化。道家太极拳强调“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用变易、不变的观点来说明变动不居,互相转化,变易中有不变,不变中有万变的技击思想,各个动作之间也存在相克的关系,拳法形式灵活,不能拘泥,由此形成了多样的太极拳技击风格。

五、《周易》天人合一哲学观与道家太极拳

《周易》哲学把自然现象和人事吉凶纳入到阴阳八卦之中,揭示天、地、人之间的统合关系,这三者用八卦符号表示则为三画,均由阴阳组成,提出了“天地人三才之道”“天人一体”的整体哲学观。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在于“成万物”。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互为补充。无论是天之道,还是人之道,这一具有最高抽象哲学意义的命题,都说明了人在自然界中占据着中心地位。在《周易》哲学思想体系中,天地即为自然,天人合一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人应当顺乎自然的规律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一致相通。虽然世界万物纷纭复杂,但都是有生有灭,阴阳相推,并受制于一定的自然法则之下,在整个哲学体系中贯穿着“天地交而万物通也”的思想,正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齐物论》所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易·系辞》云:“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在《周易》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中也谈到“气”,自然界包括人的演化均是由气的变化决定,即“天人一气”。

这种气的一元论哲学观成为了道家太极拳与易学连接的纽带和思想基础,张三丰在《太极拳论》中谈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道家太极拳在技术动作演练过程中强调“道法自然”,呼吸要遵循自然,以意导动,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大宇宙观。道家太极拳吸收了《周易》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把人看成是内外形神的整体,即作为一个“太极”,人体的律动要恪守自然的法则,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实现太极拳“手眼身法步”的外在表现与“精神气力功”的内在传意协调统一起来。道家太极拳也正是吸收了《周易》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从而形成了“意气合一”“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内合其气”“外合其形”“形气相含”“神形俱妙”的拳法特色。

结束

《周易》哲学用一种特有的话语样式来解释早期人类认识世界的神秘属性,是中国早期哲学思想的发端,为中国哲学思想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道家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势必受到中国早期哲学观的影响,进而形成了具有中国哲学文化底蕴的武术文化风格。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03/14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