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成语故事

抱薪救火

佚名 2023-06-11 17:39:39

抱薪救火

【拼音】bao xin jiu huo de cheng yu gu shi

【注音】抱薪救火bàoxīnjiùhuǒ
【释义】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出处】《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近义词】火上浇油、饮鸩止渴
【反义词】雪中送炭、根除祸患、釜底抽薪

【成语故事】

抱薪救火典故:战国时代,魏国老是受到秦国的侵略。魏国的安釐王即位后,秦国加紧了进攻,魏国连连战败。安釐王元年,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失去了两个城镇;第二年,魏国又失去了三个城镇,不仅如此,秦国的军队当时还直逼魏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韩国派兵来救,但也被秦军打败。魏国没有办法,只得割让了土地,才算了结了战争;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强占了魏国的两个城镇,并杀死了数万人。第四年,秦国更把魏、韩、赵三国军队,一起打得大败,杀死兵士十五万人;魏国的大将芒卯也因此失踪。
魏国军队的接连败北,使安釐王坐卧不安。此时,魏国军队的另一位大将段干子也十分恐惧,为了苟安,便向安釐王建议,把南阳割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安釐王本来对秦军的进攻十分害怕,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干子的话做了。
当时有个叫苏代的,是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的弟弟,他也极力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合的事后,就对安釐王说:“侵略者都是贪得无厌的,你想用领土、权利,去换取和平,是办不到的,只要你国土还在,就无法满足侵略的欲望。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天不会熄灭的。”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胆小的安釐王只顾眼前的太平,一味地委屈求和,根本不听苏代的话,还是依大臣们的意见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到公元前225年,果然秦军又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魏国终于被秦国灭掉了。

抱薪救火是什么意思

  《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中的词语?抱薪救火?是什么意思呢?下面让我给你介绍一下它的读音,正反义词,英文翻译以及造句吧。这下子你一定能够更好的理解这个词语。

  抱薪救火是什么意思

  【拼音】:b?o xīn ji? huǒ

  【解释】: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使祸患扩大。也作?抱薪就焚?、?抱薪趋火?。

  【出自】:《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示例】:宋?王安石《上运使孙司谏书》:?长空天下之事继而不已,以致于此,虽力挑之,已若无奈何,又从而为之辞,其与抱薪救火何异??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没能阻止反而加速灾祸

  【褒贬】:贬义词

  【英语】:do something to make the situation even worse

  抱薪救火的近义词

  火上浇油 饮鸩止渴 引足救经 适得其反 南辕北辙 负薪救火 扬汤止沸 揠苗助长

  事与愿违 以火救火 弄巧成拙 雪上加霜 拔苗助长 背道而驰 急于求成 戴盆望天

  画蛇添足 欲速不达 掩耳盗铃

  抱薪救火的反义词

  雪中送炭 根除祸患 釜底抽薪 灭火去薪 循序渐进 殊途同归 歪打正着 画龙点睛

  因祸得福 弄假成真 如愿以偿 尽如人意 称心如意

  抱薪救火造句

  当我们遇到了需要帮助的人,应该用正确的方法帮助他,而不是抱薪救火。

  你这种抱薪救火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孩子走向歪路。

  当今社会,抱薪救火的例子举不胜举,这是造成社会腐败的根源之一。

  抱头鼠窜是什么意思

  【拼音】:b?o t?u shǔ cu?n

  【解释】:窜:逃匿。抱着头,象老鼠那样惊慌逃跑。形容受到打击后苍黄逃跑的狼狈相。

  【出自】:《汉书?蒯通传》:?始常山王、成安君故相与为刎颈之交,及争张黡、陈释之事,常山王奉头鼠窜,以归汉王。?

  【示例】: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九回:?吓得这些人一个个~而逃。?

  【语法】:连动式;含贬义,形容逃跑时狼狈相

  【褒贬】:贬义词

  【英语】:scamper off like a frightened rat ;cover one's face and creep away;cover one's head and scurry away like a rat to its hole;

  成语辨析

  【正音】:?窜?字不能读作?cuān?

  抱头鼠窜的近义词

  望风而逃 落荒而逃 逃之夭夭 捧头鼠窜 狼狈而逃 溜之大吉

  如鸟兽散 远走高飞 席卷而逃

  抱头鼠窜的反义词

  大摇大摆 得胜班师 镇定自如 负偶顽抗

  抱头鼠窜造句

  我军大败敌军,残余的敌军势力抱头鼠窜。

  我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把敌人打得抱头鼠窜。

  那家伙被人识破把戏,不得不抱头鼠窜,逃之夭夭了。

  盗窃团伙得到警察到来的消息后,都抱头鼠窜了。

抱薪求火文言文翻译

1. 抱薪求火是什么意思 抱薪救火,中国古代成语,出自《史记·魏世家》中苏代与魏安厘王的一段对话“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意为: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它告诫我们解决问题或消除灾祸,只有看清事物本质,用正确的方法去处理,否则只会使问题更加严重,灾祸继续扩大。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O(∩_∩)O,互相帮助,祝共同进步!

2. 抱薪趋火,如何解释 所谓抱薪趋火选自【《鬼谷子》】,好比抱着柴草向烈火走去,干燥的柴草就首先着火燃烧;往平地倒水,湿的地方就要先存水。

这些都是与事物的性质相适应的。 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唯圣人然后能任之。

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也。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

说者听,必合于情 ;故曰:情合者听。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此物类相应,于事誓犹是也。

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故曰 :独行之道。

夫几者不晚,成而不拘,久而化成。 所以说谋划必须周到慎密;游说要选择与自已观点相通的对象。

所以说:“办事情要稳健,无懈可击。”要想使所主持之事取得成功,必须有适当的方法。

所以说:“客观规律是与天时互相依附的。”进行游说的人必须使自已的说辞合于情理,合情合理才有人听。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的规律。 好比抱着柴草向烈火走去,干燥的柴草就首先着火燃烧;往平地倒水,湿的地方就要先存水。

这些都是与事物的性质相适应的。以此类推,其他事物也是这样的。

这就是“内符”与“外摩”的相适应的道理。所以说按着事物的不同特性来实施“摩”之术,哪有不发生反应的呢?根据被游说者的欲望而施行“摩”之术,哪有不听从游说的呢?所以说只有圣人最能实行揣摩之术。

大凡通晓机微的人都会把握好时机,有成绩也不居功,天长日久就一定取得成功。 【《鬼谷子》捭阖第一】 原文 奥①若稽⑧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②。

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③,筹策万类之终始,达④人心之理,见变化之眹⑤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⑥,乃可阖⑦,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⑨之。

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

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

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

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

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

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纳⑩之。

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

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

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焉。

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

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矣捭阖,制之以出入。

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

阴阳其和,终始其义。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

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

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

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

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

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

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阳远终阴,阴极反阳。以阳动者,德相生也。

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

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

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注释 ①粤:发语词,无实意。

②先:先导。 ③门户:关键之处。

④达:通达。 ⑤眹:〔音zhen4〕征兆、行迹。

⑥捭:〔音bai3〕分。 ⑦阖:〔音he2〕关。

⑧稽:〔音ji1〕考。 ⑨牧:处理。

⑩纳:收纳闭藏; 忤:逆。 [译文] 纵观古今历史,可知圣人生活在天地间,就是做大众的先导者。

通过观察阴阳变化可对事物作出判断,并进一步把握事物存亡之理。测算万物的发展变化过程,通晓人类思维的规律,揭示事物变化的征兆,从而控制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

所以,圣人在世界上始终是奉守大自然阴阳一道的变化规律,并以此驾驭万物的。因为事物的变化虽然无穷无尽,然而都各有自己的归宿:或者属阴,或者归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松弛,或者紧张。

所以,圣人要始终把握万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审察它的变化顺序,揣度它的权谋,测量它的能力,再比较技巧方面的优劣。

至于贤良和不肖.智慧和愚蠢,勇敢和怯懦,都是有区别的。所有这些,可。

3. 抱薪求火是什么类的成语 抱薪求火是一个连动式成语。

抱薪救火

拼音:bào xīn jiù huǒ

成语释义:

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它告诫我们解决问题或消除灾祸,只有看清事物本质,用正确的方法去处理,否则只会使问题更加严重,灾祸继续扩大。

出处:

出自《史记·魏世家》中苏代与魏安厘王的一段对话“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感 *** 彩:贬义词

语法结构:连动式

成语用法: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宾语。比喻没能阻止,反而扩大了灾祸。常用来比喻人惹了祸事,自讨苦吃。含贬义。

近义词:火上浇油、饮鸩止渴、引足救经、适得其反、南辕北辙、负薪救火

反义词:雪中送炭、根除祸患、釜底抽薪

4. 急 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战国末期,秦国向魏国接连发动大规模的进攻,魏国无力抵抗,大片土地都被秦军占领了。到公元前273年,秦国又一次向魏国出兵,势头空前猛烈。

魏王把大臣们召来,愁眉苦脸地问大家有没有使秦国退兵的办法。大臣们由于经过多年的战乱,提起打仗就吓得哆嗦,谁也不敢谈“抵抗”二字。在这大兵压境的危急时刻,多数大臣都劝魏王,用黄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为代价,向秦王求和。

谋士苏代听了这些话,很不以为然,忙上前对魏王说:“大王,他们是因为自己胆小怕死,才让您去卖国求和,根本不为国家着想。您想,把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虽然暂时满足了秦王的野心,但秦国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只要魏国的土地没割完,秦军就不会停止进攻我们。”

说到这里,苏代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他的房子起火了,别人劝他快用水去浇灭大火,但他不听,偏抱起一捆柴草去救火,是因为他不懂得柴草不但不能灭火反而能助长火势的道理。大王若同意拿着魏国土地去求和,不就等于抱着柴草救火吗?”

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胆小的魏王只顾眼前的太平,还是依大臣们的意见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到公元225年,果然秦军又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魏国终于被秦国灭掉了。

5. 找一篇短点的文言文,付全文翻译的哦~~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默)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无)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无)恩泽,燋(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汉书·霍光传》)

有一个过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积着柴草,便对主人说:“把烟囱改为拐弯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主人沉默不答应。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置办酒席,答谢邻人们。被火烧伤的人安排在上席,其余的按照功劳依次排定座位,却不邀请提“曲突”建议的客人。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也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也不会有火患。现在评论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提‘曲突徙薪’建议的人没有受到答谢、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成了上客呢?”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位客人。

抱薪救火文言文和翻译

引言: 抱薪救火,出自于《史记·魏世家》,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反而会使灾祸扩大。下面是我整理的这篇文言文的原文以及翻译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古汉语原文 西汉·司马迁《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战国策·魏策》:“以地事秦,譬如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而火不止。”

《文子 精诚》:“ 夫水浊者鱼[口捡去手],政苛者民乱,上多欲即下多诈,上烦扰即下不定,上多求即下交争,不治其本而救之于末,无以异于凿渠而止水,抱薪而救火。

解释 薪,柴草。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反而会使灾祸扩大。

翻译 战国末年,秦国国势日盛一日,魏国毗邻秦国,依照“远交近攻”的国策,魏国老是受到秦国的侵略。

魏国的安釐王即位后,秦国加紧了进攻,从公元前276年至公元前274年间,秦国三次接连不断攻击魏国领土,魏国连连战败。安釐王元年,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失去了两个城镇;第二年,魏国又失去了三个城镇,不仅如此,秦国的军队当时还直逼魏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韩国派兵来救,但也被秦军打败。魏国没有办法,只得割让了土地,才算了结了战争;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强占了魏国的两个城镇,并杀死了数万人。

公元前273年,秦国再一次攻打魏国,把魏、韩、赵三国联军打得大败,联军战死十五万人;魏国的.大将芒卯也因此失踪。魏国军队的接连败北,使安釐王坐卧不安。此时,魏国军队的另一位大将段干子也十分恐惧,为了苟安,便向安釐王建议,把南阳割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安釐王本来对秦军的进攻十分害怕,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干子的话做了。

当时有个叫苏代的,就是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的弟弟,极力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合的事后,就对安釐王说:“侵略者都是贪得无厌的,你想用领土、权利,去换取和平,是办不到的,只要你国土还在,就无法满足侵略的欲望。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天不会熄灭的。”

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胆小的安釐王只顾眼前的太平,一味地委屈求和,根本不听苏代的话,还是依大臣们的意见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而事实终如苏代所料,秦国依旧贪得无厌的进攻魏国,此后三、四十年间,秦国不断蚕食魏国的领土,到了公元前242年,秦国趁魏国信陵君去世,魏景湣王刚刚即位,国内局势不稳,再次派大将蒙骜大举入侵魏国,占领了魏国二十多座城,建立了东郡。

公元前225年,不断遭受打击的魏国再也无力抗击秦军,秦军包围了魏国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魏国终于被秦国灭掉了。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engyugushi/136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