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经历了漫长的原始萌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文化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由方术进入了学术的殿堂,诸子百家中都有气功学说的反映。
道家代表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也为气功理论奠定了基础。《道德经》中的有关学说不仅成为了气功“天人相应”整体观的理论源泉,也提出了诸多气功修身养生的思想和方法。后世练功的“守一法”就出自《道德经》,“守”是指意守,“一”是指意念集中为一。
儒家的气功学说一方面重视个人的精神和品行道德的“修身”,另一方面也重视身体的修养。例如在《庄子》一书中,以孔子和颜回对话的形式具体描述了“心斋”与“坐忘”。坐忘即为早期的静坐,故郭沫若在《静坐的功夫》中指出:“静坐这项功夫,……当溯源于颜回……颜回坐忘之说,这怕是我国静坐的起始。”《孟子》中对修身之道阐述的更加明确,认为“一曰养心,二曰养气”。
动静结合的观点首见于《吕氏春秋》。该书不仅指出了“静”和“动”的重要性,而且认为最好的方法“宜动者静,宜静者动”,这一思想对后世气功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战国至汉初成书的第一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奠定了古老气功的医学基础,是古代气功学的丰碑。其中《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可谓是气功锻炼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原理。后世练功的“入静”“气贯丹田”“舌抵上腭”“叩齿吞津”“玉液还丹”等具体方法,在《黄帝内经》中也均有介绍。
据专家考证,《行气玉佩铭》(图)是公元前5世纪末至公元前4世纪初的一件珍贵气功历史文物,也是迄今为止最早描述气功锻炼的实物。在这一中空未透顶的十二面体玉制饰物上,刻有四十五个描述气功的铭文,由此可见战国时代气功功法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uantongwushu/669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武术流派之气功的起源
下一篇: 武术流派之两汉时期的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